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起义与大秦灭亡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作者:陈舜臣

如此残暴不仁的政权绝不可能长久。当时全国总共两千万人,其中有一百多万人都是囚犯,毫无疑问这是违背常理的。只是稍微弄错了度量衡,就有牢狱之灾。而且朝廷在全国范围下达了征调令,囚犯在被按照规定的人数划分好之后,就要被带去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囚犯到达指定地点的日期也是有严格规定的,若不能如期到达,就要遭到严惩。

也许是因为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天气异常,大雨一直下个不停。道路被淹,桥梁被冲垮,被征调的囚犯无论如何也无法准时到达了。就算顶风冒雨拼命赶路,迟到了也照样要被砍头。囚犯们一想横竖都是死,干脆造反好了,于是大家就地解散。一时之间,全国到处都是反抗暴秦的人。

后来夺得天下的刘邦也是如此。当时刘邦已经年过四十,所以未被征调。不过他是负责押送囚犯前往目的地的人,却不料变成了他们的首领。各地逃犯云集,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而胡亥却把自己关在咸阳宫中,拒绝听任何坏消息,谁敢告诉他坏消息就是自讨苦吃。时间一长,胡亥身边的人都报喜不报忧了。眼看陈胜和吴广就要带着义军打进来了,还是没有人提醒胡亥。毕竟说了也是要掉脑袋,这谁还敢说呢。

当义军进攻咸阳时,秦军才开始慌忙反击。但秦朝已经尽失人心,从全国各地调来的精兵也作鸟兽散。

攻城的一方是来自全国的义军,守城的一方是因为个头高大就被秦始皇从地方征调过来的人。当义军攻城时,守城的士兵只要看到认识的人就会立刻倒戈。将军章邯率领秦军与义军对抗,结果还是投降了。


【陈说】

如果不下雨,陈胜、吴广一行会如期抵达渔阳,尽管满腹牢骚,却还是会执行戍边的任务。即使下雨,只要没有“失期法皆斩”的严惩规定,他们也还是会赶赴渔阳的。

不能不说因为“法”才逼迫他们在大泽乡反叛。法让他们绝望,不得不反,别无他路。

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成了摧毁大秦帝国的导火索。可以说秦兴于法,也亡于法。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万里长城》

赵高见形势不利,便将所有责任都推到秦二世身上,逼他自尽。秦二世苦苦哀求赵高:“我不要这个皇位了。我愿意当一郡之王,王不行的话当诸侯也好,千户侯也行啊!”可惜他仍然没能逃过一劫。

秦二世在城池将破的时候,问身边的宦官为什么不早点儿告诉自己,宦官答道:“正是因为没有告诉您,我才能活到现在。”

秦始皇的子嗣几乎被屠戮殆尽。胡亥头脑简单,赵高担心会有别的竞争对手和他争天下,便将秦始皇的几十个皇子和公主都杀掉了。然后,赵高又立胡亥兄长的儿子——子婴为皇帝。[子婴(?~公元前206年),秦三世,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赵高自以为能随意操纵子婴,结果反被子婴所杀。但一切为时已晚,以项羽为首的义军就在眼前了。

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子婴主动投降,战乱也因此停息了。想当初秦始皇创立政权时,满怀着传位至千秋万代的雄心壮志,谁知事与愿违。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守住都城,秦始皇也曾将精锐力量和地方的财富全都聚集到咸阳。看到地方没有富豪和权贵,秦始皇就彻底放心了。

【陈说】

有一种说法称子婴是在万里长城附近含恨自杀的扶苏之子。

赵高杀了那么多公子、公主,子婴定是对他恨入骨髓。赵高的双亲、兄弟、妻室、子女也因此全部诛连。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楚汉相争》

但是,没有权势也一样可以推翻一个王朝。陈胜和吴广只不过是被征调的短工,这群短工高举反旗,却没想到引来了各行各业的人。这也是秦朝不得人心的表现。就算防造反防得再严密,如果负责防卫的军队阵前倒戈,那么这样的军队也就形同虚设。

其实秦军的叛变也有前车之鉴。据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商军纷纷倒持兵器。若守城的军队倒持武器,则说明他们没有战意,愿意归降敌军。商朝就是这样灭亡的。不管用多庞大的军队守城,如果不得军心,灭亡就是迟早的事。

秦始皇明明知道这段历史,却认为自己会成为例外。秦朝怎么可能就这样灭亡,地方有什么厉害的人物吗?身强力壮的精英男子都被集中到了中央,全国的聪明人和财富也都在中央。其余六国的宫殿都被毁掉了,财富也都搬到这里来了。中央应有尽有,秦朝不可能灭亡。秦始皇肯定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相反,刘邦进入咸阳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刘邦心里很清楚,秦朝统治之下的百姓一直为法律所苦,动不动就会因为触犯法律而沦为做苦力的囚犯,所以百姓恨极了烦琐严苛的律法。也许是刘邦身边诸如张良这样的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律法只有三条:杀人者死刑,伤人者受罚,盗窃者也要受罚。刘邦一进咸阳就只列出三条简单的法律条文,将繁杂的秦律全部废除。对此,咸阳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刘邦也因此得了人心。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有多么痛恨秦朝的法律。

但是,义军的首领项羽,并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他一进城就四处纵火,破坏秦始皇的陵墓,将墓中的财宝洗劫一空,只放过了兵马俑坑里不值钱的陶俑。因为项羽,咸阳的大火烧了好几个月,秦朝的霸业也毁于一旦。

项羽虽然与刘邦说好谁先进城谁就是皇帝,但得知刘邦进了咸阳之后,项羽立即翻脸不认人,反而迁怒于刘邦。这便引出了后来的“楚汉争霸”。

【陈说】

项羽出身于世代楚将的名门。楚灭亡后,虽说已经落魄,但毕竟是名门出身。

刘邦是沛人,没有可以炫耀的门第。《史记·高祖本纪》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就是“大叔”、“媪”就是“大婶”的意思。甚至刘邦为始祖的汉王朝时代的记录史料里,也没有明确记载刘邦父母亲的名字,可见一定是庶民出身。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楚汉相争》

项羽出身名门,是楚国将军之后,他手下应当还有一些旧部。但在当时,精兵都被抽调去了中央,项羽所集结到大约也不算什么雄师,但多少也算有一些兵力。至于刘邦,他不过是沛县[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县,刘邦的故乡。]的一个芝麻官。与其说是官员,他其实更像是一个地痞流氓。

项羽和刘邦,加之陈胜和吴广,这样的一些普通人,为什么能号召这么多人为他们卖命呢?或许老百姓觉得,他们再差也比秦始皇强。无论让他们来统治有多糟糕,至少不会比现在更惨了。百姓对秦始皇恨,着实已经深入骨髓了。

项羽和刘邦或许曾经默默地思量过:自己并不十分理解这些将士的心情,为何能够召集这样庞大的部队为自己效力。但这一路上不断地有新人追随他们,到了咸阳附近,连秦军都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想守卫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人心,增强军队实力,调整军队制度反而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

【陈说】

按照当时的状况,秦朝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如果没有陈胜的举兵,汉能否接替秦建国也未可知。如果再晚十年的话,刘邦在年龄上恐怕已不适宜参与争夺天下这样的大业。陈胜举兵的时候,刘邦也就是四十岁左右,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胜是汉王朝的恩人。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楚汉相争》

新一任秦王子婴选择主动向刘邦投降。子婴按照投降的仪式,在脖子上系上白绫,坐上白马拉的白车,带上了一副棺材。在脖子上系白绫就代表甘愿被绞杀,也就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意思。刘邦给子婴留了一条活路,随后入城的项羽却毫不留情地将子婴杀死,宣称自己是下一任皇帝。

由于项羽不吸取秦始皇的教训,最后让刘邦在争斗中占了先机。项羽崇尚精英,将精兵都集结在自己手下,一旦有人和自己对着干就带兵去讨伐,长此以往军队自然疲惫不堪。秦始皇把精兵都聚集在咸阳才导致失败,项羽不仅和他犯了同样的错误,连心态都是一样的。

刘邦能获胜,大概是得益于他手下都是些聪明人。是张良等人提醒他,不要做惹民怨的事。刘邦本好女色,咸阳城美人如云,他在进城后曾想将她们都据为己有,多亏手下阻拦才忍住了。

上一章:遗臭万... 下一章:治国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