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修炼的智慧
第7章 家庭的修炼

人生只有一件事  作者:金惟纯

教出好子女,不是靠资源和条件,而是靠德行。


善根

我曾在探访母亲乡下老家时找到一本族谱,记载自明初洪武年间,迄今六百余年,绵延二十几代的血脉传承。

由于我自幼孤儿寡母的身世,加上母亲已过世十余年,在思母心切下获此族谱,自是感慨万千,急于在族谱中探寻母系先祖的故事。

无奈族谱记载甚为简略,除了少数几位进了太学的,少数几位当了州县小官的多写几句,一般的标准规格是:某某的第几个儿子,生于何年,殁于何年,葬于何处,娶某氏为妻,生子女几人,如此而已。若无子嗣,则写“无传”两字,为血脉中的这一支画上句号。

翻阅着一册册的线装书族谱,上面写着数以万计祖先的名字,每人一生数十载寒暑,却只留下短短几行字,不禁感慨万分。好像手上捧着生命的历史长河,静静地流了几百年,却什么都没发生。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翻着翻着,终于醒悟,人生没有意义,只有生死,只有绵延。能活下来,能传下去,本身就是意义。

我浏览了一遍,六百余年间,祖先的埋葬地不过方圆数里间。每家每户,赖以为生者,不过几亩薄田,一洼水塘。数百年间,战争、饥荒、水灾、干旱……不可避免。这期间,有人生养了十余个子女,却一两代间,全数无传;有人独子单传,却于数代之后,繁衍子孙众多。

族谱并没有记载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是平凡的农夫。但生命的长河本身就诉说了一切:那些能历经数百千年天灾人祸传承下来的生命,都是合于天道的,都是有德行的。最基本的八个字,就是“勤劳朴实、顺天应人”,因为在长时间天灾人祸的考验下,做不到这八个字的,不是活不下来,就是传不下去。

体会到这一层,我终于了解“善根”是什么意思了。大自然用洪水猛兽考验人,人用齐心协力通过考验,历经千万年,仍能活下来、传下去的,都在遗传基因中具足勤劳朴实、顺天应人的“善根”。凡人能被生下来,就有此善根;若善根未能发扬,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被遮蔽、被污染了。

现代社会科技、商业发达,人为造作无所不在,不免令人纳闷,长此以往,人类数十万年经大自然试炼而来的“善根”是否仍能绵延彰显?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基本教义派。每当有年轻人问我:未来世界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要如何安身立命?我怕“顺天应人”这四个字太深奥,难以领会,就改了一下这八个字送给年轻人: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我说,未来这样的人太稀有,任何老板看到了都会两眼发亮、用心栽培的,不愁没出路、没发展。


母亲的“苦肉计”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之人,凡事都搞自己的一套,几乎不受别人影响。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什么人或什么人说的什么话,对我影响最大”时,我往往想不出来,只好找些名人名句来搪塞。内心却总认为,谁说的哪句话能影响我一生?不可能!

直到2010年,通过名师的引导,重新整理自己的一生,我看到自己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受到哪些际遇、习性、行为、念头等的影响。一路溯源而上,赫然发现,真正影响我一生的只有一个人——母亲!

我之所以用“赫然”两个字,是因为过去一向不认为如此。我打出生就是没有父亲的“遗腹子”,因此母亲同时扮演“严父”角色,施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造成我早熟式的叛逆。面对我这个不受教的儿子,没读书、不识字的母亲,哪能影响我一生?所以我这辈子一切都靠自己来。这就是我过去的想法。

长大后,读了几本教育心理学的书,甚至还沾沾自喜,庆幸自己在母亲如此“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居然还没有变坏,还事业小有成就,还懂得反哺尽孝,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用说,我有这种念头,当然就只能活出“表面谦虚,实则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样子了。

我如今看到的是:自己能有这样的一生,完全是母亲“苦肉计”全面奏效的结果。她是真正的大师,以肉身布施,成全了我。若不是她,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母亲影响我的策略是这样的:她从来不放弃任何机会证明并说明,造成她苦难而屈辱一生的唯一原因,就是没有读过书;她人生唯一的寄望,就是她的儿子(我)能读好书,为她扬眉吐气;她从不放弃任何机会,用强有力的行动和恐吓的言辞向我证明,不好好读书,我的人生会立刻坠入地狱。母亲的名言是:学问(本事)装进肚子里,别人抢不走,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母亲说到做到,她真的用自己一辈子的苦,来证明一个没读过书的人就只能活成这样。她当然也成功了,让我这个打小淘气、叛逆、花样百出的小孩,从来就不敢在读书这件事上松懈,也不敢在学本事这件事上放手。

想起母亲用自己一生的“苦肉计”成全我,而我只不过活成这副德行还沾沾自喜,真是无地自容啊!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对一个人如何影响别人、如何被别人影响,当然也有了不同的认识:重要的不是你讲了哪句话,而是你讲那句话之前之后,你自己做了什么,又对别人做了什么。只有当这些持续性的、出于灵魂深处的、带着爱的能量的“做”与“说”完全吻合时,那样的“说”才具备真实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根本毫无影响力可言!


“贵人”正解

友人送我一套曾仕强教授谈胡雪岩的影碟,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

众所周知,胡雪岩一生遇贵人无数,是他白手创大业的主因。曾教授问,谁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贵人?一般人都会说左宗棠、王有龄。但曾教授的答案与众不同,他认为,胡雪岩的母亲才是他最大的贵人。

胡雪岩少年丧父,母亲不仅含辛茹苦地抚养他,并且以身作则,不时叮咛他做人的道理,让他终身受用无穷。譬如,母亲教他“不是你的东西,不要拿”,而他正是因为拾金不昧,才有机会从牧童变成了粮行伙计,开启了他走向“红顶商人”的第一步。其后人生历次转折,率皆如此,总离不开母亲教他的做人道理。

曾教授认为,财富和机会都是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带给你这两样东西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贵人。但是做人的道理却有益无害、用之不竭,能带来这种宝贝的,才是真贵人。

曾教授的说法,其理至深。但在真实人生中,这样的贵人并不常见。因为讲人生道理容易,但要听得进去难,听了之后信受奉行更难。要达到听而能信、信而能行的效果,这讲道理的人,非得是“贵人”不可。这样的贵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有无条件的爱;其二,有无限的耐心;其三,能树立榜样并能潜移默化。

中国的古训: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能在人的一生中最适合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之时,具备前述三个条件而成为“贵人”者,除了母亲还有谁?无怪乎曾仕强教授说,绝大多数人一生的第一个贵人都是母亲,可惜许多人忘得一干二净。真正的“祖上积德”,就是有个明理的母亲,而且子女懂得领受。

推而广之,曾教授这“贵人论”,当然也可用在企业领导上(请注意,我没说管理)。领导的精髓,就在于要做员工的“贵人”;领导的前提,就是先领导自己;能够被领导,则等于做了自己的“贵人”。

而一般人,如果“祖上无德”,错过了母亲这个大贵人,日后还想遇到贵人,就得靠机缘。我认为,机缘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遭逢重大挫折而知悔悟时,其二是立大志向而知不足时。善于领导者,必定懂得利用机缘,挫折可遇不可求,立志却能因势利导。因此,立大志、知不足,就是做自己的贵人。能自贵者,人恒贵之,是贵人之大道也。


怎样教出好孩子

一位白手起家的朋友和我分享他的故事。他事业有成,生活多彩多姿,太太常教育儿子要以父亲为楷模,无奈儿子却无心问学、无所事事,父子关系犹如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让他十分懊恼,却无计可施。

后来他经过一番学习,突然认识到,自己家门口停着价值千万元的跑车,过着优渥的生活,叫儿子如何生出奋斗的动力?自己事业如此成功,太太又整天叫儿子学父亲,但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儿子究竟有几分机会追上父亲?会不会恰巧是儿子既无需要又没机会赶上父亲,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位朋友后来决定卖掉跑车,把公司交给别人经营,空出时间投身公益做义工。如今父子俩变得无话不谈,儿子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位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朋友。他出生在贫瘠的渔村,父母一无所有,含辛茹苦地抚养十个孩子长大。他自小看到父母的艰难,立志要改善家族窘境,如今成为大家佩服的专业人士。年前,他父亲过世,他带着儿子办丧事,告诉儿子:“我这一生最大的骄傲,是能做你爷爷的儿子。”

这两位朋友的故事,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上一代身处如此匮乏的环境,却能养出远比他们本身更有成就的子女,并且赢得子女的尊敬;我们这一代人拥有这么丰厚的资源,却很难培养出和自己一样的子女,甚至还得不到子女起码的敬意。至少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我们比上一代人差太远!

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也许出人意料的简单:我们是看上一代人吃苦长大的,下一代人是看我们享福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很容易因成功而自鸣得意,因条件优渥而树立不好的榜样,欠缺了上一代人的谦逊和朴实,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教出好子女,不是靠资源和条件,而是靠德行。答案再清楚不过了。

我那两位朋友,一位看到子女的苦是自己造成的,一位看到父母的苦成就了自己,他们都是时代的先觉者,值得大家学习。


事事关心而不担心

负面消息不断时,常引起许多人患上“担心症候群”。症状严重者,甚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担心,以致惶惶不可终日。一般的看法都认为担心是由“关心”引起的,关心而不得其解,乃演变为担心。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倒有些心得可以分享。

我个人对“担心”这件事,算是有些体验,因为我的母亲,基本上可称为“担心专业户”。从我幼年调皮,她担心我这辈子都毁了开始,直到晚年她还担心家里每个人,终至患癌过世。我没有智慧转化她的担心,是我最有悖于孝道之处。

至于我自己,当然不可避免地传承了母亲的这一特色。但我是男子汉,当然不屑为身边小事担心,于是顺理成章忧国忧民起来。尤其是身为媒体人,忧国忧民还可以变成专业、赢得认同,更是让我乐此不疲。

直到近几年,我才认识到,担心(或忧心)其实与外在发生的事情无关,只与内在生命品质有关。担心所反映的是人内在的执着和缺乏信任,因而转化为对自己的担心,表现为对别人、对社会、对世界的担心。

有了这个了解,就知道担心并非关心的进阶版,而恰恰是反义词。因为与担心正好相反,关心是一种放下自我后才可能产生的能量,它带有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

从结果来看,担心和关心更是天壤之别。简单说,担心是一种负面能量,对担心者和被担心者都有害无益,它带来的是压力和负担;关心则是一种正面能量,对关心者和被关心者都有益无害,它带来的是温暖和支持。

担心还很容易养成习惯,会上瘾,甚至演变为强迫症,乃至身为父母则担心子女,身为老婆(老公)则担心老公(老婆),身为主管则担心员工,身为国民则担心国家,身为人则担心世界、宇宙……没完没了。

担心还会产生“自助效应”,担心日久,终于“心想事成”,不是所担心之事真的发生,就是把自己弄得病痛缠身。除此之外,担心还会传染,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导致整个社会都生病,不衰也难。

我自从看明白担心为祸如此之深又如此无所不在以后,就时时保持警觉,每有类似念头或情绪升起,都会立刻分辨到底是关心还是担心,确认是关心就放行,有担心嫌疑者,马上循线追查,看它从何而来,必在源头处“缉捕元凶”才罢休。

这么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和自己、和别人、和世界都更能相处自在,受益无穷。把担心时时放下,把关心时时提起,最后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担心,这才是值得大家一起追求的境界。


童蒙养正

常有幸听到别人的故事,听到我恍然大悟。说故事的人,多半早已成家立业,有的儿女成群,有的事业有成,看起来都多彩多姿。但我发现,他们的人生剧本,尤其是主戏和主角的“定装”,早在童年就写好了,而且“剧本”逃不出下列几类。

逃家:童年就觉得自己家庭不够好,外面的世界更有意思,一直想往外跑,因此即使自己成家后或加入任何组织后,都忍不住继续想逃。

主持正义:觉得父亲对母亲不好或母亲对父亲不好,忍不住想站出来“主持正义”,成年后仍然四处主持自己的“正义”,好事和坏事都因此而来。

不被爱:小时候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长大后也觉得配偶、儿女、亲朋好友都不爱自己。

不公平:小时候自认没有被公平对待,一辈子都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非常在意“公平”这两个字。

抱怨:小时候觉得自己命不好,别人命比较好,因此一辈子都嫌自己命不好。

以上举例比较偏负面,正面的剧本大家可以类推。但总而言之,剧本类型并不多,表面上五花八门,追根究底,不过就这几类。

这些故事,我听得冷汗直冒,因为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自己个性和习性的来由,有如按图索骥,简直神准。由此想起中国传统教育里的“童蒙养正”四个字,再也挥之不去。

原来我们在童蒙时期(大约三岁开始),心中的念头竟是如此强大,强大到足以影响一辈子,而当事人却浑然不觉。最重要的是,不是我们童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当时怎么想。

童蒙时期,正是孩子脱离全然“用心”在活,开始练习“用脑”看世界的阶段。通常孩子快乐时是不“想”的,不快乐才开始“想”,而且“想”和“感受”合一,特别有力量,“想”了几次后,就变成真的了。如果把“想”说了出来,受到打压,通常会把“想”“地下化”,进入深层意识,人生剧本于是成型。

有了这样的反思,再看到当今教育对“童蒙养正”如此的无意识,对诸多现代人生的悲剧,深觉因果了然。

还好,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童蒙养正”这一课题是可以补的。对自己,可以先不忙着卖力演出,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人生剧本究竟是怎么写的,回到源头处,修修剧本再出发。对下一代,可以用陪伴和提醒,帮他们找到烦恼来源的“念头”。“念头”有一样好处:如果你清楚地看到它,把它和清明的感受联结,它就自动“正”了。


从“家族业力”中解脱

有许多人带着各种问题来找我,从夫妻、子女、人际关系、健康、金钱到事业,不一而足。经过抽丝剥茧,我发现问题的源头,总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

曾听一位老师说过,一般人若无觉察反省的功夫,大约人生的百分之七十都活在“家族业力”的纠缠中,顶多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空间可以活出自己。这种说法和我的经历及观察差不多。

所谓家族业力,主要反映在受父母影响的成长经历中,包括代代相传的集体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性格特征等,最后转移到人身上,成为命运主旋律。这些业力,有些是资产,也有些是负债,必须有意识地清理和研习,才能完全继承资产或从债务中解脱。

在我的理解中,清理家族业力,主要有三把钥匙:接受、尊重和感恩。接受父母的全部,尊重父母的命运,感谢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而且要谨守下对上的分际,不逾矩,才能毕力尽功。只有接受和尊重,才能从家族业力中解脱,不受债务缠身;只有感恩,才能承受家族资产,带着祝福活出自己。

清理家族业力的重要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许多人的健康、关系和事业发生了问题,总往外找原因、求药方,却看不到问题出在自己的内在意识和行为模式上,当然更看不到家族业力的巨大影响。但我亲眼看见许多人通过接受、尊重和感恩,圆满父母关系后,人生也全方位脱胎换骨。样本众多,真实不虚。

在我自己身上,也有一段特别的经历。我父亲在母亲怀我时意外身亡,故我自小无父。近四十岁时,我才通过各种缘分,回到父亲出生的老家,认祖归宗,并略尽绵薄之力照顾先父老家亲族。这事发生的当时,我正值人生谷底,诸事不顺,无一安顿。但时过境迁后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人生由谷底翻身,恰巧就始于认祖归宗之时。冥冥之中的巧合,于我自是感受良多。

从未见过生父的我,要如何面对呢?我能做的不多,只有“接受”自己有母无父的人生,“尊重”父亲英年早逝的命运,“感谢”父亲人生的缺席,让我可以全然地活出自己!通过这样的清理,我对父亲尽孝的方式就是连接父亲亲族,把父亲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并设法让子女也把他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

中华文化以孝道为核心,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孝顺中的“顺”,就是接受、尊重和感恩,是面对家族业力的大功课。这功课不好好做,极可能业力缠身,没机会活出真正的自己。此事干系重大,不可不察!


成为你的样子

常有朋友抱怨,家里的孩子难沟通、很叛逆。他们的说法通常是:“明明有道理的事,又是为他好,他偏偏不听,真不知该怎么办。”这种说法我再熟悉不过,因为小时候长辈们就是这么说我的。

如今我劝朋友的说法是:也许你该想想看,他是否感受到你的真爱?他想不想变得和你一样?如果有一个人,你不想变成和他一样,又不觉得他真心爱你,他对你长篇大论,叫你做这做那,你会听他的吗?答案再清楚不过,不用怀疑。

同样的情境,搬到职场也通。有些主管认为“90后”的年轻员工既难沟通,又叛逆,企业高管对他们如临大敌、束手无策,称他们为“史上最难管的一群人”,这和多数人家里发生的事不是很像吗?

在北京创业、当年二十五岁的娄楠石说过:“现今社会太缺乏爱,我想把自己的公司变成很有爱的组织。”“如果我们这一代做得比较好一点,或许可以改变上一代的一些氛围。”

看到了没有?年轻人看到上一代不懂得“爱”,也不想变成上一代的“样子”,因此想用他们的行为来改变上一代的我们。有关家庭的一句名言是“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放在企业也适用,但可以改为“员工是老板的镜子”,尤其是“90后”的年轻员工。用感恩的心向孩子学习,是父母最该做却很少父母做到的事。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也一样。

年轻人不想变成我们的样子,提醒我们该看看自己到底成什么样子了。有关这件事,谈细节会引起太多争论,我建议直接谈底线:“人能在地球上活多久?”所以命题只有两个:其一,如果我们照上一代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其二,如果下一代照我们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答案应该争议不大:如果我们按上一代的方式活,或下一代不按我们的方式活,人都能在地球上活更久!

谁闯了大祸,谁该向谁学习,难道还不清楚?当今世界的当权者,比过去一代和下一代人都更不懂得爱,不够爱自己,也不够爱别人,更不够爱地球。然后大家居然在抱怨“下一代很难管理”,在研究“如何领导下一代”。

别闹了,领导和管理者最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开始惭愧,开始反省,开始学习,开始虚心接受“被领导”!除了赎罪和改过,我们其实没别的事可做。也许有一天,当组织里的年轻人开始觉得你付出了真心,开始觉得“变成你这个样子也不错”,他们就会和你在一起了。


从进食顺序开始

有朋友来家做客,因与我女儿相熟,用餐时就要先夹菜给我女儿。女儿说,要爸爸先用我才能用。朋友很惊讶,我说这是家风。他说已经很久没见到有人这样教小孩了。这回轮到我惊讶了。

这种小事分享一下,也有个说法。记得我看电视台的动物节目时,动物学家在介绍动物社群关系,尤其是权力结构时,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叫作“进食顺序”。意思很简单,吃东西的时候,谁先进用,谁就是老大。这件事意义重大,弄错是会闯大祸的。

我对“进食顺序”的学习,来自母亲的家教。自我有记忆起,用餐时,长辈不坐下,我不能坐;长辈不拿筷子,我不能拿;每一盘菜,长辈没夹过,我不能伸手。这是“天条”,若是违反,当场就得“吃梨颗”(头部遭重物敲击),因此根本连违反的念头都不会出现。

有关家教,进食顺序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还有:伴行时要走在长辈左边慢半步的位置;入座时,要等长辈坐才能坐,长辈起身要立即跟着站起;有长辈从屋外进来,坐在屋内的我要立即起身;长辈说话时,不能眼望他处,也不能直视其目,要注视其脸下方的位置……总而言之,这些全是母亲教的。

母亲出身乡下,没读过书,不认识字,我想她教我的,一定也是她小时候在家里学的。可见当时的社会,无论城市、乡间,无论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这是做人起码的规矩。这些规矩人传人,应该至少传了数千年,也叫作“伦理”。没想到在我们这一代,竟然就要失传。

回想起来,母亲教的“伦理”,对我一生还真是受用。我虽自少年起,就向往西方文明的多彩多姿,更喜欢讲道理,认为有理走遍天下,因此养成好辩的习性和桀骜不驯的个性。但由于家教已自小“内化”在我的行为中,使我的个性显得比较内敛。

最后的结果,是我在一些“恃才傲物”的优秀青年中显得比较有礼数,因此颇得长辈之欣赏。于是,自读书时代到进机构任职,再到合伙创业的生涯历程,我从来就不缺长辈级贵人。这样的幸运,多多少少来自母亲自小教导“进食顺序”所致。

我常听朋友说,“我们这一代,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孝顺子女的第一代”。他说这话的口气,像是有些无奈,还有些抱怨。我却认为,即使自己不需要,也要设法让孩子孝顺父母,因为这是孩子的需要,否则他们长大既不知感恩,又不懂规矩,一生都遇不到贵人,注定要辛苦。若是嫌教孝顺太沉重,就先从教进食顺序开始吧。


“父母难为”的根源

父母难为,是当今很多人的共同苦恼。

好像现代人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了。严管严教行不通,讲道理不管用,爱与包容又不知分寸如何拿捏,左支右绌,无所适从。甚至有些职场女性,为了陪伴孩子辞去工作,回家当全职母亲,结果还是弄不好,简直无路可走。

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活得很自我,还没到青春期就道理一大堆。他们的世界父母看不懂,简直就像外星人,活得比父母还“大”!

每逢这种时候,我都会仔细问这些“为人父母”者和自己父母的关系。结果发现,大部分人其实自己也活得比父母“大”,而且对这种“大”,往往无知无觉。

因为我们活在高速成长的时代,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父母,拥有的财富和成就高于父母,也自觉观念见识比父母“先进”,和父母的关系,往往“孝”而不“顺”。大家虽然有意愿也有能力回报父母,却忍不住想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企图改变父母,没有耐心听父母的教诲。

这种状况是自然发生的,表面上来看,也相当正常,因此很容易看不见问题所在。但若设身处地,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就不难发现,副作用其实很严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比祖父母厉害,还常常告诉祖父母该如何做,好像父母比祖父母“大”。他耳濡目染形成的念头,自然是“子女一定要活得比父母‘大’”。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效忠”家族传统的方式,就是一定要活得比父母“大”。而孩子处处依赖父母,他要如何活得比父母“大”呢?显而易见的出路就是寻求“外援”,从同辈团体和父母势力范围所不能及之处(通常是网络世界)获取资源,武装自己,以便活出自己的“大”。

孩子在意识深处想要活得比父母“大”,正是现代人“父母难为”的根源。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要活得比父母“小”。无论父母是什么状态,都要把自己的一切归功于父母,把父母放在上位,在父母面前把自己变“小”。这件事做不到,你的孩子一定会活得比你更“大”,难怪你没办法教。

因为时代快速变迁,现代人和自己的父母、子女好像活在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父母难为”似乎是宿命。但大自然的定律就是“父母大、子女小”,严守此定律,是唯一的出路。不这么做,就是自找麻烦!


尽孝即“进化”

在中华文化里,“孝”一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我年轻时,认为孝顺是应该的,也是自然发生的,但儒家文化把它搞得太刻意,强调得有点夸张。尤其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甚至于“以孝立国”,似乎脱离现实。

直到近年来重习中华文化,听到名师的一句注解:孝之极致,是子女用自己的做到,圆满父母的“无不是”。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开启了我对中华孝道文化更深的体悟。

原来,父母当然有“是”、有“不是”,但一个孝顺的子女,却必然能承袭父母的“是”,弥补父母的“不是”。这样的子女,当然成就和德行都能超越父母,并且反哺及归功于父母,证明了父母的“无不是”。

若举国之民皆能奉行孝道,则为人子女者都洁身自持不逾越,发扬父母的优点,改正父母的缺点,国民素质如此之高,岂能不“国之大治”?“以孝立国”又何难?

进而推之,民族以“孝道”为核心价值,当其深入人心,并成为普遍行为准则时,等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进化论。若人人皆以“光宗耀祖”为念,岂能一代不比一代更优秀呢?

在自然界,繁衍养育后代,本来就是最重要的基因。因此父母养育子女,是天道,无须刻意提倡、教导;但子女孝顺父母,则是人之所以超越其他动物的进化观,必须标举为核心价值以发扬之。以孝道作为核心价值,其实是最具可能性并且效益最宏大的一种设计。因为一个不感恩的人,很难自助天助,很难成就圆满,而表达感恩最合适的对象当然非父母莫属。

以孝道作为感恩实践的核心,是最贴近自然规律的进化观。有了这番理解,我对老祖宗“一以贯之”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自己孝道有亏深感惭愧;我更体会到,让子女孝顺,虽非自己的需要,却是为人父母者无法逃避的责任。因为凡人不知孝顺,必不知感恩;不知感恩,则人生难以圆满;欲子女人生圆满,必先教之以孝。

孝道传承,身教重于言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孝顺父母,做子女的榜样。这里有一处不可思议的地方:大家都说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倾全力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却不知“教子莫如教学,教孝莫如侍亲”。越是爱子女,越应以孝顺父母为榜样,这才是为人父母之正道、大道!

最后再说一句,在当今世道下,为人父母者要靠“自力”教学,其实很辛苦。政府常提倡“幸福经济”,其实“幸福”不一定非“经济”不可。一个政府能让社会“孝道”抬头,人民幸福会加几分,值得好好想想。

上一章:第6章 下一章:第8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