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章 可以不一样人生只有一件事 作者:金惟纯 |
||||
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扰。 “半成品”人生 前几日去逛书店,看见一本书,名叫《臣服实验》,二话不说,直接买了。因为“臣服”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做的功课,但功课好像被卡住了,没有明显进展。得遇知音,自然不想错过。 这本书的作者叫迈克尔·A.辛格(Michael A. Singer),他二十岁出头时,因为偶然的机缘,开始练习静坐。经历了内在狂喜的体验之后,他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他放弃了原本人生的所有目标,一心只想做隐士。他不再有任何世俗追求,同时也不会说“不”,想着就这么过一生。 最后的结果是,他“随波逐流”地先做了大学讲师、修行团体导师,其后成为建筑商,最后创办了市值数十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世界级畅销书作者。而这一切,没有一件是他设定目标、主动追求的,全部“不请自来”。他人生唯一的追求,其实是做一个静心的隐士,这也是他唯一坚持、不曾放弃过的。因此,他定义自己的人生为“臣服实验”。迈克尔·A.辛格如今七十岁出头,仍然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迈克尔“臣服实验”的起点,是他通过静心看到自己的念头,而喋喋不休的自我对话则充斥着未经检验的“是非好恶”。这些自我对话和它们勾起的情绪,控制了他的生活和生命,于是他开始练习“接受”,放下自我的是非好恶,“让生命做主”。结果“生命”为他带来如此意外的人生,让他心满意足,充满感激。 迈克尔比我大五岁,他分享的人生故事,我读来处处相知相应,像是兄弟对话,却又惭愧万分。因为他让“生命”引导他活出“全然”,而我充其量只算个“半成品”,活出了“半臣服人生”。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在求学的道路上,莫名其妙地文、法、商各念了一科,从来没找过工作(包括创业),却完全被动地成了记者、作者、创业者和人生讲师,迄今仍在“随波逐流”中。我人生的重大决定,从来不是经过慎重考虑、严谨计划、认真追求而来的,一直都是“意外的旅程”。这些方面算是和迈克尔有些相似。 但比起迈克尔,我的“成就”却只能算个半吊子。原因就在于我没有完全臣服,只是“半臣服”而已。我对生命也有信任,敢于随缘而行;但在“接受”的修炼上,直到五十几岁时才真正开始,起步太晚。我在人生经历中曾看到让“生命”做主比“自我”做主结果好太多,却仍未下决心臣服于生命,为德不卒。 迈克尔的故事清楚地说明了人生大道的配方:觉知+接受+臣服,三者缺一不可。缺了一个,顶多只能活出“半成品”,不可不慎啊! 人生只有一件事 人生到了一个阶段,开始越来越简单,也更能体会“大道至简”的真义。简单到最后,只剩一件事,就“近乎道”了。这件事也只有两个字:活好! 既然生而为人,当然没道理不好好活。这件事,人尽皆知。但我要说的是:除了“活好”,人生没别的事。这就需要解释了。 人生苦乐成败,大约脱不了“关系”二字。在关系中,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其实只有两个念头。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样”。如果别人并非“不得不”,而是真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那么你们彼此的关系应该就“没别的事”了。 举例来说,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发自内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不用教的。他每天待在你身边,看你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就偷偷跟着学。他看你往东,他就跟着往东;看你往西,他也跟着往西。这样的孩子,还需要教吗?反之,如果他不想跟你在一起,更不想和你一样,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不想和你一样嘛!这样的孩子,是没法教的。难怪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 在工作中亦然。如果你的下属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你就不必“管理”他们了;否则必然大费周章,事倍功半。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亦然。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影响是自然发生的,不必刻意经营。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圣者,诸如孔老夫子、释迦牟尼、耶稣,经过了两千多年,还有数以亿计的人想和他们在一起,想和他们一样。这些人生不逢时,只好从经典中揣摩他们曾经活出的“样子”,想方设法与其活成一样。所以人生的意义,真的不是“想”出来的,只能“活”出来。人生除了活好,真的没有别的事。 一个活好的人,可以通过遇见的每个人、发生的每件事,让自己越活越好,所以发生的都是好事,遇到的都是好人,怎么可能有“分别心”呢?因为越活越好,所以人生当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时光,最后必能含笑而去。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扰。 讲了那么多,你难免会问我“活好了没”,我的回答是:“还在学!”还在学“怎么活才会好”,活到老,学到老,也真的只有这件事。 放下评判心 久闻大师葛吉夫创作的“神圣舞蹈”,是“活在当下”的经典修炼。之前有机会参加一个体验工作坊,颇有收获。这种训练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复杂且不协调的舞蹈动作,使学习者处于身心压力下,通过诱发各种情绪,在混乱状况中,超越身体、心智和情绪的各自为政,滥用误用,从中体验“活在当下”。 这种教导,让我想起曾经跟随的一位老师。她带领弟子的方式,就是不断下达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大家一直处于做不到、做不好、做不完的状态中,无所遁形,没有退路。然后从中观察弟子心性的死角,施以严厉棒喝,看每个人如何在其中找寻各自的超越之道。真可谓“生活版”的舞蹈修炼! 我体验到,自己一旦处于尴尬失能状态,内在情绪立即升起,头脑评判同步浮现,这种评判不是在评判别人,就是在批评自己。负面情绪和头脑评判一旦出现,人就完全疏离于当下,陷入手足无措、进退失据的窘境中,效能低到无以复加。 其中有两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我自己也吓了一大跳。 其一,由于我是最年长的学员,又是少数初体验者之一,可想而知,我的表现当然是班级最后。但我每每看到别的学员做错时,内心居然会闪过“真蠢”的念头。这种在高压慌乱情境中无意识闪过的念头,十分细微,但相当真实,也幼稚到极致——自己明明是全班最蠢的人,居然嫌别人蠢,这真的是我吗? 其二,由于我跟不上进度,记不住动作,只好跟着前面的优等生依样画葫芦,免得被老师揪出来。但模仿的对象偶尔出错时,我脑中居然闪过“搞什么鬼”的念头。想想看,自己完全不会,模仿别人,居然还怨别人偶尔出错,这是什么态度?这真的是我吗? 觉察到自己如此幼稚、低级的下意识反应,真的很难接受。枉费活了一大把年纪,还号称正在精进学习,竟然如此不堪,于是又自我评判起来。可想而知,表现因此就更差了。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觉察中,我完全看到“评判心”是如何的碍事,无论是评判别人还是批评自己。而在无路可走的窘境中,我终于渐渐放下,进入臣服的状态。当完全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臣服于当下时,我终于放下烦恼、抛开得失,开始“享受”过程了;虽然一切仍不完美,但当下已圆满无碍。 原来,放下评判,臣服于发生的事,就是活在当下! “叫停”的机制 一位老友跟我分享,前一阵子他和老婆有点小摩擦,他对老婆说:“你刚才那么说,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我很生气,我没办法不生气。请你给我五分钟,让我静一下,只要五分钟,我就回来,保证不再生气。”我朋友能够这样说话,真是令人佩服! 这让我想起,很多运动赛事都有“叫停”机制。当教练看到自己的选手状况不好,再这样下去就要输了,一定会叫停,把选手叫过来,调整好状态再上场比赛。这样的设计,可让有实力的队伍不致因一时失常而失去机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为自己建立“叫停”机制,也叫作“踩刹车”。每当和别人相处出现状况,尤其是双方都带情绪时,千万不能“踩油门”,一定要“踩刹车”,让自己有机会把自己“调整好”,再重返现场。 我自己也经常这样练习。有时听别人说话,听着听着,发现自己不能认同,甚至有情绪升起,无法保持平静,再这样下去,难免就会和对方“杠”上了。我会和对方说:“对不起,现在我状态不好,建议我们暂停一下,等我把自己调整好,再来听你说话。”有时我和别人说话,说着说着,发现对方脸色不好看,再这样说下去肯定没有好结果,我也会这样做。 “叫停”的时刻,我不仅不说话,也不想任何事。因为我知道,状态不好的时候,一定会越想越生气,不会想出什么好事来,所以不准自己想。这种时候,我会用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觉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在身体的哪个部位,然后把手轻放在那个部位,直到完全放松为止。 这么做,是因为通过检视过去的经历,我发现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所想、所说、所做,都效益极好;状态不好的时候,所想、所说、所做,都没什么好结果。所以我知道,人生的效益,与发生什么事关系不大,与自己的状态好不好相关度极高。因此,最重要的是设法保持自己的好状态,万一做不到,至少要设置“止损点”,不能再亏下去,即“知止”!这是一门人生的功课。 不只是个人,企业也应该这么做。不妨设置一种机制,每当开会开到大家针锋相对时,任何人都有权发出一个约定的信号,让会议暂停,要求大家把自己调整好,甚至可以放一段音乐,大家一起静心,整理好集体的能量状态,说一下彼此的心情,再开始讨论问题。我相信若这样做,效能一定大增。“知止”对个人、对组织,都是必备的机制。 “爱自己”的方式 “爱自己”是人生的一门大课,我近日小有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过去的我,一直觉得“爱别人”才是人生的功课,无奈这门课如此难学,始终学不好。对某些人,能忍受就不错了,不知从何爱起;对一些人,好像应该并且值得去爱,却爱得没有感觉;对另一些人,很愿意好好去爱,结果却爱得不怎么样。总而言之,爱与不爱间,总难得自在,更别说圆满,最终成了人生一大悬念,于是少碰为妙。 直到几年前,我才了解“爱别人”有困扰,是因为不懂得“爱自己”,没把自己爱到“满溢而出”,所以付出的爱质量不纯,自然不圆满。了解到这点后,我开始把“爱自己”当作一门功课,渐渐看到自己是如此不爱自己、从何时开始不爱自己,以及为什么不爱自己。 如此“看见”后,我很惊讶地发现,周遭竟然充斥着不爱自己的人,很少看见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最明显的是那些爱生气的人。生气是非常伤身的情绪,他们竟然容许自己经常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真是太不爱自己了。此外还有抱怨、嫉妒、占有、比较,也包括不那么明显的傲慢、伪装、疏离、依赖、冷漠、好强,当然也有时下流行的媚俗和“酷”。这些背后的根源,都出于不爱自己。 一般来说,表面上看起来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其实骨子里是最不爱自己的;还有些人用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来掩饰他们不够爱自己;最特别的是自我感觉良好,没事就要“宠自己一下”的人,用溺爱自己来替代真爱自己。看起来,“不爱自己”这件事还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我有时听一些人滔滔不绝,说自己多厉害、多满足、多有爱心,却看到他们脸上写着一个“苦”字,时常吓一大跳。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此,还是挺吓人的。 虽然了解“不爱自己”是人世间很多问题的根源,但在“爱自己”这门功课的学习上,仍是漫漫长路,一不小心,就拿冒牌货当真,掉进不自觉的陷阱里,半天出不来。 直到近日,我才终于悟到:“爱自己”不是念头,而是结果。它是一个人用全然的觉知和愿意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我由此发展出一条简单的准则:自己面对每件事的行为,如果能让自己更满意,更喜欢自己,就表示做对了,否则就做错了。通过这样不断地检视和修正,更爱自己,并因此更爱别人,都是必然的结果。 爱别人,来自爱自己;爱自己,来自检视和修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选择”焦虑 在最近接触的人中,发现陷入焦虑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对时局的焦虑,更像传染病似的蔓延,老中青三代皆难幸免。 我自己经过多年学习,在为人处世上,自认已经免疫,但对时局的焦虑偶尔仍不能免俗。这种时候,我常想起十余年前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场景,受益良多,愿在此分享。 当时我在纽约参加一个大会,现场观众数千人,以美国人为主,主讲的大师年事已高,远道而来。因为旅途劳顿,他患了重感冒,坐在台上不断咳嗽、打喷嚏,看起来身体相当不适,同时还操着不是很流利的英文开讲,但他始终神态自若,自在欢喜,全场莫不为之倾倒。 事后我有机会当面请教,忍不住问:“您看起来感冒很严重,又用非母语的英文演讲,面对数千外国听众的大场面,为何仍能泰然自若?”他的回答很简短,却让我终生难忘。他说:“我为什么要焦虑?我来此的目的,不是要让人佩服我,而是看我能帮别人什么。我有什么,就全部拿出来,而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有什么理由需要焦虑?” 他的回答,让我重新理解了焦虑的本质。 焦虑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没有理由,人不可能焦虑。 焦虑的来源,与面对什么处境无关,只与自己的想法有关。 如果你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不想控制事情该如何发生,就没有理由焦虑。 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清晰意图,全力以赴行动时,焦虑毫无存在的空间。 这件事开启了我对焦虑的修炼。每当觉察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时,我先与身体连接,检视身体的哪个部位不适或者紧绷,然后通过呼吸静心,直到内心平静、身体放松为止。 确认自己处于平静状态后,再回想焦虑升起的当时,我怎么了?在想什么?害怕什么?想控制什么?清楚焦虑的内在源头后,最后检视引发焦虑的外在因素,日后或可敬而远之,或可提高警觉面对之。 焦虑的产生,到底始于内在还是外在,这个问题犹如鸡生蛋、蛋生鸡,曾经困扰着我。我如今可以明确地说,内在状态失去觉知、信任和慈悲心,才是产生焦虑真正的源头。 一切外在发生的事,都不过是触媒和投射。个人如此,群体也如此。 譬如,因时局混乱而产生的焦虑,必定是先有集体焦虑的社会心理,然后诱发引起焦虑的公众事件,从而引起更多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对治的方法只有两个:行动或放下,别无他法。如果两者都做不到,就是你自己选择了焦虑,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从小事做起 少年时代,读到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我十分佩服,也立志要做大事。既立此志,我的处世原则自然发展为“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后来,虽然没做成什么大事,却变成一个十足不拘小节的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最近听到一位朋友的小故事,却让我猛然惊醒。我这位朋友是个名医,全力投身工作,疏于照顾家庭,夫妻感情一般。但日前通过学习,他决心改善夫妻关系,却不知从何着手。后来他想起过去老婆常抱怨他在家脱了袜子到处乱丢,他屡劝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因为他自认工作忙碌,赚钱养家,又没什么不良嗜好,只不过在家乱丢臭袜子,老婆就唠叨他,简直太不体贴。但他上过课后决心改正,开始把脱下的袜子丢进洗衣篓。没想到,这么做了一段时间后,他老婆不但注意到,而且甚为惊讶、欣赏,夫妻关系也开始日渐好转。 这位朋友说完故事后,他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他老婆眼中看不见大事,只在乎小事?我对他说:“你老婆没冤枉你,因为你乱丢袜子背后的念头,就是觉得自己很大、别人很小。你这么大、她那么小,人家很难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所以才和你过不去。” 听我讲得头头是道,我朋友频频点头。讲完了,我突然想到,我这“做大事的人”,一大堆不拘的“小节”背后,是不是也都藏着一点也不“小”的念头? 检视一番之后,答案再清楚不过:原来自己每一个不拘的小节,背后都深藏着一堆念头。这些念头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这几点:我自认为是谁?我眼中的别人是谁?我为别人承担了哪些事?哪些事别人该为我承受? 我还看到,原来表面上随兴的不拘小节,背后却有一把斤斤计较的尺,甚至是一根指挥棒,在发号施令让每一个人该做什么事、该认什么命。而这把尺、这根指挥棒,连自己都看不到,当然更不必经过别人同意了。 我进一步推敲,自己是如何判别何为大事、何为小事的,我发现只有“能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能用来交换更多的”才是大事,其余都是小事。 原来,自己所谓的“做大事”,不过是自我膨胀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胀自我的过程中利用了别人、贬抑了别人,自己还不认账。那些为“小事”和我过不去的人,完全没冤枉我,因为在每件小事的背后,都有自以为是的“不愿意”。别人其实并非为小事在和我计较,而是在提醒我的自以为是,我却不接受、不感恩。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炼,就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开始的。通过小事,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把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炼成愿意,是愿力修炼的关键所在。 我那位医生朋友,从不乱丢袜子开始修炼,结果效果惊人,真是个好例子。大家不妨学学他,找一件一定可以做到的小事,立刻开始行动。 别错过百花齐放 2009年,我下定决心踏上“人生学习”之旅,因为我看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事业有成,人生却不尽兴,更不圆满。经过一段时间的寻寻觅觅,我找到一所“人生学习机构”。我在课程中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在某些领域通过了试学、挑战后,“绽放”过几回,但之后就停止生长,不再开花了。如果把人生比喻成花园,我的人生花园只有几枝独秀,其余则野草蔓生,甚至在阴暗处已蛇蚁横行。 这让我想起了一段经历。我养过一只金毛寻回犬,取名叫皮皮,我把它送到宠物学校受训。教练对我说,皮皮很有天分,适合培养成搜救犬,未来可以做公益。我觉得有意义,就同意了。训练几个月后,皮皮放假回家,教练千交代万交代,皮皮必须整天关在笼子里,不能和人玩,不能和狗玩,不能这、不能那。每天只能“放风”两次,让它玩一个小皮球(教练用皮球作为训练奖品),每次不能超过五分钟,要让它玩不过瘾,才会一直维持它的渴望和永远不满足。 我了解了教练的“教育原则”后,觉得皮皮真可怜。为了成为一只杰出的搜救犬,它作为一只狗的天性被压抑了百分之九十九,它的一生只剩下了那个皮球,而且永远玩不够。更过分的是,这“狗生目标”还不是它自己选的,是由主人和教练决定的。 我在上课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好像和皮皮的命运神似。在职场中有成就的人,难免都为了发展某项专长而“形塑”了自己,结果让自己的人生花园一枝独秀,错过了百花齐放的可能。 当然,人不是狗,所以我们可以把那只皮球幻化成千百种面貌,无限延伸,看起来美不胜收。人的成就,可以转化成财富、地位和名声,可以用这些“衍生价值”交换一切你想要的,排除或遮掩一切你所不想面对的。结果,大多数有成就者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又一道的高墙,挖出一条又一条的护城河,住在自己的城堡里,让所有人适应自己,而自己不用再适应别人。 人用自己一招半式的“独门绝技”走江湖,闯出名号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自己的城堡,城堡越大、越坚固,就越安全、越舒适,“堡主”因此就不用再改变自己了。不改变,意味着不再成长,离人生花园百花齐放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大多数人间“成就者”的故事,也就是放大版的皮皮“狗生故事”。如果这故事并非你要的人生,那就开始学习吧。 |
||||
上一章:第1章 | 下一章:第3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