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还是连横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作者:陈舜臣

在天下趋于统一的大势下,秦国是“战国七雄”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人们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出现才认为天下会被秦国统一,实则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有这种看法了。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还在赵国都城邯郸当质子的时候,秦国就曾多次出兵包围了邯郸。秦国国君明知攻打赵国会让子楚没命,却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了。

在赵国危难之际,齐国的鲁仲连找到魏国大将新垣衍,劝他带兵去增援赵国。

“万一秦国打赢了赵国,变得比现在还强就糟了。秦国这种野蛮的国家越来越强,对整个天下都不是什么好事。”

经过鲁仲连的再三劝说,新垣衍终于同意出兵退秦。如果秦国真的和赵国动起手来,子楚与尚且年幼的秦始皇必死无疑。

所以说救了秦始皇一命的人除了吕不韦,还有唯恐秦国变强的人们——例如鲁仲连。

《史记》记载了鲁仲连对新垣衍说的话。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於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鲁仲连道:“秦国不懂礼数,是以首功[首功,指商鞅创立的爵位等级制度,即军功根据战场上斩获的人头数量决定。]论高低的野蛮国家,不仅用强权胁迫官员听命于己,还把百姓当成奴隶一样使唤。”

他还补充道:“如果不幸让秦国得到天下,我决不做这种国家的臣子。与其臣服于秦国,我宁蹈东海而死。”

换言之,要是让他为秦国办事,他宁愿走进海里淹死自己。“蹈海”至今还是“死”的委婉说法。

所以,秦国在秦始皇之前就已位居强国之列,被众人视为争夺天下的强敌。鲁仲连在陈述利害时以秦国得到天下作为前提,说明秦国的强大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除了鲁仲连,其他人也觉得不能让秦国得逞。他们深知秦国一旦得到天下,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了,所以都试图削弱秦国的国力。

就这样,一个名为说客的群体开始活跃起来了。

在这个阶段,说客在各国之间奔走,为国君提供外交和谋略方面的建议。说客当中最有名的,当属苏秦(?~公元前317年)和张仪(?~公元前310年)。二人师从鬼谷先生,习雄辩术,于七国之间游说。

苏秦在秦国以外的六国(楚、齐、韩、魏、赵、燕)游说,提倡“合纵”之策:“六国各自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不如齐心协力,联合抗秦。”秦国则派张仪去各国宣传“连横”之策:“六国何不分别与秦国结盟,借此机会休养生息?”

一种是鼓励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另一种是宣扬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策略,“合纵连横”其实就是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合纵连横”针对的目标是秦国,而其余六国因担心秦国太过强大会对自己不利,开始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摇摆。

历史名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楚国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因主张不被采纳而离开楚国,最后在绝望中跳汨罗江自尽了。

当时的秦国就是这样强大到令人绝望。但是,强国在不同的国君手中也有不同的命运。或许是因为秦始皇当上了秦国的国君,加速了天下统一的局面的到来。


【陈说】

屈原深受怀王的信任,政策的展开起初极其顺利。但是,亲齐派的他必然和亲秦派的重臣们形成对立。亲秦派的代表人物为上官大夫靳尚,官位和屈原同级,为了获得楚王的信任,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

屈原作为文学家,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他可以在作品中进行自我辩护,上官大夫靳尚是仇敌,自然就是坏蛋。靳尚自我辩护的文字并没有流传于世。《史记》的记述也是以屈原的作品为基础。这种时候,我们似乎应该尽可能地替上官大夫想出一些自我辩护的理由吧。

屈原的亲齐主张未被采纳,楚国采取亲秦的政策,其结果是被秦消灭。如果联齐抗秦,结果会是如何,不得而知。而且也不知道齐国是否愿意和楚国联盟。唯一知道的是,亲秦政策彻底失败。

屈原精通古今的治乱之术,或许是看穿了秦国冷酷无情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以认为竭尽全力抗秦才是正确的方法。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主张与秦加深友好的一派一概都是投降派、卖国贼。他们或许相信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楚国。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蜀和楚》

上一章:跨越国... 下一章:性情中...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