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林荫幽径  作者:伊凡·蒲宁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经典作家,伊·阿·蒲宁的一生是为文学的一生,创造性的文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他的生命。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俄罗斯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举世公认。

蒲宁于1870年10月10日生于俄国沃罗涅日市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因家境每况愈下,4岁时,全家被迫迁到叶列茨县祖父的田庄上,后又寄居外祖母的一个庄园里。就在这两个田庄里,蒲宁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在庄园和庄户人,和旧日的农奴频繁交往,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在旷野上放牧,听他的母亲和使女们唱古老的民谣,讲述民间故事和童话。11岁进中学之前,蒲宁的教育由一位家庭教师负责。此人通晓三种外语,又擅长音乐、绘画,喜好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讲故事。正是在他的熏陶下,蒲宁自幼养成了用画家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音乐家的耳朵捕捉天籁的习惯,培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对蒲宁日后的创作生涯大有裨益。

蒲宁8岁起即模仿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作,学习写诗。1887年4月,他将《乡村乞丐》一诗投寄彼得堡《祖国》周刊,次月即获刊载,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首诗作。在此期间,他的家庭彻底败落。蒲宁不得不于1889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先后当过图书管理员、资料统计员、刊物推销员等。1895年,他辞去在《奥勒尔消息报》的职务,前往彼得堡和莫斯科,结识了契诃夫、巴尔蒙特、勃留索夫等作家,自此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和翻译。1901年,他的成名诗集《落叶》出版,获得俄国科学院普希金文学奖。这对一个文学新人来说,堪称殊荣。

蒲宁的小说创作始于19世纪90年代初。他的第一篇小说原名《无题》,投寄《俄罗斯财富》杂志后,杂志负责人米哈伊洛夫斯基大为赏识,并预言小说作者将成为大作家。这篇小说于1893年发表时,由杂志编辑部将篇名改作《乡村素描》。1897年,蒲宁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进入20世纪后,蒲宁与契诃夫及高尔基友谊日渐深厚。他的创作也进入了第一个盛期。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中篇小说《乡村》《故园》《快乐的农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扎哈尔·沃罗比耶夫》《叶勒米尔》《莠草》《蛐蛐》以及《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弟兄们》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先后问世的。

在此期间,他并不常住在彼得堡的大城市,而是以乡居为乐,并多次去俄国各地和国外旅行。高尔基客居意大利卡普里岛期间,他亦曾去该岛小住。他之所以致力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就是听从了高尔基的建议。他曾致函高尔基说:“您无法想象我是多么重视您的意见,您的意见犹如起死回生的仙水一般洒在我的身上!”当时俄国社会正处于大变动前夕,知识界的思想极端复杂,文坛流派纷呈,而蒲宁能始终坚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他一生中这些重要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同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对他的关注和鼓励分不开的。蒲宁的这些作品对于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蒲宁之所以能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他力避当时盛行的矫饰、浮夸、玄奥的文风,凡他的作品无不结构严谨,语言洗练、生动、传神,人物塑造惟妙惟肖,景物描绘玲珑剔透,堪称俄国散文的楷模;其二是因为他这些作品历历如绘地道出人世的沧桑,从不停留于肤浅的道德探索,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的激情和隐秘的思想活动,探究并展示俄罗斯人性格的光明面和阴暗面,窥破它们如何在现实与幻想间来回摆动。这些作品以严峻而阴暗的笔触,勾勒出俄国农民所过的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和落后、迷信、愚昧、守旧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在蒲宁的优秀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强烈憎恨和有力抨击。在蒲宁看来,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农民和贵族地主面对农村经济的破产,两者的利益和命运应当而且可以趋于一致。然而现实生活却表明恰恰相反,农民和地主是冰炭不相容的,这使他苦恼、绝望,也使他的作品总是蒙着一层阴暗、幻灭的色彩。蒲宁的作品反映了他创作思想的矛盾和彷徨。

这种矛盾与彷徨也反映在蒲宁的处世态度上。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爆发时,他便和《真理杂志》意见相左,拒绝再为该刊撰稿。十月革命后他选择去国他居,也就绝非偶然了。1918年5月,蒲宁从莫斯科逃亡到俄国南方。1920年1月26日红军攻入敖德萨,蒲宁就在当天登上法国游轮流亡国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从俄国出走后,蒲宁一度侨居巴尔干半岛,后来定居法国。就寓居国外的生活而言,蒲宁是位清贫的作家,但是就他在这些年的创造成就而言,蒲宁又是一位富有的作家。生活的清贫与创作成就的富有是否有因果关系?蒲宁有段话也许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一直打心里害怕富有的生活,追逐这种生活,维持这种生活,会把一个人的精力耗尽。这种生活的阔绰及卑下激起我的憎恨。”所以蒲宁获诺贝尔奖后,周济文友,散尽千金。

甘于清贫的蒲宁,长年寓居法国小镇,潜心写作,对生与死、爱与恨这两对永恒的矛盾做了洞幽烛微的探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和短篇作品集《林荫幽径》就是其中的代表。

《林荫幽径》是蒲宁暮年最后一部自选集,先后花费八年多时间才完成。1943年在纽约面世,1946年在巴黎再版,后又在苏联出版。蒲宁认为,《林荫幽径》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好,在技巧上最圆熟的一个集子”。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这个集子时说:“我有生之年已所剩无几。我的体力已非常衰弱,凭着这点儿体力我在整理我的旧稿,希望(这种希望也是微弱的)有朝一日得以出版。我即将把这些小说全部读完,我发现我过去没有给它们以应有的评价。其实这些作品无论就它们的独创性、多样性、洗练、艺术魅力、内在和外在的美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我这样讲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对于我这样一个衰翁来说,已没有什么虚荣心可言,我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做出这样的评价的。”1947年初,他把这个集子寄给在苏联的一位友人,附函说:“书中有若干大胆的描写,请勿难为情。从整体上说,这个集子讲的是悲剧,是柔情,是美。这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最富独创性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蒲宁的晚年处境相当凄苦。因坚持用俄文写作,他的稿费收入十分有限,他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由于慷慨资助文友而渐渐告罄,生活日益艰难,加之欧战爆发,一度萌生归国之念,终因战火延烧到苏联而未能如愿。1953年11月8日,蒲宁在巴黎简朴的寓所里与世长辞,结束了他长达六十七年的文学生涯。在他身后,他留下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巨大而恒久的影响力,一代又一代读者从中获得启迪和艺术享受,并与之共鸣。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上一章:贝尔纳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