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装死的美好生活

鸟有什么好看的  作者:川上和人


鸟有什么好看的
新鲜度嘛……

装死的科学

“‘见到熊就装死’这样的说法简直荒唐,一点都不科学。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慌,最妥善的方法是保持姿势固定不变,慢慢往后退。”

春天一到,“森林里的熊先生”便会从冬眠中醒来,开始在山野里奔跑。与此同时,采山菜的俊男靓女也忙着在山林中奔跑。双方相遇的概率瞬间飙升,于是人们就只能在花朵盛开的林间小路逃之夭夭[出自日本童谣《森林里的熊先生》。]了。

每逢熊出没的季节,我们总能听到本节最开头的那段话。这时就必须先思考,究竟何为“科学”。一般来说,在科学层面得到证实的事情总归是比较可信的。虽然我这个级别的科学家还是会无条件地盲目相信“白衣天使”的言论,但我也不是不知道“科学”必须满足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在自然科学界,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可证伪性”和“可再现性”。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说“你想证明的某件事可以被证明是错的”。能否满足这一点,是某个观点能否获得科学可信性的重要条件。

举个例子:我在夏威夷的海滩见过美人鱼。即使我看到的只是套着比基尼的上半身,没有看到极具鱼类特征的下半身。但我坚信,那么好看的只可能是美人鱼。

可我的朋友们说,他们没见到美人鱼。也难怪啊,毕竟美人鱼很害羞,只有天选之人才能一睹芳容。

我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这种对象不存在”。要是能找到美人鱼,那问题就解决了。可要是找不到,见过的人肯定会说:“美人鱼是存在的,只是你看不到罢了。”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换句话说,我能证明“美人鱼存在”,却不能证明“美人鱼不存在”。“世上有美人鱼”这个假设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我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所谓“可再现性”,就是“只要凑齐相同的条件,就一定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再举个例子:如果我说“科学证明,美人鱼和我邂逅就一定会一见钟情”,那就意味着,我们无论邂逅多少次都会坠入爱河。即便转世投胎,我们也能终成眷属。

虽然这两个条件不一定总能完全成立,但是请大家姑且记一下吧。

不想死就得装死

“见熊装死大法”为何广为流传?源头就在古希腊“博物学家”伊索[古希腊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此处称他博物学家是诙谐的说法,将《伊索寓言》当作科学报告。]出具的报告里。报告仅此一例,并没有进行过科学验证。这份报告里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观察结果,比如蚂蚁会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备粮食、蝈蝈会拉小提琴等等[均出自《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有机会的话不妨一读。

我好歹也是个标榜科学的动物学家,深感自己有责任重新探讨一下这个从未被验证过的装死大法。没有知识储备的人撞见熊肯定会惊慌失措。要是与如此狼狈的行为相比,装死的存活率更高,那我们就可以说“装死也是有效的战略之一”。

乍看之下,装死和瞎胡闹没什么区别。毕竟这意味着在敌人面前放弃抵抗,暴露自己。然而装死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就在前线用过这招。他的伟业也传遍了自然界,引得野生动物争相效仿。

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北美负鼠了。在掠食者迫近的时候,它们总会装死。蜷起身子,跟木偶似的瘫在地上,舌头耷拉在嘴巴外面,活脱脱一副“吐舌头卖萌”的表情。甚至会有绿色液体流出肛门,浑身散发出腐臭,连心跳都会变慢。

英语中有一个表示“装死”的固定搭配——play possum。北美地区管负鼠叫possum,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就是“装成负鼠的样子”。负鼠的装死行为就是词源。

在掠食者面前装死,不就等于把自己拱手送到人家嘴边吗?如果你是嘴上嚷嚷着“不要不要”、心里其实挺乐意的小妖精,用这招也未尝不可。但是,一倒下就真成了人家的盘中餐啦……不过别急,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

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食肉动物。有袭击活物的狐狸,也有吃尸体的秃鹫。对活着的负鼠来说,爱吃活物的掠食者是最可怕的。遇到这种家伙,扮演腐败的尸体能让对方误以为自己没有作为食物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尸体会逐渐腐败、变质。分解死尸的细菌往往会分泌毒素。安第斯神鹫等习惯吃死尸的动物进化出了针对毒素的抵抗力,但是对普通的掠食者而言,毒素应该是有害的。所以,在掠食者面前模仿腐败的尸体,可以有效降低自己作为食物的价值。

扮演尸体可不是负鼠的专利。猪鼻蛇属的蛇会散发尸臭装死。日本的貉和獾也会装睡。有报告称,巴西的短头蟾科动物会闭上眼睛,四仰八叉躺在地上,装出自己死得很痛苦的样子。日本有句老话叫“送到嘴边不吃是男人的耻辱”。但丢人就丢人吧,反正打死我也不吃这种死得不明不白的青蛙。总而言之,“装死”是许多动物采用的生存战略之一。

不死鸟传说的真相

当然,我们的鸟类也用上了这个法子。鸡是最典型的例子,一旦背朝下受到压迫,它们就会进入假死状态。有些鸟更夸张,还没翻过来,身子就僵了,一动不动。

开展捕捉调查的时候,我经常需要给鸟测量身体数据。不顾对方苦苦挣扎,擅自测量身高体重……要是对人做了这种事,那可太无耻了,我怕是会被直接送去恶魔岛监狱,连法庭都不用上。用游标卡尺或普通的尺子测量翅膀和鸟嘴的长度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是小鸟,就用左手包住抓好,把要测量的部位留在外面,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即可。

称体重就有点麻烦了。用手抓着称肯定不行,只能把鸟装进袋子之类的东西里,然后放到体重秤上。有时候鸟会在袋子里上蹿下跳,称不出稳定的读数,气得我直骂。有时候鸟会透过袋子的缝隙逃跑,我只能看着它们的背影感叹。不管怎样努力,测量工作还是那么艰辛,反正每个环节都很费事。

不过有些鸟特别体贴我们科学家,只要背朝下轻轻一放,它们就乖乖不动了。好比翠鸟,一旦被仰面静置,便会全身僵住,合上的翅膀垫在身体下面,纹丝不动。这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中年发福,行动不便。毕竟把其他鸟摆成同样的姿势,人家肯定会立刻扑扇翅膀飞走的。除了翠鸟,还有几种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生活在某些地区的栗耳短脚鹎和暗绿绣眼鸟,也有一部分会进入这种“假死状态”。

无论是鸡还是别的鸟,再怎么睡不着觉,也不至于主动仰面朝天,用难看的姿势酣然入睡,可它们竟然进化出了这样的行为模式。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掠食者是很重要的原因。

被老鹰、狐狸等掠食者袭击的鸟类难免会拼命反抗。正所谓狗急跳墙、鼠急咬猫,鸟急了也会咬老鹰的。话虽如此,让翠鸟跟苍鹰单挑,还是毫无胜算。为了彻底了结猎物的性命,掠食者会瞄准要害攻击。拼命抵抗无异于火上浇油,愚蠢至极。而猎物一旦停止反抗,就意味着掠食者取得了胜利。照理说,猎物会成为不会动的食材,不需要一直按着。

于是掠食者便放松了警惕。制胜的良机就在这一刹那——猎物必须趁敌人误以为自己已死,放缓攻势的时候飞速开溜。这的确是在搏命,但“世上有会装死的鸟”这一点能从侧面证明“装死是有执行价值的手段之一”。鸡的假死状态是由“仰面压迫”触发的,足见掠食者正是这种行为的成因。被猫抓住的鸽子或其他小鸟用这种方法逃生的画面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凤凰是传说中的“不死鸟”,飞入火中也能死而复生。这种行为和“假死的鸟苏醒过来,振翅飞走”颇有几分相似。古人说不定是因为观察到了野鸟的假死行为才创造出了不死鸟传说,这个假设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重生的凤凰终究是“死”过一回的,说它们是“不死”鸟好像不太严谨,充其量不过是僵尸罢了。

是真是假

如果装死并非彻头彻尾的自杀行为,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终手段,那“撞见熊的时候装死”也许就不是单纯的伊索寓言了。接下来,我会结合研究熊的同事贡献的专业知识,再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栖息在本州以南的黑熊是爱吃素的杂食性动物。果实、菌类、橡子、嫩芽……看上去好吃的植物都不会错过。它们有时也会攻击蜜蜂、小型哺乳动物什么的,死尸也吃。哺乳动物的口味偏好往往存在个体差异,熊也不例外。

爱吃素的熊应该不太会把人当作食物进而攻击。只是,“在山里偶然见到人的熊”和“在路口跟人家撞个满怀羞红脸开启一段爱情故事的女高中生”不一样,要是人的反应太大,熊说不定会因为受惊发起攻击。如果你遇到的是这种个体,装成没有敌意的尸体倒也不至于完全不奏效。

然而,如果你遇到的是尝过死尸的熊,就没那么容易过关了。也许有熊碰巧在野外发现了梅花鹿的尸体,被营养丰富的“野味”激发了美食家之魂。在这种熊面前装死,那就只有后悔的份儿了。

总的来说,我通过思维实验推导出一个假设——装死可能对某些熊有用。装死貌似是有效手段之一,但眼下我又回到了原点,还是犹豫,不敢向大家大力推荐这种方法。要从科学的角度证实这个假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慌张的人和装死的人分别丢到性格各异的黑熊面前,比较一下两组人的生存率。我毕竟只是个鸟类学家,具体的实验还是让研究哺乳类的科学家去做吧。

请大家牢记,科学家要想从科学的角度判断一个假设成立与否,就得下定决心,把实验做到这个地步。语言是有灵力的东西,轻视“科学”这个词就是对这种灵力的亵渎,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被科学无情地背叛。不过言灵[最早出自日文,日本人认为语言中有一股神秘强大的力量,可以祝福和诅咒。]只会出现在天选之人面前。也许有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但我敢拍着胸脯说,它就在那里。

上一章:3 下一章:1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