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在寻求“联系”

手机废人  作者:石川结贵

2013年,美国的脑神经学者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与直美·艾森伯格(Naomi Eisenberger)一起,在《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一书中共同发表了“人的大脑具有‘寻求社会性联系’的特征”这一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他们要求实验对象挑战“赛博球(Cyber Ball)”这个电脑游戏。这是一个抛球游戏,原本画面中有两个人,再加上玩家,一共三个人参与。但事实上,前两个并非真人操作,只是实验对象不知道这一点。

最开始是三个人相互抛球,从某一时间点开始,电脑操作的角色不再将球抛给实验对象。换言之,就是他被排除在外了。

在这一过程中,实验对象大脑中的一部分变得十分活跃——前扣带皮质的侧面,也就是能感受到身体痛苦、疼痛的区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大脑感受到的“社会痛苦”其实和身体的痛苦非常接近。

利伯曼基于该结果,提出一个假说,认为社会痛苦或许等同于真实的身体疼痛。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么人们确实会在断绝与他人的关系时感受到痛苦。而和身体痛苦相类似,大脑在感受到“社会痛苦”时,也会自然而然想要回避。

正如前文所述,在成瘾行为中,人们想要去除痛苦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是因为,和得不到快感相比,规避痛苦才能保障一系列生命活动的正常运作。

在SNS、社交游戏中,人们除了能获得他人的赞扬与认可,也可能遭到他人的冷落与排挤。因“社会犒赏”而兴奋的大脑会感受到“社会痛苦”,一个人为了保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所以才难以从社交网络中抽身。

如果基于这点考虑,那么网络、手机成瘾就不仅是“过程成瘾”,更是“人际关系成瘾”。

上一章:为什么... 下一章:从尝试...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