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卫生和益生菌

肠子的小心思  作者:朱莉娅·恩德斯

我们都想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危害侵袭。谁也不会自愿染上沙门氏菌或者幽门螺杆菌,更没有谁想让肚子里住满了“发胖”菌或者能引起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微生物。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吃生食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也不要随意亲吻陌生人,手上碰完致病源后要用热水好好地冲洗。总之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清洁、清洁、清洁。但是这里所说的清洁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一尘不染。

你可以把肠道里的清洁类比为树林里的清洁。再有洁癖的人也不可能想要拿块抹布把一片树林擦个遍。如果一片树林生态平衡,那么它就是清洁的。这种生态的平衡也可以通过人工来促成,比如在这里种些新树,希望它们可以茁壮成长。甚至你也可以挑一些自己喜欢的植被,然后悉心照料它,帮助它生根发芽。有的时候树林里也会有一些烦人的害虫,这时候就需要好好权衡一下,情况真的严重的话还得用上化学制品。杀虫剂虽然在对付害虫方面真的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千万不要拿它当空气清新剂,没事就喷两下子。

清洁卫生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但是什么是真的需要清洁的,什么又是过分清洁呢?给身体里面做保洁主要有三个利器:抗生素、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probiotics)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for life”,意思是对生命有益。它是指可以食用的、对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益生元一词也来自希腊语“before life”,意思是在生命之前。它是指可以在大肠里刺激益生菌活化或生长的食物。而抗生素的希腊语是“Anti bios”,意思是“反对生命”,所以抗生素的作用是把所有细菌杀光,坏细菌自然也会被消灭掉。

日常清洁,到底多干净才行?

干净的感觉其实大部分是在脑子里面产生的。薄荷糖清凉宜人,擦过的窗户干净明亮,洗完澡后躺在新换的床单上,干净的感觉真是天堂般的美好。我们喜欢闻肥皂的味道,喜欢触摸光滑的表面,喜欢消毒剂带来的安全感——安全地远离一个看不见的病菌世界。

130年以前在欧洲,人们发现肺结核原来是由细菌引起的。这是细菌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线,以一种有害、危险而又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象为人们所认识。很快欧洲颁布了新的规定:病人必须隔离开,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学校里开始严禁吐痰;亲密接触最好避免,共用一块手帕更是绝不提倡;另外亲吻仅限于“恋人间的情不自禁”。这些规定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到今天它已经深深包含在了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就是从那时起,吐痰被认为是一种没教养的行为,毛巾和牙刷变成了严格的私人物品,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大得多。

通过禁止随地吐痰就可以阻止一个致命疾病的传播,确实是件该提倡的事。这条规矩于是就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不遵守它的人会被人讨厌,因为他危害到了别人的健康。于是一代传一代,不随地吐痰成了社会的基本准则。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也在社会上推广开来,人们努力给乱糟糟的生活带来一些秩序。汉高公司[德国汉高公司,1876年9月26日创建,世界500强公司之一。汉高公司的业务重点在于应用化学。](Henkel)有句话说得好:“垃圾只是东西放错了地方而已。”

在那时候,去浴场洗澡还只是富人们才可以享受的,直到20世纪初在德国,医生规定每个人每周必须洗一次澡。大公司开始给自己的员工建淋浴间,并免费提供肥皂和浴巾。其实从1950年开始每周洗一次澡的规定才真正地得以实施起来。老百姓们一般都是每周六洗澡,一大家人用同一盆水,因为爸爸工作最辛苦,所以爸爸可以先洗,爸爸洗完了其他人再一个接一个地洗。那时候人们对清洁的认识还停留在除脏和除臭。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洁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抽象。现在让哪家人用一盆水洗澡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除了洗掉能看见的污垢,我们打扫卫生的时候还会用消毒剂来擦拭,尽管擦前擦后肉眼看不出任何变化,但是没人会质疑这个钱花得值不值。

翻开报纸、打开广播,到处都是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比如今年又有什么危险的流感病毒啦,哪里又发现抗药性的细菌新品种啦,或者哪家食品厂又爆出了大肠杆菌的丑闻了。好像到处都是看不见的危险,处处都有地雷。今天这个因为大肠杆菌不吃沙拉了,明天那个决定去洗“全

身消毒浴”,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法来安抚自己内心对病菌的恐惧。在我们评判每个人做得对与错之前,应该先弄清楚,这些恐惧到底源自何方。

有洁癖的人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就只遵循着一个原则——扫除一切、杀死一切,虽然也不知道杀死了什么,但是肯定那不是好东西。事实上这样彻底打扫的时候确实杀死了所有的东西,不仅仅有坏的,还有好的。这种清洁方式实在是不可取。事实上,一个国家越干净,那个国家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就越多。一个家越是干净无菌,这家人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三十年前在德国,差不多每十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患有某种过敏症,而今天,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过敏的。但是相比之下,细菌感染致病的比例却没有下降。今天的科学研究给打扫卫生带来了新的定义,干净并不是指要把有害的细菌都赶尽杀绝。

这个世界95%以上的细菌都对我们无害,而且其中的很多甚至还对我们有益。其实一般家庭里面根本就用不到消毒剂,除非家里有人得了传染病,或者狗狗在客厅地板上拉了一坨大便。那要是生了病的狗狗在地板上拉了一坨大便怎么办?那你就尽情发挥想象力作(读一声)吧,蒸汽吸尘器,小型喷火器,实在不行用消毒液把家里淹了……我开玩笑的,你可要悠着点儿啊……如果家里地板上只是有几只鞋印,那在水里加几滴清洁剂就已经可以清除掉地板上90%的细菌了。这样无害的地板居民还有机会再重建家园,至于坏的细菌本来就少,这样一拖应该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打扫卫生的意义在于有效减少细菌数量,而不是完全消灭它们。即使是坏的细菌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它可以帮我们训练一下免疫系统。比如洗碗池里的几千个沙门氏菌对于免疫系统来说就是参观动物园,只有当沙门氏菌繁殖过快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危险。有害细菌会大量繁殖的三个条件包括:封闭的空间、潮湿温暖的环境和唾手可得的养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可以提供给你们几个简单又实用的生活小窍门:稀释、烘干、温度和清洁。

稀释

稀释这种方法也常被应用在实验室里。在实验室里,我们用液体把细菌稀释到不同浓度,然后滴在螟蛾幼虫的身上,如果它生病了就会变色。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细菌从什么浓度会让螟蛾幼虫开始产生病变,有的细菌从每滴1000个就开始导致病变,有的从每滴1000万个才开始有反应。

在日常家务里,清洗瓜果蔬菜也是用了稀释的方法。通过水洗,从泥土中带上来的大部分细菌都被冲掉了,剩下的那一点点也已不成气候。在韩国,主妇们还会在淘菜的水里加一点点醋,让细菌在这种酸性环境里日子更难过一点。另外,给房间通风也是应用了稀释的方法。

如果餐具冲洗完了以后你又用洗碗布在上面抹了一圈的话,可能这个意图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就跟你用舌头在盘子上又舔了一圈一样。因为洗碗布温暖、潮湿,里面充满了细小的食物残渣,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微生物的天堂。要是你在显微镜下观察过洗碗布的话,估计你这辈子用它的时候都会有心理阴影了。

所以洗碗布只适合用来擦洗掉碗碟上大块的污渍,之后一定要用水再好好地把餐具冲一下。厨房里的抹布、手巾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之后晾干,否则它们也会成为细菌完美的大本营。

烘干

细菌在干燥的表面是没法繁殖的,有的细菌甚至会旱死。刚刚擦过的地板在干了以后是最干净的。用墩布拖过的地板再进行烘干是最干净的。香体剂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腋下涂完香体剂以后不利于细菌繁殖,于是体臭自然就淡了。干燥真的是件美好的事。食物适当地烘干以后就可以保存很久的时间都不会坏,比如面条、麦片、饼干、葡萄干、红豆和肉干都是运用了这个储存技巧。

温度

大自然每年都会好好地冻上那么一段时间,那就是冬天。对细菌来说这是每年最难熬的日子。用冰箱储存食物,我们可以让细菌的日子每天都像冬天一样难过。但是冰箱里总是存放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即使温度低一点,也还是细菌的天堂,所以冰箱里的温度最高不能超过5度。

不止低温,高温对细菌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大部分的东西在常温下洗洗就可以了,这是运用了之前说过的稀释的原理。但是处理厨房抹布、内衣或者病号的衣物时,除了稀释,不妨再用高温(60摄氏度以上)加一道保险栓吧。超过40摄氏度大部分的大肠杆菌就会死掉,而到了70摄氏度的时候就连顽固的沙门氏菌也会挂掉。

清洁

“清洁”是指把表面的一层由油脂和蛋白质组成的薄膜清除掉。这样所有包裹在这层薄膜里,或者藏在薄膜下的细菌就可以一并被带走了。

“清洁”这件事可简单可复杂。大多数情况下清水加清洁剂就够了,但有的时候却必须要做到极致。比如药厂的流水线,尤其是直接要注射进静脉的针剂,一个细菌都不可以有。药理试验室经常用碘来消毒,因为碘可以升华。升华就是指固体碘在加热后不经过液态就直接气化。加热后的碘升华成蓝紫色的蒸汽,把整个实验室都笼罩了起来。

这才只是第一步而已,因为碘还可以凝华。只要把温度冷却下来,弥漫在整个房间的碘蒸气就会直接凝结成固体,一颗颗微小的晶体把细菌包裹在里面然后坠落到台面上、地面上。这时工作人员就会穿着无菌服,穿过好几层空气消毒闸门,进到实验室把碘晶体清扫干净。

我们涂手霜的时候用的其实是同样的原理:细菌可以被牢牢地锁在这层油脂里,我们洗手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和油脂层一并洗掉。如果是皮肤自己的油脂,那不要用肥皂光用水就够了,这样也可以保护油脂层不会被完全破坏掉,洗完手后它很快就又可以修复起来。太频繁地洗手或洗澡是没有意义的。要是把起保护作用的油脂膜完全洗掉了的话,会让皮肤毫无防备地完全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这个时候要是有腥秽的细菌入侵进来,出汗时气味就会变得更重。于是再洗,更臭,简直是噩梦般的恶性循环。

新方法

一个来自根特[根特(Gent),比利时的一个自治市。]的科研小组想出了一个治疗汗臭的新方法——用细菌来对付细菌。他们给试验对象的腋下消毒后,涂上无臭无味的细菌,几分钟后试验对象就可以穿上衣服回家了。这个试验对象还必须定期回到实验室,接受专家的审查,审查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抬起膀子让人闻他的腋下。第一批试验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不少人身上,中性味道的细菌都可以把臭味细菌成功驱赶走。

肠子的小心思
被碘晶体锁住的细菌

现在迪伦市[迪伦(Düren),德国北部的一个小城。]的公共厕所也用上了这个方法来对付厕所里的熏天臭气。有一家公司生产出了一种细菌组合剂,可以在打扫卫生时当作普通的清洁剂来使用。这个组合剂里的细菌全都是没有味道的,它们可以通过繁殖扩散来驱赶发出臭味的细菌。用这个方法来清洁卫生设施简直是太棒了,只可惜这家公司不愿意透露这个细菌试剂的配方,这样我们就没法对它进行全面的科学测评。不管怎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迪伦市公共厕所的改造项目进行得还是相当顺利的。

这种新概念的清洁方式又印证了之前我所说的话:干净不是指一个细菌都不留,干净是指优化细菌组合,让有益的细菌始终占上风。换句话说就是,消灭真正危险的细菌,有意识地栽培有益的细菌。

抗生素:真的需要赶尽杀绝吗?

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死几乎所有的病菌,甚至病菌的近亲,还有近亲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总之用抗生素杀菌真的很靠谱。对抗病原体它是最好的武器,对其他好的细菌来说它却也是最危险的武器。到底是谁制造了抗生素?答:细菌。真的,没骗你。

抗生素是微生物们用来互相掐架的武器

自从这件事被研究人员发现了以后,制药公司就开始圈养细菌成批地生产抗生素。数也数不清的细菌被养在一个巨大的容器里(10万升容量),里面装满了营养液,它们就负责专心产抗生素就行了。我们则负责把抗生素分离出来,再把它们压成药品。抗生素的销量特别好,尤其是在美国:在一个有关抗生素副作用的调查中,整个旧金山及其周边地区就只有两个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没服用过抗生素。在德国,差不多有1/4的人口平均每年使用一种抗生素药物。使用抗生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冒”,这个回答让每个学微生物的人都不能忍,因为感冒经常根本不是由于细菌引起的,而是病毒!抗生素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三个:把细菌打死、把细菌毒死或者让细菌断子绝孙。这里面根本就没病毒什么事儿,人家病毒就是纯看热闹的。

所以很多时候得了感冒,吃抗生素根本不管用。如果你非要说尽管是病毒感冒,但吃了抗生素就是觉得好多了,那么要么是免疫系统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要么就完全是心理作用。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吃抗生素,完全就是在帮倒忙,因为被抗生素杀掉的大多数细菌其实都是有益的。为了避免感冒时吃错药,你可以让医生帮你做个PCT[PCT是一种蛋白质,当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测试,这样就可以确定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感冒了。在德国,这个测试属于自费项目,做一次大概要25欧元。如果是小朋友得了感冒,还是可以考虑做一下这个测试的。

当然有的情况下,比如得了肺炎或者小朋友发炎高烧不退,那抗生素该用还得用。抗生素可以抑制病菌继续繁殖,这样免疫系统就可以专注解决剩下来的病菌,我们才能很快好起来。虽然我们要为抗生素付出些代价,但是这时候可是关乎性命的事,所以这个交易是绝对值得的。

腹泻是服用抗生素后最常见的副作用。如果你没有拉肚子,那第二天早上上厕所的时候,千万不要吃惊为什么自己比平时多拉这么多,这些都是死去细菌的尸体啦。你要是因为重感冒吃了抗生素,总不会指望抗生素吃下去以后就可以直接跑到你的鼻子那里帮你化痰通气吧。在它到达你的鼻子之前,是要先经过胃和肠子的,它所到之处就是一片血雨腥风,细菌各种惨死(参考之前所说的抗生素的三种工作原理)……是不是顿时觉得第二天这个厕所上得有些悲壮?

抗生素会使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变化,不仅微生物的多样性会降低,肠菌的作用也会改变,比如胆固醇的吸收、维生素的生成或者食物的消化能力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哈佛和纽约的一组试验结果显示,这种肠道菌群的改变在服用甲硝唑(Metronidazole)和正大霉素(Gentamycin)类抗生素后尤为明显。

小孩和体弱的老人都要特别小心,因为这类人群的肠菌本来就不是很稳定,用完抗生素以后恢复得也会比较慢。来自瑞典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服用抗生素2个月以后小朋友的肠菌都明显还没有恢复,潜在的有害细菌还比较多,而有益的双歧杆菌或者乳杆菌却相对不够。研究里主要使用的抗生素是氨苄西林和正大霉素,研究的范围也只有9个小朋友。这是唯一一例针对儿童肠菌的研究,所以虽然研究的涵盖面很窄、结论也并不十分具有说服力,但还是可以稍微拿来参考一下的。

另外一个爱尔兰的研究项目,针对的人群全是退了休的老人,出来的结果则完全两级分化:有的人在服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很快就复原了;而有的人却怎么都恢复不了,有些区域的肠道菌群被长期地改变。为什么人与人的恢复能力会相差这么多呢?个中原因到现在我们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虽然抗生素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研究抗生素对肠道菌群长期影响的试验却还是只手可数。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类试验需要的技术设备这几天才刚研究出来。抗生素到现在唯一能确定的长期副作用就是病菌的抗药性。即使在服用抗生素的两年后,都还能在肠子里找到残余的病菌,正在那儿眉飞色舞地跟它的重重重……重孙子们吹嘘当年它是怎么从那场恶战里逃亡出来的呢。

一旦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就很难再用这种抗生素对付它们了。这些细菌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技能,有的在细胞壁上安了个小泵,可以把抗生素泵出体内,那原理就跟从被淹了的地下室中用泵抽水差不多;有的细菌学会了伪装术,让抗生素认不出它来;还有一些更生猛的,学了些武艺绝活儿,直接把抗生素大卸八块。

肠子的小心思

抗生素能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但是只是几乎。不同抗生素使用的毒素不同,它们能够有效杀死的细菌类型也不同(别忘了,抗生素原本就是微生物之间互相撕逼的武器)。总有一些细菌会成为漏网之鱼,或者成为竞技场里越战越勇的斗士。当我们病得厉害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些斗士最要命:它们抗药力越强,我们就越难除掉它们。

在欧洲每年都有几千人死于细菌感染,因为他们身上的细菌的抗药性太强,已经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斗得过了。尤其是当病人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免疫系统变得虚弱,而他体内抗药性的细菌数量又太庞大,那情况就很危险了。可惜近几年各大制药企业都没有再研究新的抗生素了,因为这个业务领域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如果你想远离不必要的抗生素硝烟,可以尝试以下四点建议:

1.能不吃抗生素的时候就不要吃。如果一定要吃抗生素,那就要吃到位。吃到位是指剂量够多、时间够长,这样才能保证把漏网之鱼的数量降到最低。到最后也没杀死的那些,反正吃多少也杀不掉它们了,但至少你把能杀掉的都杀掉了。

2.吃有机肉类。国家与国家间的细菌抗药性也有很大差异,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居然和家畜的养殖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国家像印度和西班牙,几乎根本不管喂养家畜时用了多少抗生素,这些家畜的体内自然而然充满了各种抗药性的细菌。相应地在这些国家,因为细菌抗药性而无法治疗的疾病比例也比其他国家要高出许多。在德国,虽然对这方面有所规定,但规定得非常模棱两可,让许多兽医都钻了这个空子利用抗生素捞钱。

直到2006年,欧盟才明令禁止把抗生素作为提高产量的手段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所谓的提高产量就是指提高家畜的成活率,避免家畜在肮脏的棚圈里因为病菌感染而死亡。用抗生素当然可以把产量大大地提高。而有机饲养的家畜,在使用抗生素上有严格的规定,一旦超出的话就不能作为有机肉出售,而只能按普通肉类处理掉。抗药性的细菌我们打不过,那躲总可以吧。所以如果有能力的话,为了我们肠道长期的安宁,还是多花一点钱买有机肉,为未来的健康做点投资吧。

3.好好地冲洗水果和蔬菜。这点居然还是和家畜的养殖有关,因为动物的粪便经常被用来作肥料。在德国,瓜果蔬菜是不检验抗生素残留物的,至于抗药性的细菌就更不会检测了。只有奶制品、蛋类和肉类才要求检测抗生素含量和特定的有害细菌。所以吃蔬菜水果的时候还是多洗一下吧,不要图省事,非常少量的抗生素就已经可以让细菌产生抗药性了。

4.旅游时更要提高警惕。1/4的人旅游完回家肚子里都带回来了一些纪念品—— 当地的抗药性细菌。其中大部分过几个月后就会自行消失,但有一些则会长期留宿下来。如果是去细菌繁荣昌盛的国家旅游,那就要更加小心了。比如去印度或者其他某些亚洲国家,还有中东地区的时候,记住一定要经常洗手,所有瓜果蔬菜必须彻底清洗,必要时可以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南欧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煮熟、削皮或者管住嘴别乱吃,这不仅是预防腹泻最好的方法,也是杜绝抗药性细菌最好的方法。

有没有抗生素的替代品?

植物[真菌,比如制造青霉素的青霉菌,不属于植物,而是自成一界。]也能制造抗生素,而且不会造成抗药性。当植物受伤的时候,受伤部位必须要有抗菌的物质保护,不然细菌就会乘虚而入转眼间把它啃得精光。感冒初期的时候,当出现泌尿感染或者口腔、咽喉发炎的症状时,不妨试试浓缩的植物抗菌类药物吧。像芥末籽油、萝卜籽油、洋甘菊或鼠尾草精油都属于这类产品,而且它们不仅可以抗菌,有时也可以抵抗病毒。有了这样的得力助手以后免疫系统就可以轻装上阵,专心打它的老怪了。

但是如果病得很厉害,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的话,那你可千万别指望用植物精油抗菌了,这时候一定要下猛药。如果你还是坚持只服用植物类药剂,不但效果甚微,反而还有可能会耽误了你的病情。这两年小朋友因为炎症,心脏、耳朵受损的比例明显增加,经常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让孩子及时服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明明本意是想保护孩子不要摄入太多抗生素的,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好的医生是不会一上来就给病人开抗生素的,但是一定要吃抗生素的时候,也绝不会有一点含糊。

抗生素和病菌间上演的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为了对付病菌,我们使出致命的武器,而它们为了活命,则用更加致命的抗药绝招还击我们。药物研究人员只能和病菌斗智斗勇,再败再战。每次吞下抗生素的时候都是一场交易,我们用好细菌的命换取与坏细菌的同归于尽。如果只是对付一场小小的感冒,这个牺牲未免也太大了,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一群穷凶极恶的病菌,那跟救命相比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

抗生素的打击是没有特定目标的。我敢肯定,很多家族流传了几十代人的代表性细菌,都随着抗生素的发明使用灰飞烟灭了。肠道里随之空出来的位置还是应该尽快填上的好,当然最好是由好的细菌来继承这个位子。这时候就该益生菌出场了,它们可以帮助肠道重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益生菌:吃吃更健康

每天我们都吞下成千上亿的细菌,有的来自生吃的瓜果蔬菜,有的是在炒菜的高温下虎口逃生活下来的,有的是我们吮手指时被吃进去的,也有的原本是住在男(女)朋友的嘴里的。它们中的一小部分可以挺过胃里的强酸和剧烈的消化活动,最终活着抵达大肠。

这些活下来的大部分细菌我们都不认识,不过它们也没对我们做什么,或者我们还不知道它们到底做了什么。可能其中也掺杂了少数病原体,但是一般来说它们因为数量很少,很难对我们造成什么伤害。我们只认得这些细菌中的冰山一角,而其中好的那些细菌有个官方的统称,叫“益生菌”。

这个词你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在超市的奶制品柜台上,有大大小小各种标有益生菌的乳酸制品,当你选择购买的时候,真的了解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吗?这些产品到底又能怎么“益生”呢?“广告里说了的,可以增强免疫系统。”“隔壁的阿姨说,吃了以后就不会便秘了。”“这个比其他酸奶贵,肯定这个好。”各种不同的理由推动着人们把它们放进了购物篮。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食用益生菌了,确切地说没有益生菌就没有我们。对于这一点,有几个南美人应该是最有体会了。他们带了几个孕妇去南极生小孩,本来打的如意算盘是想让这些小婴儿在法律上获得“南极籍”,以便今后有权开采南极的石油储备。但结果是这些婴儿还没回到家就全都夭折了。原因是南极太冷了,那里根本就没几个细菌,所以小婴儿出生以后没法从周围获得足够的细菌储备,以至于一回到正常的气候环境中,他们连最普通的细菌都抵挡不住。

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益的细菌,它们是我们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虽然连细菌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经验和直觉告诉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细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比如让食物能够保存得更长久。世界上的每一个文明里都能找到用细菌制作的传统美食:德国有酸菜、腌黄瓜和酸面包,法国有酸奶油,瑞士有带孔的奶酪,意大利有意式香肠,土耳其有咸酸奶。制作这些食物通通要借助微生物的力量。

在亚洲,这类食物更是数不胜数:酱油、康普茶(经发酵制作的带糖的草药茶)、味噌汤、韩国泡菜、印式优格,等等。这类有细菌参与的食物加工过程被统称为“发酵”。在各种储存食物的技术中,发酵大概是最古老、最健康的方法了。在发酵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酸,这就是酸奶或腌菜吃起来会酸酸的原因了。好细菌和它们产的酸,保护着食物不被坏细菌侵犯。

虽然原理都是发酵,但是发酵出来的食物味道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发酵所用的细菌品种也各有不同。比如同样是做酸奶,各地区的细菌都不一样。南方国家的人喜欢用耐高温的细菌,而北方国家的人则喜欢用喜好常温的细菌。

酸奶或者其他发酵食物的制作都是纯凭运气。人们把盛牛奶的桶放在户外,牛奶里的细菌(要不来自奶牛,要不来自空气)使牛奶凝结变稠,一种新的食品于是就产生了。要是哪次发酵出来的酸奶特别好喝,那就从里面直接挖一勺出来放到下个牛奶桶里,下个桶的牛奶很快就也能变成同样好喝的酸奶了。不像今天,以前制作酸奶都由一个很大的细菌团队协作完成,虽然这个团队的成员是谁基本上全得听从命运的安排,而今天的酸奶里只有几个有限的菌种。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发酵食品中细菌的多样性却大大减少。因为食品的生产加工被流程标准化了,只有固定几个菌种是被允许使用的。现如今,牛奶在被挤出来后都要经过高温消毒,虽然高温杀死了潜在的病原体,但同时也杀死了潜在的“酸奶菌”。所以说,超市里买的牛奶你在外面放再长时间也别指望它能自己变成酸奶。

很多以前通过细菌来发酵的食物,现在都变成了用醋来加工,比如超市里大多数的酸黄瓜罐头。就算有些食物仍然通过细菌来发酵,但在发酵完以后也会高温加热杀菌,超市里卖的酸菜很多都是这样,而新鲜的酸菜通常只能在有机食品店才能买到了。

其实早在20世纪初,科学界就已经意识到好细菌的重要性了。就是那时候,埃利亚·梅契尼科夫(Ilj.Metchnikoff)在酸奶的舞台上初次亮相。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对象是保加利亚的一群山民。他发现这群山民通常很长寿,能活到100多岁,而且他们成天都乐呵呵的,心情特别好。梅契尼科夫猜测,这个长寿秘籍很可能就在他们用来运送牛奶的皮袋囊里。山民把牛奶运回家需要走很长的路,以至于等他们到家时,牛奶已经变成酸奶了。梅契尼科夫确信,坚持饮用这些富含细菌的奶制品就是长寿的秘诀。在他的著作《延年益寿》[The prolongation of life.]一书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好的细菌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久更好。对细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从现在开始它们就不再是酸奶里的无名小卒了,而是健康的重要贡献者。可惜他的理论提出的时机不太好,因为不久前细菌才刚被发现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尽管在1905年,微生物学家施塔门·葛里格洛夫(Stamen Grigorov)找到了梅契尼科夫书中描写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但是很快他就改去研究肺结核的病原体了。再后来1940年抗生素问世,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更使得大众都深信不疑,细菌还是越少越好。

最终梅契尼科夫的理论和葛里格洛夫发现的细菌还是成功会师并进军超市了,说起来能走到这一步还要多亏婴儿奶粉呢。没法母乳喂养的小婴儿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腹泻,这让奶粉厂家十分困惑,因为他们的奶粉成分已经很接近母乳成分了,这到底是缺了什么呢?答案是细菌——那些特别喜欢待在妈妈乳头上的细菌和那些只有在母乳喂养的小婴儿肚子里才大量出现的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这些细菌可以分解乳糖、制造乳酸,所以它们都被称为乳酸菌。日本的一名研究人员用代田菌(干酪乳酸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培育出了一种酸奶,刚开始的时候只能在药店里面买到,小婴儿每天都食用这种酸奶的话就可以明显改善腹泻。从此,梅契尼科夫的理论终于又被重视起来了。

普通酸奶里的乳酸菌大部分都是保加利亚乳杆菌,虽然叫的是这个名字,但是不代表当年保加利亚山民吃的就一定是这个种。而葛里格洛夫发现的细菌确切地讲叫作瑞士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helveticusspp.bulgaricus)。这类保加利亚乳酸菌不太能熬得过消化道的坎坷旅途,没几个能活着抵达大肠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对免疫系统的激励效果。我们的免疫系统哪怕只看到了几个细菌的空壳,也能立刻斗志昂扬起来,真是好骗到不行。

而益生菌酸奶里的细菌完全是受了小婴儿腹泻的启发,它们要尽可能多地活着到达大肠。能够完成这个挑战的细菌有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或者之前提到过的代田菌等等。理论上来说,活着的细菌肯定要比细菌空壳的效果好得多。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都证明了它们的功效,但是欧洲食品安全机构仍然觉得证据不够充足,于是像养乐多和达能益生菌酸奶这类的产品,所有的功效一夜之间都不被允许再拿去作广告了。

我们确实没法百分百保证,一定有足够的益生菌能活着到达大肠。物流链中的一个小漏洞,或者胃酸特别多,或者消化特别慢,都有可能降低细菌的活性。这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但益生菌酸奶的效果就没了,和普通酸奶相比多花出去的那部分钱不就白花了嘛。要想对肠道的生态系统有些影响,起码要有10亿(109)个细菌活着登陆才行。

结论:酸奶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化得了乳制品,好在酸奶并不是摄取益生菌的唯一途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益生菌的探索:他们在培养皿里观察细菌和肠道细胞的互动,给小白鼠喂下各种细菌混合物。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观察到,益生菌在以下三个方面都是不得了的高手啊。

1.按摩和大保健。许多益生菌都可以给我们的肠道做个保养,它们自带的基因能制造小分子的脂肪酸,比如丁酸盐,这对于肠道绒毛来说简直就像是做精油护理一样。护理过后的肠道绒毛生长得更茂盛也更健康。肠道绒毛越茂盛,吸收起营养、矿物质和维生素来就越给力;肠道绒毛越健康,对有害物质的阻挡就越严密。所以吃了这类益生菌的结果就是,身体得到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害物质减少。

2.保安服务。好的细菌可以保护我们的肠道,因为这里也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们怎么会愿意把自己的“行政管辖区”随便拱手让人呢?所以有时候它们早早地就把那些容易感染的地方霸占了,等坏细菌来的时候那里已经没位可占了。如果这个逐客令还不够明显,没关系,还有专职保安业务的细菌呢,它们可有的是办法。比如它们可以制造小量的抗体和抗生素,或者释放不同的酸来驱赶入侵者。酸的作用之前在说酸奶和酸菜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只不过这个作用不仅仅在食物里有效,在我们的肠子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斗不过就抢—— 有些益生菌特别喜欢和坏细菌抢吃的,没法吃上一顿安生饭的坏细菌很快就会没了耐心主动退出,估计它是想静静了。

3.咨询和培训。最后一点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了解细菌的就是细菌。益生菌和我们的肠道免疫细胞合作,简直就是上演一出无间道,我们可以从它们那里得到重要的内部消息和专业意见:比如哪个细菌长什么样;要生产多少黏液才够保护好肠道;肠壁细胞要预备多少防御素(对抗细菌的抗体);免疫系统应该进入警备状态还是应该放松迎接新人。

一个健康的肠道里面是有很多益生菌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得益于它们专业的服务。但是我们不但不知道好好保护它们,还会经常无意间伤害到它们:滥用抗生素、糟糕的饮食、生病、压力等等都很不利于益生菌的生长。益生菌过得不好,又怎么能好好地照顾、保护、指导我们的肠子呢?这时候研究人员的实验结果就有用武之地了,其中的不少也已经成功地搬进了药房。很多药房都有活性细菌出售,借助这些细菌的力量困难时期也可以变得容易一些。

止泻:益生菌应用领域No.1。患肠胃感冒或者因为服用抗生素而引起腹泻时,不妨去药店里买点益生菌服用,不但可以缓解腹泻的症状,还可以帮助止泻(平均可以缩短一天的时间),而且与其他大部分的止泻药相比,它们完全没有副作用,所以小孩和老人用它最为合适。对于其他的肠道疾病,像溃疡性结肠炎或者激燥性大肠症,服用益生菌可以延缓腹泻和炎症的发病过程。

加强免疫系统:体弱多病的人也可以服用些益生菌,尤其是在容易感冒的季节里。几个针对老人和运动员做的研究显示,经常服用益生菌可以帮助他们有效预防感冒。如果觉得药店里卖的益生菌产品价格太高的话,你也可以改成每天吃一盒酸奶。之前说过了,虽然酸奶里的细菌到了肚子里已经没几个活着的,但如果只是想轻轻地推一把免疫系统,也不是非要活细菌不可——光是看到细菌空壳,免疫系统就会小雀跃一下。

肠子的小心思

治疗过敏的潜力股:不像腹泻或者免疫系统,益生菌在治疗过敏方面的效果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尽管如此,如果你家小朋友属于过敏或者神经性皮炎的高发人群,那还是值得考虑尝试下益生菌的。很多实验都证明了益生菌在这方面积极的效果,但是也有几个实验结果平平。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实验里用的细菌大多都不一样,所以现在根本没法下最终结论。我个人的观点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益生菌不会有副作用,小朋友如果是过敏体质那就吃着试试呗,说不定就有效果呢。而对于已经患有过敏或者神经性皮炎的病人来说,服用益生菌也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这在好几个实验里都被验证了。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研究领域以外,利用益生菌来解决消化问题、乳糖不耐症、肥胖、关节炎或糖尿病方面的课题最近也非常热门。

如果你有上面所说的健康困扰(比如便秘或者肠胃胀气),也想试试益生菌治疗法,那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现在药店里还没有任何一个益生菌产品,可以非常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健康问题。但是制药厂研究人员现在在做的事,你也可以在家自己做——尝试、失败、再尝试,直到找到适合你的益生菌为止。你不妨让药店的药剂师给你推荐些不同品种的益生菌,每试过一种就把它记下来,记得要把自己观察到的效果一起写下来。如果4周后没什么起色,就换一种再试试。

4周是第一个关键词,肠道面积那么大,你要给足益生菌工作的时间。第二个关键词是保质期,过了保质期后细菌的成活率就不能保证了。除此之外,细菌们具备的能力各有不同,有些比较擅长帮免疫系统演演无间道,有些实战经验比较多,看到引发腹泻的坏细菌卷起袖子就能上去干一架。所以你买之前一定要在药店里问清楚,每种细菌都是干什么用的。

目前被研究得最透彻的益生菌是乳酸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和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酵母,它的关注度和它的作用完全不成正比,作为酵母它有一个无可争辩的好处——抗生素动不了它一根汗毛。

当抗生素把肠子里的细菌一网打尽的时候,布拉氏酵母菌可以高枕无忧地在一边冷眼旁观。要是这时有“投机主义者”来趁火打劫,留在肠道里的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帮我们抵挡一程。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抑制毒素。只是和细菌相比,它也有些副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吃酵母类产品,有的人一吃就会起皮疹。

在研究益生菌的领域我们真的才是刚刚起步——细菌家族那么多,可是我们能认得的除了一两个酵母以外也就只有些乳酸菌了。而且乳杆菌在成年人的肠道里还并不是特别活跃,那大肠里总不可能只有双歧杆菌在独挑大梁吧。所幸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益生菌种类——大肠杆菌E.coliNissle 1917。

E.coliNissle 1917是从一名退伍士兵的粪便里分离出来的:在巴尔干战争中,这名士兵所有的战友都拉肚子拉得很厉害,只有他跟没事人一样。自从发现了这个细菌后,已经有很多实验都证明了它在治疗腹泻、肠病和提高免疫力方面的良好效果。现在这位老兵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大便里的细菌还在医药实验室里活得好好的。而且它们在药房里也有销售哦,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一尝为快。

目前所有的益生菌都有一个局限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单一分离出来的品种,你服用它们的时候是有效果的,但是只要一停止服用,它们大多很快就会从肠子里面消失殆尽。每人的肠子都不一样,里面的常住居民也不一样。这肠子里面就像是以前的胡同弄堂,常住居民都是老邻里了,虽然平时张家长李家短各种爱恨情仇,但是在有新人闯入的时候,大家的态度就会突然惊人地统一——一致排外。所以新同学益生菌在肠道里面总是待不久,目前益生菌产品的作用更像是给肠道作个短期的护理,一旦停止服用,之前吃下去的益生菌就只能在肠子里自生自灭、自谋活路了。基于这个思考,科学家最近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给益生菌们组个队,好让它们到了陌生的地方(肠子)互相帮助,共同站稳脚跟。这个团队里最好有不同的分工合作,有的能觅食,有的能清洁。这就是所谓的集体力量大啊。

这样的产品现在在超市、药店里也已经能买到了。生产商把不同的乳酸菌捆绑在一起,虽然成分表里都是一些老面孔了,但是这样全新组合一下效果确实要好了一些。只是停止服用后,希望益生菌自己也能在肠道里立足的这个想法终究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这样表达是不是要比实验失败听上去好很多)。

长期的效果虽然没能完全实现,但这并不是说团队作战没好处,相反地,团队作战的战斗力真的让人刮目相看。比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细菌有多顽固)在人们服用抗生素后有时仍然可以存活下来,并且迅速大量繁殖,制造毒素。感染上的患者很多长期性地便血、腹泻,排出黏膜状的粪便,无论服用抗生素还是传统益生菌产品都无济于事。这不但对身体是很大的折磨,精神上同样让人感到绝望。最近,益生菌混合剂却给病人带来了新的曙光。

面对这样棘手的疾病,真的就需要医生们充分发挥创造力了。有几个胆子大的医生就脑洞大开,直接把一个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嫁接到了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好在这个实际操作起来不算特别困难(兽医已经用这招几十年了),所需要的原材料只有健康人的一坨大便而已。所以我也喜欢把这个方法叫作大便移植术。当然你放心,医生是不会叫你吃屎的,因为这里重要的不是大便,而是大便里的细菌混合体。医生会把大便里的细菌们整体分离出来,有可能帮你做成口服试剂,也有可能帮你从肠子尾端直接塞进去。

用这个方法,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治愈率居然可以高达90%。这个方法的疗效简直比目前任何一种药物都好太多了!虽然大便移植法的效果很好,但是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医生决不会轻易动这个大招,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移植过去的肠道菌群里有没有什么其他潜在的病菌,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肚子里是只有好细菌没有坏细菌的。所以有几个公司已经开始在着手研究人造“大便”了,重要的是这个大便(其实是细菌组合啦)里面只准有好细菌,不能有坏细菌。人造大便能成功的话,整个医学界都会向前推进一大步。

细菌移植目前是益生菌研究领域里最大的一支潜力股。移植肠菌甚至在糖尿病治疗方面也都已经初见成效,而通过肠菌移植来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作就是现在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

你可能会纳闷:大便里的细菌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我告诉你,关系可大了。因为与其叫它细菌移植,不如叫它器官移植——被移走的是整个肠道菌群。它根本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器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新陈代谢和免疫体统。肠道里60%以上的微生物我们根本都还不认识,而在众多的细菌里面要辨认出所有的益生菌就像是神农尝百草一样不容易。只是这一次,我们不用像神农一样走遍山川湖泊,因为我们要找的药就在我们的肚子里。我们的每一天和每一餐都左右着这个巨大的、活生生的器官,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益生元:利己又助人的热心肠

益生元“益”就“益”在它可以促进好细菌的生长。跟益生菌相比,益生元可好找多啦,它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发挥作用:肚子里得有好细菌吃它。通过补充益生元,可以壮大好细菌的队伍,让它们有足够的力量和坏细菌抗衡。

细菌要比我们小得太多,所以细菌看待食物的角度自然与我们完全不同。一颗小小的玉米粒对它们来说就已经是一顿让全村人围着载歌载舞的饕餮大餐。所有我们在小肠无法吸收的食物,我们统称为膳食纤维。你可别因此觉得膳食纤维吃下去也是浪费,我们吸收不了,可有人能啊。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的挚爱。挚爱里面又有偏爱,有的细菌特别喜欢消化不掉的植物纤维,有的特别喜欢消化剩下来的肌肉纤维……

几乎每个医生都会告诉你,要多补充膳食纤维。但是你真的知道为什么要补充它们吗?因为它们可以保障有足够多的食物能够顺利到达大肠供细菌们享用,尤其是好细菌们。细菌们吃饱喝足了才会有动力为我们制造维生素和健康的脂肪酸,或者尽心地训练免疫系统。除了好细菌以外,在大肠里也有很多病菌,它们吃了喜欢的食物以后会释放吲哚、苯酚或者氨气——在我们实验室,这些东西可都贴着危险化学品标志呐。

所以益生元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是只有好细菌才喜欢吃的膳食纤维。比如白砂糖就不是益生元,因为龋齿细菌也喜欢吃它。益生元必须是坏细菌讨厌的食物,即使吃了它也造不出有害物质来。而好的细菌吃了益生元则能够不断壮大,在和坏细菌的斗争中抢下更多地盘。

可惜我们平时摄入的膳食纤维远远不够,就更别提益生元了。我们每天需要的摄入量在30克左右,而大部分的欧洲人差不多只能达到一半的量。这让好细菌怎么能够有充足的营养呢?没有足够的补给,好细菌在肠道里的仗只会越打越艰难,有时让坏细菌占了上风也不足为奇。

其实要为好细菌鼓鼓劲根本就是举手之劳。益生元有很多种,总能在里面找到一样你喜欢吃的,你要做的就是多吃这个喜欢吃的益生元就可以了。比如我奶奶最喜欢吃土豆沙拉,我爸就最爱莴苣橘子一起拌沙拉,我妹则芦笋、鸦葱怎么都吃不腻。

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特别喜欢吃百合科和菊科植物。葱、芦笋、洋葱和大蒜都属于百合科,莴苣、鸦葱、洋姜和洋蓟都是属于菊科的。除此之外,抗性淀粉(难消化淀粉)也很受它们的青睐。

抗性淀粉也被称为抗酶解淀粉,因为它们在小肠里不能被酶解吸收。土豆、香蕉、大米里面都含有抗性淀粉。而且把土豆和大米烧完冷却后再吃,还可以提高里面抗性淀粉的含量,所以土豆沙拉和寿司比土豆丝盖浇饭要更受乳酸菌的欢迎,因为里面能顺利通过小肠到达大肠的口粮更多。如果你平时不怎么吃这些食物,那就赶紧改变下饮食习惯吧。而且如果你经常吃它们的话,哪天突然不吃了,还会想得不得了呢!(是你想还是你的益生菌帮你想,那就不好说了)

肠子的小心思
洋蓟, 芦笋, 青香蕉, 洋姜,大蒜,洋葱,欧防风, 鸦葱, 全麦, 黑麦, 燕麦,大葱

平时只吃面条、面包、比萨这类精细面食的朋友要注意了,要是你们决定开始调整饮食结构、多吃益生元的话,切勿起步太猛。你想想,你肚子里的细菌平时啥也吃不到,现在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好吃的,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会让它们疯掉的。范进中举听过吗?就是这种心情。细菌乐疯了的结果就是,让你放屁放到外太空。所以还是一点一点增加饮食里的膳食纤维含量吧,毕竟吃饭最重要的目的是喂饱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舒爽,第二才是喂饱我们的细菌。

放屁放到外太空绝对不是什么酷炫屌炸天的事。满满一肚子的胀气想放又不敢放,这种难言之隐谁都应该体会过。其实如果是点小屁,那是很必要也很健康的。不管我们把自己包装得有多高大上,究其本也就是动物,再加上我们体内还有另一个微生物世界,成天忙忙碌碌,产入产出。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会容忍我们放放尾气一样,我们也要允许肚子里的世界产生点废气,并帮它们及时排掉这些废气。排废气的时候有一个测评标准,响——可以,但是臭——不行。像是乳杆菌或者双歧杆菌,它们代谢出来的气体是没有味道的。如果谁从来都没有屁放,说明你都快把你肚子里的细菌们饿死了,它们没东西可吃也没活可干呐。

如果你只想专门补充益生菌,那也可以从超市或者药店里直接购买纯的益生元产品,像菊糖、低聚半乳糖都属于这类产品。菊糖是从莴苣根里分离出来的,而低聚半乳糖(GOS)则是从奶里提炼出来的。这些产品的保健作用都已经被证实了,它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某些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提供养分。

虽然对益生元的研究投入远远不及益生菌来得多,但是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好几个可以应用益生元的领域。益生元的好处之一是帮助好细菌壮大,这样坏细菌就会减少,产生的毒素自然也会减少。尤其是谁肝脏出了问题的话,那他排毒的能力也会降低,连肚子里本来一点无足轻重的毒素这时候也会变成大负担。细菌毒素在每个人身上的显示征状都不一样,从疲劳到肌肉颤抖到昏迷都有可能。医院里在对待这类病人的时候,会在餐饮中加入大量的益生元。一般情况下,病人的情况都能有所好转。

即使对于健康人来说,细菌毒素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摄入的膳食纤维太少,才刚走完肠子的前半段就被细菌吃光了,那肠子后半段的细菌没的吃,只能吃剩下来的垃圾,比如没被消化掉的蛋白质。把细菌和肉放在一起,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主意,想想酸掉臭掉的肉制品就能明白这一点。在肠子里细菌吃太多肉类蛋白的话,产生的毒素会伤害到大肠,严重的时候甚至能引发癌症。大肠癌最高发的部位就是肠子末端,细菌毒素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它们也绝不能被忽视。所以多吃益生元可以预防大肠癌,这点也已经在很多研究里面被证实了。

有的益生元我们的身体自己也能制造,比如低聚半乳糖(GOS)。母乳里面不会被消化掉的膳食纤维里有90%都是GOS,而牛奶里就只有10%。这样看来,GOS应该是对人类的小婴儿有什么特殊作用,不然母乳里面也不会平白无故地多出了这么多。如果在奶粉里加入一些GOS,那奶粉喂养的小婴儿的肠道菌群会变得和母乳喂养出来的差不多。有些实验结果甚至表明,喝了添加GOS奶粉的小婴儿患过敏和神经性皮炎的比例会比喝普通奶粉的小婴儿要低。从2005年起,GOS被允许添加在奶粉配方里,奶粉生产商可以选择添加,但不是必须要添加。

自此以后科研人员对GOS越来越感兴趣,最近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功效:GOS可以直接固定在肠壁细胞上,尤其是那些肠道病菌也爱侵占的地方。GOS覆盖在肠壁上,给肠壁套上一层保护膜,这样坏细菌来了以后就没法轻而易举地入侵肠壁细胞,就只能乖乖撤退。基于这个研究成果,以后GOS很可能被拓展应用到预防食物中毒领域(尤其是旅行途中吃错东西)。

菊糖的研究历史要比GOS悠久得多。菊糖呈凝胶状,吃起来有点甜甜的,所以食品加工的时候有时也会用它来代替糖分或者脂肪。其实大多数益生元都属于糖类,但是此糖非彼糖。一般情况下我们一说到糖,指的都是白砂糖。但是糖类里面有成百上千个品种,益生元就属于短链状的低度聚合糖。它们很多吃起来虽然甜甜的,却不会在小肠里被分解代谢掉。所以甜并不是评判食物健不健康的标准,关键还是要看这个甜味来自哪里,是产自甘蔗里的白砂糖,还是来自莴苣根的菊糖。

超市里现在也有不少标有“无糖”或者“低脂”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对这些产品似乎还是有所疑惑。阿斯巴甜听说有安全隐患,而其他甜味剂原来都是添加在猪饲料里催肥用的……所以即使是听上去很健康的低脂低糖食品,你在购买的时候也不妨看看产品成分表。真正健康的产品会采用菊糖这样的益生元来代糖代脂。

菊糖不能像GOS那样固定在大肠表面,所以它没法像GOS那样应用于旅行中的腹泻预防和治疗,这点也在一个大型定向实验里面被证明了。虽然不能预防腹泻,但是参加试验的志愿者仍然表示,吃了菊糖以后感觉舒适了很多,而没有吃菊糖的对比小组就没有这种舒适感了。菊糖可以被加工成不同的糖链长度,然后混在一起吃,这样更有利于好细菌在肠道里遍地开花:糖链较短的菊糖在大肠前端就会被瓜分掉,而糖链较长的菊糖可以留给位于大肠后端的细菌享用。

这种把长链和短链的菊糖混起来吃的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拿钙质的吸收打个比方,钙离子需要依靠肠菌的帮助才能顺利通过肠壁被吸收。在一个以年轻女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摄入混链菊糖可以将钙质吸收率提高20%。这对保持一个健康的骨密度很有好处,也可以预防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上面这个研究很清楚地显示了服用益生元的好处。益生元虽好,但它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是拿钙的吸收做例子,想要提高钙的吸收率,首先膳食里要有足够的钙离子,不然吃再多益生元也没用;其次,如果其他的器官出了问题,吃再多益生元也无济于事。很多女性到了更年期都会有骨质疏松的问题,更年期对于卵巢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年危机,因为它要从生产雌性激素的一线岗位退休下来。这个转变对卵巢来说难以适应,对骨头又何尝不是?它们也需要足够的雌性激素来维系正常的骨密度!所以赶上了更年期,益生元也一筹莫展,这可不是它和细菌多补点钙就能解决的事儿。

我们吃什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肠道菌群,而益生元又是食物里能给好细菌提供营养的头把交椅,能让好细菌在我们的肠子里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我的奶奶最喜欢吃土豆沙拉和葱姜蒜,她肚子里的细菌们肯定过得和谐又健康(虽然我奶奶对此毫不知情)。以前即使全家所有人都感冒倒下了,奶奶仍然跟没事人一样,还会熬汤给我们喝,弹琴给我们听。我猜这一定是她肚子里的细菌对她的报恩。

重要的事情要多说几遍,所以我在这里把之前写的那么一大堆再总结重复一遍:好细菌有利于健康。我们吃饭就应该挑它们爱吃的吃,尽量帮助它们壮大队伍。鲜美的面条和香喷喷的奶油面包只有我们爱吃,我们肚子里的细菌喜欢吃的是膳食纤维,瓜果蔬菜才更能引起它们的食欲。不管是新鲜的芦笋、精致的土豆寿司还是药房里卖的益生元,都可以激励它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让我们嘴里吃着开心,身体备感舒适。

肠子的小心思

显微镜下的细菌像夜幕下的繁星点点。就是这些小不点在我们的肠子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大部分的居民都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肠黏膜里,帮我们训练免疫系统,护理肠绒毛,处理我们浪费掉的食物,制造我们必需的维生素。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捣乱分子,喜欢紧凑着肠壁细胞,这里挑个事,那里放点毒。就像我们的世界一样,肠子里的小世界也是好人坏人并存,只要好人占多数,坏人受监督,那这个世界就仍然是个正常健康的世界。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我们身外的世界,可是别忘了,肠子里的世界的确是由你来主宰。

上一章:健康的... 下一章:致谢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