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宋朝为何少有军事政变?

不变与万变  作者:葛剑雄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由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第二年元旦,朝廷接到警报,辽国的军队与北汉联合南下,朝廷立即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大军抵御。军队出开封当天,就驻扎在附近的陈桥驿。第二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将士们就包围了赵匡胤的大帐。他的部下石守信等人带着士兵,有些将士还拿着刀,围着赵匡胤说:“现在天下危急,皇帝年幼,无法控制局面,只有你出来继位才能挽救大局。”说完不由分说,把一件已经准备好的皇帝的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着他上马,回师开封。赵匡胤就在当天继位,建立宋朝。

第二年,赵匡胤的谋臣赵普几次劝他解除下面将领的兵权。赵匡胤说:“石守信这些人不会背叛我的,你过虑了。”赵普说:“我倒也不是怕他们会背叛你,但是我看这些人都没有控制大局的能力,控制不了他们的部下。下面的人万一搞什么花样,他们会身不由己。”

于是有一天,赵匡胤将石守信等人召到宫里喝酒。大家喝得高兴,赵匡胤屏退左右,对他们说:“唉,要不是你们,我现在做不了皇帝,但是皇帝可不好做,还不如做个节度使那么轻松,我没有一天晚上睡得好觉。”

石守信问他是什么原因,赵匡胤说:“这你还不明白?谁不想做皇帝啊。”

石守信这些人一听,赶快跪下磕头:“陛下你怎么能说这话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赵匡胤说:“你们当然不会。但如果你们的部下要荣华富贵,你们挡得住吗?一旦有人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想不做,办得到吗?”

石守信等人吓得不断磕头,哭着求赵匡胤:“我们太愚笨了,没有想到这一点,陛下你可怜可怜我们,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吧!”

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所以要追求富贵,不过就是要多积点钱,自己能够过好日子,也使子孙不要受穷。你们为什么不把兵权交掉,出去做大官,见好的田就买,见好的房子就买,为子孙立下永远花不完的产业,然后自己找些歌儿舞女,早晚饮酒作乐,颐养天年。我还可以跟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从此毫无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明白了赵匡胤的真意,赶快感谢陛下为他们想得那么周到。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纷纷上奏,有的说年纪大了,有的说以前受过伤,有的说现在精力不济,用各种借口要求放弃兵权。

赵匡胤全部照准,封这些人担任不同地方的节度使,只有石守信留任,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兵权。但不久他又想让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掌禁卫部队,赵普就劝他:“符彦卿名威已经很高,怎么还可以委他兵权呢?”赵匡胤说:“我待他这么厚,他会辜负我吗?”赵普冷冷地说了一句话:“那陛下你怎么辜负了周世宗呢?”赵匡胤没有话说,也就不再动这个脑筋了。

以后王彦超等将领到首都来朝见,赵匡胤又请他们在后宫喝酒,酒喝足了,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长期驻守在外面很辛苦,这不是我优待你们的意思。”王彦超等人明白了,马上要求:“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一向蒙你恩宠。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差了,还请让我们退休吧”。赵匡胤当然很高兴,一批节度使纷纷表态,都说自己以前打仗怎么辛劳,现在身体不好,纷纷要求罢官。赵匡胤说以前的事别提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一律批准他们解除节度使职务。

表面看来很简单,喝两次酒,就把中央和地方上将领的兵权都解除了。其实哪一个皇帝不想解除下面将领的兵权?但往往解除了这几个,其他人又慢慢形成了对军队的控制权,而且弄得不好,来不及解除下面将领的兵权,自己却被他们推翻了。一些开国君主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对立下战功的将领不放心,又无法有效地解除他们的兵权,干脆大开杀戒,将功臣大将斩尽杀绝。

那为什么赵匡胤能够成功呢?

其实在这两次宴会的背后,赵匡胤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的时机选择得很好,就在当皇帝不久,他的权威没有受到任何动摇。此时他主动实行这前所未有的变革,又采取巧妙的措施,迅雷不及掩耳,所以他成功了。要是等到年纪大了,控制能力差了,或者等到下面的将领已经形成很大的权势,尾大不掉,这个时候就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比如他说到做到,真的给了那些将领很大的好处,给他们很高的待遇,甚至还给他们颁发丹书铁券。这个东西至今有实物传世,就是在一块方的铁块上面铸字,写明具体内容,嵌上红颜色,赐给那些将领,保证他们的子孙只要不是犯谋反大逆的罪行,可以凭这个证据免除一次或几次死刑。

但如果罢了这些将领的兵权,没有一个新的制度,无非是换了几个人,以后也难免不发生其他将领通过军权威胁到皇权的情况,而赵匡胤恰恰随之建立起相应的新制度。

首先,很多人被罢了兵权后,就被封为节度使。但是大家注意,这个节度使已经不是从唐朝后期到五代那个藩镇割据和分裂时候的节度使了。那时的节度使,实际上垄断了地方上的一切权力,既掌军权,又掌政权、财权,权力都集中在节度使手里,所以朝廷很难控制。而且在他死后,往往由部将和后人要挟朝廷,承认由他的后人继承,变相成为世袭。

但到赵匡胤“释兵权”以后,节度使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衔,只是有相应的待遇,既不需要上任,更不可能带兵,就是享受一个节度使(军区司令)的俸禄和礼遇。比如岳飞因为立了战功,宋高宗曾经封他为清远军节度使。清远军在广西融州,但岳飞根本没有去过广西。清远军节度使的头衔就是享受节度使的待遇,至于前面用什么军的名义无关紧要。岳飞自然不必去清远军赴任,也不会因此而有对那里一兵一卒的指挥权。

那么宋朝的兵权交给谁了呢?

由皇帝自己管了。宋朝军队的主体称为禁军,集中驻扎在首都和战略要地。禁军只设教官,不设统帅,平时由教官负责训练。朝廷有枢密使,行使相当国防部长的职权,根据皇帝的诏令管理和调动禁军,而枢密使是由文官担任的。套用一个现代概念,国防部长是由文官担任的。边防有需要或进行征战,临时由朝廷任命统帅,调拨禁军归他指挥。战事结束或任务完成,统帅另行安排,军队交回朝廷。所以宋朝有“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传统,因为“将”都是临时派的,“将”和“兵”只有在这段时间里能相互“知”,而下一次派来的“将”大多会是另一个人,同一位“将”下次带的很可能就是另一批“兵”了。尽管这必定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但“将”要形成自己的“兵”,或利用“兵”达到个人的目的,包括谋反作乱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职业军人、将领也就没有干预政治的理由和途径了。

驻在地方上的军队称为厢军,主要负责治安,打击盗匪。宋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路内行政分别由四位不同的官员主管,安抚使管军事民政,厢军由他指挥;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狱讼;提举常平使管仓储救恤。还规定各使的衙门设在不同地点,非经批准不能随意离开各自的任所,有的管辖区也不完全重合。虽然厢军归安抚使管理指挥,却离不开其他各使的配合,经费的调拨和监察得通过转运使,粮食和物资的分配调拨离不开提举常平使,如果涉及司法狱讼还得找提点刑狱使。如果涉及某一块不属本路某使管辖的地方,还得找其他路的主管。分权管理、相互制约的体制不仅使路的管辖范围内不可能出现一个集大权于一身的统治者,也使安抚使不能单独指挥厢军,更无法将厢军变成自己的私属,或利用厢军发动叛乱。当然在防御外敌入侵时,这种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协调有效的军事行动,厢军起不了多少作用,甚至形同虚设。

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宋朝没有发生过稍有规模的军事叛乱,也没有出现过军事政变。在两宋之际或金兵南下时,个别将领想趁机政变,很快就被挫败。正因为如此,宋朝开创的军队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分权制度,基本为以后各朝沿用。“杯酒释兵权”不仅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变革的开端,一个重要的标志。

上一章:第九节 下一章:第十一节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