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效能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  作者:金惟纯

让人真正愿意“听你的”,其实只有一个理由:因为你“听我的”!


“听话”的效能

前阵子,我和小女儿一席长谈,感受良深。那天我的状态特别好,心如止水。所谓的长谈,其实是她破天荒对我倾诉了将近五个小时,从学校、家里的琐事,一直谈到对宇宙及人生的感悟。而我,只是陪伴,静静地听。

小女儿说完后,我只说了五分钟,说说自己的感想,她就完全听进去了。谈话之后,我们的关系明显更上一层楼。这件事让我看到,人和人的关系原来这么简单:你听我的,我就听你的,如此而已。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却常常给忘了。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太执着于是非对错,觉得自己的看法精辟、有道理,所以别人一定会听;其二,我们太沉迷于自己的角色,觉得自己是老板、主管、父母、老师、前辈,所以别人必须听我们的。

这真是大误会。有道理只能让人低头,居高位只能让人“不得不”,都不是发自内心。让人真正愿意“听你的”,其实只有一个理由:因为你“听我的”!

自从有了这个感悟,我就认真体察。每逢觉得自己讲话别人没在听或没听进去时,我就检查,是否自己也没听别人说,或听了却不以为然。结果屡试不爽,一定是这样的。

于是我开始练习。和别人讲话,一定要先听别人说,听不明白就问,直到感觉对方已经说完了,心满意足了,自己才开始说。而通常在这种状态下,我往往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再说什么了。因为在我一直听、一直问,别人一直说的过程中,对方已经明白了,有答案了,或者问题已经消失了。

如是我才明白,“听”比“说”更重要,也更有效能。

这件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它的难处,是听的人要放下头脑,只用心,要完全的“在”。因为自己平时的状态就是只用脑,不用心,偶尔勉强听别人说话时,也是一面听,一面忍不住地分析、判断、想给建议。但要让人说到心满意足,我们的状态必须是全然地接受、关心、了解、支持、在一起,而这些都是心的作用,是放下头脑才会出现的。

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用脑常陷入轮回,用心才有可能突破。学会用心不用脑,和别人真正在一起,是不容易的功课,要有意识地练习才做得到。

我如今给自己定下硬指标,要把自己的“听说比”不断提高,目标是九比一。我觉得那才是最高效能,无论是人生还是事业。


解忧之法

“忧”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而恐惧之最,莫过于死亡,因为死亡是人生最大却必然会发生的未知。

若将人生比喻为一所学校,那“死亡”就是毕业考试。哪种学生会对毕业考试恐惧?就是那些期中考、期末考、大考、小考都考得漫不经心或焦头烂额,既无把握也无信心的学生。哪种学生能轻松赴考场?当然是那种平时考试都能轻松过关的“好学生”。

人生的毕业考试,可不可以练习?当然可以!因为它的考题已经公布,只考两道题:过不过得去,放不放得下。死亡虽然未知,但我们已知的是:无论多么不情愿,每个人过不去也得过,放不下也得放。每个人都会毕业,差别只在于:有人开开心心毕业,有人一想到毕业就恐惧。

如何练习人生的毕业考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发生的每一件事,想办法让自己遇到了就能过去,过去了就能放得下。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对所有的未知越来越有信心、有把握,越来越轻松面对。

这就叫作“修无常”。世间充满无常,所以大家不断有机会模拟考试,为毕业考试做好万全准备。

模拟考试无所不在:早上闹钟响起,你会不会有起床气?气多久才好?起床后发现外面阴雨蒙蒙,你会不会心情不好?不好多久?开车出门,遇到堵车,你会不会心里犯急?急多久才好?遇到与期望不符、不合道理、感到困扰、迷惑无解,甚至被冤枉、被羞辱、被欺侮的人和事,你过不过得去?放不放得下?

你是否想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世界在为你人生的毕业考试做准备,帮助你成为一个轻松赴考场的“好学生”。好学生和坏学生都会毕业,只不过坏学生会恐惧,好学生只有感谢,如此而已。

每个人心中都有“忧”,无论忧从何来,都是正常。解忧之法只有一个:通过发生的每一件事,让自己过得去、放得下,久之自然“行深”,能除一切苦。感谢这个世界让人有机会“忧”,因为“忧”的发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通过看见“忧”的练习,以后可以无忧。

大家有没有兴趣一起修“忧”这门大课?


被动人生未必不好

几年前,初次接触“人类图”时,我看到自己的类型是“投射者”。依据人类图的解读,投射者不适合创业,因为投射者的人生策略是“等待被邀请”。

我当时大惑不解,因为我明明就是创业者,而且被外界视为创业成功。是不是人类图不太准?

事隔多年,我深入研究自己的人生轨迹,却有完全不同的见解。

首先,我当初创业,的确是“被邀请”,不是主动发起的。在被邀请的前提下,我们组成了创业四人组,很放心地筹备起来。没想到,正式启动时,其中两人因故未到职,四人组变成了两人组,而我又莫名其妙被推举,糊里糊涂地做了经营者。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场误会,以至我这没准备好又不适合创业的人,被动地勉强扮演起经营者来。其结果当然惨不忍睹,导致创业初期公司严重亏损长达七年。

那为什么后来又能反败为胜呢?其实也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只能打后卫、不能打前锋的料。所幸《商业周刊》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卓越,在每个不同阶段,都有伙伴扮演了称职的前锋角色,所以才能屹立至今。而投射者的特性,正是能看出并且帮助别人发挥能量。

这样看来,我还真是不折不扣的投射者,人类图说得没错。

再细想自己的人生,其实我一直都是被邀请的。大学毕业后,我没找过工作,都是工作找我,甚至包括人生转型,都是被邀请的。虽然被邀请的事并不总有好结果,但自己主动发起的事倒真是乏善可陈。

“等待被邀请”的人生策略,是随时准备好发光发热,然后等待赏识你的人采取主动。重点是,这个过程要心脑合一,让自己感受清明,才足以辨识邀请者是不是对的人;所邀之事,是否自己真正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简单来说,要“善观因缘,有以待之”,把人生有限的能量,投入因缘具足之事,才是圆满之道。

如今的时代,大家都强调要积极主动,多数人也教育孩子一定要积极主动,其实是粗浅了。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深入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积极主动的。

积极主动的价值观,如果少了觉察和清明,很可能带来人间祸事和灾难。这应该是人类图最有价值的提醒吧。


认真求人

近年来,因为在“人生学习”上自感很有收获,乐于和人分享,常常主动或受邀去拜访别人,包括好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颇有再度跑起江湖、“有求于人”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因为家境一般,凡事难以做主,几乎事事都得求人。事事求人的感觉,当然很差,我因此暗自许愿,有朝一日独立自主,再也不张口求人。走入社会做事后,资源条件日益丰厚,终于如愿不求人了。没想到三十几岁创业初期,公司财务吃紧长达七年之久,身为公司负责人,不得不抛头露面,四处求人,最后竟然都麻木了。可以想见,当公司财务好转,我再度跻身“不求人”行列时,心情有多舒畅了。

这样过了十余年“不求人”的自在日子的我,如今再度“求人”,感觉又如何呢?说出来你别不相信,只有四个字:妙不可言!

现在回想起来,我人生那两段不求人的日子,其实都没什么长进;反倒是这三段求人的日子,自觉颇有斩获。我有一个比方:人一旦自认不求人,就很容易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陷进“自我感觉良好”的舒适圈。就像是产品即将退出市场,不必再研究客户需求,不必再研发产品改良了。套用一句营销术语,这叫作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了。

有了这样的体会,我吓出一身冷汗。原来我那两段不求人的美好时光,竟然差点把自己搞到“生命周期”结束了,还毫不自知。

人为什么会如此麻木?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不求人”只是一种自欺的假象。人很容易认为不张口提出的就不算“求人”,因此用钱可以买到的不算,对方自动送上门的不算,两不相欠的当然也不算。总而言之,就是约定俗成、自以为是的都不算。想想看,这样的“认为”是多么的偏狭、多么的傲慢。事实上,身为超强群居性的人类,活着的每一天,哪有不求人、不欠人、不需要他人的可能呢?

其次,“不求人”导致的不长进,人为何容易无感?因为在不求人的日子里,事情可能大有斩获,生活可能多彩多姿,旁人可能啧啧称羡,自我可能顾盼自雄……哪有人会意识到此时生命其实已停滞不前,懂得及时“顺风使舵”呢?

回顾我的“求人”历史,第一阶段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求人,第二阶段是为公司的需要而求人,第三阶段是为别人的需要而求人,可以说一段比一段精彩。人生从“见山是山”,终于回到“见山又是山”,真是充满感谢!

你如今是“有求于人”,还是已经“无求于人”?若是有求于人,恭喜你,你还没退出市场,有机会好好改良一下“产品”;若是已无求于人,那更要恭喜你,你有机会更上一层楼,找个理由,认真求求人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古今中外的经典里,常出现一种说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种说法意境深远,令人向往,但放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印证,却难度甚高:很多发生的事,明明真的就是这么糟糕,怎么可能是“最好的安排”呢?

我最近在一个工作坊中认真检视了自己“内在孩童”的一面,对此有了不同的看法。

回忆起的画面,是童年时我因犯错被母亲赶出家门,半夜蜷缩在屋外墙角,内心翻腾,五味杂陈,懊恼、埋怨、忏悔,全都涌上心头,全然无助的那种状态。如今的我,回头看那一幕,却突然领悟: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今的我,看到当年的母亲着实已经尽力了。她没受过教育,少小离家,无亲无故,只身抚养我这不甚受教的顽劣小孩,她到底该如何教育我呢?即使带着深深的母爱和期待,她必定也充满焦虑和无助,再加上不可能有任何他人帮助,最后只能以最严厉、看似最无情的方式对待我。

如今的我,看到当时的自己,也已经尽力了。幼年的我,充满生命力,对一切都好奇,都想尝试,明明知道是错的,也忍不住要经历一番;明明知道会受到严厉的责罚,仍然不计后果。但在内心深处,我仍感知到母亲的苦,感受到斥责棍棒背后深藏的母爱,因此虽胆大妄为,却不至一错到底。

如今回顾当年的自己,如果在严厉管教下完全顺从,可能我会成为一个乖小孩,但人生必然因此受到局限;如果在棍棒下彻底叛逆,则难免步入歧途。我最后的选择,是不知不觉变成了“双面孩童”,在成人的世界扮演“求生专家”,在大人鞭长莫及的天地则“放胆乱玩”一通。如此塑造了自己的人生原型,也就这样活了半辈子。因此,成年的我一直在社会轨道边缘游走,既不完全守规,也不全然脱轨,如此跌跌撞撞,干了不少荒唐事,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可以说,前半生基本上是照着童年的原型活的。

至于“双面孩童”的议题,则成为我后半生做的主要功课。靠着自己一步步地学习和修炼,我把孩童时期形成的“求生专家”和“放胆乱玩”的双面人生,通过不断觉察和整合,重新融为一体。这个过程,也是充满喜悦和感恩的。如此回头看,难道不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每个人都尽力了,结果也各安其分,除了感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指当下发生的那些事,而是指当事人通过不断修正和觉察后,蓦然回首时内心发出的那一句:啊,原来如此!


感谢的力量

当今之世,我最佩服的企业家,非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莫属。他在经营上创造的“稻盛奇迹”无人能及,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企业界最认真的修行者!稻盛的修行因缘从何而来?他修行的基底在哪里?最近我有些感悟,乐于分享。

稻盛少年时,父亲带着他到寺庙,住持和尚叫他回家默念:“南无,南无,谢谢(阿里阿多)!”他听话照做,随时念诵,就这么念了一辈子。得人帮助和照顾时说“谢谢”,从别人身上受到教训时更要说“谢谢”。让自己一直保持感恩之心,每日谢天、谢地、谢世人、谢众生万物,这就是稻盛修行的源头和基底。

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就是从感恩开始的。他在自传中不断地说,自己所有成就都是老天给的:“是老天看见我竭尽心力仍不放弃的身影,才可怜我,出手帮助我的。”他提出的六项精进修炼,也不断强调:“人活着,就要感谢!”

当世最有成就的企业家,其成功之道居然是感恩,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知道,感恩不仅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人只有在感谢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得到”,否则别人给得再多,也收不到。越感恩的人,得到的越多,因为他不仅“收到”得多,别人想给的也更多。我还知道,当人陷入绝境,所有方法都试过,仍然无法脱困时,感恩之心是最终的出口。这些都是我人生的经历和体悟,刻骨铭心!

我同时也知道,感恩必须通过修炼,才能日益精进。它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日课,每天都对所遇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说“谢谢”,尤其是对和自己“过不去”的人说“谢谢”,才是真正的突破。

突破不容易,我试了很久,有时仍然对某些人说不出“谢谢”,直到遇见一位老师,他教我四句话:“感谢你在今生让我遇见你,感谢你为我带来的觉知和学习,感谢你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感谢你认真扮演了自己的角色。”

这四句感谢词,可以在内心深处对任何人说,尤其是让你“过不去”的人。如今,我想到或遇到任何人,只要让自己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我就说这四句话,直到可以面带微笑地想他们为止。

感谢是宇宙间的大能量,是人生解脱和突破的钥匙,也是必修的日课!


努力无极限

很多人说:工作实在太累了!已经够努力了,但上级永远不满意,简直没天理!

这些人看起来真的很疲惫。在现实中,也的确有许多公司压榨员工,这些都是事实。但有些人,长期处于透支工作状态,却活得精神抖擞,从来不喊累,这又是为什么?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中,有一项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意思是说:只要是别人可以做到的,他都自认可以“不亚于”。他的自传充满了面对极大压力、挑战不可能、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场景,但直到高龄,他都一直活得生机勃勃。

二十世纪的修行大师葛吉夫曾说:普通努力算不上什么,只有超级努力才算数。他把人比喻为机器,说在人体的每一个中心附近都有两个小蓄能器和一个大蓄能器。当第一个小蓄能器的能量快见底时,人就会觉得累;若继续坚持,第二个小蓄能器就开始启动,同时第一个小蓄能器会由大蓄能器再注满能量;第二个小蓄能器的能量快见底时,人会极度疲劳,但只要继续坚持,加上片刻休息,又会与第一个小蓄能器连接……如此循环交替,当两个小蓄能器都耗完了能量,人会变得几乎瘫痪,但经过休息、冲击和努力后,突然有一股强大的新能量注入,这就表示,终于连上了人体中心的大蓄能器。这时候,人的潜能被完全突破,几乎可以上演奇迹。

葛吉夫说,人不需要害怕努力,因努力而致死的概率小得可怜,反而是停滞不前、懒惰或恐惧,比较容易致死。

葛吉夫的境界非我辈能及,但我也有若干相应的体悟。印象最深的是我二十岁出头服兵役时,从补给舰上扛五十公斤左右的物资到沙滩边,一趟又一趟。这是极重的体力活,不到半个小时,几乎所有人都快虚脱了。但在长官的严厉鞭策下(他们真的挥舞着鞭子),很难想象,我们居然连续扛了将近八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倒下。

另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是我曾在某教育机构长期做义工。当初做学员上课时,有些高强度的体验活动,从上午持续到半夜,累到想翻脸,但做义工服务的时候,做的是同样的事情,而且工作强度更高,却浑然忘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这些经历让我了解到,无论是体能还是精神专注力,无论是在高压还是在自发状态下,人的潜能都超乎自己日常的理解。

普通努力才会让人觉得累,超级努力就不累了。如果你觉得累,不妨加码试试看,也许就真的不累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一生得遇不止一位高人,有幸近身观察,常感震撼:原来高人不仅一处高、几处高,而是处处都高、事事都高,不得不心悦诚服。

震撼之余,有些心得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高人的成就从何而来?根据某天才的说法,成功是九十九分努力与一分聪明的组合。这说法很对,但也很奇怪,因为有很多同样也九十九分的努力者,成就却不如天才的万分之一。

所以那“一分”聪明,显然才是关键。拥有那一分聪明的人,总是在做对的事,而且总是把事做对,因此才能把九十九分努力全部用在得力处。如此日积月累,相加相乘,成绩将不容小觑。

此外,有那一分聪明的人,能悟透“我愿”,放下“我执”,因此对所为之事皆能“乐而为之”。这样的人,身体力行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欲罢不能。所谓九十九分努力,其实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吃力。

一分聪明既然如此重要,那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

答案是:都是,也不都是。因为它是每个人天生都拥有的,但是不学,就用不到,等于没有。

讲到此处,大家一定知道我说的其实不是聪明,而是智慧。人生的成就和幸福,几乎与智慧可以画等号,但大多数人却忙着学别的,不学这个。人世间的颠倒,莫此为甚。

所谓智慧,其实就是关乎人生成就和幸福的学问,只要学到了,哪怕只有一分,都能胜过那剩下的九十九分,当然值得列为优先选项,并且花九十九分气力来学。

智慧如何学?高人的答案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手指路。上焉者,当然是四项都做,但如我等凡俗之辈,人过中年,只能用窍门,专注在“高手指路”上了。

高手指路,较通俗的说法叫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家每天该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就是找到你自己所需要的“巨人”,然后把自己弄得身轻如燕,想方设法站上巨人的肩膀。

根据我的理解,凡是巨人,都很喜欢让别人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且巨人的肩膀通常都很宽大,上面能站很多人。至于谁能站上去,就靠缘分了。缘分也不玄,有愿望、不执着,就是前提。

言尽于此,也就两句话:人生智慧必须学,而且必须向高手学。如果你还没有这么做,就说明你的人生为什么如此这般了。


一百万分的人生

稻盛和夫是我最佩服的当代企业家,我在企业里主管工作时,常让大家照他的“人生公式”,给自己理想的人生打分数。

稻盛先生认为,人生最终的结果是由三项因素相乘而来,分别是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其中,热情和能力可以打零分至一百分;思维方式最重要,因此分数是从负一百分到正一百分。根据此公式,每一个人的人生可以从负一百万分到正一百万分。我请工作坊的伙伴假设稻盛先生的人生是一百万分,请大家给自己打分数。大部分伙伴都很认真务实,给自己的平均分数通常落在三十万分到六十万分之间。但有一次,当着老板和众高层主管的面,一位中层主管给自己打了一百万分。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大家当然很好奇。

这位同学如是说:这三项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它会带动热情,而热情又会提升能力。所以如果思维方式一百分,假以时日,热情和能力也将趋近一百分,三者相乘,结果自然是一百万分。他在打分数时,感受到自己愿意不断修正,相信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提升到一百分,不想委屈自己,所以就打了一百万分。

诚哉斯言!

稻盛先生也常说自己条件不好,而且“资质平庸”,因此没能考入好大学,没能进到好公司,但他却活成了人人称颂的“经营之圣”。的确,除了思维方式特别正确,实在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能拥有这样的人生。因为思维方式正确,稻盛先生能每天都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因此得到了不亚于任何人的成就。也就是说,只要生而为人,拥有正确的思维,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话虽如此,但这位同学自认能活出百万分人生,仍让其他伙伴难以置信。我于是引用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论圣人”的说法论述一番。

阳明先生说,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在于“心”的不同。就好比金子,成色十足就是真金,成色不足则不算真金。真金就是圣人,与几斤几两无关。这么说来,每个人身处不同时代,各有不同际遇,但只要思维方式不打折扣,热情和努力不间断,人人都可活出稻盛先生的百万分人生。即使成就有大有小,亦无高下。

但大多数人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未必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想、这样说。因为人的思维总是画地自限,日久形成牢不可破的模式,不但不敢大声说出来,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了。

你敢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打一百万分吗?哪怕只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某领域实现,你愿意给自己一次机会吗?

上一章:第4章 下一章:第6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