知北游

庄子  作者:庄子

本篇以篇首三字命题,由十一则寓言故事和一段议论组成,其主题在于论道。我们选了两则寓言故事予以介绍。其一,“知北游于玄水之上”,这则寓言先写道体虚无,纯任自然,不可言传,得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论断。次写人的生死问题,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并断言包括人之生死在内的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源于“通天下一气”的元气的变化。这种认识,反映了道家可贵的唯物思想和卓越的思辩能力。其二,“东郭子问于庄子”,这则寓言主要说明了主宰万物的道是无处不在的,大至天地,小至瓦甓和屎尿,鲜明地阐述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的普遍性。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 (1) ,登隐弅之丘 (2) ,而适遭无为谓焉 (3)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 (4)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 (5) ?何从何道则得道 (6)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 (7) ,登狐阙之上 (8) ,而睹狂屈焉 (9)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10) 。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 (11) ,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12)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13)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 (14)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15) 。故曰 (16)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17)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18) !人之生,气之聚也 (19)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20)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21) 。’圣人故贵一 (22) 。”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23) ?”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 (24) ,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 (25) ,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26) 。

【注释】

(1) 知:虚拟人物。玄水:虚拟水名。玄,黑,深奥的意思。

(2) 隐弅(fèn):虚拟丘名。弅,突起。

(3) 无为谓:虚拟人名。取其无所为、无所谓的意思。

(4) 若:你。

(5) 处:居。服:行,事。安:守,符合。

(6) 何道:何由。

(7) 反:同“返”。白水:虚拟水名。

(8) 狐阙:虚拟丘名,取其阙疑的意思。

(9) 狂屈:虚拟人物,取其狂放屈伸之意。

(10) 中:心中。

(11) 彼与彼:指无为谓和狂屈。

(12) “夫知者”三句:夫,发语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于《老子》第五十六章。圣人,指老子。

(13) “道不”二句:致,得。至,达。郭象《庄子注》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也。不失德故称德,称德而不至也。”

(14) “故曰”以下四句:出于《老子》第三十八章。

(15) 华:装饰,引申为假象。

(16) “故曰”以下四句:出于《老子》第四十八章。

(17) 大人:指自然无为的得道之人。

(18) 纪:始末,终结。

(19) 气:指元气。

(20) 一:同一,指一气。

(21) 通:贯通。一气:谓一气为之。

(22) 贵:看重。一:指生死的同一性。

(23) 不近:指不接近大道。

(24) 彼:指无为谓。真是:指真正知道大道。

(25) 此:指狂屈。似之:指近似于知道大道。

(26) 知言:明白道理的言论,中肯之言。

【译文】

知到北方的玄水边游览,登上了隐弅之丘,恰巧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问你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生活怎样做事才能符合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途径才能得到道?”知三问而无为谓皆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得不到解答,返回白水的南边,登上了狐阙之丘,看见了狂屈。知便把问无为谓的话,转问于狂屈。狂屈说:“唉,我知道这些问题,等一会儿我告诉你。”狂屈心中想说,却突然忘记了想要说的话。

知又没有得到解答,便返回帝宫,见到了黄帝便问他。黄帝说:“无所思考、无所顾虑方能知道道,无所处身、无所行事方能符合道,无所依从、无所选择方能得到道。”

知问黄帝说:“我和你知道了这些说法,可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那么谁是对的呢?”

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差不多,我和你始终没有能够接近大道。知道的人不说出来,说出来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实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本于自然,不能依靠言传获得;德根于修养,不能凭着称述达到。仁爱是有作为的,义理是有缺欠的,礼仪是有虚伪的。所以说:‘丧失道而后才有德,丧失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义而后才有礼。’礼,是道的假象,祸乱的开始。所以说:‘修道的人要天天减损华伪的形迹,减损了再继续减损,一直达到无所作为的程度。无所作为也就是无所不作为了。’现在世人已经被物化而丧失了真性,想要复归大道,不是很难了嘛!如果说容易的话,那只有悟道的大人了!生是死的伴侣,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生死的始末呢!人的出生,是元气的聚合。元气聚合,人便有了生命;元气散失,人便走向死亡。若是死生相为伴侣的话,我又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说万物是一体的,并无差别。只是世人把自己所喜欢的所欣赏的事物称为神奇,把自己所厌恶的所痛恨的事物称为臭腐。就像死生相伴随一样,臭腐的东西将会重新转化为神奇的东西,而神奇的东西也将会转化成臭腐的东西。所以说:‘贯通天下生死的,是一气为之而已。’因此,圣人所重视的是生死的同一性。”

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而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心中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而是心中想告诉我而忘记了;现在我来问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能接近大道呢?”

黄帝说:“说无为谓是真正知道大道,就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大道;说狂屈好像明白大道,就是因为他忘记了什么是大道;说我和你始终没有接近大道,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道。”

狂屈听说后,认为黄帝的这番话算是对大道理解比较深刻的话。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1) :“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2) 。”

庄子曰:“在蝼蚁 (3) 。”

曰:“何其下邪 (4) ?”

曰:“在稊稗 (5) 。”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6) 。”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7) 。”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 (8) ,‘每下愈况 (9) ’。汝唯莫必 (10) ,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11)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 (12) !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 (13) 。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14) ,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 (15) ,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 (16) ,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17) 。谓盈虚衰杀 (18) ,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释】

(1) 东郭子:因住在东郭而取以为名。

(2) 期:限,谓要求确指。

(3) 蝼蚁:蝼蛄和蚂蚁。

(4) 下:低下。

(5) 稊(tí)、稗(bài):两种相似的杂草。

(6) 甓(pì):砖。

(7) 溺(niào):通“尿”。

(8) 正、获:主管饮射的官名。监市:管理市场的官。履狶(xī):用脚踩猪。狶,同“豨”,大猪。按,买猪时要挑肥的,踩一下猪腿就可以辨别猪的肥瘦了。因为猪腿的下部最难肥,如果猪腿肥了,那么整只猪是肥的就没问题了。

(9) 每下愈况:这是监市回答如何检查猪的肥瘦的方法。以此比喻检验大道也是如此。

(10) 汝唯莫必:谓你不要限定道在何处。必,拘限,限定。

(11) 大言:大的言辞,大话。

(12) “尝相与”三句:林云铭云:“十九字作一句读,言试与游于虚无之中,合万为一,而论无所底止学乎!”尝,试。无何有之宫,指虚无的境界。

(13) 寥已吾志:即“吾志寥已”的倒装。寥,虚。已,矣。

(14) 无:疑为“吾”字音误,马叙伦谓“无”为衍文。

(15) 彷徨:徜徉。冯闳(hónɡ):空虚开阔的样子。

(16) 物物:主宰万物,指道。际:边际,界限。

(17) “不际”二句:王先谦云:“道本不际,而见于物际;见于物际,而仍是无际也。”

(18) 盈:满。虚:亏。衰:败。杀:降。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道,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必须指出一个地方来才可以。”

庄子说:“在蝼蛄和蚂蚁中。”

东郭子说:“怎么这样卑下呢?”

庄子说:“在稊稗这类的杂草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说越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砖瓦中。”

东郭子说:“怎么更加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再说话。

庄子说:“先生所问的,原本就没有问到实质上。司正和司获向市场管理员询问踩猪验肥的方法,市场管理员便说‘每下愈况’,猪的下腿肥了,猪的全身还能不肥吗?你不要限定道在何处,没有脱离物外的道。大道原本就是无处不在的,使用再大的言辞来说明它,也是一样。‘周’、‘遍’、‘咸’这三种称谓,名称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它们所指的是同样的意思。试让我们一起游于虚无的境界,合万物为一,见道之同源,所论之大道是无法穷尽的!试让我们一起率性无为吧!若能如此,便能恬淡而平静!寂寞而清澄!调和而悠闲!这样一来,我的心志也就虚寂了。我随着自然前往,却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去而复回,而又不知在什么地方停止。我来回往返,却从来没有想到归于何处。徜徉于虚旷之中,虽有大智之人进入其中,也不能得知大道的止境。主宰万物的大道,与万物融为一体,是没有边际的,就一物而言是有边际的,即所谓某一物的边际而已。没有边际的边际,乃是边际中没有边际。说到盈虚衰杀,大道能使万物盈虚,而大道并不盈虚;大道能使万物衰杀,而大道并不衰杀;大道能使万物有始终,而大道并非有始终;大道能使万物有积散,而大道并非有积散。”

上一章:田子方 下一章:庚桑楚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