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纯装扮的女学生少女中国 作者:滨田麻矢 |
||||
|
让我们先来看看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中,男主人公金燕西与女主人公冷清秋初次见面时的场景: 燕西的眼光,不知不觉地,就向那边看去。只见那女子绾着如意双髻,髻发里面,盘着一根鹅黄绒绳,越发显得发光可鉴。身上穿着一套青色的衣裙,用细条白辫周身来滚了。项脖子披着一条西湖水色的蒙头纱,被风吹得翩翩飞舞。燕西生长金粉丛中,虽然把倚红偎翠的事情看惯了,但是这样素净的妆饰,却是百无一有。他不看犹可,这看了之后,不觉得又看了过去。只见那雪白的面孔上,微微放出红色,疏疏的一道黑刘海披到眉尖,配着一双灵活的眼睛,一望而知,是个玉雪聪明的女郎。 金燕西是名门金家的后嗣,也是一名纨绔子弟,这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见惯了靓妆炫服的女人的金燕西,第一次在北京郊区的野餐中看到名叫冷清秋的女学生。毕竟,那蓝色衣裙滚白边的“清纯打扮”和一眼就能看出的“智慧”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清秋的服装大多是“白色” “灰色” “蓝色” “藏青色”等素淡色调,这给燕西留下了“清纯”和“淡雅”的好印象。 张恨水喜欢把“朴素而干净的衣服”和“隐藏在谦逊下的修养”作为少女的魅力描写出来,而这两点无疑是人们所期待的这一时期女学生拥有的属性。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书中一再强调清秋是个优等生,比如她擅长中国古典文学,写得一手好字,还会作诗,但是几乎没有关于她学校生活的描述,学校的朋友也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故事情节主要由围绕着金家的各阶层人物推动(又让人想起《红楼梦》),除清秋之外的女学生仅仅以一种走过场的方式出现。在这部小说中,清秋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唯一意义,似乎只是让她获得了“规规矩矩的女学生”这一谦逊而现代的身份而已。换句话说,《金粉世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以金家为中心的古典式的人际关系而展开的故事,作为女学生的女主人公所具有的现代性不过是一味调料罢了。 将少女从学校环境中分离出来,只看好她们的“(类似)女学生”属性的目光,也可以在《啼笑因缘》中找到。这是张恨水最受欢迎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故事开始时,在北平天桥以唱大鼓书为生的女主人公沈凤喜,受到了资本家子弟樊家树的注意,并获得了他的一大笔赏钱。一直穿着“蓝竹布长衫”唱大鼓书的凤喜,再次见到家树时换上了“女学生式”的打扮。在这里与《金粉世家》一样,强调了穿着蓝衣的清纯女学生(风)打扮的魅力: 看她身上,今天换了一件蓝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两条着白袜子的圆腿来,头上也改绾了双圆髻,光脖子上,露出一排稀稀的长毫毛。这是未开脸的女子的一种表示。然而在这种素女的装束上,最能给予人一种处女的美感。家树笑道:“今天怎么换了女学生的装束了?”凤喜笑道:“我就爱当学生。樊先生!你瞧我这样子,冒充得过去吗?”家树笑道:“岂但可以冒充,简直就是么!” 这次对话后,家树让凤喜停止在街头卖唱,并让她进入职业学校补习班,使她在名义上和事实上都变成一个“女学生”。他还令她搬到一个安静的房子里,以便自己可以经常出入此地,指导凤喜的穿着和阅读的同时,把她培养成自己所喜欢的女性。家树和金燕西一样喜欢“清新淡雅”的“女学生”,他就像《窈窕淑女》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把唱大鼓书的少女改造成一个女学生。在《啼笑因缘》中,一个有着与沈凤喜相似面容的富家千金何丽娜,出现并爱上了家树,但家树无法掩饰自己对她那西洋式华服和社交场上熟练举止的反感。在张恨水的小说世界里,同时期上海流行的现代派作家穆时英所描绘的艳丽迷人的摩登女性,只能成为被敬而远之的配角。 然而,忌讳主动的/西洋式的女性,并不意味着张恨水笔下的女学生(式)的女主人公们是纯洁高雅、任人摆布的被动存在。在《金粉世家》的开头,清秋被描绘成一朵被暮色笼罩的白百合,但她不仅可以估算燕西对她的感情,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引导关系的发展。例如,她对燕西一再赠送昂贵的衣服和装饰品感到诧异,却并没有将礼物归还。在《啼笑因缘》中,如愿以偿成为女学生的凤喜,因为“同学都有”便要求家树给她买“手表、高跟皮鞋和白纺绸围巾”,几天后又要求买“自来水笔和玳瑁边眼镜”,这些显示了30年代北平女学生风俗的物品。对凤喜来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女学生,比获得教育本身更加重要。 事实上,“女学生式的打扮”并不总是被认为是纯洁可爱的。据服饰研究者谢黎称,在20年代初的上海,女学生偏离了传统的女性观,作为自由进出公共空间的女性,她们甚至相当接近于妓女。换句话说,作为传统女性观的反叛者和新的穿衣方式的承载者,妓女的时尚因此而活跃。后来这种时尚被女学生这一新奇的存在所接受,结果在一般女性当中流行起来。 从当时的报纸专栏中可以看出,服饰比教育更被看作“女学生的标志”。在没有接受采访的情况下,一名未受教育的女性以“女学生”的身份出现在报纸上。该文章论述道:“她被这样称呼的原因仅仅是她剪了头发,穿了皮鞋和长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谓的‘女学生’称呼只不过是指穿着新式服装的少女。” 社会普遍认为,比起学识,衣着打扮(没有缠足的脚上穿着丝袜和皮鞋)和发型(清秋出生以来第一次剪头发的场景,强调了这一行为的现代性)更能凸显女学生的身份特征。张恨水所描绘的女学生与这种观念相联系,即无视“学校”这一空间,通过服装、教养和说话方式来(向社会)传达着这种“女学生的形象”。 |
||||
| 上一章:新小说... | 下一章:被凝视...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