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与会考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作者:杨苡

我初中快毕业时,学校有了一个变化。原先教会学校都是自我管理的,完全按照自己的一套来。这时国民政府出台了新政策,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在教育部“立案”,教会学校也要纳入国民教育系统。

首先是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原来范爱德范教士当校长的,改由汇文中学的校长兼中西的校长,范教士变成了教务长。实际上学校事务还是范教士管,刘校长只是名义上的。虽说有办公室,他也不大来中西,好像只是毕业典礼时才出现,和毕业生合影。

最明显的变化,是周一的朝会不唱圣歌了,改唱《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礼拜一上课前就是纪念国父,唱三民主义,还要背《总理遗嘱》,而且挂上党旗和国旗。孙中山是伟人,我们都这么认为,但星期一的朝会没意思极了,虽然都是唱歌,党歌唱起来忒没劲。而且唱圣歌是可以选择的,党歌没得选,颠过来倒过去唱,烦死人了。

那天是属于教育局的,朝会还经常有些社会名流来演讲。当然不是范教士请来的,她认得谁?——都是教育局的安排。我记得的,有中国银行行长卞白眉,他是留美的,扬州人,口音特别重,说英语滑稽得要命,讲的内容我们一点不感兴趣,什么“摩登物质化”,应该就是要发展资本主义吧。完了之后我们只顾着模仿他的口音,“摩登”(modern)说成“马灯”。还有一位,忘了叫什么了,也是留美的(教会学校请的人也经常有留学背景,洋味的),好像是位校长,讲的内容无非是要求上进之类。他太太和他一起来,他讲时他太太就坐在一边听,学校专门摆把椅子在台上让她坐,贵宾嘛。没想到过几天报上登出来,有家酒店出了命案,一对情人在客房里自杀殉情,女的就是那位校长太太,报纸上也登了。这后面当然是有故事的,我们年纪太小,不懂,只是觉得这事太好玩了,因为想到演讲那天的情景,他的表情那么严肃,一本正经的。

教会学校和别的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英文学得多。小学就开始了,到初中已开始用英文授课,数学、物理、化学,都是英文课本,古希腊史、文学等等,就更不用说了。国文课和中国历史用中文,对了,宗教课也是用中文教的,小学时就讲《圣经》故事,我们还不懂英文,外籍老师只会简单几句中文,这课当然要中国老师用中文教。“立案”以后,英文授课的比重下降了,高中时,数学、物理、化学也开始用中文上课了,过去是英文里掺点中文,现在变成了中文里掺点英文。

我们都很爱国,一点不反对用中文上课,后来我们那届还争取到用中译本演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按惯例,中西的毕业演出都是要用英语的,滑稽的是,因为用英文演,家长多半听不懂,观众大都是外国人。在学校里都说英文,弄得我们也烦,开玩笑把动不动说英文叫“放洋屁”,还互相逗:“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放洋屁呢?”初中我们的历史课学的是英文的希腊史,高中学的是中国近代百年史,燕京大学毕业生讲的,用中文,我们当然对这个比对希腊史感兴趣多了。

但是我们正好赶上有会考了,会考用的是中文,过去课都是学的英语课本,一下变过来,真的很不适应。

会考就是统考,不同学校考同样的卷子。“立案”以后,教会学校也必须参加中学会考了。原先是没有会考一说的,中西自己考自己的,初中功课,大考完了能升的就升,不能升的也没关系。你哪门不及格就留级好了,都照学校自己的一套来,不用管别的。会考对于我们,像是节外生枝。其实会考卷子并不难,各门程度都要低于中西。问题是考卷是中文出的,我们虽不会看不懂,但像化学的分子式什么的,用英文知道怎么说,用中文就写不出来,比如CO2,我们就不知中文是“二氧化碳”。那次考化学,我整个傻眼了,也不管了,就把英文往卷上写,表示我知道。

那次会考考砸了的是数学,这怨不得会考,我本来就怕数学,不及格也正常。会考的成绩要在报上公布的,我忘了是什么报了,成绩出来那天登了好几版。我在第一版上找,怎么也找不着我的名字。我母亲说,怎么没你呀?后来在下一版上找着了。原来它是按照成绩高低排的,各门都及格的在最前面,而后是一门没及格的,两门没及格的……往下排。我数学这门没及格,在第二面。我姐一看,就嚷,不及格,丢死人了。我母亲说,她就是笨呗。说是这么说,她还是挺当回事,专门跑到学校去,问该怎么办,是不是要补课,也没问出名堂来。到最后也没说法,新学期开学,还是照样升级了。可见虽然按规定让我们参加会考,中西还是自己的规矩,没当回事,会考成绩没多大影响的。

中西看重的还是英语,我们那一班没顺利升上去的,都是给英语绊住的。我记不得是一次什么样的考试,也不知成绩是怎么打的,全班二十多人,居然只有崔莲芳、单又新(她姐姐也是中西的,叫单日新,大概是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和我一共才三个人过了关,其他人都不及格。这太可笑了,其实颜枬生、钱伯桐、吴华英她们成绩都挺好的,谁也没觉得英语难,跟不上。中西的规矩,顺利升级的,叫“正班生”,没过关的叫“副班生”。我们只有三个“正班生”,怎么上课呢?就让我们和高一年级的人一起上课。

那门课叫“文学与人生”(“Literature and Life”),相当于英美的语文课吧,实际上就是英美文学。是美国的教材,有四大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都有,选的都是英美名作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当然是少不了的,我记得高一时第一个读的就是《裘力斯·恺撒》的片段。说起来这英语的语文课小学三年级就有了,当时的读本好像是Fifty Tales。学了那么多年,英语哪有不好的呢?因为这个不让升级,太可笑了。

学校大概也觉得标准定得有问题,还有一条,当时气氛越来越紧张,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人就把天津全占领了,学校也想快点让大家都毕业。于是过了一阵,又让“副班生”全部成了“正班生”,原来的“正班生”换个说法,叫“特班生”了。

上一章:“重生” 下一章:三位语...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