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章 解不开的谜——自卑的沈从文 |
||||
|
民国时期的男作家如何表现渴望接受教育的少女?总体来说,拥有智慧和教养的女学生是五四时期恋爱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女主角。在鲁迅的《伤逝》中,子君勇敢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而“我是我自己的”,也似乎光辉地宣告了中国女性主体性的实现。 然而读者最终应该意识到,子君并未像她所说的那样获得自我的主体性。“我是我自己的”,不过意味着“我遵循自己的意愿从属于你(恋人涓生)”。之前被迫接受包办婚姻的女性,现在自主地将人生托付给恋人。可是子君在与涓生组建的小家庭之外,与外部的世界可谓没有任何联系。当失去涓生的爱以后,她别无选择,只能独自返回家乡,并像他期待的那样静静地死去。并且在文本中,涓生的雄辩可谓触目皆是,而除开篇的“宣言”之外,子君的话几乎所剩无几。涓生以第一人称写下的不过是一系列的自我辩白与忏悔,完全没有提及子君的爱意和苦恼。这种鲜明的对照似乎暗示着恋爱极易陷入缺乏对话的自我满足中。 子君怎样才能逃过这场悲剧?于《伤逝》之后三年发表的叶绍钧(1894——1988年)的《倪焕之》无疑给这个问题提供了线索。五四运动前夕,小学教师倪焕之爱上了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金佩璋。在焕之的眼里,她不仅貌美,还拥有以下其他优点: 在女师范里,她是一个几乎可称模范的学生。她不像城市里一些绅富人家的女儿,零食的罐头塞满在抽斗里,枕头边时常留着水果的皮和核,散课下来就捧住一面镜子。她也不像许多同学一样,两个两个缔结朋友以上的交情,因而恋念,温存,嫉妒,反目,构成种种故事。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佩璋的魅力,还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男性知识分子眼中的女学生形象。在《倪焕之》出版两年后,丰子恺的《学生漫画》也对女学生有所揶揄,认为她们的学校文凭不过也只是陪嫁的嫁妆罢了(见下页图)。而当时这种观念在女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 在庐隐和凌叔华等女性作家的笔下,女学生之间“友人以上的情谊”,是一种美丽且易碎的存在。可是在焕之这样的男性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滑稽且多余的笑柄罢了。 倪焕之的母亲在听了儿子的结婚计划后,不禁想道: 在街头看见的那些女学生,欢乐,跳荡,穿着异于寻常女子的衣裙,她们是女子中间的特别种类,不像是适宜留在家庭里操作一切家务的。 对倪焕之的母亲而言,“欢乐/跳荡”的女学生是“寻常女子”之外的特别种类。其实这些描写如实地反映了大众对早期女学生的看法。换句话说,她们在学校里是浅薄的,情绪化的,在街上则是珍奇的存在。 作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倪焕之给佩璋写下一封白话体书信,向她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对于这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佩璋则以文言回复,其内容如下: 第须知璋固女子,女子对于此类题目,殆鲜有能下笔者。 谅之,谅之! 读过这封回信,倪焕之尽管备感扫兴,但还是按照以往的程序,通过金家的家长向佩璋求婚。综合小说前后的文脉,可以明显看出佩璋也早已为倪焕之倾心。可聪明的她却选择用文言文这一传统的社会语言,传达自己对自由恋爱的婉拒和对旧式婚姻的认可。这种举动也许是受到了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的启发。《狂人日记》揭露了礼教束缚下“人吃人的社会”本质。其中,文言文作为实现吃人社会的工具,与叙述者“我”所使用的白话文处于对立的两极。 这样看来,佩璋之所以使用传统礼教的语言,即吃人社会的语言,是为了宣布自己“不发表个人意见”。虽然佩璋接受了现代的教育,但她通过将婚姻的决策权转交给家长,迈向了一条通往旧式妻子的道路。正是由于回避了“我是我自己的”这一危险宣言和自决的权利,佩璋才能免于遭受子君式的恋爱悲剧。对佩璋来说,浪漫的恋爱绝不是值得赌上自己一切的重大事业。 子君和佩璋的故事间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女性(女学生)在决定自己的恋爱生活后,能否承担起随之而来的沉重责任。子君选择了自己的恋人,并走向了悲惨的末路。佩璋则回避了这种自我抉择,通过形式上听命于家长,得到了不为夫妇感情所左右的“(正)妻”之位。虽然结局有所不同,但两个故事都表明,女学生的自我决定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还需注意的是,涓生和焕之都曾期待他们的恋人可以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做主。可一旦真正结合后,他们却很快对恋人产生了幻灭之感。面对因家事而身心俱疲的子君,和进入家庭后心里只有孩子的佩璋,涓生和焕之都不满地感叹她们“不该如此”。虽说涓生与焕之的确都曾经爱上过新女性(女学生),也许他们从未将其视作与自己对等的人生伴侣。 五四新思想给予了少女们“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但这个决定在《伤逝》中失败了,在《倪焕之》中被规避了。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自由恋爱成了必须表现的主题,有教养的新女性成为这个主题下重点描摹的对象。但尽管如此,男性作家对女性内面的关注与刻画仍然处在一个反复摸索的阶段。 |
||||
| 上一章:“浮出... | 下一章:沈从文...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