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想死呢?

抑郁的力量  作者:泉谷闲示

渴望死亡的人怀有什么心情?

自杀是抑郁症带来的最大风险。日本几乎每年都有2万~3万人自杀,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什么心情会让人渴望死亡呢?

应该如何与渴望死亡的人相处呢?

死亡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不过既然要讨论抑郁症,这也是一个绝对无法忽略的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表示自己想死的患者与其说是渴望死亡,不如说是渴望从看不到尽头的痛苦中解脱,因此他们才会说自己想死。

“想死?你可不能想这么可怕的事情。”

“你想一想,如果你死了,身边的人得多么难过啊。”

“死亡是罪,人必须活着。”

“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你可不能死。”

在表达出自己想死的念头之后,抑郁症患者大多会听到以上这样的回答。当然,以上的每一句话都表达出了希望患者继续活下去的意思。可是,它们却会起反作用,即让患者感到更加失望,因为患者会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甚至可能感到更加自责。

这是为什么呢?

藏在想死的念头背后的心情

大家必须清楚一点,虽然患者嘴上说着想死,但他们或多或少都还抱着一丝期待,觉得这样说也许能得到某种救赎。正因如此,尽管这难以开口,他们依然下定决心向别人坦白。

患者对自己想死的念头一定怀有罪恶感,他们甚至会不断地责备抱有这种念头的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如果听到从道德制高点出发的说教,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因为自己连基本的道德规范都无法遵守,于是更加否定自我。

此时,听者应该做的是对患者感受到的痛苦表示理解。大家要明白,患者表示自己想死的时候,绝对没有下定决心去死,反而是在发出求救信号,表示自己痛苦到想死。

因此,即使听者提不出什么有效的建议,也没有关系。现在,患者不需要有人敷衍应付般地提出建议,只需要有人用心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样一来,剧烈到想死的痛苦就会稍有减轻。

压制想死的念头存在危险

在倾听患者想死的念头时,听者必须摆脱传统道德框架的束缚,因为听者只要还被“想死是不好的”这种传统道德框架所束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与患者产生共鸣。

大多数人都暂时距离死亡很远,因此就连听到“死”这个字都会惊慌失措,试图转移话题。于是,当听到有人向自己倾诉想死的念头时,人们通常无法接受,并不自觉地从道德和心态等角度出发,劝告对方放弃想死这个念头。

这样说或许过于直白,但是我依然要指出,上文中提到的回答看起来是在为对方着想,其实只是被潜意识中不想面对死亡的想法牵引着才说出的话。

患者如果听到这样的回答,很可能做出令人痛心的行为,即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对听者敞开心扉。他会装出一副充满活力的样子,说:“没关系,我不会再想这种事情了。”当他们无法再向任何人说出“我想死”的时候,他们自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小心出现在恢复期的冲动自杀

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不发作时通常不会产生想死的念头。可是,一旦抑郁症发作到某种程度,他们就会突然产生想死的冲动。对患者来说,这种冲动会猛地出现,完全无法控制。

在陷入重度抑郁的时候,患者的欲望和活力都会减少,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杀的念头也不会那么强烈。实际上,需要担心的反而是处于抑郁症恢复期的患者。此时,如果不稳定的情绪和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积极性不幸地与自杀的冲动相结合,那么患者就会有冲动自杀的危险。

必须注意的是,处于抑郁症恢复期的患者绝对不会持续地、有计划地思考自杀,而会想快点痊愈以去做各种事情,他们的自杀冲动很难被预测何时出现。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处于恢复期的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会提高,这一点很重要。

对内源性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疗法起着相当重要的治疗作用,因此在病情好转到一定程度后,性急地减药或停药都会带来危险。

而且,内源性抑郁症患者通常极其在意身边的人,为了不让别人担心,很多患者甚至会在身边的人面前习惯性地假装表现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样子。因此,医生和患者身边的人要努力引导他们自然地说出“好麻烦”“我想偷懒”“今天状态不好”“要是能一直休息该多么轻松”等坦率的话。

存在潜在自杀愿望的情况

不过,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人格障碍患者在处于抑郁状态时,与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存在很大不同。

从发病前很久开始,这种患者的内心深处就可能存在自我否定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在不同时期的强烈程度不同,但它依然会导致患者持续地、长期地存在想死的念头。这种患者不仅可能做出划伤手腕等自残的行为,还会出现进食障碍,甚至多次自杀未遂。

与内源性抑郁症不同,药物疗法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精神疗法的作用反而更大。医生必须仔细地回顾这种患者的成长经历,找到产生自我否定倾向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爱。这种患者的内心深处大多藏着对别人的不信任和对爱的渴望,身边的人不痛不痒的安慰并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不过,我不会在这里介绍精神疗法的具体内容。你只需记住,那些道德层面的说教对这种患者完全没用。他们用怀疑的态度观察人类,内心充满苦恼。同时,他们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根深蒂固的厌世思想,能轻易看透满口道德规范的人的浅薄、自保情绪及其对死亡的困惑等。

这种患者大多本来就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强大的自省能力,高质量的帮助能让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资变成独一无二的优势,而非发展成疾病。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天资越高的患者,症状越严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患者的自杀愿望可以理解为他们内心深处强烈而深刻的呐喊:“如果能随心所欲地生活,那么我想活下来!”

上一章:自残和暴食 下一章:心灵小...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