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情绪的四种武器

打开心智  作者:李睿秋

情绪并不是事实

要想克服情绪的困扰,首先要理解一点:情绪并不是事实。

情绪其实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受到情绪的侵扰,意味着内心深处担心或者在意某件事情。情绪只是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并忠实地在外部事件里寻找跟它对应的细节,然后把这些细节放大,再回馈给你。

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困境”,把你吓倒的只是某件事在你心上投射而成的巨大阴影。只有接受了这一点,你才能在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保持冷静和清醒,对情绪按下“暂停键”,方便后面进一步去处理。

可以按照下面这套步骤,训练自己对于情绪的第一反应。

1. 把情绪当成一个顾问,它总是兢兢业业地搜集周围的信息,时刻准备向你提出警告。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就意味着它在告诉你:你存在某种弱点和缺陷,而现在发生的事情,正好命中了你的弱点,你需要去正视它。比如,当你愤怒时,就意味着有某件事情超出了你的掌控,对你造成了威胁。那么,你对于这种掌控的渴望和需求是合理的吗?这就是一个检验的好机会。当你恐惧时,就意味着某件事情唤醒了你内心深处的阴影,让你想避开它、逃离它。那么,你内心深处一直担忧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你会在意它、害怕它?

假如,你在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有一个人一直在跟你唱反调,让你非常愤怒。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想一想:我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坚信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但果真如此吗?有没有可能别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只是他跟你看待的角度和重点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愤怒其实恰好是一个让你去发现自己不足的契机。

再假如,你有社交恐惧症,特别担心别人不喜欢你、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当你与别人交流并感到恐惧时,就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那么担心别人不喜欢我?被别人讨厌、不喜欢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是什么经历或感受塑造了我的这种恐惧?这同样是一个挖掘内心的好机会。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你并非一定要从情绪中获得什么,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目光从外在事件转移到内在感受上,从现状中跳脱出来,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和剖析自己。这可以帮助你避开情绪的持续侵扰,留出理性思考的空间。

2. 情绪这个顾问有点一根筋,很容易把一点风吹草动当成危险的征兆,事无巨细地向你汇报。你不妨听听它的意见,但不能全盘接受,而是把它当成信息的渠道之一,然后综合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再去做判断。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博克维茨(Thomas Borkovec)等人在199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79%的结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那些能够放下焦虑的人,比一直紧张、担心的人状态更佳,同时也会发挥出更好的实力去处理真正面临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情绪顾问”给我们汇报的所有问题里,绝大多数问题压根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基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为这些事情耗费的精力,耽误的时间,造成的内耗,很可能都是白费功夫。你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地强化心态,以便于当那3%的问题真正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去处理,而不是把注意力停留在那毫无意义的97%上。

3. 最后,当你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后,就可以平静地听取它的警告和意见,然后告诉它:“我知道了,你退下吧。”牢记这八个字,这会是你与情绪和解、掌控自己大脑的有效方式。

决策的权力永远在你自己手上。情绪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参考,但不能替代你去做出判断和行动,最终的决策者应该是你自己的理性。

认知重构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作“情绪ABC理论”。它把我们对事物态度的成因分成三种,分别是:外界事件(Activating event),信念(Belief)和情绪反应(Consequence)。这一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我们依据已有的信念,对外界事件进行解读,从而产生对应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的信念发生改变,那么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什么叫信念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长期形成的、默认为真的假设。它们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举个例子:你跟跨部门的同事对接,对方说:“你怎么做成这样?算了,我自己弄吧,你别添乱了。”乍一听见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反应?通常都会感到生气。你会觉得他说话这么不客气,一定是在贬低你,对你有恶意。那么,这种信念就会把情绪导向愤怒、冲突、攻击性。但假如换一种情况,你对他已经很熟悉了,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人,平时说话非常冲,但内心没有恶意,只是不懂得表达而已。你还会那么生气吗?很可能不会了。

在这两种情况里,外部事件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是我们的信念,情绪却全然不同了。所以外部事件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脑中的信念如何解读它,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调整自己的信念,把它从会引起负面情绪的消极信念,替换成不会引发波澜的积极信念。这就叫作认知重构,也是情绪管理和控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可以按照下面这个步骤,有意识地进行认知重构训练。

1. 每当你产生负面情绪之后,向内剖析引发自己产生情绪的外部事件是什么?你是如何解读它的?内心深处的信念是什么?(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上一小节“情绪并不是事实”里面的第一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 找出内在的信念之后,试着换一个更好的信念去修正它。问自己它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如果事情是这样,而不是我最初理解的那样,是否能够成立?

比如,当你坚信的观点被别人反驳时,你可能会火冒三丈,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这样一个信念:“我相信的事情就是真实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它的人一定别有用心,因此他是我的敌人。”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信念调整一下,变成:“我相信的事情只是真理的一个侧面,别人跟我有不同观点,只是看到了另一个侧面而已。”那么,当别人再次反驳、质疑你时,你就不容易生气,甚至会感到开心,因为可以有机会“补全”另一个侧面来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更全面、更准确。

3. 上述做法不一定会立刻奏效,但没关系,慢慢来。正如第一章所说的,大脑是一个贝叶斯机器。我们每一次做出的判断和选择,都是在对它进行调整和训练。每当你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信念,就相当于使大脑的“直觉反应”又向着更理性、更冷静的那一端靠近了一点点。久而久之,你就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大脑,避免被下意识的情绪反应所左右。

表达性写作

表达性写作就是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不需要非常富有逻辑,也不需要思考文字、修辞、遣词造句,只要把心里想说的话吐露出来就可以。

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实际上,有非常多的研究发现,它在减轻焦虑和压力、为大脑“卸下重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达性写作并不需要很严肃,因为你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写给自己看的。把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就可以。把担心的东西,焦虑的东西,烦恼的东西,一股脑地写下来,哪怕只是简简单单把问题一条条罗列出来也能见效。

写作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每次15~30分钟就可以,频率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从每天一次到每周一次都行。

书写的内容可以分为这三类:

• 书写让自己感到焦虑和烦躁的事情,真实地抒发对它们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摆脱这种负面情绪。

• 记录下“今天我最感恩的事”。这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压力、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幸福感。

• 做情绪日记,分析自己产生的情绪,思考面对情绪时自己的应对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掌控情绪。

下面分享我自己总结的一套“情绪日记”模板:


1. 我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它有多强烈?

试着给它命名和分类。比如:悲伤,焦虑,紧张,沮丧,烦躁……然后给它从1-10打分。注意,要尽量回忆起当时的感受,用产生情绪时的剧烈程度来打分。

2. 是什么使得我产生这样的情绪?

参考上一小节“认知重构”的第二步,把引发你负面情绪的外部事件和信念解读写下来。注意,这一步要尽量直面自己的内心,哪怕很难以启齿也没关系,要真诚地袒露自己。

3. 我有什么样的感觉?我想做什么?

试着描述我身体上所感受到的变化,以及我做出或想做的行为。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精神无法集中,脑海里总是闪过不好的后果,一遍遍地反复去相对应的画面……

4. 有哪些支持我想法的证据?有哪些反驳我想法的证据?

分别列出支持和反驳自己第一反应的证据。可以是你观察、注意到的细节,可以是你事后去确认的信息,也可以是你脑海中能够想到的其他可能性和迹象。

5. 如果是我的好朋友遇到这件事,我会对他说什么?

试着给你幻想中的朋友写一段简短的安慰语。这可以帮助你改变视角,从心理上拉开跟负面情绪的距离,从而更客观地审视你的反应。

6. 经过了这段时间和思考,如果让我重新给当时的情绪程度打分,我会打几分?

如果你的打分和第1步里面的打分有所不同,那么就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同?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有点过于敏感了?让自己意识到: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自己把问题想严重了。

7.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可以做些什么?


这里可以填上你给自己的小提示,比如:询问对方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他的意思;在心里默念“这只是一个误会”……诸如此类。

这一点主要是方便给大脑一个“脚手架”,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大脑可以有一个能够依赖的反应,而不是按照原本的直觉反应去应对。

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情绪日记流程。一开始可以简单一点,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词去记录,这样一次下来只需要几分钟。慢慢地等熟练了,可以再做得详细一些。

重点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用理性去思考和分析情绪的习惯,让情绪成为一种可控的因素,而不是任由它成为主宰你思维的主人。

内隐自我

我们之所以容易受到情绪的侵袭,除了对未知的威胁和挑战过度夸大,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之外,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生活中的威胁容易唤起自己失败和挫折的回忆,从而难以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

除了通过前面三种方法对情绪进行控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有效地提升自信——也就是强化我们的“内隐自我”。

内隐自我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某一类场景,“我”过往的种种感受、记忆和经验共同构成的“我能做什么”“我擅长什么”的内在暗示和体验。如果你的内隐自我里面充斥着失败和挫折的感受,那么,当你面对新的、相似的场景时,它们就会唤起你不愉快的记忆,从而调动起你的情绪反应,让你下意识地选择排斥、逃避和恐惧。

所以,一个好的方式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去丰富、充实和强化内隐自我,让它充满更多的正面信息。一个简单易行的做法是定期记录下一段时间里面,我“做对了什么”。记录的过程要尽量详细,最好能够把自己面对的场景、采取的行动,以及良好的反馈都记录下来。

比如某天和朋友聊天,他向我吐槽了最近生活中的一些烦恼,我敏锐地注意到,这些事情的背后折射出他对自己的不够满意,于是我从这方面出发,给了他一些鼓励和肯定,让他心情好转起来。这件事让我发现,我在关注他人的言外之意和内心感受上,似乎还是挺细腻的。

再比如某天和同事发生争执,她提出了一个主张,但我发现这个主张和团队的目标其实并不一致,于是我构思了一下,用尽量有力、精准的逻辑试图和她沟通,最终成功地说服了她。这让我发现,我对团队的目标和方向还是很清晰的,同时我用逻辑证明自己主张的能力还是挺不错的。

类似这样,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细节,告诉自己“我在某方面是有专长的”“我是可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久而久之,你就可以积累下大量的、应对不同情境的正面信息。

另一个做法是在生活中多去主动地、有意识地寻求问题,并自己做出选择,把它解决掉。小到决定“去哪里吃饭”“今晚做什么”,大到决定一个提案、一个汇报、一次挑战……尽量不要犹豫和求助别人,而是跟随内心,让自己作出决策,并坚决去落实行动。

如果你总是把一件事情丢给别人决定,或是总是拖延,直到没有余地时才做决定,那么它就会潜移默化地强化“我无法做出决策”的信念,降低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面对威胁时的抵抗力。但反过来,如果你能够做到靠自己的力量果断地做出决策,哪怕结果并不是最好的,也能在潜意识中强化你的内隐自我,让你感受到:我是有能力做出决策的,我是有能力决定和改变外在世界的。那么,当你再次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当你的内心再一次进入“我究竟能不能做好”的负面情绪时,这些正面信息和内隐自我,就会成为你对抗这种心态的“弹药支撑”,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上一章:愤怒、... 下一章:七个日...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