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嫉妒

厌女  作者:上野千鹤子

“母亲嫉妒女儿”,每当女儿快得到幸福的时候,母亲便出来干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命题,心理学者岩月谦司〔2003〕炮制了好几本关于母女关系的书。

当然,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

自从女性学登场以来,母女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当然,这也是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学一向只谈父子关系而将母女关系等闲视之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海伦·多伊奇(Helene Deutsch)、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等弗洛伊德学派的女性心理学者们竭力想建立弗洛伊德未完成的、关于母女关系的理论体系。

以弗洛伊德理论来解读母女关系的最出色的著作,是竹村和子的《关于爱》〔2002〕一书。书中讲到,婴儿不分性别,都密切地依赖母亲。父亲的角色,是用“阉割恐惧”来分离母子。可是,女孩子本无阳具,无法阉割;更正确地说,女孩子是把阳具置于母亲腹中了,所以一出世便已经是被阉割过的了。女孩子与男孩子一样,以母亲为最初的爱恋对象,但女孩子却不能像男孩子那样,通过与父亲的同化来将母亲(那样的女人)作为欲望的对象。女孩子不但不能和母亲恋爱,也不能与母亲属于同一性别(即自身性别)的对象恋爱。因此,女孩子的“爱恋对象的丧失”,是较男孩子更为根源性的存在。为了忘却那种“丧失”,女孩子将“丧失对象”内化于自己身体之中。这就是“忧伤”(melancholy),即抑郁状态。“忧伤就是对所爱对象的忘却。”对于女儿,“与母亲的爱被禁止、必须将之忘却。”所以,像母亲一样,即“女性性质”,本身就是“抑郁的”〔竹村,2002:174—176〕。经竹村这么讲,我发现,被视为“女人味”的要素,比如“节谨”“娴静”等等,与“忧伤”何其相似。换言之,自我欲望的意识与实现在出生之前便已受阻,这种存在就是“女人”。倘真若此,生为女人,多不合算!

上一章:母亲为... 下一章:母亲与...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