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七章 世纪末台湾的女学生——朱天心《古都》 |
||||
|
追随“少女乐园”故事的谱系,让我们再次把目光移向一位台湾作家——以“张迷”(痴迷张爱玲的读者)而知名的朱天心(1958——)。本章笔者将具体讨论朱天心笔下有关女学生回忆的小说《古都》,期望通过这个描绘女学生间(短暂无常)羁绊的故事,来捕捉其折射出的台湾世相。在此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地概括一下战前台湾的政治、语言等基本状况。 日本战败后,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人被称为外省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将台北定为行政中心,并定下“反攻大陆”的目标。朱天心的父亲,也就是在第六章中提到过的朱西宁正是当年随国民党迁移到台湾的军旅作家之一。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立即禁止台湾人使用汉文(中国语),这一点也可以在第五章中看到。蒋介石进入台湾后,中文被确立为唯一的“通用语言”(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标准中国语),日语成为公共场所禁止使用的语言。 语言一直是台湾的一个大问题。1895年,清廷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时,岛上大多数人都来自福建或广东省。当时台湾并没有“通用标准口语”。台湾被割让后,唯一的“共通语言”是知识分子之间“作为书面语使用的文言文”。至于日常会话,汉族人使用源于闽南语的福佬语及客家语等家乡方言,台湾少数民族则使用各自的语言。 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白话文学成为主流,并推动其标准化,创造出作为国语的标准中文。但这种“作为国语的中文”从未被日据时期的台湾正式采用。如第五章所述,1936年后,随着南进政策,日本也在台湾积极施行了名为“皇民化运动”的同化政策。在这样的状况下,以日语为基础的文学开始走向近代化。 因此当1949年蒋介石禁止使用日语后,从日据时期开始定居台湾的本省日语作家几乎都在文坛销声匿迹。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利用军事手段、经济压力和法律措施,让占人口总数不到两成的外省人在台湾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的时代。为了对抗中共,台湾全域进入紧急状态。自1949年颁布“戒严令”至1987年“解除戒严”的三十八年间,言论一直处在严格的管制之下。 |
||||
| 上一章:潜在的... | 下一章:文学朱...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