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课与心理课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作者:杨苡

女校有一些女校才有的课程,比如家政课。女校的目标是培养淑女,将来做太太,家政课就是围绕这个来的。怎么穿衣好看,颜色如何搭配,瘦小的人不要穿长条纹的;家如何整理,如何装饰;等等。还教怎么做面包、饼干、蛋糕、冰激凌。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好玩嘛。

头一个教我们的老师,是燕京大学家政系毕业的,我们很喜欢她。她又是讲解,又带着我们做,这下我们知道店里卖的面包、蛋糕、饼干是怎么做出来的了,兴奋得很。这是高一的事,这时附属小学已经不招生,做点心的地方就是我上小学的房子,里面有了电烤箱,好多模子,还有做冰激凌的工具。

学了几招,回家就要显摆。要在家里做蛋糕,家里没烤箱,就用铁锅烘烤,下人也跟着忙,就是不知我在鼓捣什么。待烤出来,潘爷用盘子装着,端了就往娘那儿跑,嘴里说“太太,六姑娘做的——”,跟报喜似的。我跟过去,看那“蛋糕”掰开来面糊还没熟呢,赶忙就又端下去了。

虽然在家里做得很失败,我还是想上这课。谁知第二学期就不开了。据说有家长议论,学这些没用的干什么,以后哪用得上?不知是不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反正变成了学包饺子、包包子、做饭、炒菜之类的了。这些都是家里厨房天天做,我们天天吃的,哪有做西式点心新奇?我们都觉得没劲。中西的学生家里都比较有钱,没有谁下过厨,也很少有人想以后自己会做这些事——这些事不是下人做的吗?连带着,我们也不喜欢教这些的老师,之前教做蛋糕、冰激凌的老师不教了(没准她也不会),教我们的是河北师范学院毕业的。过去师范学院吃饭不要钱,家境不好的学生念不起大学,就念师范,于是看不起的人就把它说成“吃饭学院”。我们因为不想学做饭,就背后笑话老师:“果然是‘吃饭学院’出来的,就晓得做饭。”

不过这也看各人,钱伯桐在家学过,最觉得没意思。颜枬生家里西化得厉害,在家里也是顿顿西餐的,蛋糕、面包这些见惯了,看到包子、饺子之类的,就觉得新奇,所以她倒是挺喜欢的。

我们还上过一门心理课,大概也是一般中学里没有的,是在初中二或者初中三,上了一学期——也不知课程安排就是这样,还是因为学校在教育部注册,计划改变了。注册了就要参加会考,会考的课程里面当然没有心理。

上课的时间虽然不长,我们倒都喜欢这门课,因为新鲜、好玩。用的是美国的课本,“下意识”“潜意识”“心理分析”等词儿,我就是在那课上知道的。后来读莎士比亚,读西方文学名著,里面有很多心理分析,我就会想到心理课上讲到的。大学四年级我们有门课“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与散文”,我特别喜欢勃朗宁的诗,还有我为什么对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特别感兴趣,都有心理课的影响。

给我们上课的是教务长范教士,用英语讲。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很多测验——像game。比如常让我们free association,就是自由联想。给个词,随便什么,让我们把能想到的都写下来,想到的词、人、事、画面,只要想到就尽快写下来。比如放个娃娃在那里,你反应那是doll,而后想到童年,从童年想到很多,就这么一直往下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能写好几页纸,老师夸我,我就很得意。

课上内容忘得差不多了,有些好玩的到现在还记得。比如教我们一个词,大概也是心理类型的一种分类吧,说有些人属于有fighting instinct,就是有好斗倾向,一下课我们就用上了,谁想吵架了,我们马上就说,你是有fighting instinct,被说的人回说“我不是你才是”,闹成一团,开心得很。

上一章:三位语... 下一章:恳亲会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