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境的人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作者:陈舜臣

除了商人,还有很多人也长年生活在异国他乡。比如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去赵国当质子的时候,还带走了他的奴仆和亲信。

此外,还有许多人处在颠沛流离之中。早在春秋时期,重耳(晋文公)曾在异国漂泊了十九年,才终于回国当上国君。重耳在各国流浪期间,有人重视他,也有人漠视他。郑文公就曾对重耳冷淡敷衍道:“流落在外的公子那么多,我哪有闲工夫一个一个搭理啊!”

当时每个国家都有内乱。一人掌权之后,反对他或是忌惮他的人,以及留在国内随时可能没命的人都会逃到异国去。重耳便是这样,除他以外还有曾经逃到齐国的陈国太子田完。这些逃亡的人形成了一支人数可观的队伍,漫无目的地到处流浪。

被交换的质子在各国辗转,逃亡的人在各国流浪。在我看来,这也是为天下统一所做的准备。

此外,据《史记》记载,春秋时代有十二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就只剩七个了。“战国七雄”是经过淘汰后留下的强者。这七个国家激烈角逐,为了战胜对手而拼尽全力,这份努力甚至跨越了国境。

前文提过秦国重用异国人才,积极吸收来自外部的养分,但事实上并不只是秦国这样,其他国家同样任人唯贤,不会歧视来自异国的人。

为了在战国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笑到最后,每个国家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富国强兵需要人才,而人才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

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曾将众多学者以及身怀一技之长的人聚集在都城临淄的稷门,让他们住进大宅院,并给他们卿大夫级别的待遇。哲学家也好,画家也罢,但凡是有识之士,统统来者不拒。

这些“稷下学士”并不用为齐国办事,他们平时都在自由地研究、讨论,举办类似研讨会的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百”即“多”,“百家争鸣”也就是各个学派的人在一起唇枪舌剑。

当时,黄河东西两侧过从甚密,南北两岸却疏于往来。春秋末期,南方的越国在吴越争霸中取胜,而后又为楚国所吞并。关于南方为数不多的记载显示,长江中下游西侧的楚国不知在何时与东侧的越国合并成了一个国家。此后,楚国一直对北方的土地虎视眈眈。

如此一来,整个天下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都有了交流,为天下统一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期盼天下统一,但问题是天下由谁来统一。


【陈说】

临淄城有十三座城门,西门之一的“稷门”十分有名。齐国在稷门附近建造了一批宅邸,网罗天下学者。这些学者并没有在齐国任职,只是在此研究思想学问,便可以受到上大夫的待遇。上大夫的地位仅次于卿,相较于今天大概是“副部级”的待遇。这些学者的人数据说有数百,甚至上千。

由于没有实际职务,他们的言论或有信口开河之处,但与此同时,正因为不在职能部门,才能够保持思想独立。

人们以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名称呼这些学者和思想家,称他们为“稷下学士”。

齐国寄希望于通过这些学士的自由讨论,能够提出具有实用性的富国强兵政策,同时也希望通过对学者们的恩惠政策,齐国能够形成尊重学问的风气,从而使人才辈出。不过如果用有色眼镜看待的话,也许会认为齐国企图垄断天下的所有学者和思想家,不使人才外流。

战国时代的竞争十分残酷,关系到生死存亡,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找富国强兵的方略,同时认识到最重要的是集结人才。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百家争鸣》

上一章:大一统... 下一章:合纵还...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