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女学生群像

少女中国  作者:滨田麻矢

正如本书第一章和第六章所讨论的那样,自女性教育制度诞生以来,中国文学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女学生叙事。民国时期的女学生或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或与同学发展出类似恋爱的感情,但无论如何,她们都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焦虑不安。除了进入家庭之外,社会从未期望女学生们以别的形式实现自我。所以对她们而言,学生时代只是一段有限的暂缓期,一旦毕业,她们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女性结婚员”的行列。她们的焦虑不仅源于无法学以致用的未来,还源于女子学校时期的友情即将告终,与同性友人的羁绊即将分崩离析的伤感结局。较之自己的努力,少女们的前途更多地取决于丈夫和孩子,因为一旦结婚,连朝夕相处的友人都将再难相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对未来的担忧似乎被一扫而空。当对党的忠诚度被置于首位,不能再书写热烈激动的爱情时,同性之间的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助推革命迈进的力量。直到“文革”结束,学校恢复其功能,学生们回到城市,难以维系女性之间羁绊的主题才再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张洁(1937——)的《方舟》描写了三个经历过离婚(或分居)的女同学,她们以彼此的纽带为精神食粮,在“文革”后效率至上的社会中艰难挣扎。被狂热的时代玩弄摆布后,她们才最终发现“社会仍然属于男人”这个不堪忍受的现实。三个拥有才华和向上心的女人,却因无法迎合男性社会而白费心力。在这个层面上,《方舟》的故事揭露了女性解放中的某种空洞本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和《方舟》一样,《弟兄们》也是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但其中反对的声音并不像《方舟》那样明确。《方舟》侧重于表现婚姻失败后女性的疲惫生活,而《弟兄们》则将重点突出为学生时期与毕业后生活的差距。小说中的主人公老王(老二)在“文革”初期正是初中一年级。从这个描写来看,她与生于1954年的王安忆大致是同代人,比《方舟》的主人公小一轮。那一辈年轻人大都经历过从城市到农村的“下放”,并且1977年恢复高考后才进入大学。所以,小说中排行“老二”的老王应是二十五岁左右,并且三个女学生都已结婚(而且年龄各异)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虽然文本中没有描述,但离开下放地,进入南京的大学学习的经历,对她们而言一定是人生的重大转机,这或许也催生了三人之间牢固的连接。分别之际,老三引用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将她们的关系比作“战友”。在这个淡化社会背景的文本中,只有从这个地方才可以窥探到“弟兄们”之间共通的政治体验。从这个意义来说,《弟兄们》也可称得上是一部描写“文革”后知识青年的小说。

上一章:女“弟兄们” 下一章:变化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