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禁卫军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作者:陈舜臣

虽然文献史料记录了秦国军队的信息,但具体情况不明。兵马俑坑有许多用陶土烧制的士兵像,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秦军是以何种面貌何种方式进行战斗的。而兵马俑坑的妙处,也正在于它忠实地还原了秦国禁卫军的风貌。秦国有各种各样的军队,如果秦始皇的陵墓是浓缩版的咸阳城,那么陵墓东侧人数众多的军队就是禁卫军。

禁卫军大约有七千人,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精兵。兵俑平均身高为1.8米,可见秦始皇当年选拔的都是高大魁梧的人。兵俑如真人大小,个个都是雄壮的精兵,且装束轻便。虽然他们也身穿铠甲,但这种铠甲便于活动,与日本烦琐的铠甲完全不同。除了兵俑以外,战车部队以及指挥部也都和实物大小相同。

军队分为左军、右军以及中军。三个俑坑中的兵马俑一号坑,容纳的是三军中的右军。右军阵营中以步兵为主。步兵不仅仅是右军的主力,同时还是秦国军队的主干。秦国之所以能在白刃战中接连获胜,步兵可谓是有着汗马功劳。由此推测,位于一号坑的右军应该是秦军的主力。

考古工作者在尝试发掘了一号坑左侧1036平方米的土地后,发现了1441个兵马俑,及89辆战车。从战车占比较高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测这支军队为左军。因为左军的编制中既有步兵也有骑兵,算是一种战车部队。同时由于骑马机动性较高,左军也负责打头阵。

发现一号坑之后一个月后又发现了三号坑。三号坑是呈“凹”字形的小型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中室位于坑的东侧。中室里有一辆装有华盖、涂有颜色的驷马战车。三号坑中的兵俑都是彩色的,虽然现在已经变得斑驳,但脸上还残留着不少色彩。而这辆车应该就是被称为戎车的指挥车。

戎车能容纳四个人,但因为满载会比较拥挤,不方便作战,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三个人用一辆战车,左中右各坐一个人。相比之下,这辆车上有4个兵俑,以此推断这辆车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用来向士兵下令。车上空间狭小,无法随意挥舞长矛,而且他们拿的是一种名为“殳”的仪仗,并非武器。

话说回来,如果将一个物品大量生产,甚至做了七千之数,那这个物品就很容易出现相同的形态。有一个成语叫作“千篇一律”,或许也是用来描述这样的状况的。有些人觉得,兵俑会不会只有外形不同,相貌则完全相似呢?

事实上,由于禁卫军中皆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有用之才。既然来自全国,那便是东西南北的人都有,或许当时具有中国各地特色的面孔都聚集在这里了。为了表现出各地不同的风俗,兵俑的发型也各不相同。

并且兵马俑虽然是量产,但每一个都长得不一样。有人表情平静,有人斗志昂扬,有人英姿飒爽,还有人强忍不安、面露担忧之色。尽管陶俑被埋在土里多年,但效果依然很逼真,真实地还原了秦国兵将的形象。

比如将军俑则头戴冠冕,肩膀、背后或是前胸有装饰品。因为与普通士兵不同的装饰,士兵很容易知道自己的长官在哪里,并按照长官的命令行事。指挥作战的司令在战车里鸣金就代表撤退,击鼓则代表进军。如果被敌军猜到信号的含义,后果会很严重,所以秦军也经常改变信号。但原则上,鸣金一般都代表着撤退。“金”的形状像钟,但是用来敲的,与计时的西洋钟不同。

跪射俑,即弩兵单膝跪地,做持弩待发状。而他抬起的那只脚,连鞋底的防滑纹路都纤毫毕现。此外,全军每个人都系着领巾,在保护颈部皮肤不受铠甲伤害的同时,又不失英气。每位士兵都英姿勃发地拿着兵器,长矛占多数,也有戟等。

兵马俑对研究历史,或是研究武器、服装、军队政法的人来说,实在是一座宝库。兵马俑栩栩如生的样子,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尽管兵马俑的制作如此精良,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在现代人看来,兵马俑是令人惊叹的珍宝,但在当时的人眼中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东西。而且兵马俑不过是工匠奉秦始皇的命令制作的,省了人工费也就没什么成本了。

所以,项羽打进咸阳城的时候也没有动兵马俑,他掠走的是那些更值钱的宝物。项羽嫌兵马俑笨重,拿出去卖也没人要,兵马俑也因此躲过一劫。

这印证了老子的学说,无用的东西才会被留下。同样是树,笔直的树更便于利用,所以很快就会被砍掉。最后被留下的都是歪七扭八、不易点燃的树。在当时的人看来,也许兵马俑也没什么大用,所以不值得记录下来。

而且我很好奇兵马俑到底是在何处烧制而成的。按理来讲,这些陶制的俑应该是在窑里烧制而成的,但附近并没有窑的遗迹。如此想来,兵马俑或许是在野外将头部、上身和腿分开烧制之后,再拼装到一起的。

而且当时人们是用什么燃料烧制兵马俑的呢。如果用木材烧制,那么这么多俑可能要砍光附近两三座山上的树木。树被砍光之后又会给当地百姓造成多大灾难呢,也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上一章:意外的... 下一章:主帅俑...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