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读者的信

女性的时刻  作者:梅琳达·盖茨

我曾有幸多次到访中国,这些不可思议的旅程让我有机会深入这个国家,了解它的历史,而且,在2008年,我还曾感受过北京奥运会带来的震撼。不过,正如别的旅程一样,中国之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旅途中遇到的人。

我在《女性的时刻》中写到,我代表基金会访问世界各地,坐下来倾听当地女性的人生故事,这一切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她们的故事带给我一种紧迫感,也让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紧迫感来自这样一些女性,她们中的一位代表,就是2008年我在海南一个村庄里见到的一位母亲。她十年前就被确诊为肺结核,经过治疗,她痊愈了,但不久,疾病卷土重来,雪上加霜的是,她上次服用的药物导致病菌产生了抗药性。她告诉我,按照新的治疗方案,她每天必须吞下满满一把药片。说完,她伸出手给我看那些药片,好让我有个概念。

她还告诉我,生病最严重的后果不是损害健康,而是拖累家人。由于她病得无法工作,她的几个孩子都食不果腹,尽管她特别想让孩子们都过上好日子,但现在,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似乎已经关闭了。

这样的故事我听过不少。它们揭示出贫困与疾病的关联,讲述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故事,只要可以,她们甘愿为改善家庭和社区的生活付出一切。这些故事无不告诉我们,世界多么需要进步。

但我也听过另一些故事,它们让我看到,进步绝非遥不可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尤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摆脱了极端贫困,越来越多的产妇在难产中幸存,越来越多的儿童得到了成长所需的营养。此外,由于中国卫生工作者、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2018年,中国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较2008年下降了75%。但愿这也意味着我在海南岛见到的那位妇女今天能亲眼见证她的孩子们实现梦想。

当然,进步不会从天而降。在这一次次飞跃的背后,是一个个为世界做出非凡贡献的普通人。

在中国,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一个大家想必早已熟知,那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1930年生于宁波。十六岁时,她也像我2008年在海南岛见到的那位妇女一样,得了结核病。

在2008年,虽然病人必须服用一大把药丸,但结核病仍是可以治愈的。而在1946年,医学还远没有这么发达。实际上,那时人们刚刚发现一种能有效治疗结核病的抗生素。试想,假如屠呦呦没能成为战胜疾病的幸运儿之一,那一切将会怎样?

幸运的是,屠呦呦康复了。不仅如此,这段经历还激励她成为一名药学研究者。2015年,由于发明了一项突破性的疟疾治疗手段,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种药物叫作青蒿素,曾帮助全世界数百万患者战胜病魔。

《女性的时刻》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书中的女性也像屠呦呦一样,始终在努力为自己、家庭和社区带来新的可能。我很荣幸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让我也能与你们分享这些女性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一位印度修女的故事。她开办了一所学校,专门面向那些被当地大多数人视作“贱民”的女孩。

你会读到一位马拉维妇女的故事,在她的劝说下,男性主动肩负起人们习惯上认为应由女性承担的工作。

你还会读到一位新西兰经济学家的故事,她勇敢地挑战统计数据中存在的偏见,指出这些数据没有计算女性为照顾亲人和家庭付出的无偿劳动。

我记录的这些女性都令我深受鼓舞,激励我付诸行动。在此,我想与你们分享她们的故事,希望她们也能给你们带来启发。

---梅琳达·盖茨

上一章:可供读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