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消化道的入口也很神奇

肠子的小心思  作者:朱莉娅·恩德斯

你可能会觉得肠子的出口很神奇,因为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平时没事时人们对它的过问也是少之又少。我要在这里郑重声明,值得惊叹的地方可不止消化道的出口,消化道的入口也同样神奇哦。尽管这个入口每天刷牙的时候你都能把它里外看个遍,但你真的了解它吗?

唾液腺:抗菌、镇痛、助消化的全才

现在就用你的舌头去感受一下第一个神秘之处吧。它们是四个小凸点,其中两个分布在我们腮帮子内侧靠中间的位置,正对着上颌第二磨牙。你找到左右两边腮帮子里隆起的这两个小点了吗?许多人都误以为,这两个凸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咬到肿起来的。其实不然,这两个略微鼓起的小凸点每个人都有,而且长在同一个位置。另外两个小凸点位于舌头下面的舌根处,在舌系带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可别小看了这四个小凸点,它们是唾液腺导管在口腔开口处形成的黏膜乳头,我们的唾液就源自于此。

肠子的小心思

腮帮子内侧的黏膜乳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分泌唾液,比如吃饭的时候;而舌头下面的黏膜乳头则会全天无间隙地分泌唾液。如果钻进舌头底下的黏膜乳头、顺着唾液导管逆流而上,就能追踪到唾液腺里的大佬了。大部分的唾液都由这里生产,每天可产0.7~1升。从喉咙沿着下颌方向往上走,那里有两块圆圆的隆起,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就是产量惊人的唾液腺大佬。

由于正对着源源不断分泌唾液的舌下腺开口处,下门牙的里侧很容易形成牙结石。唾液中的含钙物质可以帮助加固牙釉质,可是作为牙齿,长期不断地接受四面八方唾液的礼遇,还是有些招架不住的。不仅是牙齿上,那些在牙缝和口腔晃荡着的无辜小颗粒也顺带着被钙化,成了牙结石。牙结石本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相较于我们自身光滑的牙釉质而言,它的表面实在太粗糙了,很容易沦为引起牙周病或龋齿的病源微生物的寄居之地。

可是我们唾液里怎么会有含钙的物质呢?这是因为,唾液其实是被过滤了的血液,血液经由唾液腺过滤形成唾液。唾液腺负责把红血球筛选、拦截在血管里,我们的口腔可不需要血盆大口。相反地,钙、激素或者免疫系统的抗体则会顺利通过唾液腺的筛选被保留在唾液中。正因为如此,人与人的唾液成分会有所差异,医生甚至可以通过对唾液样本的检测来诊断某些免疫性疾病或者某些特定的激素。当然唾液腺除了筛滤功能,还会往唾液里添加一些额外的物质,比如之前说过的含钙物质,甚至有镇痛功能的物质。

我们的唾液中存在着一种比吗啡还强效的镇痛成分,这种物质一直到2006年才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唾液镇痛剂”(Opiorphin)。当然了,该成分在唾液中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不然的话我们估计每天都会处于“嗨了”的状态。但即使只是微量,它也帮了大忙,因为我们的口腔其实是特别敏感的娇小姐!这里是全身上下神经末梢最集中的地方,即便卡了一粒最小的草莓籽都会引起不适,更别说饭里掺着的沙子,每一颗都不会被放过。同样的小伤口,在手肘上我们可能都不会有所察觉,可要是换到嘴里,立马疼得撕心裂肺,以为是腮帮子被戳得裂了大洞。

而且,这还是在有镇痛剂的情况下呢!要是唾液里没有这种镇痛成分,那痛感简直无法想象。我们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唾液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口水,也就夹带着释放出额外量的镇痛物质,所以通常喉咙疼的时候,吃完饭会觉得好很多,或者吃完饭后口腔里的小伤口也没那么疼了。当然了,不一定非要是吃饭,嚼嚼口香糖,我们的口腔也能自发分泌这种镇痛剂。

不仅如此,最近一些新的研究表明,这种唾液镇痛剂甚至还具有抗抑郁的作用。有些人心情差的时候喜欢暴饮暴食,这是否恰是潜意识急需大量唾液镇痛剂的外在表现呢?我想,也许几年后,镇痛及抗抑郁领域的医学研究就能给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唾液不仅能帮助口腔娇小姐免受疼痛的折磨,还能帮助它抵御各种有害细菌的入侵。其中一位超级英雄叫作黏液素。黏液素,顾名思义,就是黏液状的分泌物。如果你用口水吹过泡泡的话,那你对它一定不陌生。黏液素从唾液腺出口喷射而出,像一张大网一样包裹住我们的牙齿和牙龈,颇有蜘蛛侠射出蜘蛛网的风范。如此一来,有害细菌在攻击到牙齿和牙龈之前,就会被这张网困住,动弹不得,随后被唾液中的抗菌成分一举消灭。

跟唾液镇痛剂一样,唾液中抗菌成分的浓度也不高,唾沫无法对口腔实现彻底的消毒。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人类和细菌的关系不是势不两立的,我们还要考虑口腔里的“常住居民”,不能把它们都赶尽杀绝了。这些常住居民是一些无害的口腔细菌,只要有它们占着位置,那些真正有害的细菌就无法在口腔里找到容身之所了。

睡觉时我们几乎不会分泌唾液,对睡觉会流哈喇子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欣慰的好消息。假设在夜里我们也和白天一样分泌1~1.5升的唾液,睡觉流哈喇子该是个多么痛苦的习惯啊。但也正因为我们夜里几乎不会分泌什么唾液,所以很多人早上醒来会口臭或者觉得嗓子疼。一整夜近八个小时没有唾液冲洗,对于口腔里的微生物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彻夜狂欢。有害细菌终于可以冲出牢笼肆意妄为了,而口腔和喉咙处的黏膜却没有唾液灭火队来救援。

所以,睡觉前、起床后刷牙是个好习惯。睡前刷牙可以大大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目,当我们熟睡时,活跃在嘴巴里的细菌就只剩残兵败将了;而清晨醒来刷牙则可以帮助我们清扫掉“一夜狂欢”后的混乱。幸好我们的唾液腺是只勤劳的小蜜蜂,只要我们一醒来它也会立刻醒来开工。再爱赖床的唾液腺,只要我们开始刷牙或者咬第一口早餐,也会汩汩分泌唾液、开始兢兢业业地打扫卫生,要么奋勇抗敌要么干脆直接把细菌冲进胃里。之后的事就都交给胃酸来搞定了。

扁桃体:对我好点就不摘掉你

如果刷完牙之后仍然有口臭的话,有可能是因为有些散发着恶臭的细菌还残留在嘴里,没有被清理干净。这些狡猾的小鬼喜欢躲在新生成的黏液素网后面,这里恰好是唾液抗菌剂的盲区。这时候你不妨试试刮舌器,或者多嚼一会儿口香糖,这样可以刺激分泌出足够量的唾液,把藏在黏液网下的细菌冲出来。要是这些办法都不管用,罪魁祸首可能藏匿在另一个地方。在我做进一步解释之前,我先给你们介绍下口腔中的第二个神秘之处吧。

这个神秘之处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就像是你以为你够了解某人了,结果发现他还有出人意料疯狂的一面:就好比时尚可爱的女秘书居然同时经营着野生雪貂基地;又好比当红重金属乐团的吉他手最大爱好居然是打毛线,因为打毛线可以让他一边放松一边锻炼手指灵活度;或者又好比我们自己的舌头——惊喜总是在自以为了解后出现。你不妨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再使劲伸下看看,无论你怎么用劲都没法看到它的全部啦。那你好奇这舌头后面长什么样子吗?它的后面就是我要说的神秘之处、惊喜的地方:舌根。

舌根处风景独好,这里布满了连绵起伏的粉红色小丘壑。如果你的喉咙不是那么敏感、一碰就吐的话,你可以小心地把手指伸到舌头的最深处,那里能摸到舌黏膜下有许多向上隆起的小结节。这些小结节的任务是负责检查所有我们吞下去的东西。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吸入的空气,它们会连最细小的颗粒都挑出来抓回自己的领地细细审查,而在那里,有一支由免疫细胞组成的精锐部队正时刻准备着。像是苹果香蕉这类的老熟人可以很快通过安检,但是那些会引起咽痛的病原体可绝对不会被放过。说了这么半天,你找到那支隐秘部队了吗?如果你在舌根后面摸了半天也没对上哪儿是哪儿,没关系,因为这一大圈都属于同一个组织——免疫组织,它是我们全身上下有名的好奇宝宝。

肠子的小心思
位于舌根被称为舌扁桃体的免疫组织

准确地说,整个咽喉这一圈都有被免疫组织覆盖,医学术语把这个地带叫作“瓦尔代尔氏扁桃体环”(Waldeyer's tonsillar ring)——咽淋巴环。咽淋巴环里又有几个大的探测热点:最下面是舌扁桃体,就是之前提到的舌根处的小丘壑;左右两侧是腭扁桃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扁桃体;上侧还有咽扁桃体,临近鼻子和耳朵(小孩子患扁桃体炎的时候经常会这里肿很大)。如果你以前做过扁桃体切除手术,于是觉得自己不再有扁桃体了,这个想法可是大错特错哦,至少从医学上来说是不成立的。就像刚才所说的,舌扁桃体、腭扁桃体、咽扁桃体——整个咽淋巴环都属于扁桃体,而它们的职责也全都一样:发现入侵异物、训练免疫细胞。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扁桃体还是不要轻易摘除的好。在舌根后的丘壑地貌中,扁桃体的结构其实不是“丘”而是“壑”:扁桃体的黏膜上皮向扁桃体内部陷入形成隐窝,就像是形成了一道道沟壑一样。这种结构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扩大表皮面积,便于部署最多的部队。在这些沟壑里藏着脱落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菌等,有时候里面藏污纳垢太多又一时半会儿去除不掉的话就会导致扁桃体发炎。这也是扁桃体过于好奇勤劳的副作用。

现在说回到口臭的问题,如果你已经清洁了舌头和牙齿,却还是有口臭,那你不妨检查下扁桃体,如果它还没被切掉的话。因为这里有时候会藏着一些臭不可闻的白色小结石哦!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个玄机,无论怎么刷牙、漱口或者刷舌头,整整几个星期该怎么臭还是怎么臭。其实不去弄它,这些小结石过段时间也会自己乖乖跑出来的,那时一切就又都会恢复正常了。要是你想变被动为主动的话,也可以用手把它们挤出来,口臭一秒之内就消失,当然这需要点小技巧。

首先,要确定口臭是否真的来自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指或棉签在自己的扁桃体上擦拭一下,如果取出来闻着有臭味,那你就可以开始“寻宝”游戏了。去耳鼻喉科医生那里是比较舒适安全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更喜欢DIY的话,网上有大把的专业视频展示五花八门的按压除石技术,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一些极端案例。胆小者慎入哦。

除此之外,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对付这些扁桃体结石的偏方。有的人坚持每天多次用盐水漱口,而另一些人则坚定地认为,有机食品店里卖的新鲜生酸菜会管用,还有一些人则断言,想要和结石永远说再见就必须放弃奶制品。医生说:以上任何一条都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反倒是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切除扁桃体的问题已经被研究得很透彻,结论是7岁以后。

过了7岁,我们应该也算见过大世面了,至少对于免疫细胞来说是这样的:小朋友出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被妈妈抱抱亲亲过,去公园里玩耍过,摸过小动物,得过N次感冒,每天在学校里接触过一大堆人……完成这些深度训练后,免疫系统就成功毕业,开始正常工作了。

之所以7岁之前最好不要切除扁桃体,是因为它还要担任重要的培训任务。而培训免疫系统可不仅仅是为了对付感冒,它对我们的心脏健康和保持稳定的体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谁要是在7岁之前就切除了扁桃体,他患肥胖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多。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医生们到现在也没找到原因,但这个研究课题越来越火爆。体重过轻的孩子倒是可以恰好利用这个“扁桃体增肥效应”来增加体重以达到正常范围。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我都要建议家长们,如果你们家的小朋友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那么请务必多加留心他们术后的膳食均衡。

碰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即使还没到7岁,扁桃体该切还得切。比如说扁桃体过于肿大,导致睡眠或呼吸困难,那什么样的增肥副作用都变得无足轻重了。扁桃体肿大说明我们的免疫系统在积极防卫,尽管耿耿忠心让人为之动容,但是它肿到一定程度就弊大于利了。一般情况下,医生也只会把挡路的那部分用镭射切除,而不会马上割除整个扁桃体。当然,如果扁桃体持续发炎的话就要另当别论了。长期发炎,免疫系统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长远来看很有碍身体健康。所以,无论是4岁、7岁或是50岁,如果免疫系统长期过分敏感,切除扁桃体有时也不失为治疗良方。

对于患有牛皮癣(俗称银屑病)的人来说就是如此。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过于紧张敏感,患者饱受皮肤瘙痒和皮肤炎症(往往从头部开始)或者关节疼痛的折磨。另外患牛皮癣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嗓子痛。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那些细菌长期藏身于扁桃体中,连续不间断地挑战免疫系统。30多年来,很多病例有案可查:一旦割除扁桃体,病人的皮肤病随之大大好转,有的甚至能自然痊愈。2012年的时候,有队来自冰岛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决定好好研究一下扁桃体和牛皮癣的关系:他们把29位患有牛皮癣并伴有嗓子痛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人割除扁桃体而另一组保留。共有15位患者割除了扁桃体,其中有13人病情明显好转,之后也没有再恶化,而没有割除扁桃体的那一组病情则毫无起色。同理,最近患有风湿类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割除扁桃体疗法,当然,前提条件是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这是扁桃体惹的祸。

扁桃体去还是留?两者各有利弊。那些很早就不得已割掉扁桃体的人,也没有必要担心免疫系统会因此错失了在口腔里学习和磨炼的机会。被割掉的只是腭扁桃体,别忘了还有舌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嘛。反之,那些留下扁桃体的人,也完全不用担心潜伏在里面的细菌:其实许多人的扁桃体上根本没有那么深的隐窝可供细菌潜伏,所以也没有多少细菌能藏匿在那里。而舌、咽扁桃体由于构造不同,根本无法作为细菌的藏身之处,它们自带的腺体会定时给自己来个大扫除。

口腔里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忙碌着,却又有条不紊:唾液腺喷射出黏蛋白网,负责保护牙齿,减轻口腔的敏感度。扁桃体们时刻监控着外来的异物颗粒,随时指挥调度它的免疫部队。这些都是必需的措施,因为口腔是进入我们身体内部的门厅。吃进来的食物在门厅里还敌我分明,一旦过了这一关,就要开启一段化敌为友的漫长旅程了。

上一章:你坐在... 下一章:肠胃系...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