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头号功臣被闲置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受命去太原 金国上下正在努力规划下一次南侵的时候,宋钦宗还在思考怎么援救太原的问题。自从种师中殉国、姚古待罪[姚古被贬时间为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二十八日。]之后,朝中能够胜任前敌总指挥这个职务的只剩下种师道一个人了。但是种师道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河东惨败的消息传来之后,种师道身体情况更加恶化,多次上书请求罢职,随后从滑州回到了开封。 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初三,宋钦宗召开了一次朝会。他的意思是,现在太原如此危急,张孝纯已经派人送了不少蜡书出来求救,城内的情况已经快要到极限了,现在需要一个人来接替种师道河北河东宣抚使的职务,重新组织对太原的武装救援。 果然,这时候因为王云没机会抢功了,吴敏和耿南仲立刻换了一个态度,不再说“金人先渝盟,三镇不能给”这样的话,而是联络了一大帮人在宋钦宗面前吹风,说现在北宋势弱而金国势强,用兵不是上策,最好的办法还是按照原来的约定割让三镇以消弭兵火。 宋钦宗虽然自己也是一个朝令夕改的人,但是仍对吴敏等人的善变感到气愤。他的犟脾气上来了,坚持认为自己手里还有牌,不能放弃三镇。主战的李纲看到宋钦宗难得态度如此坚定,立刻站出来舌战群儒,痛骂吴敏等人,说祖宗之地不可放弃,割地只会徒增敌方势力,涂炭我方生灵,这哪里是为民父母之道?[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八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吴敏等人一看李纲跳出来指责自己,立刻顺着宋钦宗的话建议,说李纲上次守开封的时候做得很不错,是个带兵打仗的人,既有斗志又有能力,不如就让李纲接替种师道。 李纲听完赶紧推辞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此前从没带过兵,开封围城的时候他临危受命,虽然侥幸成功,但是打仗的确不是他的长项。再说,守城和进攻完全不一样,他根本胜任不了这个角色,将来一定会误了皇帝的大事,到时候即便是杀了他也于事无补了。 然而宋钦宗此时已经别无人选,思前想后也觉得只有李纲才能担此重任,当即便下令让尚书省立刻出任命书,要当面授予李纲。李纲拒绝说:“即便是臣不自量力为了陛下去走这一遭,那也应该让有司择一个吉日上任,拜大将岂能像呼小儿这般随意?” 宋钦宗觉得李纲说的话也有道理,于是答应先选日子。谁知道这是拖延之计,李纲回家以后立刻上书称病,请求退休,同时力陈自己无法胜任大帅的原因,还说吴敏和耿南仲之所以这么建议,不过是想要借机报复,把他排挤出朝廷而已[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八收录的李纲《传信录》。]。但是李纲连续上书十多次,宋钦宗始终不答应,逼着他上任,局面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即便李纲耍赖,也动摇不了宋钦宗想武力解围太原的决心。六月初六,他开始大规模地亲自任命河东前线的指挥官,准备集中手上的力量再一次对太原周边的金军发起主动进攻。上一仗唯一获得嘉奖的刘韐被任命为宣抚副使,名义上是李纲的副手,他的任务是带领真定府路总管王渊、钤辖李质等将领率兵五万人守住辽州,以防战事一起,金军趁乱从井陉进入河北地区。解潜担任制置副使,与折彦质一起接管隆德府以前姚古的军队,随时准备从威胜军北上援救太原,张孝纯的儿子张灏统领河东和陕西的兵马作为辅助。 这次行动的副总指挥刘韐是元祐九年(1094年)进士,为文官出身的将领,宣和年间为越州知州,因为参与平定方腊叛乱而走上武将的道路。在种家和姚家几乎被耗光以后,现在的这帮人算是宋钦宗手里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了。 当然,宋钦宗也没有忘记隔空嘉奖太原城里的张孝纯和王禀。张孝纯被升为武当军节度使,王禀被升为建武军节度使,不管太原城里的人能不能收到这个嘉奖令,但是至少可以激励一下城外的人。 完成军队调动之后,六月初九,宋钦宗还非常有心机地给粘罕发了一封国书来迷惑粘罕,称自己不是不愿意交割三镇,确实是当地的军民非要抵抗,朝廷也没办法。既然情况已经如此,两国的士兵互相厮杀,实在是有违上天的好生之德,不如就以三镇的租税来折算成岁币,至于已经被斡离不和粘罕占领的燕云旧地就不要了[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七十九《宋主再乞免割三镇书》。]。这种一边备战一边发国书的行为,金国也用过不少次,在这上面吃了大亏的宋钦宗终于也学会了。 宋钦宗在这边紧锣密鼓地准备的时候,李纲依然没有出发。他在知道宋钦宗委任了即将深入前线的刘韐作为自己的副手后,更是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实际上的指挥价值,干脆就在开封装病耍起赖来。这时候,有人悄悄给李纲说了宋钦宗一定要派他去太原的根本原因——陈东为首的数万军民宣德门请愿事件的影响。宋钦宗一直对李纲的民间威望耿耿于怀,不想让他继续留在开封。所以当吴敏建议李纲去救太原的时候,宋钦宗立刻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就是为了用这个借口堵住开封百姓的嘴,生怕万一战事不顺,开封的百姓又要请愿让他去带兵。现在李纲已经骑虎难下,越推脱,宋钦宗就对他越忌惮,诋毁他的声音就越多。[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四。] 李纲听到这样的话顿时醒悟。回想当初他和耿南仲在宋钦宗面前吵架时,耿南仲污蔑他策划了陈东事件,宋钦宗只是在一旁打圆场,并没有制止耿南仲,这说明宋钦宗的心里确实有这方面的顾忌。正巧许翰又给李纲送来一张条子,上面只有两个字:杜邮。[《宋史·李纲传》。] 这是一个战国时期的典故。秦昭襄王进攻邯郸不利,于是派白起带兵去增援。白起认为攻下邯郸难度太大,于是自称病重,迟迟不肯出兵。三个月之后,秦军战况越发不利,秦王命令白起立刻出发,白起走到咸阳城外的杜邮时,被暴怒的秦王以抗命为由赐死。李纲看到这两个字以后立刻明白,白起这般功高盖世的名将都会因为“逗挠”被杀,何况他一个小小的书生。 李纲迅速接受了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的任命,告诉宋钦宗自己将于六月二十二日出发。宋钦宗对李纲的态度还算满意,命人抄了一篇《裴度传》赐给李纲,希望他学习唐代名相裴度,虽然屡遭同僚中伤,但是依然尽心尽力为国平叛,立下大功。李纲也毫不客气,在回给宋钦宗的奏折里抄录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希望自己不在开封的这段时间,宋钦宗能够远离那些在背后说他坏话的奸邪小人。 磨磨蹭蹭到河阳 君臣二人文绉绉地互表衷肠以后,李纲就趁着出发前的这段时间筹集兵马。筹来筹去,枢密院说只能给他提供区区两万人,而且没有马。李纲向宋钦宗抱怨说,跟金军作战没有马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缺马到了这种程度,他连军队的门面都撑不起来,更不用说要在战场上和女真骑兵硬拼了。大唐天宝末年,名将封常清去平叛,沿途州县看他军容不整,认为他没有战斗力,都叛归安禄山了。现在他带兵救太原,要是也这样寒酸地出师,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眼看宋钦宗有些心动,李纲立刻申请说,现在开封还有几千匹马,请宋钦宗下令都征调给他带去救太原。 宋钦宗同意了李纲的请求,命令他把需要的东西都列成清单交上来。李纲满怀期待地交上去以后,还没等到宋钦宗回复,就先看到开封府张贴了一张榜文出来:“宣抚司在开封征调马匹属于骚扰百姓,不予施行。”李纲知道又有人在背后给他穿小鞋,但是他已经无可奈何,也不想去追究到底是谁了。 六月二十二日的期限很快就要到了,李纲发现手里的东西基本上都没准备齐,于是申请再晚一阵子出发。这下宋钦宗终于忍不住了,直接给他批复了八个字:“迁延不行,岂非拒命?”意思是,你一直这样拖着不出发,是准备抗命吗? 李纲非常清楚,如果自己以现在手头的兵力和装备去解救太原,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上了战场只能以一场惨败告终,要么死于敌手,要么死于贬斥,运气不好可能还要被宋钦宗军法处置。于是他也开始耍横,给宋钦宗上了一道赌气意味非常浓重的奏折:“陛下以前认为我专权,现在认为我抗命,我这样专权抗命之人怎么能够担任大帅的职务呢?请陛下将我罢职,另外选择信任的人,就让我回乡养老吧。”跟着这篇奏折一起送上去的,还有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河北河东宣抚使的一堆制书。 宋钦宗丝毫不理会李纲这一茬,既不同意他辞职,也不同意他推迟出发时间,只是继续让他出发去救太原。无计可施的李纲终于在六月二十五日踏上了去太原的路[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八收录的李纲《传信录》。]。出发之前,李纲专门申请了大将军出征礼,场面非常壮观,开封百姓为之振奋不已。不过这一切都瞒不过送行的种师道,这个带兵的老行家回家之后叹息了一句:“这点兵,难啊!”[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九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这时候,李纲的斗志已经被理智消磨得差不多了。他手里没什么像样的兵力,虽然刘韐等人名义上归他指挥,但是他根本就没办法在短期内联系上这些部队,而且宋钦宗都是绕过他直接指挥,所以各个将领对他也没有什么服从度。自知已经被排挤在决策圈以外的李纲实在不愿意北上送死,便决定采取一个策略——拖。 李纲从开封出发以后,先过河去了河阳(治今河南孟州西),在这里训练士卒、修整器甲,足足耽搁了十来天,然后才进军怀州,甚至都没有越过太行山。到了怀州之后,他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征兵,并且整肃军纪;另一件就是建造战车和操练士兵。 李纲征兵,大家可以理解,毕竟朝廷只给了他两万名士兵,当初种师中、姚古、张灏、黄迪接近二十万的兵马去救太原都被银术可杀得落花流水,现在他带着两万人去太原,简直就是自杀。不征兵,显然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造战车这件事情,确实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战车是一种年代相当远古的武器装备,它对地理环境的要求比骑兵要高出很多,而且灵活性也远远不如骑兵,只适合在没有积水的平原地区作战。北宋历朝历代都有“精研”古代兵书的官员们在面对西夏、辽国和金国骑兵处于下风的时候,引经据典地认为战车正好可以成为骑兵的克星,即所谓“步不胜骑,骑不胜车”。直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还有人建议用战车来对付交趾的象兵[《宋史·兵志》。],韩琦在奏折中也提到朝廷“大作战车”,容易让辽国误认为北宋要擅启边衅[《宋史·韩琦传》。]。 假如李纲要在广袤而平坦的河北地区作战,那还好理解一些,但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太原,从怀州进入河东地区最近的一条道就是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所经之处关隘众多、道路险峻,拉辎重的牛车通行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庞大的战车运到战场上去了。但是李纲毫不在乎这个问题。他在怀州的时候,有人给他献上了一辆战车,这种战车采用两杆双轮的构造,以马力牵引,车身和马身覆盖皮革和竹片作为保护,据说运转便捷而且还能禁得起骑兵的冲击。每辆战车配备二十五人的装甲步兵作为辅助,结成战阵前进,保管金国骑兵望风而逃。也不知道李纲是真的相信,还是觉得弄这个可以拖延时间,于是按照这个模型制作了上千辆战车,每天带兵操练,说是要等到大军齐集之后一举北上解围太原。 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就是在用一种荒唐的方式抗拒宋钦宗给他下达的北上命令。 宋钦宗对这样的举动非常不满,来信催促李纲早点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李纲上书解释说,他手里的兵实在是不够用,一直在等朝廷给他补充人马。在此之前他曾经向朝廷建议从荆湖、四川、福建、广南的士兵中抽调十余万精锐发往河东和河北一线,防备金军入秋以后大举南侵。但是这些军队出发之后没多久,宋钦宗又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取消了这次行动,只有很少一部分南方军队抵达了黄河沿线,其余不少士兵都是走到半途又被叫回去。这么做影响士气不说,还导致李纲解围太原的兵马不够。 对于这样的抱怨,宋钦宗没有说什么,因为他确实觉得当下的局势用不着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在他从各方汇总的认知里,河北的金军早已撤得干干净净,粘罕这段时间一直在大同避暑,群龙无首的太原金军恐怕用不了多久也要退兵。再加上高丽和耶律大石的两头牵制,金国恐怕也下不了大举南侵的决心。既然情况并没有到危急的地步,那么从遥远的南方调兵过来,实在是有点太浪费钱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宋钦宗此次准备解围太原的军队总数已经达到了二十二万人以上[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九收录的陈规《朝野佥言》。],以这样碾压式的兵力配置去救太原,实在是不需要再展开全国总动员了。 对于手里只有区区两万人、没有战马的李纲来说,这恐怕是一种巨大的羞辱。他身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前线总指挥,仿佛已经被排除在了指挥部之外。 |
||||
上一章:1 | 下一章:3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