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出历史地表”少女中国 作者:滨田麻矢 |
||||
|
许广平写道:“寻求活的学问,向社会战斗的学问,离开书本,去请教鲁迅先生了,然而后来却消磨在家庭和小孩的烦琐上。一个女人,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合理的解决,没法放开脚走一步的。”从少女时代起就抱有的受教育后要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以及留在鲁迅身边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之最可靠方式的判断,这些无疑都是许广平的心声。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做证说,留在家庭里是许广平自己的决定,没有必要认为她是鲁迅的牺牲品。当然也只能说这是事实。 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于鲁迅的证言几乎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写成的。无论是鲁迅幽默的一面,还是他反对妻子工作的保守的一面,抑或是许广平本人是如何为鲁迅的工作而殚精竭虑,在他生前都没有被提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因为鲁迅这样巨人般的存在,许广平在婚后才无法表达自己。可以说,鲁迅的早逝让许广平的故事“浮出历史地表”。 英国出版的一本关于研究《两地书》的书,在详细对比了《通信集》和《两地书》之后,证实了许广平的许多政治意见被删除,而鲁迅的观点则被增加了,结论如下: (虽然公开出版的《两地书》经过了鲁迅的)编辑和润色,但在通信之时,她对政党及政治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多方面超过了鲁迅,她一直以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家。(中略)尽管已经无法论证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到30年代她对鲁迅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怎样的直接影响,但很明显的是,鲁迅无论如何都拒绝让许广平外出工作。 五四时期,许多女学生怀着好学之心而不断升学,并且果敢地实践了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这些为理想而燃烧的女性选择的恋爱对象,往往是值得她们尊敬的知识分子。在断然拒绝了父母决定的婚姻,克服了重重阻碍与所爱之人结成连理后,在她们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听到这些被家庭所吞噬的女性的声音并不容易。许广平时而摇摆不定的叙述,是浪漫恋爱得到实现后的女学生们宝贵的证言。 |
||||
| 上一章:学生?... | 下一章:鲁迅笔... | |||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