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传奇之吴越春秋

帝王业与百姓家  作者:陈舜臣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

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

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绿浪东西南北水,

红栏三百九十桥。

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这两句诗咏唱的一样,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处太湖之滨,是名副其实的“水城”。

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都城。

夏、殷、周这三个朝代的历史舞台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原野上。周幽王死后,周朝王室名存实亡,随着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开始,历史舞台逐渐向南扩展,长江流域也成了备受瞩目的地区。

长江中游称“楚”,下游称“吴”,长江以南地区则被笼统地称为“越”。Vietnam汉字写成“越南”,意思就是“越”的南方。

公元前522年,楚国名门望族出身的伍子胥逃到吴国。这一年,距离晋文公去世已经过了百年;这一年,孔子在鲁国迎来而立之年。

伍子胥来到吴国,成为公子光的门客。无论家世如何显赫,一个流亡异国之人,终究是软弱无力的。伍子胥想获得力量,就必须寻求有权有势的靠山——他选择了公子光。

公子光问道:“你不恨我吗?”几年前,他曾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

“不恨。”伍子胥摇摇头说,“我虽然身为楚国人,但我最恨的人却是楚王。”

“听说,被我攻打之后,楚国慌里慌张地修筑城墙,把都城围起来。照搬了中原各国那一套,真是懦夫……”公子光得意扬扬地说。一直以来,北方国家才会在都城四周修筑城墙,南方并没有这种做法。

“其实也未必是因为胆怯。只要是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国君,一定会考虑修筑城墙的吧。”伍子胥看着对方答道。

公子光不太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过了几天,越国[越国: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王宫内的耳目传来消息:“越王允常正在会稽北边筑城。”

“越王这傻瓜,莫非也在赶时髦?”公子光冷笑道。

“筑城是范蠡的主意,由公子勾践亲自监工……”

“啊,范蠡?”公子光坐不住了。

范蠡是个高人,不会仅仅为了赶时髦而筑城。于是,公子光立即唤来伍子胥。

“上次你说过筑城未必是因为胆怯,愿闻其详。”

“例如,吴国现有十万军队,出征时却只能出动七万,因为还要留三万守城。但如果修筑了城墙,就能出动九万。”

“原来如此……那你知道怎么筑城吗?”

“略知一二。”

伍子胥来自楚国,楚国域内的汉水延伸至中原附近,经常与中原各国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所以楚国的重臣都积累了丰富的筑城经验。

“那你帮我们筑一座小城吧。”

“遵命。”

伍子胥,名员,父亲伍奢在楚国太子建手下任太傅之职。

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平王。他派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建说媒。费无忌回到楚国后,竟然悄悄告诉楚平王:“秦王之女是绝世美人,大王不如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于是,生性好色的楚平王把原本的儿媳占为己有,另找了女子许配给太子建。

费无忌极力讨好楚平王,但他担心楚平王死后,太子建继位,自己会因为提议强纳儿媳一事而受到报复。于是,他就在楚平王面前挑拨说:太子有谋反的迹象。

楚平王唤来太子的侍从长伍奢询问。费无忌暗中做了很多手脚,无论伍奢如何申辩,都不能消除楚平王的疑心。

楚平王把伍奢关押起来,并下令司马奋扬去诛杀太子。司马奋扬是忠义之人,他派人暗中给太子报信:“性命危矣,请速逃。”

伍奢有两个贤能的儿子。费无忌心想:“只有除掉这两人,才能高枕无忧。”于是唆使楚平王下诏传唤两人:“你俩来的话,可饶你们父亲一命,否则就杀死他。”

弟弟伍子胥看了眼前的诏书,说道:“即便我俩前去,父亲也会被处死。我俩也会送命。”

哥哥伍尚说:“这我明白。但从情感上说,我还是要去。明知是送死也必须去。你可逃走,为父亲报仇!”说完,他就去见楚平王了。

就这样,伍奢和长子伍尚慨然赴死,次子伍子胥逃出了楚国。

伍奢被杀前,听说次子逃脱的消息,便预言道:“走着瞧,楚国君臣要遭受战祸之苦啦!”

太子建逃往宋国,伍子胥追随而去。但宋国正处于华氏之乱[华氏之乱:指宋国华定、华亥等杀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一事。],主仆俩只好逃到郑国,并且受到了礼待。但力图东山再起的太子想投靠大国,于是又来到晋国。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晋顷公。他对太子建说:“我灭了郑国后,就把这块地封给你。郑国很信任你,所以我想请你回郑国去当内应。”

对于一个流亡太子来说,封侯的魅力太大了。于是太子建答应了,回到郑国。但因为与侍从产生矛盾,最后导致密谋败露,被郑定公杀死。

伍子胥好不容易逃出郑国都城,向南而行。南方的楚国虽然是故国,但伍子胥身为逃犯,被四处通缉追捕。走投无路之下,来到长江岸边。

这时有个老船夫划船过来。

伍子胥跳上船,说:“后面有追兵。有劳了!”

船夫答了声“好的”,就把他渡到了对岸。

伍子胥摘下身上的宝剑,递给船夫,说:“老大爷,多谢了。这把宝剑值百两黄金,请收下吧。”

船夫却不肯收。他微笑道:“不必了。在楚国,抓住伍子胥的话,能得五万石粟、封官加爵。一把剑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朝廷,有放跑太子建的忠义之士司马奋扬;在民间,也有像这位船夫一样的侠义之人。

后来,伍子胥在路途中患病,一路乞讨,历尽千辛万苦,才终于逃到吴国。经历磨难越多,对杀害父兄的楚平王就越加仇恨。报仇之念成了他的精神动力。

伍子胥一有机会,就力劝公子光攻打楚国,但不知为何却没被采纳。直到受公子光之托修筑好小城时,伍子胥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公子光来到现场,对刚筑好的小城十分满意。“建得很好。这是小城,接下来就请你修筑大城吧。”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吴国的历史。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末子季历。周太王见季历之子昌[子昌:后来的西伯,即周文王。]是圣贤之人,想传位于他。当然,前提是必须先让季历继承自己的王位。但季历只是末子,这让周太王觉得很为难。

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一同逃奔到长江下游地区,并成立了一个新国家,即吴国。

对于有名无实的周王室,中原各诸侯仍有所顾忌,所以只是自封“公”、“侯”。最早称“王”的是南方的楚国。随后,吴国的寿梦[寿梦:从泰伯算起的第十九代。]也开始以“王”自称。

历史在重演。吴王寿梦想把王位传给末子季札,但季札坚决推辞,最后由其长兄——诸樊,也就是公子光的父亲继位。诸樊尊重先父遗志,为了让末弟季札能继位,他规定以后的王位由兄弟继承。

于是,诸樊死后,二弟余祭继位,其后又由三弟夷昧继位。

公元前526年,夷昧去世。但末弟季札仍然拒绝继位,于是王位由夷昧之子僚继承。对于这个结果,公子光自然心怀不满:如果是父位子承,按正统来说,也应该传给长兄的长子吧。

公子光说要筑大城,正是因为想暗中图谋篡位。

伍子胥看出了他的心思,小声答道:“但愿那一天早日到来。”

“哦?那你愿意修筑大城吗?”

“我愿为此竭尽全力。”

“此话当真?”

就这样,主仆俩开始密谋政变。

伍子胥来到吴国的第七年,吴王僚被一个叫专诸的刺客杀死。多年后,荆轲行刺秦始皇时,把匕首藏在进献的地图卷轴里,而专诸则把匕首藏在烤鱼的鱼腹中。荆轲行刺失败,而专诸成功了——他用匕首刺死吴王僚,随后自己也被两旁的侍卫用长矛刺中胸膛。

派专诸行刺的,正是伍子胥。

政变成功后,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问伍子胥:“你想要什么赏赐呢?尽管说吧。”

伍子胥说道:“我有三个请求:其一,请封刺客专诸的遗孤为上卿;其二,请任命我为修筑大城的统领;其三……”

“你不说我也知道。”吴王阖闾打断了他,“出兵攻打楚国,为父兄报仇雪恨。对吧?”

“正是。”伍子胥点点头。

“楚国人真有一股狠劲啊!”吴王阖闾嘀咕道,似乎是说给一旁的年轻儿子夫差听。

有这种狠劲的楚国人,不只是伍子胥,还有伯嚭——因祖父伯州犁被楚王所杀,伯嚭逃到吴国,他和伍子胥一样也怀着强烈的报仇之念。

阖闾篡位的前一年,楚平王死了,由儿子继位,即楚昭王。而陷害伍子胥父亲的费无忌也被楚昭王部下处死。也就是说,伍子胥的第一号仇人楚平王、第二号仇人费无忌都死了。但伍子胥的报仇之心非但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强烈了。他咬牙切齿地说:“不,不,我的仇人是楚国!”

阖闾教导儿子说:“我们吴国人似乎比较心软,不像楚国人那么狠。以后要向他们学习。”

“是。”夫差顺从地回答,但内心却十分反感——和楚国连年交战的过程中,父王竟渐渐沾染了楚国的风气!

佩服强敌是人之常情,但夫差年纪尚轻,也没有和敌国作战的经验,不明白个中道理。他只是凭借双方交战的胜负进行判断,难免会认为:“楚国人再怎么狠,打起仗来,还不是我们吴国人占了上风?楚国人在国都郢城修筑城墙,不就是怕我们的明证吗?父王却学楚国这一套,明明没什么可害怕的,却热衷于筑城。公子时期起筑小城,现在当了国君,更是想把整个国都都围起来。”

吴国军队之所以强盛,得归功于孙武将军——就是被后世誉为“兵圣”的孙子。阖闾即位三年后,率兵攻打楚国,夺取了舒邑[舒邑:今安徽省庐江县。]。阖闾本想一举攻占楚国都城,但孙武劝道:“民众疲劳,请暂且等待。”遂撤兵回国。第二年,阖闾继续出兵,蚕食楚国的领土。再下一年,却转向讨伐越国。

吴国和越国很近。阖闾用城墙围起来的吴国都城就是现在的苏州;而越国国都所在的会稽山阴之地,即后来诞生了文豪鲁迅的绍兴。绍兴以酿酒闻名,绍兴酒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江苏和浙江不仅地理位置相邻,而且风土人情也非常相似,有如兄弟。俗话说:兄弟争吵格外凶。吴国和越国正是如此。有个成语叫“吴越同舟”,典故出自孙武所著兵书《孙子兵法》:“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吴越”甚至成了老冤家的代名词。

然而,阖闾即位时,吴国正处于全盛期,当然有点轻视越国:想要争霸,越国还不够格。在阖闾心中,头号对手是楚国,越国只是被置于不起眼儿的角落。正如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觊觎京都一样,吴国也以逐鹿中原为目标。要通往中原,就不得不经过楚国,而楚国十分强大。所以,吴国的对手不是越国,而是楚国。

即使报仇心切的伍子胥没有从旁唆使,阖闾也总有一天会攻打楚国。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孙武终于做出决断:攻打楚国都城的时机到了!

楚国大将子常为人贪婪,招致其属国的不满。于是孙武定下计策:先把楚国的属国——唐国和蔡国拉拢入己方阵营。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吴、楚两军隔着汉水对阵,阖闾命令暂不进攻,但夫概却不顾吴王按兵不动的命令,擅自率领五千士兵袭击楚军。阖闾无奈之下,只得号令全军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楚军。

楚军大败。楚昭王逃到随国。随国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西北方,现在的地名叫“随县”。

吴军攻入了楚国国都郢城。

伍子胥欣喜若狂:报仇之日终于到来了!

楚昭王虽然逃跑了,但杀害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还躺在坟墓里。伍子胥紧握着皮鞭,目露凶光。

关于这一复仇场面,《史记·伍子胥列传》里是这么描写的:“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伍子胥当年逃离楚国时,曾对挚友申包胥说:“我一定要灭了楚国!”

申包胥笑着回答:“那我一定要拼死保护它!”

吴军进驻后,申包胥逃到山里。他听说了伍子胥掘墓鞭尸之事,就让人传话给伍子胥:“你这样做也太狠毒了吧。我听说:人得势时或能胜天,但终究还是敌不过天。你原本是楚国臣子,效忠于平王。而今竟然连死人尸体也要侮辱,实在是有违天理。看来,天道灭人的时候就快到来了!”

伍子胥对来人说道:“你回去转告申包胥,就说:日暮途远,我只能如此。”即自己已经年老,时间所剩无多,还顾什么天理呢?为报此仇,他投奔吴国后,已经等了整整十六年。

申包胥逃往秦国求救。秦国当时的国君是秦哀公。楚昭王的母亲是秦王之女,就是原本许配给太子建当王妃,而后被其父楚平王占为己有的那位。所以,秦国和楚国之间存在联姻关系。但秦哀公却拒绝出兵救楚。于是,申包胥站在秦王宫殿上痛哭哀求了七天七夜。

无论是报仇心切的伍子胥,还是这位痛哭求援的申包胥,都体现了楚国人的狠劲。秦哀公最终也被他感动了,说道:“我本来想,楚王强纳儿媳为妃,可见楚国是个野蛮之地,就让它灭亡算了。想不到竟然有这样的忠臣。也罢,出兵帮你吧!”秦哀公派出五百乘兵车前去救援楚国。

对吴国来说,前线要与秦国的援兵交战,后方边境又频频遭到越国侵扰。而且,趁着吴王阖闾出兵伐楚时,他那位无视军令的弟弟夫概竟然回国自立为王。

于是,阖闾从楚国撤兵,回国讨伐夫概。夫概兵败,逃往曾经的敌国楚国。楚昭王就将堂溪的领地分封给他——敌我关系果真变幻莫测啊。

此后,吴、楚、越三国之间还发生过多次小规模的局部战争。而出动大军的大规模战争,是在十年后爆发的。

吴王想要称霸中原,而东南方蠢蠢欲动的越国,无疑是一大隐患。吴王一直在等待时机,以消灭越国。

机会终于来了。越王允常去世,太子勾践继位。

阖闾闻讯,立刻出兵。战场在槜李,即今天的浙江省嘉兴市南部,位于上海和杭州之间。

越国祭出奇招。如果孙武还在,也许能一眼看穿对方计谋,可惜这位绝代军事家已经去世了。

越国采取的战术可谓世间罕见——派出死囚,以给其家属报酬作为条件,让他们在敌阵前集体自杀。囚犯排成三行,分别行至吴军阵前,举剑割喉自刎。《史记》就此一笔带过。而据《春秋左传》记载,囚犯们行至阵前齐声呼喊:“两军交战,我们违反了军令,犯下大罪,死刑难免。干脆就死在阵前吧!”

对于这不可思议的集体自杀场面,全体吴军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发起猛攻,大败吴军。

吴王阖闾在乱战中被砍断脚趾,大概是因为感染,不久就死掉了。临终前,他给太子夫差留下遗言:“不要忘记你父亲是被越王勾践杀死的!”

夫差擦干眼泪,发誓道:“我绝不会忘记的。三年之内,必报此仇!”

说到报仇,夫差身边就有伍子胥这样一个绝佳范例。夫差想起了父亲从前的教导:必须学习楚国人的狠劲!莫非父王早就预料到今日之事?

为了报仇雪耻,夫差在暗中准备,但消息还是被越国奸细传入了越王勾践的耳朵里。虽然越国以囚犯自刎的奇招打了胜仗,但就国力而言,越国还远在吴国之下。

勾践说道:“这次也只能出奇制胜。趁对方还没准备好,我们先出兵攻打吴国吧。”

范蠡表示反对:“兵器乃不祥之物,战争是违背天道的。”

勾践却说:“我已经决定了。”

他调集军队,出兵至太湖附近。吴国军队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作战,而且为雪前耻,士气高昂。勾践遭遇了惨败。他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被吴军重重包围。

“我没听你的劝告,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勾践垂头丧气地对范蠡说,“现在应该怎么办?”

“大王什么都肯做吗?”

“嗯,事到如今,也顾不得许多了。”

“大王须俯首谢罪,将自己的财宝悉数送给吴国。还要亲自去侍奉吴王,像商人一样奉承他。”

“这真是太窝囊了……”

“求和之使命,只有文种能胜任。”

于是大臣文种被派往吴国军营。

文种跪拜在地,说道:“勾践愿臣服于大王,并让其妻为妾,侍奉大王。”

吴王夫差心动了。伍子胥却在一旁厉声喝道:“不要听他的!上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天意不可违。”

文种灰溜溜地回到会稽山。

“看来败局已定。”勾践下定决心,打算杀死妻儿,烧掉财宝,决一死战。

文种说道:“大王且稍等。吴国那边还有个小缺口,我试试看能否打通。”

吴国太宰伯嚭和伍子胥一样,都是从楚国逃亡过来的,据说是个贪财之人。也许他是因为已经实现向楚国报仇雪恨的夙愿,因而丧失了志向,所以才开始拼命敛财吧。

“我试试收买伯嚭,总之尽力而为。”

文种带着美女和财宝偷偷去拜访伯嚭,请求再次拜见吴王。

吴王再次接见文种时,伯嚭在旁帮忙求情道:“越王已经俯首称臣,如果不答应,只怕他要焚烧财宝,和我们决一死战。这样的话,我们也会遭受损失。不如就答应其请求如何?”

伍子胥谏道:“今天如果不消灭越国,他日必将后悔。勾践是贤明的国君,何况还有文种、范蠡等良臣辅佐!”

大家都紧张地看着吴王夫差。夫差眯缝着眼睛道:“那就赦免他们吧。”

其实,夫差老早就看伍子胥不顺眼了。之前他听说伍子胥掘墓鞭尸之事时,就十分反感:“这楚国人简直是疯子!”他认为,吴国人更理智。尽管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夫差也学了楚国人的坚忍,但楚国人掘墓鞭尸的狠劲,他是学不来的。夫差心想,现在正是展示吴国文明高度发达的时候。诚如阖闾曾说过的那样,吴国人似乎比较心软。夫差最终对越王产生了怜悯之情。

生在乱世,这种人情味是不可取的。

越王勾践被放回国后,当即发誓要报仇雪恨。他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天行住坐卧或用餐时,都要舔一下。很苦,苦得舌头发麻。每次舔时,他都会斥责自己:“难道你忘了会稽之耻吗?”

这就是“卧薪尝胆”。

据说,为了让自己不忘前耻而“尝胆”的是越王勾践,而“卧薪”者则另有其人——正是吴王夫差。《史记》只记载了勾践“尝胆”,并没有记载夫差“卧薪”之事。

勾践亲自耕作,并让自己的夫人亲手织布,不吃鱼肉,着装简朴,礼贤下士,厚待宾客,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越国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勾践仍然对吴国表现得无比恭顺,常年纳贡,也曾亲自带领家臣去拜访吴国的都城。

有些书上还说,越国名臣范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以消磨他的意志。但《史记》并没记载此事。当然,吴王夫差并没有消磨意志,而是不断向外出兵远征。齐景公死后,他立刻北伐,大破齐军,并顺势占领了鲁国南部。

每次出征,伍子胥都向吴王进谏:“比起北方,更需提防南方的越国。”吴王因此而对他越发讨厌:你是想让我和越国打着玩儿吗?你这个楚国的乡巴佬,怎么会知道我的志向!他志在中原,想要拥天子以令诸侯,即成为霸主。

吴国大臣伯嚭看出吴王厌恶伍子胥,便暗自思忖:“如果把伍子胥拉下马,不仅可以讨得吴王欢心,自己的地位也会更加稳固。”于是他暗中向吴王进言:“伍子胥生性冷酷,对父亲和兄长都见死不救。大王要提防此人。”

伍子胥受遣出使齐国。回国时,他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伯嚭趁机以此为口实大加诬陷:“伍子胥之所以将自己儿子托付他国,恐怕是对吴国怀有异心吧!”

夫差决定处死伍子胥。

当时有“刑不上大夫”的规矩,如果大夫以上的官吏有罪,则赐予毒药或宝剑。吴王将“属镂宝剑”赐予伍子胥——意思是让他用这把剑自杀。

伍子胥对吴王的使者说道:“请务必在我坟上种梓树,他日用这树木为吴王做棺材!还有,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于吴国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灭掉吴国。”说完即自刎而死。

得知这消息后,勾践问范蠡:“伍子胥已死。吴王手下全是溜须拍马之辈。现在是时候攻打吴国了吧?”

“还没到时候。”范蠡回答。

即位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从志得意满的顶峰一下子掉入了深渊。这一年,他率领精兵前往河南省的黄池,与各路诸侯会盟。称霸中原,是他的生平夙愿。他要和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然而此时,后方却传来噩耗:越军攻入吴国,俘虏了太子友!

范蠡终于告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时机来了。

吴王夫差领兵回国。但由于连年征战,军士疲惫不堪,这次轮到吴王向越王献上财宝求和了。

越国日益强盛,而吴国却大势已去。

吴越议和后的第五年,越国再次出动大军攻打吴国。吴国已经在连年北伐中损兵折将,士气非常低落。被越军围困国都三年后,吴王夫差屈服了。他派公孙雄前往越国军营求和——就像越王曾经派文种来向吴王求和一样。

公孙雄声泪俱下地哀求着,还提起了十多年前的会稽山之事。越王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范蠡却在旁大声说道:“上一次,老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吴国却不肯收下,所以受到了天谴。如今,老天把吴国赏赐给越国,如果不收下的话,只怕也会遭受天谴呢!”

勾践看了一眼公孙雄,说道:“但他实在是太可怜了……”越国人和吴国人一样,都比较心软。

范蠡却不为所动,击鼓进军。公孙雄哭着离去了。勾践仍觉得不忍心,派人转告夫差:“我让你到甬东[甬东:舟山列岛。]去当个百户长吧。”

但夫差拒绝了。他说:“我已年老,不能侍奉你了。”他志在称霸中原,心高气傲,不愿忍辱偷生,选择了死亡。自杀前,他掩面说道:“我有何面目去见伍子胥啊!”

【陈说】

吴、越之争就像小说,因为太小说化了,想来是后人改编的故事,但尽管有改编、添加,基本骨架是不会变的。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各种改编过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愿望。

各个朝代的人们都分享着这个故事。识字者不用说,即便是不识字者,亦通过戏曲、评书等形式得以了解此故事。并且,人们将此作为历史进行评说。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一卷·南风骤起》

后来,范蠡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寄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僚文种,其中一段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事成之后,功臣们的命运莫不如此。越王颈长而嘴尖如鸟喙[嘴尖如鸟喙:形容人的相貌阴险狠毒。],这种人只可共患难,而不能同享福……

在书信结尾,范蠡劝道:“子何不去?”

后来,勾践果然赐剑给文种,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其中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剩四条用不上了,你去先王那里试用吧……”勾践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让文种去见先王,即赐死之意。

上一章:从流亡... 下一章:功成身...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