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统一”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作者:陈舜臣

除了改尊号以外,秦始皇还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制度。而要说起他的伟大壮举,就不得不从“书同文,车同轨”提起。

“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战国末期,七个主要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都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但在使用过程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写法已演变得不尽相同。

秦始皇规定秦国小篆为通用文字,其余被弃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后来因为发生了“焚书”事件,并且秦始皇死后,项羽曾在咸阳焚烧掉了大批文书,有关六国文字的史料已经所剩无几。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能够通过那些不时从地下,特别是从沙漠中发现的印章,来一睹昔日六国文字的风采。

人们用石头做印章是后来才有的事,在秦始皇时期印章都是由金属制成的。地位尊贵的人用金印、银印,铜印次之。印章的持有者一般用细绳把印章挂在脖子上。打仗的时候,印章就起到了名牌的作用。如果无法辨认阵亡将士的身份,便可以通过他带在身上的金属印章查明。从现今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些印章上大多刻着难以破解的六国文字。

全国使用相同的文字,不仅能够让举国上下进行无障碍沟通,更促进了思想的融合。天下的统一,不仅仅是国土间的合并和一统,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统一。

而另一项“车同轨”,即统一马车的轮距。当时,各国会用战马拉着战车,在路上碾出深深的车辙,形成轨道,使得驾车时只能在轨道中行进。由于各国马车的轮距不同,轨道上只能让本国的马车顺利通过,以此在战争中达成御敌的目的。

但天下统一之后,轮距以及车辙轨道的不同反而会造成全国交通不便。因此,秦始皇决定统一马车的轮距并在全国修建驰道。

汉文帝时期的贾山曾描述驰道:宽50步,沿途每隔三丈就有一棵树。步是长度单位,约等于现在的1.35米,宽50步就说明驰道的宽度是67米。而当时的一丈约等于2.25米,也就是说每隔6~7米就有一棵大树。

修建驰道皆以百姓为主要劳动力,如果雨水冲垮道路,百姓们就会被勒令抓紧时间抢修。并且这种情况下政府还会派遣官吏前来监工,百姓们便承担起了照顾那个人的饮食起居的责任。驰道旁边有驿站,驿站里有马,就连养马的活儿也要当地百姓来做。老百姓被这些沉甸甸的重担压得苦不堪言。

到了汉朝,汉文帝本来也打算修路,不过贾山及时劝阻了他。贾山在奏折中写道:“秦始皇命人修建的道路已经足够坚固,不必再重新整修。修路是秦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整个国家在秦始皇死后分崩离析,也是由于为修路所苦的百姓恨极了朝廷。我们万万不可再重蹈覆辙。”

这时秦朝灭亡不过三十年,秦始皇命人修建的驰道还在,蔚为壮观。北起九原附近的万里长城,东至黄海沿岸,南至长江下游。在这条路上,无论去哪里都不用换乘。此前,想去江苏省或浙江省需要反复换乘——在韩国换乘一次,在魏国换乘一次,再在吴国换乘一次。驰道建成后,驾着同一辆马车就能走遍全国。

除了“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各国原本采用的量器,比如容积单位“合”“升”“斗”;长度单位“步”“丈”等,大小体积是各不相同的。由于这种差异,在这个国家满一斗的东西,在别的国家可能就不足一斗。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那一年,立即着手统一度量衡。朝廷统一制作了“合”的量器,并命令全国以此为标准,向全国各地发放。中国东北曾出土秦朝的标准量器,从而证实了这种观点。

统一度量衡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省去了各地间频繁换算的麻烦。同样的,统一货币,让秦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也绝对是有益无害的举措。


【陈说】

皇帝独裁政治下的强制性统一,一时间会在各地产生混乱,但后代人受到的恩惠也是极大的。秦始皇极其敏捷迅速地完成了这项早晚总要做的事业。虽然令人感觉有些操之过急,但当时的秦始皇绝对相信自己的力量,大概不会认为这些改革和统一过于勉强。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万里长城》

上一章:“皇帝”的... 下一章:秦国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