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万章下

孟子  作者:孟子

本篇第三、四、八章论交际之道。交友当以对方的品德为友,不可有所倚仗,而交际时应以恭敬为心。由此出发,对待当今诸侯的态度,应考虑到他们虽然多行不义,却毕竟与拦路抢劫不同,所以要先教育他们,教而不改才有“杀”的问题。第六、七、九章,论君主养士尊贤之道和君臣关系,强调对士人应有充分的尊重;臣属对于君主也不应绝对服从,而是有匡君谏主的义务。其他各章或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作为圣人的不同之处,或述周王朝的爵禄制度。第八章提出读书解诗,应“知人论世”,是孟子在文学方面的重要主张,对后世文艺理论有很深的影响。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 (1) ,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2) ,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3)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4) 。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5)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注释】

(1) 横(hènɡ)政:暴政。

(2) 顽:贪。

(3) 由由然:怡然自得的样子。

(4) 淅:淘米水。

(5) 金声:指音乐开始演奏时,由金属乐器钟、镈等最先发出的声音。玉振:指演奏即将结束时由玉磬最后发出的声音。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颜色,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服事,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进取,天下动乱就引退。暴政出现的地方,暴民停留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去住。他以为同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上朝的礼服,戴着上朝的礼帽坐在泥土和炭灰上。在商纣的时候,他住在北海的海滨,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风节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有自立的意志。

“伊尹说:‘服事谁不是服事君主,使唤谁不是使唤百姓?’天下太平他也进取,天下动乱他也进取。说:‘天生育这些百姓,就要让先知者唤醒后知者,让先觉者唤醒后觉者。我,是天下人中的先觉者,我将用真理来唤醒老百姓。’他想到天下的百姓、男男女女有不能获得尧、舜的恩泽的人,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到水沟里去一样——他就是这样地自己承担天下的重担。

“柳下惠,不为事奉污浊的君主而感到羞耻,不辞去小官。做官时,不隐藏自己的贤能,一定照原则办事。被遗弃时不抱怨,困穷时不发愁。与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去。照他的话说,‘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赤身裸体在我身边,又怎么能污染我呢?’所以听说过柳下惠的风节的人,鄙陋者变得宽宏大量,刻薄者变得温柔敦厚。

“孔子离开齐国时,淘完米,等不及做饭就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可以快走就快走,可以久留就久留,可以不做官就不做官,可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负责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说是集大成的人。集大成,就像奏乐时先以击打钟镈开场,再以敲击玉磬收尾一样,完完整整。击打钟镈,是条理的开始;敲击玉磬,是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是运用智慧的事业;条理的终结,是完成圣德的事业。智慧,好比技巧;圣德,好比力量。就像在百步之外射箭,箭射到靶子,是你的力量在起作用;箭射中靶子,就不是你的力量在起作用了。”


北宫锜问曰 (1) :“周室班爵禄也 (2) ,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 (3) ,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4) ,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5)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 (6) ,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注释】

(1) 北宫锜(qí):卫国人。

(2) 班:等列,规定级别。

(3) 能:及。

(4) 视:比,同。

(5) 元士:上士。

(6) 粪:施肥。

【译文】

北宫锜问道:“周王朝规定官爵和俸禄的等级,是什么情况?”

孟子说:“详细的情况不能了解了,由于诸侯厌恶那制度对自己的不利,都把文献毁坏了;不过我曾经听说过它的大致情况。普天下爵位的制度是,天子一级,公一级,侯一级,伯一级,子、男同为一级,共五等。各国官位的制度是,君主一级,卿一级,大夫一级,上士一级,中士一级,下士一级,共六等。俸禄的制度是,天子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公与侯都是纵横各一百里,伯是纵横各七十里,子和男都是纵横各五十里,共四等。不足五十里的小国,不能直接隶属天子,而是附属于诸侯,叫做附庸。天子的卿所受的封地与侯同样大小,大夫所受的封地与伯同样大小,元士所受的封地与子、男同样大小。公、侯大国的土地纵横各一百里,君主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四倍,大夫比上士多一倍,上士比中士多一倍,中士比下士多一倍,下士的俸禄和在官当差的老百姓相同,俸禄足够代替他耕田的收入。中等国家的土地是纵横各七十里,君主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三倍,大夫比上士多一倍,上士比中士多一倍,中士比下士多一倍,下士的俸禄和在官当差的老百姓相同,俸禄足够代替他耕田的收入。小国的土地是纵横各五十里,君主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二倍,大夫比上士多一倍,上士比中士多一倍,中士比下士多一倍,下士的俸禄和在官当差的老百姓相同,俸禄足够代替他耕田的收入。农夫的所得,是一夫受田百亩。百亩地进行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口人,上等偏下的农夫可以养活八口人,中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七口人,中等偏下的农夫可以养活六口人,下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五口人。老百姓在官家当差的,他们的俸禄也照这样分等级。”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 (1) ,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 (2) :‘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 (3) 。虽蔬食菜羹 (4) ,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 (5) ,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注释】

(1) 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

(2) 费(bì):国名。

(3) 入云、坐云、食云:云入、云坐、云食的倒文。

(4) 蔬食:即“疏食”,粗糙的伙食。

(5) 甥:女婿。贰室:副宫。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怎样交朋友。”

孟子说:“不倚仗自己的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也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所谓友,是以对方的品德为友,不可有所倚仗。孟献子,是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个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人我忘了。献子和这五人交朋友,心中没有献子是大夫的念头。这五人,也是这样,如果心存献子是大夫的念头,就不同他交朋友了。不仅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是这样,即使是小国的君主也有这种人。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是把他当老师,我对于颜般,是把他当朋友。王顺、长息,是服事我的。’不仅小国的君主是这样,即使大国的君主也有这种人。晋平公对于亥唐,亥唐叫他进去,他才进去,叫他坐,他才坐,叫他吃饭,他才吃饭。即使是粗糙的米饭、菜羹,也不曾不吃饱,因为不敢不吃饱。但也仅此而已,并不和他共有君主之位,不和他一起处理政务,也不和他分享俸禄。这只是士人的尊贤,而不是王公的尊贤。舜拜见帝尧,帝尧请他这位女婿住在另一处官邸,也请舜吃饭,两人轮着做东,这才是天子结交普通老百姓为友的态度。以地位卑微者尊敬地位显贵者,这叫尊重贵人;以地位显贵者尊敬地位卑微者,这叫尊重贤人。尊重贵人和尊重贤人,道理是一样的。”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 (1) ,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康诰》曰 (2) :‘杀越人于货 (3) ,闵不畏死 (4) ,凡民罔不 (5)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注释】

(1) 御:阻止。这里指拦路抢劫。

(2) 《康诰》:《尚书》篇名。

(3) 越:虚词,无义。于货:取其货。

(4) 闵:通“暋”,强横。

(5) (duì):同“憝”,怨恨。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交际时该持怎样的心情?”

孟子说:“恭敬。”

万章说:“常言道:‘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是不恭敬的。’为什么?”

孟子说:“尊贵的人有所赏赐,自己先考虑,‘对方得到这礼物的办法,是合乎义,还是不合乎义’,考虑妥当了,才接受,这样做是不恭敬的,所以说不该拒绝。”

万章说:“不要直说拒绝,而是心里拒绝,心里说‘对方从老百姓那里得到这东西的办法,是不义的’,而用别的借口推辞,不可以吗?”

孟子说:“对方按规矩结交我,按礼节接待我,这样的话,连孔子也都是会接受的。”

万章说:“如今有个在城门外拦路抢劫的人,他按规矩结交我,按礼节馈赠我,这样可以接受他抢来的东西吗?”

孟子说:“不可以。《康诰》说:‘杀人而抢夺人家的财物,强横而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怨恨的。’这是不必先教育就可以杀掉的人。殷接受了夏这条法律,周接受了殷这条法律,没有改动过。现在抢劫比以往还厉害,怎么能接受呢?”


====================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1)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2) 。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 (3) ,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 (4) ,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 (5)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6)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 (7) 。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 (8) 。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9) 。”

【注释】

(1) 比:同。

(2) 充类:类推。

(3) 鲁人:指鲁国士大夫。猎较:大夫率士众打猎,猎时以所获猎物各归猎者所有,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较:争夺。按,以猎物为祭品,本是诸侯之礼,且猎物悉数归公;猎后再通过习射的成绩,决定各人应得猎物的多少,以示辞让。孔子时,大夫亦僭用此礼,且不依古法习射,则猎时自必互相争夺,所以孟子认为是不合礼的。

(4) 簿正:在簿书上规定。

(5) 兆:开始。

(6) 淹:停留。

(7) 行可:可行其道。

(8) 际:接。指对自己的礼节待遇等。

(9) 公养:指对一般贤者的礼节待遇等。

【译文】

万章说:“现在的诸侯对百姓巧取豪夺,和拦路抢劫一样。如果搞好接待的礼节,君子就可以接受他的礼物,请问这有什么说头?”

孟子说:“你认为今天假如有圣王兴起,将把当今的诸侯通通杀掉吗?还是教而不改再杀呢?不是自己所有,却把它弄到手——把这种行为叫做强盗,这只是类推到义理的极端。孔子在鲁国做官,鲁国士大夫在打猎时争夺猎物,孔子也在打猎时争夺猎物。打猎时争夺猎物都可以,何况接受赏赐呢?”

万章说:“那么,孔子做官,不是为了发扬道吗?”

孟子说:“是为了发扬道。”

“为了发扬道,为什么还在打猎时争夺猎物?”

孟子说:“孔子先在簿书上规定可用的祭器,又规定不得用别处打来的猎物供在簿书上所定的祭器内。”

万章说:“孔子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呢?”

孟子说:“孔子是先试一下。试过了证明可行,而竟不得推行,这才离开,所以孔子不曾在一个地方待满三年。孔子有时是因可行其道而做官,有时因君主对自己的礼遇不错而做官,有时因君主养贤而做官。对季桓子,是因可行其道而做官;对卫灵公,是因君主对自己的礼遇不错而做官;对卫孝公,是因君主养贤而做官。”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1) 。孔子尝为委吏矣 (2) ,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 (3) ,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注释】

(1) 抱关:守门。柝(tuò):巡夜所敲的木梆。

(2) 委吏:负责保管仓库、会计事务的小官。

(3) 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吏。

【译文】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困,但有时也是因为贫困。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奉养父母。为贫困而做官的,辞掉高官做小官,拒绝厚禄只领薄俸。辞掉高官做小官,拒绝厚禄只领薄俸,做什么合适呢?守门打更都行。孔子曾做过管仓库的小官,说:‘财物的出纳没差错就行了。’也曾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吏,说:‘牛羊都长得茁壮就行了。’地位低下而议论大事,那是罪过。在朝廷上做官而道得不到发扬,那是耻辱。”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于氓也 (1) ,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

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 (2) ,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 (3) ,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4) ,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5) 。’盖自是台无馈也 (6) 。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之 (7) ,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 (8) ,庖人继肉 (9) ,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 (10) ,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注释】

(1) 氓:迁移来的人。

(2) 亟(qì):屡次。

(3) 摽(biào):赶走。

(4) 稽首:磕头。再拜:拜两次。“稽首再拜”,有拒绝之意。“再拜稽首”,有接受之意。

(5) 伋:子思之名。

(6) 台:通“始”,才。

(7) 将:送。

(8) 廪人:管仓库的小吏。

(9) 庖人:掌管伙食的小吏。

(10) 仆仆:烦扰的样子。

【译文】

万章说:“士不依靠诸侯为生,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因为不敢。诸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然后流亡国外,依靠别的诸侯为生,这是礼。士依靠诸侯为生,是不合于礼的。”

万章说:“君主所赠的粮食,就接受吗?”

孟子说:“接受。”

“接受有什么道理?”

孟子说:“君主对于侨居本国的人,本来就该周济。”

万章说:“周济他,就接受,赏赐他,就不接受,为什么?”

孟子说:“因为不敢。”

万章说:“请问为什么不敢?”

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固定的职务,来接受上面的给养。没有固定的职务而接受上面的赏赐,人们以为这是不恭敬的。”

万章说:“君主馈赠,就接受,不知道可以经常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馈赠肉食。子思不高兴。最后一次,他把使者赶出大门外,向北先磕头,又拜了两次,拒绝说:‘今天才知道君主是像养狗养马一样地对待我。’大概从此以后才不再馈赠了。喜爱贤人却不能任用他,又不能养他,可以叫做喜爱贤人吗?”

万章说:“请问国君要养君子的话,怎样才可以叫做养呢?”

孟子说:“先给他传达君主的旨意,他就先拜两次,又磕头,接受下来。以后管仓库的人常送来粮食,管伙食的人常送来肉食,就不再传达是君主的旨意了。子思认为为了一点肉食使自己不胜其烦地一拜再拜,不是养君子的方式。尧对于舜,打发自己的九个儿子服事他,两个女儿嫁给她,百官、牛羊、仓库都具备,把舜养在田野之中,以后又提拔他到最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才是王公尊敬贤者的方式。”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 (1) ,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 (2) ,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 (3) ,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 (4) ,士以旂 (5) ,大夫以旌 (6)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厎 (7)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8) 。’”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注释】

(1) 质:通“贽”,见面礼。

(2) 亟(qì):屡次。

(3) 齐景公田:参见《滕文公下》第一章。

(4) 旃(zhān):赤色曲柄的旗。

(5) 旂(qí):上画龙形,杆头系铃的旗。

(6) 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鸟羽做杆饰的旗。

(7) 厎(dǐ):磨刀石。

(8) 视:注视,指看在眼里。

【译文】

万章说:“请问士人不主动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住在城市里的,叫做市井之臣,住在田野里的,叫做草莽之臣,都叫老百姓。老百姓,如果不是送了见面礼做了属臣,就不敢去谒见诸侯,这是礼制。”

万章说:“老百姓,召唤他服役,就去服役;君主要见他,召唤他,却不去谒见,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去服役,是义;去谒见,是不义。而且君主要见他,是为什么呢?”

万章说:“因为他的见多识广,因为他的贤能。”

孟子说:“如果是因为他的见多识广,那么,天子是不能召唤老师的,何况是诸侯呢?如果是因为他的贤能,那么,我没听说过要见贤人却随便召唤他。鲁缪公屡次去见子思,说:‘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与士人交友,是怎样的?’子思不高兴,说:‘古人的话,说的是君主以士人为师,哪里是说和他交友?’子思的不高兴,难道不是这个意思:‘论地位,那么,你是君主,我是臣属,怎么敢和君主交朋友?论道德,那么,你是向我学习的人,怎么可以和我交朋友?’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请求和他交朋友都不能够,何况是召唤呢?齐景公田猎,用旌旗召唤管猎场的小吏,他不来,准备杀他。有志之士不怕弃尸沟壑,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赞同他什么?就是赞同这点,违背礼的召唤,他不去。”

万章说:“请问召唤管猎场的小吏应该用什么?”

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旃,召唤士人用旂,召唤大夫用旌。用召唤大夫的旗帜来召唤猎场管理员,猎场管理员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礼节来召唤老百姓,老百姓难道敢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来召唤贤人呢?要见贤人而不走恰当的路,就好比要人家进来却关着门。义,就是路;礼,就是门。只有君子能走这条路,出入这个门。《诗经》说:‘大路平得像磨刀石,直得像箭。这是君子所行走的,是平民所关注的。’”

万章说:“孔子,只要国君有召唤,不等车马准备好就步行出发;那么,孔子错了吗?”

孟子说:“那是孔子正在做官,有官职,国君用召唤官员的礼节召唤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1) 。颂其诗 (2)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

(1) 尚:上。

(2) 颂:通“诵”,诵读。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一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满足,便又追论古人。吟诵他们的诗,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译文】

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事。孟子说:“王问的是哪一种公卿?”

王说:“公卿还有所不同吗?”

孟子说:“不同的。有和王室同宗族的公卿,也有和王室不同姓氏的公卿。”

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宗族的公卿。”

孟子说:“君王如果有重大错误,他就上谏;反复上谏还不听从,就废弃他的王位改立别人。”

王突然变了脸色。

孟子说:“王不要诧异。王问我,我不敢不用正义来回答。”

王的脸色平静以后,又问和王室不同姓氏的公卿。

孟子说:“君王如果有错误,他就上谏,反复上谏还不听从,自己就离职。”

上一章:卷九 下一章:卷十一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