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死亡的忌讳已经消失
“大规模去世的社会”已经到来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作者:上野千鹤子

一个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必然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再之后就会进入老人“大规模去世的社会”。那会是一个无数人去世的时代吧!毕竟人类的死亡率是100%,不管多么长寿,也不可能有人能够逃脱死亡。日本已经成为一个人口负增长的社会。也就是说,每年死亡的老人数量比新生婴儿的数量还要多。

在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的社会被认为是一个“见不到死亡的社会”。之所以会有人口红利期的出现、之所以大城市里核心家庭数量会不断增多,正是由于“婴儿潮”[二战以后,日本的婴儿潮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出现在1947—1949年,这三年间大约有800万人出生。第二次婴儿潮出现在1971—1974年。本书作者上野千鹤子出生于1948年,是第一次婴儿潮期间出生的。又,本书后文所谈到的婴儿潮,指的都是第一次婴儿潮。]中有很多二孩、三孩出生。在大城市里,我们的周围没有老人,死亡离我们很远。各大城市规划新建的住宅区里,也到处都是年轻的父母和小孩,举办婚宴的场所不断增加,而殡仪馆却很少。

作家柴田翔写过一篇随笔,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他死了,不知道他们公寓的电梯能不能装得下他的棺材。柴田很高,装他的棺材长度至少得有1.8米才行,他担心那么长的直直的棺材可能连公寓门都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不知道电梯能否装得下,如果横着装不下是不是就得竖起来……柴田当然是在嘲讽当初的公寓设计者没有把死亡的问题考虑进去。自从读过他的这篇随笔之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去哪一栋公寓,都要确认一下这个公寓的电梯尺寸能否装得下棺材。幸运的是,我现在住的公寓是有货梯的,我搬家的时候用的就是这部货梯。这部货梯看上去连双人床都装得下,装棺材的话应该也没问题吧,感觉可以松口气了。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变成一个见不到死亡的社会,也是因为很多人最后是在医院里去世的。这样,家属是无法目睹死亡的详细过程的。道理很简单,逝者从医院的太平间出来以后,就被直接拉去殡仪馆了,家属没有机会和逝者共处,也就无法近距离了解死亡了。

近年来,我们看待死亡的方式似乎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哪怕是跟亲朋好友说到和死亡相关的只言片语,对方一般都会以“别说不吉利的话”“别说晦气话”来终止该话题。但最近连“临终计划”这样的词汇都出现了,家人之间已经可以公开讨论死后要怎么举办葬礼、墓地选在哪里。在出版《独居者的晚年》之后,我发明了一个新的复合词——“在家独自临终©上野千鹤子”[©这个符号是《世界版权公约》所规定的版权标记。作者在这里只是开一个玩笑,并不是真的要主张她对这个词的版权,可参见本书第4章最后一节。],并策划了“在家独自临终的准备”相关讲座。当时主办方担心这种题目的讲座会没人来听。然而,能够容纳5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不过,比起这个,更让我惊讶的是观众在问答环节的发言。“死亡的准备,我自己一个人做得到,但遗体无法自己处理,该怎么办才好呢?”整个会场全是“死亡”“遗体”“葬礼”这类词语。当时我非常感慨,啊——原来我们对这些词已经没有禁忌了。毕竟连天皇一家也都在讨论“临终计划”了。记得媒体报道太上皇与皇太后的陵墓方案,讨论太上皇夫妇会不会合葬的时候,我非常感慨,因为现在的这个时代,哪怕谈论天皇的后事,也不会有人觉得是对天皇不敬了。

上一章:“称心如... 下一章:死亡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