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转动的心念

人生只有一件事  作者:金惟纯

把这些“不愿意”一个个找出来,修成“愿意”,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揪出“不愿意”

前阵子在某教育机构做义工,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夙夜匪懈。熟悉我的朋友都很惊讶,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这么勤奋的人。

还记得十年前,有朋友问我在忙什么,我就耍嘴皮子回答:“偶尔陪伯乐共进晚餐,早起就恕不奉陪了。”伯乐是识千里马的贵人,可以让人飞黄腾达。我这么说是很骄傲的表态,自己不用求人,也无须勉强自己。但说实在话,那时候活得不是很有精神。

但如今,那个为自己不愿早起的我,居然为别人开始早起了。个中滋味,当然一言难尽。如果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学到了“愿意”这两个字。

一个为自己都不愿意的人,要愿意为别人,当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刚开始做义工时,真是时时遇见自己的不愿意,拉拉扯扯,没完没了。所幸,在义工的环境中,有太多比我愿意千百倍的人,让我半是惭愧、半是要强,输人不输阵,也就被带着一关关地跨越过自己的不愿意。到最后,有时连自己都被自己的愿意感动了。

老实说,看到自己有那么多不愿意,刚开始真吓了一大跳。因为,已经有太长时间,没有人能勉强我,我也不再勉强自己了,所以根本没机会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或者换个说法,凡是我所不愿意发生的事,要不就是不再发生,要不就是一发生就被我躲过,根本就不会与它迎面撞个正着。

如今终于可以好好和自己的不愿意面对面,彼此重新认识一下了。认识之后才发现每个不愿意的背后,都有很深的习性;每个习性背后,都有顽固的执着。而这些习性和执着,在发生的当下则转化为头脑的妄想、身体的疲惫、情绪的烦躁等诸多症状,表面上千奇百怪,背后只有三个字:不愿意!

那些不愿意,虽然总是狡猾地声东击西,放烟幕弹,想尽办法躲在暗处,但也有一样好处,就是一旦被逮个正着,就立刻现出原形,消逝无踪,它所制造的诸多症状也随之消失。

有机会如此密集地面对自己的不愿意,我如今也算半个搜捕“不愿意”的专家了。几乎毫无例外,在每个妄想、疲惫和烦躁的背后,都能找到躲在暗处的“不愿意”。把这些“不愿意”一个个找出来,修炼成“愿意”,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我也发现了一个诀窍:要修炼愿意,为别人容易,为自己难;大家一起容易,自己单独难。若能有一群人都愿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么不难修炼出个“万事愿意”来。所谓“愿力”,就是这么修炼出来的。


修“愿意”

一位创业投资高手最近对我说,创业最终的成败,大部分取决于最初的起心动念。如果仅“动念”而未“起心”,只能称为“理想”,不能算是“愿望”。他说,多数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撑不到最后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资有强烈愿望的创业者。

这位朋友对“理想”和“愿望”的分类很有意思,我完全明白他在说什么。事实上,我还曾撰文阐述“大愿”和“无我”的关联,认为只有发大愿者,才能真正无我。愿若大到连“我”都给“无”了,哪是头脑发热蹦出来的“理想”能与之相提并论呢?问题是,“大愿”要如何发?若发了如何才能称为“大愿”?

我扪心自问,“大愿”好像与自己一生浮沉没什么关联。从小到大,都是个性、能耐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我的一生中舞来舞去。有时候环境形势强,个性只好委屈些,凑点热闹,谋个出路;有时候个性焕发,跳火坑也不怕,率性而为,直到受够教训或玩到没意思了才收敛;有时候自觉能耐大,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最终遇到了环境和个性的局限,为德不卒。在沉沉浮浮之际,也算发过大愿,但事后却发现,那些愿一点也不真实,完全没有力量,离“大愿”差十万八千里都不止。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发大愿的伟人。不是常有人说“乘愿而来”吗?但最近的一些所见所闻,让我有了不同的体会。我有机会近身观察一些“大愿行者”,发现作用于他们身上的并不是“大愿”,而是“愿意”。他们并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大愿”之所系,而是时时刻刻用“愿意”去面对发生的每一件事。他们只是打开真心,保持觉察,自然就“愿意”了。汉字“愿”的本义就是“原本之心”,早已道尽了一切。

我这才发现,大家可能是“倒果为因”了。原来是有一些人在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人所不能。后来别人说他们的故事,就说有人发了大愿。大愿原来不是发出来的,而是用真心、用愿意彼此加持,最后成其大。

有了这些发现,我才明白自己错过的不是没发大愿,而是没用“愿意”去化自己的“个性”。如今年过半百,再发大愿已时不我与,但每天日常修炼几个“愿意”还是可以的。也奉劝诸位,家里若有青少年,别忙着叫他写“我的志愿”,带着他从日常生活中修修“愿意”吧。说不定等他长大,我朋友会很乐意投资他呢。


“执念”即地狱

在书里读到一段关系的场景:你在餐桌上对伴侣说“早安”,但没听到回应。你内心产生干扰,觉得对方不再爱你了。这想法带来了伤痛,伤痛又带来评判,在你心里投射出一个不真实的对方,最终使彼此的连接中断。你因此被禁锢在受限的自我中,导致沮丧、冷漠和怨恨,激发出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从此陷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伤痛使你盲目,只看见自己想看的。这样的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每天都在上演。这出大戏,角色常更换,但情节从来不变,总是按部就班:发生、解读、情绪、评判、投射、失去连接、自我禁锢、负面能量、破坏性言行……这出戏,有时是内心独白剧,有时是双人秀,当然也经常是大阵容、大制作。而刚开始时,剧情通常很单纯,却越演越复杂,时间越长,角色越少,就越搞不明白到底“所为何来”。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的另类解读是:你把别人想成那样,你自己就坠入地狱;如果彼此都把对方想成那样,关系就坠入地狱;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样,社会就集体坠入地狱。而这些“想”,从来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这一切,到底所为何来?毫无例外,都是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从有人“乱想”开始的。一旦有人开始乱想,就会引发各种计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账,损益从此不可能平衡。

这念头一动,从此因果相生,纠缠激荡,共食恶果。所以才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时时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慎之戒之。修行之人讲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乱想,这是一切“戒”的源头。自古以来,菩萨少、凡夫多,但过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业力缠身;一群人的业力纠缠,则陷入共业;身处共业的人,对真相看不见,也没兴趣,即使铁证如山也不信,继续上演“罗生门”。

如今又有一种论调:在公众事务中,可以温良恭俭,但绝对不能让。但人人都不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难道不是地狱?无怪乎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潘恩说:政治是必要之恶。人到底要“让”什么?难道不是让出自己的“执念”?因为执念是一切“对立相”的源头。必须有人先放下执念,才可能重建人与人的连接,才有机会一起从地狱中解脱。谁先做?除了自己还有谁?


管好“念头”

时间管理上,一个公认的法则是:时间应该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这句话大家早就知道,但真的有认真思索,到底什么事情最重要吗?

我过去认为,重要的事当然是影响大的、特别的、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但后来突然醒悟,也许“发生最多次”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一般以为特别重要的事都不常发生,甚至一生只发生这一次,反而是被我们归类为“小事”的那些事,会一直重复发生。这些事,因为发生次数很多,所以最后对人生的影响很大。有了这样的理解后,我盘算了一下,多数人一生必做的事到底有多少次?比如,睡觉约三万次,吃饭约十万次,呼吸约六亿次……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无须在意的小事,由于在人的一生中大量重复,自然形成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而在这些“小事”上,因为每个人的态度和习惯不同,经过大量重复累积,必然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修行大师才会对弟子说:“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走路,好好呼吸。”因为这正是“把重点放在要事上”的高效能活法。

接下来,大家一定会问:人生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呢?顺着刚才的逻辑,我们要先问:人一生做最多次的是什么事?

答案是:想!人一生重复最多次的不是呼吸,而是“念头”。多数人一生起心动念的次数超过百亿次,这些念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诱发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人际关系、事业成败,以及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结论很清楚,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管好自己的“念头”。无论是追求高效能的有识之士,还是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好好过”的人,莫不致力于此。所以古今中外的修行者,才把这件事当作“第一要务”。

要管好一件事,首先要能“看见”。但偏偏念头瞬生瞬灭,四处游走,既繁且杂,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我回顾自己的一生,花在这“第一要务”上的时间几近于零,时间管理效率如此低下,难怪活成了这样。

我如今的人生功课是尽可能提醒自己,想办法看见“自己在想什么”。尤其是当事情没弄好,或升起了情绪,或身体感觉不对劲时,我都会问问自己:“刚才我在想什么?”如果人一生要培养一个真正重要的好习惯,应该就是这件事了。我自己受益良多,供大家参考。


找回“真心”

有年轻人问我,在我过去的经历中,什么事最有收获?我仔细想想,大半生有高峰、有低谷,曾发生许多好事,坏事也不少,但最终觉得记忆深刻、有感受、有启发、有收获的,竟然毫无例外,都是自己“认真”的时刻。无论“认真”是自愿还是被迫,一体适用;无论“认真”的领域是感情、生活还是工作,也一体适用。

正巧近日重读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写的《活法》,书中的观点完全印证了我的经验。稻盛和夫说,他一生从未制订过长期经营计划,只“充实”地度过今天,就能看见美好的明日,因为“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人更积极地挑战下一个目标”,他认为这种状态是“宇宙和人类之间的一项约定”。

事实上,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就职的公司,就是一家随时可能倒闭的烂公司,老板无心经营,拖欠员工薪资,同事钩心斗角,员工纷纷离职,而他居然在这家公司里全力以赴地做研究,终于带来了成果,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我的经验也是如此。创业之初,由于自己的轻率和无能,把公司搞得一无是处,陷入恶性循环的谷底,却因没有退路,最后只好“用心”,没想到却因此走上了一段职场高峰。

很明显,人生有没有收获,其实和发生了什么事无关,只和自己有没有用心有关。世间最珍贵的只有一颗(自己的)“真心”而已,除此无他。无论发生什么事,用真心才不会错过;无论有什么疑惑,用真心自有答案;前途茫茫时,真心会带着你开创坦途。最重要的,真心地去“做”,才不会带来烦恼和包袱。

接下来的问题,当然是“心”要如何“用”。这其实是东方传统智慧的最大奥秘,自古以来的大修行者,可以做到行、住、坐、卧皆“一心不乱”,随时活在当下。这种境界,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即。所幸,稻盛和夫提出最简单的方法:“不管怎样,首先竭尽全力、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当前分内之事,这样,渐渐地在痛苦之中逐步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有了大转变。”

大道至简,“置心一处”而已。心不用,就不在。置心一处,就能启用;置于何处,且问初衷。

凡事皆有初衷,经过人事纠杂、昏沉妄想后,多数人都忘了初衷,也就失去了真心。要找回真心,“置心一处”于初衷,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


逆境的三句“咒语”

大部分人遇到人生逆境,都四处找药方,我也不例外。但回想起来,自己人生的重大突破多数发生在从逆境走出后。逆境越大,突破越大。

通常小小的逆境,突破的是见识和能力;从大逆境突破的则是心性的转化。因为大逆境千丝万缕、纠结交缠,讲道理、找方法、用资源都过不去,最后只能转化心性,才过得去。而心性转化,最是难能可贵,也必将受用无穷。

在过去的经验中,能带我转化心性、走出逆境的只有三种“心”:惭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因为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必然因缘具足,逆境更是如此。“缘”来自外,“因”来自内,当人从外界遍寻法理,仍然走不出时,只有这三种心能引领其来到内在“因地”,找到间隙走出来。

惭愧心让人反求诸己,看到己所不足,把自己缩小,带来突破的动力;慈悲心让人体悟到自己和别人正在一同受苦,帮助人放下对道理和利害的执着,有机会一起从苦中解脱。这两种心,都能单独带领人走出逆境。但假如你把逆境变成考验自己的环境,把带来逆境的人变成帮助自己成长的贵人,就可以从逆境中精进。

有句俗话说:跌倒了,不要随便站起来,要先看看地上有什么宝贝,捡起来再起身。人从逆境中能捡到的宝贝,莫过于三颗心。若能三心齐用,必能离苦得乐。这三颗心,当然是人间至宝!

人生是所大学校,我们都是来做功课的。逆境带来的苦,只不过是比较难修的功课,修过了,得的学分也比较多。重点是外境苦,内心不一定苦。逆境当前,境苦心不苦,就是好学生。

面对苦,有三种境界:心随境转,心不随境转,心能转境。所以做好学生,必须修心。能修出惭愧心或慈悲心,已经可以“心不随境转”了;若能再加上感恩心,心能转境,就离心想事成不远了。岂不善哉?

这三颗心,用大白话来说,不过就是: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如此而已。说这三句话,不要聪明才智,但要愿意老实。我年轻时恃才傲物,吃了不少苦头,后来靠这三句“咒语”,遇到没办法的事、过不去的人,就“老实持咒”,从此离苦越来越远了。真的很有用,供大家参考。


决定要快乐

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大家讨论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一位好友说:“我这个人从不妥协。”接着陈述他的“理论基础”:“钱用来干吗?不就是用来为自己的‘爽’买单吗?”接着大家谈起有关心性修炼的话题,这位朋友又发话:“你们这些人修炼来修炼去,在我看来,都是自找苦吃,干吗成天跟自己过不去?”我忍不住接了一句:“修心有什么用?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让自己不爽!”

事实上,这位朋友很懂得明哲保身,是挺会过日子的有钱人。但因为有太多让他不爽的人和事,因此平日只在熟人的小圈子里出没。在我看来,他的人生还是未能尽兴。至于我呢?自从发现金钱、事业和成就都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后,我便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觉得自己的确越来越快乐了。在这条道路上,我最大的发现就是快乐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成败顺逆,有太多不如意,但快乐这件事,却是我说了算!在佛教经典里,这种快乐也被称为“欢喜心”。但欢喜心不同于世俗意义的快乐,因为它不需要条件。

刚开始时,我觉得欢喜心是不断付出和修正后的结果,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后来我觉得这样还是太慢,不如直接发愿修炼欢喜心更快些。修炼欢喜心很简单,就是从今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决定自己要快乐,这样就好了。

如果人生有一个影响最大的决定,那就是你到底要不要快乐。这个决定,超越其他一切的决定。可惜我这个决定做得太晚。若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选择从小就决定:这一生一定要快乐!

我的确见过不少这样的人。撇开那些修行大师,印象最深的是尼克·胡哲。他出生时就没手没脚,我看过他小时候的影片,他用脖子和肩膀夹着篮球投篮,真是快乐无比!可见他一定是一个从小就决定要快乐的人。如果他都可以快乐,世上还有谁不可以快乐?

决定要快乐以后,怎么做呢?也很简单,只要发现自己不爽,就问自己在想什么。找到那个导致自己不爽的念头,直接跟它说“嗨,拜拜”就行了。重点是,别跟它说话,也别跟它握手,尤其不要和它拉扯,要直接说“再见”!它也许有道理,也许没道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不爽,而我已决定这辈子要快乐,这个决定必须坚持!等确定自己没有任何不爽时,有空再慢慢聊吧。

快乐很简单,只是一个决定,但要坚守这个决定,却要用一辈子来修正和实践,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要不要快乐,你决定了吗?


人生总是“不得不”

春节期间,好友相聚,听了不少故事,其中当然不乏无奈和抱怨的情节。每逢这种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则经典段子:

女婿向岳父抱怨自己老婆,说她常常如此这般,有时居然如此那般。岳父听完后回答:“你说的全都对,所以她才会嫁给你啊!”

这则段子道尽了人生:你所遇到的人、所发生的事,当然不尽如人意,但毫无例外,都“配你刚刚好”。这就是人生实相。

人常感到无奈或忍不住抱怨,就是因为看不见这个无所不在的人间实相。因此,他们的人生充满了“不得不”:遇见了这种人真的倒霉,但不得不;发生了这种事太离谱,但不得不;进了这家公司太委屈,但不得不……

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意味着对自己的处境既不愿面对、接受,又无法处理、放下,卡在半空中,除了无奈和抱怨,还能做什么呢?

这种时候,唯一的出路只有“转念”。因为不得不的感受,大部分出自未被认真检视过的念头。所以拜伦·凯蒂才会建议,先用书写的方式,在纸上尽情地宣泄,把各种不满的想法和不顾后果的做法淋漓尽致地写下来,再通过反复的自我诘问,一一认真检查。

我对她的建议深有同感,因为人之所以“不得不”,正是因为半吊子,除非真实地全然面对,否则转念必不彻底,起不了太大作用。拜伦·凯蒂的建议完全吻合“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才可能尽最大努力”的原则,真实不虚。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通常所有的“不得不”在经过反复检视后,都会看到“一切都是因为我”。抱怨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受”,无奈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做”,这就是真相。世上所有事,只要甘愿受、欢喜做,就没有“不得不”。

我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迄今尚未完全过关,但只要觉察自己升起了无奈的感受或产生了抱怨的情绪,就告诉自己又半吊子了,又“不得不”了。二话不说,立即转念。常做“转念作业”的人,一定能看见:人生真的没有不得不,只有不接受和不愿意,接受了就不会抱怨,愿意了就不会无奈。“不得不”真的是人想出来的。以后遇见“不得不”,转念就对了。


好为人师

直到最近,我才看到自己“好为人师”的习性仍在,也因此对“好为人师”有了更深的体悟。

我从小表达无碍,也爱吸收新知,后来进了传媒业,又做了经营者,养成了对大小事指指点点的习惯。当然更不乏周遭人士投我所好,“不耻下问”于我,“为人指点迷津”于是成了我的专长之一,我也乐此不疲。

直到几年前,有缘看到真正“为人师表”的样子,才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好为人师”。无奈积习深重,迄今仍无法戒断。

我的“好为人师”症状如下:第一,有时根本不管别人需不需要,只因我看不顺眼,就强行指教别人;第二,有时看到别人有需要,但不管他是否准备好,便自顾自地指教起来;第三,有时别人愿意受教,但我没弄清楚状况,就开始长篇大论;第四,有时我教别人教得一语中的,别人也很佩服,但他回去根本做不到,徒增挫折而已;第五,我还经常指导别人到自己很过瘾,把话说得太快、太多、太满,没有留下空间让别人想明白,让别人自己下决心;第六,大多数时候,我建议别人去做的事,自己也没有做到;第七,最严重的是,我常以为自己说完了,别人听懂了,事情就结束了,根本就没想到接下来还该为别人做什么。

可想而知,以上七灯全亮,我无疑是“好为人师”的重症患者。经过三年来的反省修正,如今这些症状只是稍轻而已。可见此症之顽固。

我这辈子站上讲台当老师的日子屈指可数,“好为人师”的习性却无所不在,受害者包括朋友、同事、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父母,甚至人生旅途上偶遇的各色人等,真是惭愧啊!

自从“确诊”后,我当然也看到许多“病友”,而且遍布各行各业,不计其数。其中有四类“病友”特别值得注意,就是公职人员、老板、老师和为人父母者,因为当这四类身份的“患者”发作时,他们的发作对象可能无路可逃,成为最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我的自我疗愈过程,也不妨说说,供“病友”参考。首先,千万别以为“好为人师”只是小毛病,它不仅耽误别人、压迫别人,也给自己人生造成重大障碍;潜藏其后的是傲慢自大、自我为中心、浮华不实、麻木不觉……这个毛病不改,你的人生很可能就“仅此而已”,再也无法前进了。

其次,改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到底是希望对人有帮助还是为了彰显自己。一看到念头不对,就设法即时转念,生惭愧心,纠正行为。如果起心动念真正是想帮别人,必定是从自己的“做”开始修。修到深处,自己的样子会不同,也必定慈悲和智慧俱足;当别人有缘靠近你的时候,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生命前进。这才叫“为人师表”!

我辈凡夫俗子,不敢奢求为人师表,只要戒掉“好为人师”,就已经功德无量了。


人人都该改个性

“自我疗愈”这个议题越来越受关注。一般人总以为失败者或身心有障碍的人才需要疗愈,其实不然。我认为,越是成功的人,越有必要自我疗愈,理由如下。

第一,成功动力的背后,很可能是一种补偿作用,即所谓的“苦大仇深”。苦大仇深激励人迈向成功,也导致人深锁创伤,常在成功的背后潜藏着极大的副作用。

第二,在现实世界中,成功几乎成为一种“通货”,可以用来大量交易,掩藏遗憾,收买人心,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对人生的重大缺陷无知无觉。

第三,成功的人通常很有影响力,他们疏于“自我疗愈”,遗祸人间的威力千百倍于常人。

因此,许多成功者都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大家都认为这正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可以公然示众,大家也乐于成全,当然更不必改了。我过去正是这么想的,后来经过学习,才看到个性不改,损失太大,造业甚深,活得太不像样。我如今的看法是,“改个性”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不分年龄,无论成败,都应列为第一要务,非改不可。

个性可以改?个性如何改?一位修行大师的指点可作为最佳注脚。引述如下:

观照你的心念,因为它很快会变成思想;

观照你的思想,因为它很快会变成语言;

观照你的语言,因为它很快会变成行为;

观照你的行为,因为它很快会变成习惯;

观照你的习惯,因为它很快会变成个性;

观照你的个性,因为它很快会变成命运。

而你的命运,就是你的人生!

这位对生命有深刻了解的智者,用短短几句话,已经把人生的真相和因缘说尽了,而修行方法也呼之欲出。简而言之,人的命运操之在己。欲改命、改运,必先改个性;欲改个性,则须逆流而上,由粗而细,由外而内,顺着习惯、行为、语言、思想,回到源头处的“心念”。能如实地观照心念,心念自转;心念转变,思想、语言、行为、习惯、个性,假以时日,皆依序转变,最后连“运”和“命”都能改。

个人如此,由许多个人集成的组织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组织的命运,也是全体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个性、习惯、行为、语言、思想、心念的集合体。所以中国儒家讲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礼记·大学》),定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修身修什么?“修个性”而已。修个性,重在修一颗真心;修真心,要先主动觉察,这就是现代人所谓“自我疗愈”的精髓。所以,“个性”是可以改的,人人都该改!

上一章:第2章 下一章:第4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