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

庄子  作者:庄子

本篇以义名篇,正如篇题所示,是讲人生快乐问题。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可以养活性命,即提出了“至乐活身”的命题。什么叫“至乐活身”呢?作者就世俗之见展开了描述,并予以否定,最后提出自己的“无为诚乐”、“至乐无乐”的结论。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虽有偏颇之处,但其内含的深层次的思考,对探讨养生养性还是很有价值的。

本篇由若干独立的文字段落组成,其中首段为论,阐明主旨,其他段落为寓言体,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烘托主旨内容。其中的“颜渊东之齐”一则寓言,通过海鸟与鲁侯关系的描述,就“以己养鸟”还是“以鸟养鸟”命题的生发,说明了只有顺应自然的本性,各随其情,才能达到“至乐活身”的目的,相当精彩。我们选首段与此段予以介绍。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 (1) ?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2) ?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3) ,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4)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5) ,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 (6) ,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7)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8) ,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9)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10) 。”故夫子胥争之 (11) ,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 (12) ,誙誙然如将不得已 (13) ,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 (14) ,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15) 。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 (16) 。芒乎芴乎 (17) ,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18) !万物职职 (19) ,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20) 。”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注释】

(1) 活身:养活身体,养身。

(2) 乐:喜欢。恶(wù):厌恶。

(3) 以:而。

(4) 外:外行,偏颇。

(5) 善否:指官场上的亨通与困厄。

(6) 惛惛(hūn):昏昏沉沉,神智不清的样子。

(7) 远:与“外”“疏”同义,都含有不重视、爱护不够之意。

(8) 为:被。见善:称善。

(9) 活人:使他人生活。

(10) 蹲循:通“逡巡”,退却的样子。

(11) 子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吴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践求和的要求,伍子胥极力谏言阻止,吴王不听,还赐剑让伍子胥自杀。

(12) 举群:所有的人群。趣:趋,指竞相追逐。

(13) (jìnɡ)然:追逐求乐的样子。已:止。

(14) 诚乐:真正的快乐。

(15) 几:近。

(16) 生:原本无,据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补。

(17) 芒、芴:即“恍”“惚”。《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无为之象,是谓恍惚。”

(18) 象:迹象。

(19) 职职:繁多的样子。

(20) “天地”句:出于《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

世界上有没有最大的快乐呢?有没有养活性命的方法呢?现在要做什么?又有什么根据呢?要避免什么?要在什么样的环境安身呢?要接近什么?又要舍弃什么呢?应当喜欢什么?又应当厌恶什么呢?

世界上所尊贵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美名;所快乐的,是居处安逸、饮食丰美、服装华丽、颜色悦目和音乐动听;所鄙视的,是贫苦、卑贱、夭折和恶名;所痛苦的,是身体得不到安逸,口腹吃不到美味,外表穿不上美服,眼睛看不到美色,耳朵听不到美声。如果得不到这些,人们就会大大的忧虑和焦急,这样来对待身体,不是也太愚昧了吗!那些富人们,劳累身体,辛勤操作,积蓄了许多的钱财,却不能够全部享用,这样来对待身体,不是也太不爱惜身体了吗!那些贵人们,夜以继日地思虑着如何保住官运的亨通,避免危机的到来,这样来对待身体,不是也太疏忽了吗!人初来世上,便与忧愁同生。长寿的人整日昏昏沉沉,长久地伴随着忧愁而活着,这是多么的痛苦!这样来对待身体,不也是太疏远了吗!壮烈之士被天下的人所称善,却不能保养住自己的性命。我不知道这种善是真的善呢?还是真的不善呢?如果以此为善,这“善”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以此为不善,然而这“不善”却足以保住他人的性命。所以说:“忠言不被采纳,闭口退步不争。”所以伍子胥因谏诤而身遭残害,如果伍子胥不谏诤,也不会成名。如此看来,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完善呢?

现在世俗间所追求的和所认为快乐的,我并不知道这种快乐是果真快乐呢?还是果真不快乐呢?我看世俗之人所认为快乐的,大家竞相追逐,那种兴致高亢的样子,好像无法平静下来,他们都认可的快乐,我不知道有什么快乐,也不知道有什么不快乐。到底有没有快乐呢?我认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之人却认为那是最大的痛苦。所以说:“最大的快乐是忘掉快乐,最大的荣誉是忘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无法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虚寂的态度还是可以解决是非的问题。至乐能够养活性命,只有无为能够让至乐存留。请让我说说这个道理:天因其无为而清明,地因其无为而宁静。天与地两个无为相和合,万物皆能化育生长。恍恍惚惚,不知从什么地方而出;惚惚恍恍,没有留下一点迹象!万物繁多,皆从无为的自然中生息。所以说:“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世俗之人谁能够做到无为呢!


颜渊东之齐 (1) ,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 (2) :“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 (3) ,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 (4) ,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5)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 (6) 。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 (7) ,不得则惑,人惑则死。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8) ,奏《九韶》以为乐 (9) ,具太牢以为膳 (10) 。鸟乃眩视忧悲 (11) ,不敢食一脔 (12) ,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 (13) ,浮之江湖,食之 (14) ,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 (15) 。彼唯人言之恶闻 (16) ,奚以夫 为乎 (17) ?《咸池》《九韶》之乐 (18) ,张之洞庭之野 (19) ,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20)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21) 。”

【注释】

(1) 颜渊: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东之齐:向东到齐国去。

(2)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下席:离席,离开座位。

(3) 管子:管仲,齐国人,曾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4) 褚(zhǔ):装衣服的袋子。怀:包。

(5) 绠(ɡěnɡ):吊水用的绳子。

(6) 重:重视,推崇。

(7) 彼:指齐侯。内求于己:指用三皇五帝的言论主张来要求自己。

(8) 御:迎。觞(shānɡ):酒杯,用作动词,谓以酒招待。

(9) 《九韶》:舜时乐曲,往往在庆典国宴中演奏。

(10)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都具备的称为太牢。

(11) 眩视:指眼花缭乱。

(12) 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3) 坛陆:沙洲。

(14) :通“鳅”,泥鳅。 :即“鯈”,白条鱼。

(15) 委虵:从容自得的样子。

(16) 彼:指海鸟。人言:人说话的声音。

(17) (náo):指嘈杂的音乐。

(18) 《咸池》:黄帝时的乐曲。

(19) 张:铺张,陈设,指演奏。洞庭之野:即广漠之野。

(20) 还:通“环”,环绕。

(21) 条达:条理通达。福持:福分持久。

【译文】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孔子脸上流露出忧愁的样子。子贡离开座位,向前问道:“学生大胆地问一问:颜回东往齐国,而先生面有忧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你问得很好。从前管子说过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小袋子装不下大东西,短井绳提不来深井水。’这种说法,正是认为性命各有它形成的道理,而形体各有它相适宜的地方,都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我担心颜回向齐侯宣讲尧、舜、黄帝的主张,又推崇燧人氏和神农氏的言论。而齐侯将会用三皇五帝的做法要求自己,但又办不到,办不到便会产生怀疑,被怀疑的人就要面临死亡的危险了。再说你就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了鲁国都城郊外栖息,鲁侯为了欢迎它,还在宗庙里摆酒款待它,演奏舜帝时的《九韶》作为宴会音乐,准备了古代帝王祭祀时才使用的牛、羊、猪作为宴会的食品。这时海鸟眼花缭乱,心怀忧悲,不敢吃一片肉,不敢喝一口酒,过了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护自己的方式去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用有利于鸟的养护的方法去养鸟的话,就应当让海鸟栖息在深林之中,游荡在沙洲之上,飘浮在江湖之中,吃的是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行列而息止,从容自在地生活安处。海鸟就怕听到人的说话声,为什么还要那喧哗嘈杂的音乐呢?像《咸池》《九韶》这样的帝王音乐,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鸟儿听到了便腾飞,野兽听到了便逃走,鱼儿听到了便潜入水中,众人听到了,便一起围绕过来欣赏。鱼儿呆在水里就能生存,人呆在水里便会淹死。他们必定是相互不同的,他们的喜好和厌恶也因之不同。所以先代的圣人不求才能的划一,不求都做相同的事情。名称要符合实际,义理的设置要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性,这就叫做道理通达,福分持久。”

上一章:秋水 下一章:达生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