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梯次防守策略

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在河东地区驻扎的军队,除了原有的禁军和乡兵之外,还有两支比较特殊的队伍:一支是童贯的亲兵胜捷军,另一支是谭稹新创用来牵制郭药师的义胜军。

胜捷军的数量并不多,只有五千多人,但全是童贯这些年来在军队中收集的精锐。当初童贯挑选的都是身材魁梧、武艺超绝者,几乎每一指挥[根据徐连达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指挥”是唐中叶以后的军队职务,正常情况下一个指挥统领五百人,所以“指挥”也用于描述军事单位。]只能挑选一两人,最多三四人,大约千分之五的比例。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这已经近似于特种部队的级别。

在童贯的命令下,胜捷军几乎全部驻扎在太原。这里是童贯日常办公的场所,这支队伍与其说是用来守土的,不如说是用来保护童贯的。而义胜军自从招募起来之后就没有统一驻扎过,直接被谭稹和童贯拆分安排到了河东的各个州驻防。

谭稹得势的时候,他的义胜军非常受宠,压过了胜捷军的风头。因此童贯重新上位之后,立刻开始按照宋徽宗的意思对义胜军进行非常严格的整肃。一来二去,骄横惯了的义胜军就开始闹情绪。这帮人本来就是燕云招募过来的辽国汉人或者降卒,全靠谭稹给的高军饷来维持忠诚度,如今一开始整肃,不少人就军心思动了。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初一,驻扎在隆德府(治今山西长治)的义胜军三千人在积怨之下哗变,占领了黎城县,率军平叛的宋军守将战死。童贯随即派人增援,哗变的义胜军向北奔逃,官兵因追击不及而堵截失败,这三千人成建制地逃过国界线,投降了粘罕。

这个数量的士兵,即便算上此消彼长,对于北宋数十万人的禁军数量来说,根本谈不上任何威胁。但是这一支部队干了一件让童贯无比被动的事情:他们把北宋军队在河东以太原为核心的梯次防守的布置向粘罕和盘托出了。

河东的梯次防守策略,是宋太宗创立并且开始实行的。

宋太宗打下北汉政权的晋阳城之后,将此前让他们两兄弟吃尽苦头的老晋阳城摧毁,重新在原址的北面修建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比起晋阳城来说规模小了很多,所以太原作为河东地区的核心,其防御功能就比宋代以前削弱了很多。

宋太宗很明白跟辽国接壤的河东地区的防守作用,所以他为了弥补太原防守能力的不足,为太原营造了梯次防守的格局,尽量把防线外移,给太原留下足够的反应时间和防守纵深。

向北的纵深,就是代州。代州是宋辽的边境州,北面四十里就是号称“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两国一旦发生战争,这里就是首当其冲的前线。

宋太宗收复河东之后,将防守代州的任务交给了他新收服的北汉猛将杨无敌杨业,任命他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是太原本地人,刚成年就跟着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在河东创下了非常响亮的名号——杨无敌。而在宋太宗攻取太原的战役中,杨业的表现也甚是骁勇,刘继元投降之后他依然据城苦战,给宋太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宋太宗觉得,他这样一个既有经验也有斗志,还熟悉河东基本情况的骁将,一定能够跟驻守太原的潘美有效配合,经营好太原—代州防线。

潘美算是一个非常务实并且敬业的人,虽然他的办公地点在太原,但他经常去代州巡察。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他在去代州巡视工作时正巧碰见十万辽军(数据可能有夸大)进攻雁门关。他命令杨业带领数百精锐骑兵从西陉出,自小陉绕到雁门关以北,然后自己指挥主力部队同时发起进攻,两面夹击大败辽军,击毙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俘虏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由此可见,尽管太原和代州之间距离有三百多里,但是两地之间的联系颇为紧密,太原也能对代州进行有效指挥,双方足以形成良好的互补。

向西的纵深虽然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但是河套的“三不管”地区很容易被西北的辽军和党项军利用,绕过黄河对太原进行攻击。尤其是太原西北三百里一个名叫“固军”(今山西宁武县境内)的险峻之地,已经成为敌军入侵的必经之路。针对这样的情况,潘美决定尽可能向西北方向拓展防线,把战场摆到远离太原的地方去。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一月,他派奇兵突袭固军,敌军弃城而逃,宋军随即占据固军城。随后,敌军(疑为党项)首领安庆带着全族来降。此后,太原的西北面因为有了这么一个远程防御据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敌军入侵,边民遂安。

接下来就是向东的纵深。河东路的东边是太行山,从河南、河北进入河东地区,主要是通过“太行八陉”,也就是太行山中的八条峡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方便的,就是位于今河北井陉县的井陉。宋太宗亲征太原的时候,就是从开封出发,渡河北上澶渊,然后去真定,再从真定走井陉进入河东。因此,保证河北,尤其是真定的安全,也是确保太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鉴于这是宋太宗亲自走过的路,潘美深知“河北和河东相辅相成”的道理。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军北伐,潘美以太原为根据地,率领杨业等将组成西路军,从雁门关攻云州,再配合曹彬的东路军、田重进的中路军进攻燕京,并且顺利攻下了寰州(治今山西朔州马邑)、朔州、应州(治今山西应县)、云州,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战绩。北伐失败以后,因为西路军撤退时指挥失误,杨业在陈家谷战死,但也算成功实现了宋太宗布置的战略任务。

当年十一月十一日,形势反过来了,辽圣宗耶律隆绪和萧太后主动亲征。东线的刘廷让遭遇君子馆大败之后,十二月二十一日,西线的代州也遭遇辽军攻击。此时接替杨业代州知州的是前签书枢密院事张齐贤。张齐贤第一时间就派人去太原找潘美求援,但是使者被辽军抓了,送信失败。张齐贤正焦急,潘美的使者主动来了,但是带来了一个更坏的消息。潘美预感到张齐贤要遭受攻击,所以主动带兵前来增援,但是刚刚走到柏井(今山西阳曲境内)的时候接到宋太宗的密诏,因为东路刘廷让惨败,他命令太原固守,不许出战,所以潘美只好原路返回,让张齐贤自己想办法解决危机。[《宋史·张齐贤传》。]

好在张齐贤用计吓退了辽军,代州并没有沦陷,宋太宗对于代州屏障的放心程度以及对太原防守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他深知,如果代州失守,还能依托河东的地形对敌军层层阻击,一旦太原失守,整个河东就全线告急了。

正是在这种“预想加实战”的多次检验和调整之下,整个河东地区已经通过地理位置的选择和梯次防守的布局,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依托周边云中山、句注山、恒山等山脉,以岢岚军、固军、代州、雁门关等要城和要塞构成的综合防御体系。

外围防御体系搭建完成以后,再利用忻州和阳曲之间的石岭关这个天然屏障,对太原的北方咽喉要道进行加固,即便外围阵地失陷,石岭关也能为太原争取到足够的布置防御、等待救援的时间。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突破这道防线,河东地区真正变成了北宋王朝统治下的一块铁板。即便是雍熙北伐时导致一代名将杨业战死的惨败,也没能让辽军乘胜突入大宋境内。

到了澶渊之盟以后,河东地区虽然没有和辽国直接作战的需求,但是基本的防御功能以及西夏军队给予的巨大压力,让北宋朝廷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河东的武备。根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到北宋末年,整个河东地区的驻防队伍包括骑兵(广锐)三十一指挥,步兵(神锐、神虎、保捷、宣毅、建安)九十一指挥,步骑混合(雄猛、崇武)约七十指挥,清边弩手九指挥,宣毅床子弩炮手一指挥,弓箭手七千五百人,乡兵七万七千零七十九人。

按照这个数据推算,在满编制的情况下,河东地区一共有十二支番号的常规队伍,总兵力约为十七万五千人。但考虑到对辽战事的抽调,根据其中有明确番号、编制、人数和部队的比例推算,这时候的部队并没达到满员状态,应该只有六七成的人员。这个常规部队的数量再加上谭稹的义胜军五万人,以及童贯的胜捷军五千余人,驻守在河东的部队大约有十六七万人。但是在这些部队中,有接近一半,也就是七万七千多人是乡兵。

乡兵与正规军不同,主要是来自民间的丁壮,既有朝廷强行征募的,也有为了免除一部分赋税而主动参军的,另外还有在灾荒年间政府主动吸纳的。北宋朝廷的思路是,与其让这帮无路可走的灾民走上造反的道路,不如将他们吸纳进军队。这样既能够把他们有效地管束起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国防力量。

然而,乡兵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远远无法和正规军相比,他们能起到的作用更多只是维持地方秩序,辅助官府参与一些缉盗工作。要让他们和如狼似虎的金兵正面作战是不现实的,基本上只能让他们充当后勤部队。因此,河东真正的作战部队只有十万人左右。一旦战事开打,这十万人就要面对最近十来年来横扫辽帝国的女真铁骑的第一波猛烈冲击。

更重要的是,这些防御体系、兵力部署、重要关隘,甚至包括各个防区的指挥官,都已经被人全盘告诉了粘罕。

这十万人的正规军,分散驻扎在河东广袤土地上的各个府、州、军,论总数并不低于金兵。但是战争从来不是看双方军队的人数对比,按照北宋朝廷自宋太宗朝以来的军事策略,河东地区需要做的是利用其纵横交错的地形特点层层阻击敌军,而不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敌军决战。因此,分驻在各地的宋军在数量上并不能在金兵这里形成优势,再加上双方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宋军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托多年来形成的防御体系和防御工事,避免与金兵进行野战,而是将金国骑兵拖入他们相对并不擅长的攻坚战中。

而现在,防御体系已经全盘暴露,剩下的,就只有那些看上去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了。

上一章:2 下一章:4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