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庄子  作者:庄子

本篇以篇首二字作为篇名,全文分七段,介绍和评判先秦各家学派的论著,可说是论述中国学术概况的最早的一篇专著。

首段为总论,阐明道术的根源。作者指出,古代的道术是完美的,它是由不离于自然之宗本、精神、纯真的“天人”“神人”“至人”以及“圣人”“君子”所体现的,集中体现在“内圣外王”之道上。由于后世学者各执己见,偏于一说,把一方之术、一管之见标榜为最高学问,因而古人的道术开始被割裂破坏了。虽然如此,百家之说中,仍有不少学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道术的某些特征和内容,于是作者在下文分别对墨翟、禽滑釐、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各家观点,一一予以评述。我们除选录了总论外,在分论中选择了有关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的三段予以介绍。

本篇是《庄子》书中唯一的纯属议论性的文章,先论道术的起源,次论各家之说与道术的关系,并根据时间先后,依次对具有代表性的学派学说予以评介,既肯定反映道术的一面,又批评谬误的一面。在先后批评了墨子的学说太刻薄,宋钘、尹文的主张遭人厌弃,田骈、慎到不通晓大道后,而论到关尹、老聃时,则已称为“古之博大真人”了。当最后论到自家时,那么庄周学派的学术渊源及对上述各学派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就明了了。所以,有些学者把本文视为《庄子》书的后序,不是没有道理的。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1)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 (2) ,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 (3) ?明何由出 (4)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5) 。”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6)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7)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8)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9)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10) 。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 (11) ,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 (12) ,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 (13) ,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14)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 (15) ,《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 (16) ,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17)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18) ,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

(1) 治:研究。方术:道术中的一个方面。

(2) 道术:反映天道之术。

(3) 神:神圣,圣人。

(4) 明:明王。

(5) 一:指道。

(6) “不离于宗”六句:宗、精、真,皆指道体而言。宗,从大道的本质方面说;精,从大道的精纯不杂方面说;真,从大道的真实不诬方面说。天人、神人、圣人,皆指体道者而言,体道的方面不同,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同归于一个“道”。

(7) “以天为宗”五句:天,指天然。宗,主宰。德,指本性。道,即大道。门,门径,途径。兆,征兆,预兆。

(8) “以仁为恩”六句:讲君子的作为,主要指的是儒家。薰然,温和的样子。

(9) “以法为分”六句:主要讲法家的作为。分,名分。表,标识。参,比较,参考。稽,考察。齿,序列,排序。

(10) “以事为常”六句:讲百姓的作为。事,指耕作等劳动。常,常业。蕃息畜藏,繁衍、生殖、积蓄、储藏。畜,通“蓄”。

(11) 醇:借为“准”。

(12) 末度:指礼法的末节。

(13) 数度:指礼乐制度。

(14) 士:士人,即学者。搢绅:仕人,即官吏。

(15) 行:行为规范。

(16) 该:完备。遍:全面。

(17) “判天地之美”三句:判,割裂。析,离析。察,读为“杀”,减损,破坏。

(18) 内圣外王之道:梁启超认为此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译文】

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无以复加了。古代所谓的道术,到底在哪里呢?回答是:“无所不在。”若问:“圣人从哪里诞生?明王从何处出现?”回答是:“圣人有他诞生的原因,明王有他成就的根由,都是源于大道。”

不背离大道本质的,称为天人;不背离大道精纯的,称为神人;不背离大道本真的,称为至人。以自然为主宰,以德性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预知变化的征兆,称为圣人;以仁爱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分别事理,以礼来规范行动,以音乐来调和性情,充溢着温和仁慈的言行,称为君子;以法度分别各自不同的名分,以名号标明各自不同的实际,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事物,用考察的方法来决断事物,就像一二三四数列那样分明,百官的序列就是如此确定的;把耕作劳动作为常业,把衣食作为关注的主要问题,用心于繁衍生息和积蓄储存,关注老弱孤寡的生活,让他们都能得到抚养,这是民生的道理。

古代的得道者不是很完备吗?他们具备了圣人和明王的道德,取法于天地,而能哺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施于百姓,通晓大道的根本,掌握末端的具体法度,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大小精粗,应时变化,无所不发挥作用。古代道术明显表现在礼法度数方面的,在旧的法规法令中和世传的史书中多有记载;那些记载在《诗经》《尚书》《礼记》《乐记》书中的,邹、鲁之地的学者和官吏大多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诗经》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尚书》是记载政事的,《礼记》是讲述行为规范的,《乐记》是讲述调和情绪的,《易经》是讲述阴阳变化规律的,《春秋》是讲述名位职守的。这些学问散布于天下而施行在中原的,百家之学中时有称引和讲述。

天下大乱之后,圣贤的学说不再显明于世,道德标准也出现了分歧。天下的人各以一己之偏见自以为是。譬如耳目鼻口各有功用,却不能相互替代;犹如百家的各种技艺,都有自己的特长,适时方有所用。虽然如此,对于不能兼备众说,不能周遍物理的,只能是一孔之见的曲士。他们割裂了天地的和美,离析了万物的常理,破坏了古人完美的道德,很难具备天地的自然纯美,相称于神明的形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淡而不光明,抑郁而不勃发,天下之人各为自己的喜好,偏执一己的方术。可悲啊,百家的学术走向一偏而不知道回归,势必与古人的道术不能相合了!后世的学者,最为不幸的是,再也见不到天地的纯美和古人完美的道德风貌。古人的道术将被这一代的天下人所割裂毁掉了。


以本为精 (1) ,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 (2) ,淡然独与神明居 (3)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4) 。建之以常无有 (5) ,主之以太一 (6) ,以濡弱谦下为表 (7)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8) 。

关尹曰:“在己无居 (9) ,形物自著 (10)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11) 。芴乎若亡 (12) ,寂乎若清。同焉者和 (13) ,得焉者失。未尝先人 (14) ,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15)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16)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 (17) 。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 (18) ,无为也而笑巧 (19) 。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20) ,曰苟免于咎 (21) 。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22)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 (23) ,可谓至极。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注释】

(1) 本:指大道之本。

(2) 以有积为不足:老子主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3) 神明:指自然。

(4) 关尹:姓严,名喜,字公度,为函谷关令,学于老子。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早于孔子,传说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5) 建:建立,树立。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老子》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解释自然规律的两个哲学概念。

(6) 太一:即道。《老子》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7) 濡弱:柔弱。表:外表。

(8) 毁:伤。实:里,与“表”对言。

(9) 在己无居:自己不存私见。居,止。

(10) 形物自著:有形之物自然昭著。

(11) 响:回声。

(12) 芴:通“惚”,恍惚。亡:无。

(13) 同:指混同万物。和:和谐。《老子》第五十章:“和其光,同其尘。”

(14) 未尝先人:即《老子》“不敢为天下先”之意。

(15) “知其雄”三句:见《老子》第二十八章。谿,与下文“谷”同义,指虚而大,能容纳一切。

(16) “知其白”三句:见《老子》第二十八章。

(17) 受天下之垢:句意见《老子》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垢,辱垢。

(18) 徐:从容不迫,安舒。费:耗神。

(19) 巧:机巧,智谋。

(20) 曲全:委曲求全。

(21) 苟:但。咎:祸。

(22) “坚则毁矣”二句:语意出于《老子》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

(23) 削:侵削。

【译文】

把根本的大道视为精妙的,把派生的万物视为粗疏的,把外物的积累视为不足的,恬淡无为而独与自然融为一体。

古代的道术有这方面的内容,关尹、老聃听到这种风尚就十分喜悦。他们树立“常无”“常有”的学说,把大道视为自己学说的基础,把柔弱和谦下视为外在的表现,把内心虚空、不毁伤万物视为内在的实质。

关尹说:“自己没有主观偏见,有形之物各自彰显。”他活动时像流水一样自然,静止时像镜子一样清明,动静无心,犹如空谷回声。恍惚之中像是空洞无物,寂寞之中像是清虚无有。与万物混同的人和谐,一心想获得的人丧失。未尝跑在别人前头,而常常随在人们的后面。

老聃说:“知道雄的坚强,却持守雌的柔弱,便能成为容纳万物的谿谷;知道明亮,却安于暗昧,便能成为容纳天下的山谷。”人人都争先,我自甘落后,这就是说愿意承受天下人的垢辱。人人都追求实惠,我独索取虚无,正因为没有积蓄,所以感到富足,富足得如高山般的堆积。他的立身行事,从容不迫,不损精神,恬淡无为而耻笑耍弄智巧的人。人人都在追求福禄,自己却独自委曲求全,说这样做姑且免于祸端。以精深为根本,以俭约为纲纪,说:“坚强的容易毁坏,锐利的容易挫折。”常常宽容待物,不侵削别人,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关尹、老聃,可谓是古来博大的真人啊!


寂漠无形 (1) ,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2) !芒乎何之 (3) ,忽乎何适 (4) 。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 (5) ,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6) ,时恣纵而不傥 (7) ,不以觭见之也 (8)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 (9) ,以重言为真 (10) ,以寓言为广 (11)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12) ,而不敖倪于万物 (13)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 (14) ,而连犿无伤也 (15) 。其辞虽参差,而 诡可观 (16)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 (17) ,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 (18) ,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 (19) ,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20)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 (21) ,其理不竭,其来不蜕 (22) ,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注释】

(1) 寂:原本作“芴”,据《续古逸丛书》本改。

(2) 神明:自然。

(3) 芒:通“茫”,茫然。

(4) 忽:恍惚。

(5) 谬悠:虚远不可捉摸。谬,虚。

(6) 端崖:边际。

(7) 恣纵:恣肆,放纵。不傥:无所偏党。

(8) 觭(jī):通“奇”,一面。

(9) 卮言:无心之言。卮,酒器,随人俯仰。曼衍:即“漫衍”,散漫泛流,不受拘限之意。

(10) 重言:借重先哲先贤之言。

(11) 寓言:有所寄托寓意的言论。

(12) 精神:自然。

(13) 敖倪:即“傲睨”,傲视。

(14) 瑰玮(wěi):奇特,宏大。

(15) 连犿(fān):婉转随和的样子。无伤:不伤道理。

(16) (chù)诡:奇异。

(17) 造物者:指自然。

(18) 本:本源,指道。

(19) 宗:宗旨,指道的宗旨。

(20) 稠:通“调”,调和。遂:达。

(21) 解于物:解脱外物的牵累。

(22) 不蜕:不脱离大道的宗本。

【译文】

寂寞虚静而不落形迹,应物变化而没有常规,死亡啊出生啊,皆与天地同体并存,与大自然一起变化来往!茫茫然不知从何处来,恍恍惚惚又不知往何处去,包罗万事万物,却不知归于何处。古来有道术属于这一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风尚就十分喜悦。他用虚远不可捉摸的论说,广大不可测度的言辞,以及不着边际的语言,时常放任发挥而不囿于成说,不持一端之见。认为天下之人沉迷不悟,不能使用庄重的语言与他们交流,于是使用无心的“卮言”来叙述事情,随时更新,符合自然的分际;引用先哲先贤的“重言”来说话,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运用有所寄托的“寓言”来讲故事,推广深刻的道理。独自和天地自然相往来,却从不傲视万事万物。不责问谁是谁非,而混迹于世俗之中。他的著作虽然奇特宏伟,却是婉转连绵,不损伤为文的道理。他的文辞虽然笔法变化多样,却都奇趣盎然,引人入胜。他的精神世界,无比充实,没有止境。上与天地自然一同遨游,而下与超脱生死、不知终始的得道之人结为朋友。他对大道的阐述,宏大而透辟,深广而畅达;他对于道的宗旨,可以说把握得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虽然这样,关于顺应自然变化和解脱外物牵累的学说,他还有无穷的道理,这些道理始终不离大道的宗本,在茫昧恍惚之中,人们永远无法穷尽它的奥妙。


惠施多方 (1) ,其书五车,其道舛驳 (2) ,其言也不中 (3) 。历物之意 (4) ,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 (5) ,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6)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7) ’。南方无穷而有穷 (8) 。今日适越而昔来 (9) 。连环可解也 (10)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1)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 (12) ,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 (13) ;鸡三足 (14) ;郢有天下 (15) ;犬可以为羊;马有卵 (16) ;丁子有尾 (17) ;火不热 (18) ;山出口 (19) ;轮不蹍地 (20) ;目不见 (21) ;指不至,至不绝 (22) ;龟长于蛇 (23)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24) ;凿不围枘 (25)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26)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27) ;狗非犬 (28) ;黄马骊牛三 (29) ;白狗黑 (30) ;孤驹未尝有母 (31)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2) 。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 (33) ,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 (34) ,饰人之心 (35) ,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 (36) ,此其柢也 (37) 。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 (38) ,曰黄缭 (39) ,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 (40) 。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41) !夫充一尚可 (42) ,曰愈贵道 (43) ,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 (44) ,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 (45) ,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注释】

(1) 惠施:姓惠,名施,宋人,曾为梁惠王相,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方:术。

(2) 舛(chuǎn)驳:驳杂不纯。

(3) 中:合,当。

(4) 历物之意:观察分析万物之理。

(5) 睨:斜视,取其偏斜之意。

(6) “大同”二句:从事物局部的性质来讲,有大同、小同或小异、大异之分,所以称为“小同异”。

(7) “万物”二句:从事物的整体来说,又从“同”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相同的;从“异”的角度看,万物无不是相异的,所以称为“大同异”。

(8) 南方无穷而有穷:这是从空间的相对性而言的。因为“南方”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

(9) 今日适越而昔来:这是从时间的相对性提出的命题。我们讲的“今天”“昨天”都是有条件的、相对产生的时间概念,而客观存在的时间却是无限流动的。当我们指出这一个“今日”时,已经成为“昔来”了。

(10) 连环可解:封闭的连环本是不可解开的,所以提出“连环可解”的命题,正是体现任何认识(结论)的条件性,突破认识(结论)的条件限制,这认识的结论也就相应被推翻了。就像平常讲的“连环不可解”的背后有“现在”的时间限定和“用手”的工具性限定,一旦否定它,原来的命题不成立了,新的命题又应时而成立了。

(11) “我知天”三句:意在说明天体本无方位,或称空间有无数的方位相对存在,因此你把中央定在哪里皆无不可。

(12) 观:显示。晓:晓喻。

(13) 卵有毛:命题体现了对生物进化及生物生长过程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观察与认识。就像鸡蛋可以孵化成带毛的小鸡,所以说“卵有毛”。

(14) 鸡三足:《公孙龙子·通变》是这样论证的:“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这种命题,纯属数字游戏。

(15) 郢有天下:谓郢都包括整个楚国。这个命题是从万物“毕同”的观点出发的。

(16) 马有卵:谓马是卵生的。

(17) 丁子有尾:谓蛤蟆有尾巴。丁子,蛙。蛙的幼子是蝌蚪,蝌蚪有尾所以提出这个命题。

(18) 火不热:这个命题从本体论方面说,火的共相只是火,热的共相只是热,二者绝对非一。从认识论来说,火的热出于人的感觉,热是主观的,在我不在火。

(19) 山出口:旧说似皆不确,疑谓“山”字出于“口”字,属文字游戏类命题。(“口”字上面一橫拿开,竖放在中间,即是“山”字。)

(20) 轮不蹍地:此命题含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因为它强调了车轮蹍地的过程中,并非是整个车轮接触地面,而是极小的部位轮番地接触地面进行的。

(21) 目不见:这个命题也有合理的成分。因为眼睛能看东西虽属眼睛的功能,但这功能的实现却有着许多的条件。如精神作用,又如无光无物或眼有病等都不能看见。

(22) 指不至,至不绝:指事不能反映事物的实质,即使有所反映也不能绝对的穷尽。指,指所指事物的概念。

(23) 龟长于蛇:此命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一是旨在说明长短大小的相对性而无绝对性;二是从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看问题,作为特殊性的存在,“龟长于蛇”即可成立。

(24)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谓矩不能画出绝对的方,规也不能画出绝对的圆。绝对的方是方的共相,绝对的圆是圆的共相,事实上的个体的矩、规和方、圆都不是绝对的方、圆,所以提出这个命题。

(25) 凿不围枘(ruì):谓榫眼与榫头是不会完全相合的。凿,榫眼。围,合。枘,榫头。

(26) 飞鸟之景未尝动:这一命题反映了古人把运动过程视为连续性位移的过程,即把运动所经过的空间及时间分割为许多的点,把某一时间与其相配的空间抽出来看,就可以见到某一时间的飞鸟之影停留在某一空间点上,也可以说是“未尝动”。景,古“影”字。

(27) “镞(zú)矢之疾”三句:这是关于静与动的相对性的命题,意在说明动静不是绝对的,动的可以视为静止,静止的可以视为动。镞矢,箭头。

(28) 狗非犬:古人称大犬为犬,小犬为狗,从一般性讲狗与犬同为一类,从个别性讲狗与犬有大小之别。这个命题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区别。

(29) 黄马骊牛三:谓黄马与骊牛为二,加上“黄马骊牛”这一概念,就是三。此与“鸡三足”为同一类的命题。

(30) 白狗黑:谓白狗是黑的。一说从颜色上来命名,白狗黑目,既可说是白狗,也可以说是黑狗,取其部位不同而已。一说从命名的主观性来说,既然可以称白色的狗为“白狗”,也可以称黑色的狗为“白狗”,所以有“白狗黑”的命题。

(31) 孤驹未尝有母:死了生母的小马称为孤驹,脱离具体之“驹”的“孤”却与“未尝有母”的含义相同,但“孤驹”却与“未尝有母”之义相背,这是偷换概念的命题。

(32) “一尺之捶”三句:这个命题反映了“其小无内”的思想,即再小的物质也可以无限的分割,亦即物质是由无限小的单位组成。捶,木杖。

(33) 相应:相互辩论。

(34) 桓团:姓桓,名团,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姓公孙,名龙,赵国人,名家重要人物,著有《公孙龙子》十四篇。

(35) 饰:掩饰,蒙蔽。

(36) 特:独。为怪:创立怪异之论。

(37) 柢:大略。

(38) 倚人:偏邪之人。

(39) 黄缭:姓黄,名缭,楚国人,辩士。

(40) 涂:同“途”。隩(ào):深曲。

(41) 庸:功,用。

(42) 充一:充当一家之言。

(43) 曰愈贵道:说更贵于道。道,自然之道。

(44) 骀(tái)荡:放荡。

(45) 穷响:堵住回声。

【译文】

惠施的学问广博多面,他的藏书有五车之多,他的学说驳杂不纯,他的言论也往往不合道理。他观察分析事物的道理,说:“极大的东西没有外围,可以叫做‘大一’;极小的东西没有内存,可以叫做‘小一’。薄到没有厚度时,不可以累积,但其广大可以延伸千里之远。天空与地面一样低下,高山与水泽一样低平。太阳刚处于正中位置的同时也就是偏斜的开始,万物刚刚生出就开始走向死亡。‘大同’与‘小同’是相异的,这个称为‘小同异’;万物都是相同的也都是相异的,这个称为‘大同异’。南方是无限远的也是有限远的。今天方去越国而昨天已经到达。封闭的连环是可以解开的。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地的北边也在越地的南边。要普遍地热爱万物,因为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

惠施以此诸多命题当做伟大的发现,显示于天下,并让那些善辩者知晓,而天下的善辩者都喜欢和他谈论这些问题。他们论辩的课题很多,诸如,卵中有毛;鸡有三只脚;郢都包括楚国;犬可以是羊;马为卵生;蛤蟆有尾巴;火不是热的;山从口里出来;轮子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所指事物的概念不能达到实质上,即使对实质有所反映,也不能穷尽;用矩尺画出的并不方,用圆规画出的也不圆;凿出的榫眼与榫头不可能完全吻合;飞鸟的身影不曾移动;疾飞的箭头,却存在着静止和不静止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黑牛合起来为三;白狗是黑的;孤驹未曾有母亲;一尺长的杖,每天截取一半,一万年都截取不完。好辩的人们用这些论题和惠施辩论,终生没有了结。

桓团和公孙龙都是善辩之人,他们蒙蔽人心,改变人的意向,能够胜过人的口舌,却不能折服人的心志,这是辩论者的局限。惠施天天运用自己的心智与别人辩论,独与天下的辩者提出许多怪异的论题,以上所述就是他们辩论的大略情况。

然而惠施的口辩,自以为是最出色的,说:“天地是多么伟大啊!”惠施心存壮志而无道术。南方有个名叫黄缭的异人,询问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以及产生风雨雷霆的原因。惠施毫不推辞而予以回应,不加思索便即刻回答,说遍了万物生灭的所有原因。如此说个不停,多得难以住口,还是觉得没有说够,更加上一些奇谈怪论。他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东西当做真实,想在辩论中胜过别人而获取名声,因此他与众人不合。他轻视道德的修养,重视对外物的研究,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自然之道来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虻那样徒劳无济,对于万物有何作用!他充当一家之说还可以,要说比大道还珍贵,那就太危险了!惠施不能以一家之说而止息,把精力耗散在万物的分析上而不厌倦,最终只落个善辩的名声。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而无所收获,追逐万物而永不回头,这是用声音阻止回声,形体和影子竞走,是很悲哀的呀!

上一章:列御寇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