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

论语  作者:孔子

本篇原为一章,现分为二十七节。着重记录孔子在各种场合的神貌举止,尤其详尽地叙写了孔子在朝廷、宗庙等重要场所的一举一动。这犹如礼的演示,具体反映出礼制在仪态形表上的严格要求,对于考察礼制文化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此外,孔子平素衣食住行中的神情意态在本篇也得到生动的记叙。孔子倡导周礼直接关联着他的政治理想,但礼的本质体现又往往离不开仪式表象。春秋时代周礼日益衰败,原有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而变化的端倪常常首先在礼仪形式上表露出来。这就是孔子特别注重礼制外在形态的社会原因。孔子自身一丝不苟地遵循礼制,从他的行为表现中,能够形象地领悟到他对礼的作用的期待,体会到他主张克己复礼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真诚希冀。本篇末章与全篇内容很不一致,读之令人费解,前人解释多有歧义,朱熹认为“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论语集注》)。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1) ,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 (2) ,唯谨尔。

【注释】

(1) 恂恂(xún):温和恭顺的样子。

(2) 便便(pián):形容语言流畅。

【译文】

孔子在本土乡里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言辞一样。

他在宗庙朝廷,说话明白流畅,只是很谨慎。

10.2 朝,与下大夫言 (1) ,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2) 。君在,踧踖如也 (3) ,与与如也 (4) 。

【注释】

(1) 下大夫:职官名。卿以下的大夫。卿即上大夫。

(2) 訚訚(yín):恭敬而正直的样子。

(3) 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 与与:仪容合度的样子。

【译文】

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显得温和快乐;与上大夫说话,显得恭敬正直。君主临朝,孔子显得恭敬不安,仪容合度。

10.3 君召使摈 (1) ,色勃如也 (2) ,足躩如也 (3)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4) 。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5) 。”

【注释】

(1) 摈:通“傧”,迎接宾客。

(2) 勃:脸色变得庄重的样子。

(3) 躩(jué):快步走的样子。

(4) 襜(chān):整齐的样子。

(5) 不顾:不回头。这里表示走远。

【译文】

君主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便庄重起来,行走时步履疾速。他向同立于身边的人作揖,或向左或向右地拱手,衣服前后摆动,显得整齐不乱。快步向前走的时候,如鸟舒展翅膀一样。宾客辞别后,孔子必定向君主禀报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 (1) ,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2) 。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 (3) ,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 (4) ,逞颜色 (5) ,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1) 鞠躬:这里形容恭敬谨慎的样子。

(2) 阈(yù):门槛。

(3) 摄:提起。齐(zī):衣服下摆。

(4) 等:指台阶的层级。

(5) 逞:舒展。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大门,显得恭敬谨慎,好像门容不下身子的样子。

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去时不踩门槛。

经过国君的座位,便脸色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力气不足的样子。

他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恭敬谨慎,好像屏气不呼吸的样子。

出来后,走下一级台阶,脸色舒展,怡然自得。

走完台阶,即快步行进,好像鸟儿展翅一样。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又显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10.5 执圭 (1) ,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2) 。

享礼 (3) ,有容色。

私觌 (4) ,愉愉如也。

【注释】

(1) 圭:一种玉器。上圆下方,举行典礼时君臣手中所执。这里指大臣出使邻国时,执圭以示君命。

(2) 蹜蹜(sù):脚步小而密。

(3) 享礼:呈献礼品的仪式。享,献。

(4) 觌(dí):相见。

【译文】

孔子出使邻国,手中握着圭,恭敬谨慎,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他举圭向上如同作揖,执圭向下如同授物与人。脸色庄重好像战战兢兢,脚步细密好像沿着线在前行。

在呈献礼物的仪式上,他容光焕发。

在私人会见时,他和颜悦色。

10.6 君子不以绀 饰 (1) ,红紫不以为亵服 (2) 。

当暑,袗 绤 (3) ,必表而出之。

缁衣 (4) ,羔裘 (5) ;素衣,麑裘 (6) ;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7) 。

必有寝衣 (8) ,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9) 。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 (10) ,必杀之 (11) 。

羔裘玄冠不以吊 (12) 。

吉月 (13) ,必朝服而朝。

【注释】

(1) 绀(gàn):深青透红的颜色,这是祭服的颜色。 (zōu):比绀更暗的一种颜色,这是丧服的颜色。饰:镶边。

(2) 红紫:是当时贵重的颜色。或说红紫不是正色。今从前说。亵服:家居衣服。

(3) 袗(zhěn):单衣。 (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4) 缁(zī)衣:黑色上衣。古代的皮衣毛向外,外需加罩衣,且颜色当与皮衣毛色相同。这里的“缁衣”及以下“素衣”、“黄衣”均指套在皮衣外的罩衣。缁,黑色。

(5) 羔裘:指黑色的羊毛皮衣。

(6) 麑(ní):小鹿,毛白色。

(7) 短右袂:把右边的衣袖做短些,便于做事。袂,袖子。

(8) 寝衣:即被子。

(9) 居:坐。

(10) 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成,有多余的布缝成褶子,不加裁剪。

(11) 杀:裁去。

(12) 玄冠:黑色的礼帽。羔裘玄冠都是吉服,故不可穿着去吊丧。

(13) 吉月:正月。这里指正月初一。或说每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和黑中透红的颜色作衣服的镶边,不用红色紫色作家居的衣服。

夏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但如果出去则一定套上外衣。

黑色的外套配羔羊皮裘,白色的外套配小鹿皮裘,黄色的外套配狐皮裘。

居家穿的皮裘做得较长,但把右边袖子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要有被子,长度为身长再过半。

用狐貉的厚毛做坐垫。

丧期满了以后,什么饰物都可佩带在身上。

只要不是上朝和祭祀须整幅布制作的礼服,一定裁去多余的布。

不穿戴黑色羔裘和黑色礼帽去吊丧。

正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礼服去朝见君主。

10.7 齐,必有明衣 (1) ,布。

齐必变食 (2) ,居必迁坐 (3) 。

【注释】

(1) 明衣:浴衣。

(2) 变食:改变日常饮食,主要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

(3) 迁坐:改变卧室,即从平常所居的燕寝移至正寝。

【译文】

斋戒时,一定要有浴衣,要用布做的。

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一定要改变居住的卧室。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 。

食 而 (2) ,鱼馁而肉败 (3) ,不食。色恶,不食。臭恶 (4) ,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5)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6) 。

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 脍:细切的鱼肉。

(2) (yì)、 (ài):都指食物经久而腐臭。

(3) 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

(4) 臭:气味。

(5) 食气(xì):饭料,主食。气,同“ (xì)”,指食物。

(6) 市:买。脯(fǔ):干肉。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鱼、肉腐臭,不吃。食物颜色变得难看,不吃。气味变得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饮食时间,不吃。不按定规切割的肉,不吃。调味的酱醋不合适,不吃。

席上肉品虽多,但吃肉的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饭后留着姜不撤,但也不多吃。

10.9 祭于公,不宿肉 (1) 。祭肉不出三日 (2) 。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 不宿肉:古代国君祭祀,大夫、士有助祭之礼,祭礼结束,国君把祭肉赐与助祭之臣,这些肉在祭礼上已放置数日,因此不可再存放一夜。宿,过夜。

(2) 祭肉:指家祭的肉。

【译文】

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典礼,所得的祭肉不能再存放一夜。家祭的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再吃了。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10.11 虽疏食菜羹 (1) ,必祭 (2) ,必齐如也 (3) 。

【注释】

(1) 疏食:粗粝的饭食。菜羹:蔬菜做的汤。

(2) 必:一本作“瓜”,当以“必”为是。祭:这里指古代饭前的一种祭礼,即将席上食品各取少许,置于食器之间,用以祭先代发明饮食的人,表示不忘本。

(3) 齐:同“斋”,严肃恭敬的样子。

【译文】

虽然是粗粝的饭食和蔬菜汤,在用餐前也一定先行祭礼,而且一定是恭恭敬敬的。

10.12 席不正,不坐。

【译文】

坐席放得不端正,不坐。

10.13 乡人饮酒 (1) ,杖者出 (2) ,斯出矣。

【注释】

(1) 乡人饮酒:指古代乡饮酒礼。

(2) 杖者:指老人。

【译文】

举行乡饮酒礼后,等老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10.14 乡人傩 (1) ,朝服而立于阼阶 (2) 。

【注释】

(1) 傩(nuó):古代驱逐疫鬼的仪式。

(2) 阼(zuò)阶:东阶。这是主人站立的地方。

【译文】

乡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便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0.15 问人于他邦 (1) ,再拜而送之 (2) 。

【注释】

(1) 问:问候。

(2) 再拜:古代一种礼节,手据地,俯首但不至于手,这样拜两次。

【译文】

托人向别国的友人问候,对受托者拜两次而送别。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 (1) ,不敢尝。”

【注释】

(1) 达:通晓,明白。

【译文】

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接受。说:“我不知道这药的药性,不敢尝一尝。”

10.17 厩焚 (1)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

(1) 厩:马棚。

【译文】

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伤了人吗?”没有问到马。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 (1) ,必熟而荐之 (2) 。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3) 。

【注释】

(1) 腥:生肉。

(2) 荐:进奉。这里指向祖先供奉。

(3) 先饭:在君行祭礼时先吃饭,是表示为君尝食的意思。

【译文】

国君赐熟食,必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生肉,必定在烧熟后先向祖先进供。国君赐活物,必定畜养起来。

侍奉国君一起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尝饭食。

10.19 疾,君视之,东首 (1) ,加朝服,拖绅 (2) 。

【注释】

(1) 东首:即头朝东躺着。这里表示正面对着国君。

(2) 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一端下垂。

【译文】

孔子生病了,国君来探视,孔子头朝东面,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唤,孔子不等驾好马车,就先步行前往。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1)

【注释】

(1) 此章重出,已见《八佾篇》第十五章。

【译文】

孔子进周公庙,对每件事都发问。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 。”

【注释】

(1) 殡:停放灵柩待葬。这里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丧事。”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马,但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不行拜礼。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1) 。

【注释】

(1) 居:居家。客:一本作“容”。当以“客”为是。

【译文】

睡觉时不像尸体那样直挺着,平日居家不用像做客或待客那样恭敬。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1)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2) 。

凶服者式之 (3) 。式负版者 (4) 。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5) 。

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 狎(xiá):亲近。

(2) 亵:常相见。

(3) 凶服:丧服。式:通“轼”,车前横木,可让乘者凭扶。

(4) 版:国家图籍。

(5) 作:立起。

【译文】

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很熟悉的,一定改变神情以示哀悼。看见戴着礼帽的人和盲人,即使常常相见,一定显得很礼貌。

在车上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俯身凭轼致哀。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就俯身凭轼致敬。

遇有丰盛的宴席,一定改变神色起立致意。

遇有疾雷大风,一定改变神色以示敬畏。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 (1) 。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1) 绥(suí):登车用的扶手带。

【译文】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正地站好,再握着扶手带登车。

在车中,不回头看,不很急地说话,不以手指指点点。

10.27 色斯举矣 (1) ,翔而后集 (2) 。曰:“山梁雌雉 (3) ,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4) ,三嗅而作 (5) 。

【注释】

(1) 举:飞起。

(2) 集:鸟栖止于树上。

(3) 雉:鸟名,即野鸡。

(4) 共:通“拱”。

(5) 嗅:当作“狊(jú)”,鸟张两翅。

【译文】

野鸡一见人的脸色不善就高高飞起,盘旋一阵然后停在树上。孔子说:“山梁上的这些野鸡,识时宜呀!识时宜呀!”子路对它们拱拱手,它们拍打着翅膀又飞走了。

上一章:子罕篇第九 下一章:先进篇...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