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被关起来,还是选择吃药?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作者:上野千鹤子

虽说精神病院会接收家人和养老机构都照顾不了的患者,可是认知障碍症患者在精神病院里会接受什么样的“治疗”呢?要抑制患者的周边症状,即所谓“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如谩骂、暴力、自残、伤人、幻听、妄想、异食症、乱涂粪便等,有两种手段:一种是物理性抑制,比如,把患者绑起来或者关在房间内;另一种为生理性抑制,即让患者服用精神类药物。不过,即便患者会有谩骂行为,大部分也是“这是哪?!让我回家!我想出去!”这类十分合理的要求。患者大概都是被家人骗来的,所以回家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对此,精神病院则只会通过给患者喂药和限制患者的活动来抑制。虽然患者确实会变得温顺,但那其实等于失去了活力。

哪怕不是在精神病院,而是在接收老年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养老机构里,患者的待遇也是大同小异。当有患者说他想出去走走的时候(如果患者身体还健朗的话,当然会想出去散散步吧),如果哪家养老机构同意并派工作人员陪同,等患者走累了再回来,就会传为美谈,毕竟很少有机构能这么做。为什么呢?机构方给出的理由是,人手根本不够。我曾在东京的一家营利性的高级养老院里,见过一位认知障碍症患者在一条笔直的走廊上来回走动。该患者其实是住在上一层的,可电梯设有密码,他无法自由来去。当我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让患者在走廊上走来走去,工作人员回答,因为患者说他想散步,所以就让他到走廊这边来走一走。那个时候楼外洒满了明媚的阳光,患者应该很想出去沐浴阳光吧。有些养老机构里还专门设有环形走廊,供人一圈圈地散步,可是不管设计理念多么好,对于患者本人而言,到室外去比待在室内,更能让他们高兴。所以,我很失望,万一我患了认知障碍症,等待我的就是这种命运啊……

再说另一种手段——给病人喂药。据说像安理申(Aricept)这样的药物可以抑制阿尔茨海默病,不过一旦开始服用,终身都不能停,这一点跟降压药以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相同。而且,随着症状加重,药量会一步步加大。而“700万人认知障碍时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也难怪各家制药公司摩拳擦掌了。当我读了东田勉的《认知障碍症的“真相”》(讲谈社现代新书,2014年)以后,感到很惊讶,因为书中说加大药量一点好处也没有。药量增大以后,患者会变得没精神,虽然变得温顺了,但那是因为大脑的活动受到了抑制。事实上,我问过周围的人,他们都说减少药量或者停用药物以后,精神状态反而变好了。

我有一个年轻朋友,她的母亲住在养老机构里面,但是她每次去看望母亲,都发现母亲面无表情。她猜她母亲可能被喂了什么药,询问机构方也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她担心这样下去,母亲会变成废人,于是四处奔走,要把她母亲从机构里救出来。她来找我商量的时候,我听得脊背直发凉。这位母亲还有一个女儿,拼了命地想把她从养老机构里拯救出来。可是孑然一身的我,一个孩子也没有,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遭遇。

我最近从近藤诚的新书《这个药会让你变痴呆!避免变成“化疗脑”的13个智慧》(学阳书房,2019年)当中学到一个专业术语,“化疗脑”。这是一个形容药物治疗所引起的脑损伤的术语,据说在欧美已经广为人知。这些药物包括治疗认知障碍症药物、降压药、降胆固醇药,以及很多一旦开始服用就很难停掉的治疗慢性病的药物。2019年,“致力于改善老龄社会的女性协会”对老年人用药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相关报告。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服用的药非常多,但该报告指出,有相当多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和医生商量就把药停了。最近,让药剂师加入多工种协作团队的重要性被频频提及,但对我来说,如果我真的成了一个需要护理的人,我一点都不希望他们管我吃药。

我在演讲中,会这样问听众:假设我们这些人当中,每5个人就有1个会患上认知障碍症,你们觉得会是谁呢?到时如果让你选,你是更喜欢被关起来,还是更喜欢被喂药呢?对于五分之一的老人而言,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关起来或者被喂药的虐待,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抑制患者的行为……真的太过分了!

上一章:“新橙子... 下一章:寻求“避...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