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六章 欲弃还留 |
||||
软弱的代价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七,斡离不抵达开封城下的第一天,他先是派兵扫荡了开封城的外围,然后避开李纲在城东樊家冈和延丰仓布下的两万重兵,选择在城外西北的牟驼冈下寨。 牟驼冈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大沙堆,为北宋朝廷养马的孳生监所在地,存放着数量庞大的饲料。这里既能避开城外宋军的锋芒,也能满足自己战马的食物需求,可以说是斡离不最好的驻军地点。当然,这也离不开郭药师的指点。宣和五年(1123年)六月,郭药师跟着童贯和蔡攸来开封觐见的时候,曾经随宋徽宗来这里打过球,对这里的环境相当熟悉。可惜当年宋徽宗对他的信任与器重,全部变成了郭药师向斡离不表忠心的砝码。 斡离不扎好营寨之后,想抓住宋军勤王部队还没到来的大好时机速战速决,于是便在当天晚上迅速发动了对开封城的攻击,目标是城西的宣泽门。宣泽门是一座水门,汴河正好从牟驼冈所在的西北方向流入开封城内。金军制作了数千艘简易火船,沿着汴河顺流漂下,试图烧毁宣泽门的栅栏。李纲招募了两千人组成敢死队在城外的河边驻守,火船漂过来之后,他们要么用长钩拖到岸上,要么用石头将它砸沉,然后又在汴河里摆放了叉木以及从蔡京家里搬过来的假山作为障碍,斩杀了操纵火船的金军百余人。金军在宣泽门进攻到天亮,始终无法突破宋军的防线,只能无奈撤军。[李纲本人所著《传信录》中还记载,当天金人同时进攻了城北的通天门和永泰门,经本书作者比较《宋史·宋钦宗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的记载,认为这场战斗发生在正月初九。] 至此,书生李纲临危受命的第一场战斗以胜利告终。他肩负着宋钦宗与开封城内近百万百姓的重托,继续准备着下一场战斗,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斡离不还会继续发动进攻,而且会越来越猛。 然而,当他在城墙上对抗金军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时宋金双方的最高统帅同时派出了谈判人员。 宋钦宗是因为害怕,这不仅仅是他个人,而且是整个北宋王朝第一次遇上敌兵攻到开封城下的状况。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他在听说金军第一次攻城时血肉横飞的惨状之后,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他想要用最快的速度结束这场战斗,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甚至达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地步,只要能够保证他的安全。因此,宋钦宗在新任命的首相李邦彦和次相张邦昌的怂恿下,派出郑望之和高世则两人出城去找斡离不谈判。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并不是最初的人选,而且他们的级别也不够。他们是原定的使者临阵脱逃以后,张邦昌临时抓差的。 此时此刻的斡离不也很害怕。经过第一次试探之后,他发现开封城比他见过的甚至想象中的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巨大,而且从宋军的应对来看,他们应该做了比较充足的预案,斗志也比较旺盛,看来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攻破开封,这对孤军深入的他是一场非常严峻的考验。粘罕的西路军进展不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抵达,他一路过来虽然颇为顺利,但是宋军只是溃散,并没有被歼灭。一旦遇上一个有威望、有策略的将领把溃散的宋军统筹起来,很有可能会利用人数优势把金军反包围在开封城外。更不用说,北宋还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没有投入战斗,一旦勤王大军赶来,这可不是他区区五六万人可以应付的。抓紧时间议和,拿钱走人才是最优解。因此,斡离不当晚也派了一个叫吴孝民的使者准备进城找宋钦宗谈判。 两队外交人员在开远门[郑望之《靖康城下奉使录》记载为安远门,但是安远门是旧城,不能直接面对金人。考虑到双方交战的战场,以及后来使者从开远门出城,本书作者认为应是开远门。]碰面了,随后吴孝民跟着郑望之等人一起进入开封城。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八,吴孝民当着大臣的面向宋钦宗提出了议和的条件:两国以黄河为界,北宋再出一笔犒师费,斡离不就撤军。 宋钦宗虽然刚当皇帝,但是深谙跟金国谈判时“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法则,给出的方案是不割地,多给岁币三五百万两白银,外加三五百万两白银作为犒师费,随后派同知枢密院事李棁出城去谈判。 此时的李纲虽然知道并且服从了宋钦宗的议和决定,但是对宋钦宗的人事安排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李棁的性格太过软弱,现在身入敌营很可能对方说什么他就答应什么,所以申请自己亲自去。结果宋钦宗又认为李纲性格太过强硬,担心谈崩导致和谈失败,坚持让李棁去谈判,让李纲继续守城,以应对金人的进攻。 正月初九,李棁去了金营,金国的代表萧三宝奴提出了斡离不的退兵条件,比以黄河为界的第一次要求宽松了一些:犒师费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绢彩一千万匹,马、牛等牲口各一万头;宋钦宗尊大金皇帝为伯父;北宋归还所有燕云逃亡人口;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及下属州县;派一位亲王和一名宰相作为人质保证北宋朝廷及时付款,并且护送他们撤退过黄河。 为了表示自己索要的金银并不是漫天要价,金国方面也给出了解释:“我们金国的士兵没有军饷,全靠打仗的战利品。现在他们出门几千里,一路辛苦,耗时颇多,需要每人十两黄金和一百两白银才能退兵。西路军国相(粘罕)有二十万人,东路军太子(斡离不)有三十万人,一共五十万人,计算出来就是这么多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九收录的郑望之《靖康城下奉使录》。] 宋代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财政收入统计数据,但是在同样有变法的熙宁、元丰年间,朝廷每年的收入是六千多万缗[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国初至绍熙天下岁收数》。],到宣和、靖康年间,这个数字也不会高出多少。也就是说,斡离不提出的犒师费几乎等同于朝廷两年的财政收入。 不出李纲所料,李棁果然是一个过于软弱的人,他作为一个大臣,还做过掌管户籍财政的户部尚书,朝廷有没有这个赔款的支付能力,他心里肯定是有数的。但是身在敌营的恐惧,让他根本没有任何勇气提出反对,只能一味点头同意。而经验老到的斡离不已经看出北宋使者的怯懦,于是准备再给他加一把火。他下令猛攻城北的通天门(又名酸枣门)和永泰门(又名封丘门)。这时李纲正在垂拱殿奏事,得到通报以后立刻带上宋钦宗的一千名弓箭手前去支援,并且在当天杀退了金军。 斡离不的这一个施压的小计谋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宋钦宗对金军的攻势越来越恐惧,尤其是当他意识到“两国正在谈判时金军也会进攻”这个问题的时候,“赶紧把金军送走”这个想法立刻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因此,李棁回来以后,他也根本不去思考赔款的支付能力,立刻答应了这个条件,并且开始筹款。 李纲还在做着最后的战斗努力,但是正月十四日,宋钦宗正式签订和约,让康王赵构和次相张邦昌为人质,并派给事中李邺带着和议誓书跟着萧三宝奴一起去金营。在誓书中,宋钦宗以“侄国”的身份乞和,同意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及下辖县镇以北的州军给金国,归还此前辽国的逃亡人口,只是对于犒师费的数额做了最后一下挣扎,语气卑微地希望斡离不确认一下,是不是手下人传话传错了[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收录的《报进誓书及乞约束书》《宋少主新立誓书》《宋少主与左副元帅府报和书》。]。当然,斡离不并没有理他。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带领开封军民挡住了金军的两次进攻、为宋钦宗争取到和谈时间和和谈筹码的李纲,已经在事实上被抛弃了。 金军满载而归 宋钦宗对议和的积极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他在双方还没有正式签约的正月初十就开始主动筹款:先是号召亲王百官、忠义平民出资捐助,后来觉得没什么威慑力,又给诸王和一些非要害部门下发了“借款”任务,但是依然差额极大。宋钦宗要求内侍出钱,然后又派人查抄童贯、蔡京、何执中、高俅等贪官家里的金银,到后来连包括李师师、赵元奴在内的娼优的家财也一并没收。[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 到了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二十日,他眼看筹款的进度太慢,还专门发了一道催促开封百姓捐献金银的诏书,说如果金银再缴纳不足的话,金军就要攻城,到时候“男子尽杀,妇女驱虏,屋宇焚烧,金银钱物竭底将去”,又言“家族不保,虽有财宝何所用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收录的宋钦宗诏书。]。当皇帝的人如此恐吓自己的臣民,也算是无耻到了一定的程度,“读之者莫不扼腕唾骂”。 第二天,宋钦宗的紧张情绪终于得到了缓解,因为他日思夜想的种师道来了。 有着“老种经略相公”之称的种师道是终南山著名隐士种放的族人,当年种放多次拒绝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召见和封赏,坚持回到陕西终南山归隐,所以整个家族也搬到了终南山。种师道在宋辽燕京之战后替童贯背了黑锅,被迫致仕回到种放的老根据地终南山豹林谷休养。宋钦宗刚登基就下旨任命他为河北河东路制置使,让他募兵来勤王。 由于粘罕始终没能攻下太原,也不敢继续南下渡河与斡离不合兵攻击开封,所以“陕西—潼关—洛阳—开封”这一条道路对宋军来说依然畅通。这也让种师道能够非常顺利地向东行军,直奔开封。 种师道和中途会合的宋将姚平仲带着兵马走到洛阳的时候,才收到开封被围的消息。深谙用兵之道的种师道派出二十名骑兵大张旗鼓进城送信,沿途张榜称“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然后自己大摇大摆地进了开封城。当天晚上,他就获得了面见宋钦宗的机会,然后给宋钦宗吃下一颗定心丸:“臣认为没必要跟金国议和。京城周长八十里(实为五十里),城高十几丈,城内粮草可以支撑几年之用,金军围也围不住,攻也攻不破,我们只需要坚守待援,不到一个月金军就得陷入绝境。陛下既然已经跟他们讲和了,那执行和议也行,不过没必要全按照他们的规矩来。土地不用给他们,金银现在筹集到多少就给多少,如果金军再不退军,那就开战。”[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 宋钦宗显然被种师道的这番话激励了,再加上他收到消息说金人在城外盗掘了皇后、妃子、皇子、公主的坟墓[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收录的李纲《传信录》。],决定打一仗试试,便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负责京城防务。 随着勤王大军的陆续到来,开封周边的宋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号称二十万人,加上城内原有的近十万人的部队,足以对五六万人的金军形成碾压之势。斡离不也感受到孤军深入的巨大压力,因为不少宋军已经开始肆无忌惮地在他们周边扎营,而他已经不敢主动出击去消除这些隐患了。 一切都在朝着有利于北宋方面发展的时候,他们内部开始分裂起来了。 御营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认为,勤王大军应该统一指挥才能发挥战斗力,所以希望宋钦宗能够明确一下,让种师道和姚平仲听他的指挥。宋钦宗认可了这个说法,将种师道任命为李纲的副手。 但是很快,宰执中有人就觉得李纲提拔太快、权势太重,悄悄给宋钦宗建议分他的权。宋钦宗是一个很容易被人说服的人,立刻重新设立了一个“河北河东京畿宣抚司”,以种师道为宣抚使,姚平仲为都统制,将城外的所有兵马都调给种师道指挥。现在,李纲的手里只剩下城里的军队了,而且因为金军没有攻城,这些军队实际上也不需要他指挥了。 虽然这样说对李纲有点不公平,但是假如宋钦宗真的将所有的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都交给种师道,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种师道的军事素养比李纲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宋钦宗这个年轻的皇帝,又开始动心思了。 随着勤王军队越来越多,宋钦宗的胆子越来越大。正月二十七日,他召集李邦彦、吴敏、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人在福宁殿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形成一个决议:等二月初六种师道的弟弟“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姚平仲的养父姚古等人率领的增援部队到达之后,宋军就开始利用人数优势扼守住黄河渡口,断绝金军的粮道,分兵去收复开封北面的几个州县,然后在金营周边修筑长围困住他们,等他们粮尽人疲之后逼他们交出誓书,归还三镇,再放他们回去。等金军渡河的时候,再趁其不备半渡而击,力争全歼来犯之敌。 大家都在分头做准备的时候,正月二十八日,宋钦宗和种师道的副手姚平仲又偷偷商量了一个奇袭的方案。 姚平仲当年和童贯不和,仕途一直被压制。他们姚家和种家在西北都是武将世家,互不相让,经常争功。这一次来到开封以后,他看到了压制种家并突飞猛进的机会[《宋史·姚古传》:“上方倚师道等却敌,而种氏、姚氏素为山西巨室,两家子弟各不相下。平仲恐功独归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为言,欲夜劫斡离不营。谋泄,反为所败。”],于是找到宋钦宗,说完全没有必要组织那么大的军事行动,费钱费人又费时,不如趁着金军没有防备,夜袭金军大营生擒斡离不,这个局就迎刃而解了。尽管弟弟赵构还在金营当人质,但是受够了金军恐吓的宋钦宗依然同意了这个方案,并且授权姚平仲在瞒着种师道和李纲的情况下单独负责这次行动。 二月初一夜,姚平仲和部将杨可胜领着七千人出城去劫营,但是由于情报的提前泄露,他们掉进了金军的埋伏圈。杨可胜被俘,姚平仲冲出重围之后不敢回城,一直向西逃走,再也没回过朝廷。好在杨可胜还留了后手,他在出发之前写了一份“未经请示、擅自出兵”的请罪奏折放在怀里,故意让金军搜出来,这才替北宋朝廷开脱留下了借口,而杨可胜本人也被盛怒的斡离不处死[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三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留在金营当人质的赵构、张邦昌,以及前去交割金银的郑望之等人吓得瑟瑟发抖,多亏斡离不也没怎么为难,稍稍审问了几句就放过了他们。 从二月初二斡离不派人来开封责问劫营事件开始,宋钦宗心中的“主战”思想已经被全部消磨干净,开始全心全意考虑如何尽快完成议和的问题。当天,宋钦宗就派宇文虚中带着交割三镇的诏书、地图去金营,然后派人分别去交割太原、河间、中山。 李纲这时候已经发现情况不对了,要求觐见宋钦宗,但是连宫门都进不去了。当晚宰执们聚议,种师道也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输了再打就行了,何至于丧气呢?”[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三。]但是除了李纲之外的所有人都已经听不进他的意见了,大家都觉得再无打赢的可能性,不如早早交割完毕以求金人撤军。 二月初三,因为姚平仲跑了,大臣们把劫营失败的罪责全部推给了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宋钦宗虽然最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现在他肯定不会主动把这个责任承担下来,否则既不好给斡离不交代,也有损自己的威严。于是,宋钦宗大手一挥将李纲和种师道罢职,让完全不懂军事的文官蔡懋接替了李纲的职务。 虽然宋钦宗加速了筹款的进度,但是因为数额实在太大,差距还是比较大。心急如焚的斡离不其实已经意识到想要继续压榨已经不太现实了,于是想用最后的一波攻势来继续打击宋钦宗的信心,确保自己的安全。攻城开始以后,严格执行宋钦宗精神的蔡懋采用了非常消极的防御手段,开封城的百姓们并不知道这只是金军的虚张声势,他们非常担心金军进城烧杀抢掠。 这不能全怪他们,当初宋钦宗催款的榜文里面就是这么写的。 愤怒而恐慌的百姓们开始怀念起那个带领他们击退金军进攻的李纲。二月初五,这种情绪迸发到了顶点,此前曾经上书请求诛杀“六贼”的太学生陈东再次在宫城的宣德门伏阙上书,要求罢免主和的李邦彦,重新启用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陈东的请愿本来只有几百个太学生参与,但是当天金人突然开始进攻城西的咸丰水门,于是数万百姓望风影从,聚集到宣德门外向朝廷施压。 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场面从请愿变成了暴动,愤怒的百姓打死了路过的二十多个内侍,宰相李邦彦侥幸逃脱,最后宋钦宗被逼得亲自登上宣德门抚谕才平定了下来。迫于百姓的压力,宋钦宗当场恢复了李纲的官职,并让他立刻去城墙上布置防守。李邦彦被罢相,领头的太学生陈东免罪。 李纲去了城墙上之后,金军也心照不宣地放弃了进攻。从这一天起,开封的局势开始走向明显的和平,宋金双方都在全力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斡离不当天就送回了赵构和张邦昌,重新更换了肃王赵枢作为亲王人质护送金军渡过黄河。对于宰相人质的人选,宋钦宗依然选择了张邦昌,只是把他升为首相作为奖赏。 二月初八,宋钦宗收到了斡离不的辞别信,信里表示虽然犒师费没有收足(北宋朝廷实际只缴纳了黄金五十余万两、白银一千四百余万两,以及数量庞大的珍宝玉器),但是他依然决定退兵,希望宋钦宗在年内将余下的补齐便可[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六收录的斡离不《辞别书》:“伏念陛下即位之初,必欲推恩布泽以矜众志,特于元定赏军物内减金万锭、银一十万锭、表里一十万段,以充振乏广施之用,外有赐下金帛头匹,更望止于今岁逐月接续交还。”]。当然,斡离不也知道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口头要求,双方都不会把这个当真,剩余的基本上就等于不要了。作为回应,宋钦宗在二月初九解散了征调上城墙作为战备力量的百姓,双方就等着撤军了。 二月初十,拿到了割让三镇诏书、令人满意的犒师费以及人质的斡离不兑现承诺退兵。关于要不要派兵追击,北宋朝廷又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张邦昌被金军当成人质带走以后,朝廷没了宰相,于是宋钦宗又将李邦彦复相。李邦彦、吴敏为首的主和派的意思是,尽量不要在这种时候节外生枝,顺顺利利让金军撤回去就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以李纲和种师道为首的主战派觉得,金军长驱直入到了开封城下,逼得宋钦宗签了城下之盟,如果任由金军大摇大摆地回去,不但心理上接受不了,而且割地赔款这种事也确实损失太大。因此,种师道建议,应该趁着金人带着战利品行动缓慢又无斗志的时候,集中优势兵力对他们展开围攻,尽可能把这一股金军消灭在黄河以南、开封以北的区域,免得后患无穷。李邦彦等主和派被这个方案吓坏了,赶紧予以阻止,说动宋钦宗罢免了种师道,同时为了防止河东、河北的宋军贸然出击,下令在金军经过的路途树立大旗,上面写上“擅出兵者并依军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六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主战派无可奈何,直到三天之后的二月十三日,李纲才想到一个好办法:朝廷可以效仿当年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派部队“护送”辽军退军、免得他们沿途抢劫的举动,派出大部队跟着金军一起走,然后寻找机会将他们分割歼灭。鉴于这个时候金军已经通过浮桥全部渡过了黄河,宋钦宗的安全感大大提高,竟然同意了李纲的这个方案。于是,李纲派遣十多万人的军队分成几路齐头并进,并且告诉各路将领可以对金军进行自由猎杀。 得到命令之后的宋军十分踊跃,在邯郸和邢台之间的地区追到距离金军只有二十多里了,结果这时候宋钦宗突然收到消息,金国西路军统帅粘罕已经驻军高平,距离黄河只有二百来里,顿时又害怕起来,马上派人去通知部队撤军。李纲眼看要前功尽弃,赶紧去苦苦哀求宋钦宗。宋钦宗被李纲说动了,于是又重新发了一道诏书让宋军继续执行追击计划。等诏书送到前线的时候,已经回师几程的宋军明白了朝廷的反复无常,失去了所有的斗志,只是例行公事地掉头北上,远远看着金人渡过滹沱河,再也没有追击过。 这一场闹剧一般的军事行动,不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反而让斡离不起了戒心,将本应渡过黄河就释放的肃王赵枢一直带到了燕山府,直到北宋灭亡都没释放。 一场开封保卫战,以北宋朝廷付出惨重代价为结果落下了帷幕。在这场保卫战中,李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因为陈东请愿事件在宋钦宗这里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
上一章:4 | 下一章:2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