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管子  作者:管仲

《管子》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大家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最伟大的文化现象是“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名家、兵家等学派,横空出世,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各家的学说主张,都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具有原创价值的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管子》即其中之一。

《管子》一书,是否可以顾名思义地认为,是春秋时管子的著作呢?研究表明,不是。这是一部托名管子的著作。管子即管仲、管夷吾,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政治家。但《管子》一书的著作者们,大约都生活在战国,比管子要晚两三百年。他们之所以要托名管子,不单是因管子声名显赫,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意要追寻、总结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历史经验。就是说,《管子》是一部阐述“霸道”的大书。这就涉及到了《管子》成书的背景:战国时齐国的争霸。

我们知道,西周时的齐国君主姓姜,战国时期则姓田(陈)。在田姓贵族篡夺齐国政权后,就开始了新的争霸。田齐历经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王建各代,其霸业在威、宣之际达到顶峰。从西周的姜太公时期起,齐国就利用自然条件,广开渔盐之利,是一个经济发达的邦国。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史记》记载,也是“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齐桓公笼络天下诸侯,史书说:“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诸侯来齐国时带来的礼物少,走的时候受馈赠的物品多,归顺的诸侯对齐国更加尽心,没归顺的诸侯则心生羡慕。这样来维持霸主地位,国家若不富裕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而管仲这个人,就有这样的本事,不但能带兵打仗,管理国家经济也是一把好手。孔子说,管仲相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这也说的是管仲辅佐齐国霸业,不是靠武力杀伐,而是靠战争之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一句话,靠国家综合的威力。到了“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齐国的争霸,还是那样自有特点。很明显的对比是,它不像商鞅在秦国变法那样,主张重视小农,主张“利出一孔”(百姓要获得土地,只有去为国家打仗一条路,叫做“利出一孔”)以控制全国民众。一个老牌贵族国家,“渔盐之利”搞了几百年,如何可能只重小农?经济的发达百业皆兴,又如何可以“利出一孔”?田齐霸业自有特点,那就是在政治、军事、经济强盛的同时,学术也极端繁荣。与商鞅极力禁绝民众读书、求学相反,田齐君主多对学问、对有学问的先生们大感兴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大宅高官地给七十多个士人以优厚待遇,便是齐国特有的霸主气派。正是这样的气派,给伟大的学术提供了条件。稷,齐西门之称,学宫设在稷门附近,称稷下。稷下学宫最盛时,学生就有三千多。各家各派的学者,还远不止《史记》所述的士人。据学者钩沉,活跃于稷下的人物,还有许多,举其大者,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都先后到过稷下,荀子还曾为学宫的祭酒。举目望去,稷下学宫的规模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学者、思想家们在学宫的话题是无拘无束的,各家各派都在发表自己的主张,处士横议,议论生风,思想的风云际会之中,有冲突、辩驳,也有吸收、融合。按当代学术界的看法,在稷下的这些学者中,就有一些人士,对管子如何辅佐齐桓称霸的经验感兴趣,并写出了相关的著作,这就是《管子》一书。当然,《管子》一书,还包含着其他内容,如黄老道家的文献,儒家思想等等。绝大多数篇章,都产生于田齐争霸的时代。

稷下学宫的学术交融,决定着《管子》一书的特色。不同于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等等,《管子》的显著特色,是它的思想的融通性。可以说,它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在《管子》中,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如《牧民》篇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以看到道家的思想,还是《牧民》篇,称“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也”,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颇为相符;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如《修权》篇称“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颇似《商君书》的口吻;还可以看到阴阳家的思想,如《幼官》和《幼官图》,其努力将人事行为限定顺守时令的用心,正是阴阳观念的硬核;此外,墨家的非攻言论,农家对地利的筹划,兵家的战事计谋,等等,都能在《管子》中分明地嗅到它们的气息。因此,《管子》一书的学术性质难定,说它是道家吧,它有儒家的内容;说它是法家吧,它又有黄老的思想。它的统一性,不表现在思想内涵的一致,而表现在成就霸主、帝王目标的确定。为了这一点,什么学术思想都可以拿来为用。

这决不意味着《管子》是一部杂凑的书。《管子》的融通百家,是为齐国打造一个帝王、霸主的学术,这正是统领全书的中心。书中关于帝、王、霸等等的言论颇多,就是明证。而《管子》一书之所以能汇聚百家,也正是因为他们承认各家之说对成就王霸之业都各有用场。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说《管子》只是融合,就没有属于它自己的新创意了呢?也不是。在融汇中,思想也在发展。例如道家思想,在《管子》的《白心》《内业》和《心术》诸篇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思想由《老子》向“黄老道家”的转移。举一例言之,《老子》中的“我无为而民自化”之类的言语,在上述黄老诸篇中,已变成“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式样的言论。《老子》是“君”与“民”相对而谈,在黄老则是变成“君”和“臣”的相对,其间的变化不是很大的吗?这也恰恰可以看到《管子》帝王术的特质。不过,在《管子》诸多思想的表述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富国”主张。这部分内容,一般称为“轻重”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什么意思呢?例如粮食与货币,当年成好的时候,粮食丰收,同样的钱能买好多粮食,如此就可以说,粮食为“轻”,货币为“重”;相反,若粮食歉收,则货币就“轻”,粮食就“重”。孰轻孰重,总是变动不居的,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顺时而动,把握时机,争取在这样的波动、变化中成为最大的获利者。类似的观点曾流行于战国东方一些国家,但像《管子》这样集中深入地加以论述,则实属罕见。说到《管子》的经济思想,它的一些观点真有些出人意表。例如《侈靡》篇居然说,鸡蛋雕一雕花再煮,木柴刻一刻纹再烧,这样可以增加就业。直到很晚近的时期,学者才发现,原来这是在表达一种消费可以刺激就业的经济论!多少年人们读不懂它,是因它与古代主流的节俭的经济观念差异太大。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面对这样的经济观念,常常会作如是想:当时的齐国以及东方社会何等发达,才会有这样的言论啊!

《管子》一书历来号称难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随着秦朝的统一,随着重视小农经济的王朝的建立,随着儒家思想的占据统治地位,《管子》一书因其与主流思想有异,而被学者荒忽。在唐代,国子博士尹知章对其作过注(本书引用时称“尹注”),有筚路蓝缕之功,但尹注既有佚失,所存者讹误也不少。就是到了清朝乾嘉古籍整理的繁盛时代,《管子》也缺少一部叫得响的整理性著作。近代以来,随《管子》蕴藏价值的逐渐被重视,出现郭沫若《管子集校》、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黎翔凤《管子校注》等著作。本书的注释、翻译,就多采以上诸家的说法。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林志明、孙玉磊和董靖宸几位同学出力甚多,在此一并致谢。

在选篇和注译上,本书一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李山

---2015年10月

上一章:没有了 下一章:牧民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