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山雨欲来
1. 犯了大错而不自知

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辽帝国的覆灭

天祚皇帝的被俘,本来意味着金国要兑现承诺,向北宋交割以大同为首的山后州县。但是,这里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童贯接替谭稹重新执掌河东、河北之后,除了要解决好郭药师的问题之外,还要执行一项由宋徽宗亲自交代的绝密任务——招降天祚皇帝来开封。由于天祚皇帝比宋徽宗大七岁,宋徽宗给他许诺皇兄的身份,在朝廷中的排位在自己的两个弟弟燕王赵俣、越王赵偲之上,同时承诺在开封给他新建一所拥有千个房间的大宅子,以及三百名侍女,以满足他对女色的需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一收录的蔡绦《北征纪实》。]

宋徽宗开出的这个条件,打破了他当初跟阿骨打约定联合攻辽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条约:谁都不能单独和辽国结盟。而他招降天祚皇帝的做法,毫无疑问会在金国这里落下“率先毁约”的口实,这对已经处于绝对被动的北宋来说,后果非常严重。关于宋徽宗非要在这个关键时刻走这么一步险棋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结交天祚皇帝来对抗金国。宋徽宗在这段时间的谈判过程中已经明显感受到来自金国的压力,非常担心金国强大之后自己无法与之抗衡。他听说天祚皇帝在西北游牧民族那里还有很好的声望基础,于是希望能够团结天祚皇帝来跟有可能成为敌人的金国对抗。虽然他无法确保天祚皇帝能够东山再起打败金国,但是也许能够尽量拖一拖,给北宋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稳定边防、措置钱粮,免得在元气还未恢复的时候就同金军直接作战,再次出现一触即溃的大败局。

另一种说法就显得宋徽宗更加阴险一些。因为金国承诺了抓到天祚皇帝就移交山后州县,所以宋徽宗在包括童贯在内的不少宠臣的建议下,想用这种方式把天祚皇帝骗到大宋境内,然后将其抓捕,以此来督促或者要挟金国赶紧移交土地,免得夜长梦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管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总之童贯把宋徽宗的任务执行得相当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个番僧,托他把宋徽宗的御笔绢书送到了天祚皇帝的手中。天祚皇帝没想到宋徽宗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能提出这么诚恳的邀约,顿觉患难见真情,加上他对开封奢侈繁华的生活和三百名侍女的兴趣非常浓厚,便非常爽快地跟童贯约定了南归的日期。

宣和六年(1124年)底,宋辽约定时间快到的时候,天祚皇帝恰好收到情报,粘罕回金京都(会宁府,治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白城)述职,他的手下兀室暂时代理大同元帅。天祚皇帝认为粘罕不在,金兵的指挥能力、防守强度、反应速度都会下降一个级别,南下的时机已经出现,于是带着后妃、儿子和近五万人的残余部队,想趁着这个间隙越过大同直奔太原。结果刚刚走到大同附近,他最害怕的粘罕出现了。

原来,粘罕手下的密探早已将宋徽宗和天祚皇帝的联络打听得一清二楚。他此次是故意在宋辽约定时间快到之际放出回京述职的风声,然后埋伏在天祚皇帝南下的必经之路上,等着天祚皇帝往自己设下的圈套里钻,随后立刻扎紧口袋,将天祚皇帝回夹山的退路堵死。

天祚皇帝和他的五万人马在慌乱之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跟粘罕短兵相接之后立刻作鸟兽散。天祚皇帝收拾好为数不多的残兵准备抓紧时间南逃进入宋境,但是随行的僧侣劝他说,宋弱金强,他们即便顺利抵达了开封,一旦金太宗吴乞买找宋徽宗要人,宋徽宗必然不敢拒绝,到时候一众君臣必然受尽屈辱,追悔莫及。不如继续向西寻找大辽旧部,即便被金国所擒,好歹也能封个王,安享余生。

天祚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越过大同向西来到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附近,被驻扎在这里的党项族小斛禄部收留。小斛禄此前曾经多次跟粘罕的部下有过交锋,双方互有胜负。现在粘罕亲自带兵来冲杀,小斛禄毫无招架之力,他自己被杀,部落被全歼,天祚皇帝的后妃、皇子、宗族也尽数被俘,只有天祚皇帝独自逃走。

天祚皇帝近在咫尺,粘罕已经嗅到了彻底灭亡辽国的战机,他决定组织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毕其功于一役,绝不能再让天祚皇帝逃到一个无法抓捕的地方去。他迅速从朔武一带调兵过来,布置了三百里的防线,每三十里派一百名骑兵来回驰骋巡逻。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二十四日,骑兵果然发现有一人骑着一匹马、手里牵着两匹马往北狂奔。骑兵们一拥而上将此人围住,他眼看无法逃脱,便下马自陈身份,说自己是天祚皇帝。金兵闻听大喜,准备将他绑起来送到粘罕处请功,天祚皇帝余威尚存,大声呵斥士兵:“你们敢绑天子吗?”

金兵气势顿消,赶紧派人去通知将领完颜娄室,娄室来了之后也对自己曾经的皇帝非常礼貌,规规矩矩地给天祚皇帝下跪、敬酒、致歉,然后将他带回大同交给了粘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一收录的洪皓《松漠纪闻》。]。八月初四,天祚皇帝被押送到京都会宁,降封为海滨王。

尽管天祚皇帝在执政期间宠信奸佞、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但是立国二百一十八年的庞大的辽帝国,号称坐拥百万大军、曾经横扫天下的契丹铁骑,在短短的十一年间就被金国这一朵最初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火苗吞噬,这着实是谁都没能预料到的结果。

北宋还在享受快乐

金国在抓获天祚皇帝之后,按照正常的外交流程向北宋方面通报了消息,这些举动让宋徽宗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金国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跟北宋和平相处。但是宋徽宗并不知道,粘罕缴获了他招降天祚皇帝的绢书,将其作为北宋私下结盟辽国的证据交给了金太宗吴乞买。宋金之间的合作热情,正在以一种非常迅猛,但是北宋并未发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即便是从阿骨打时期算起,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从来没有牢固到无条件信任的地步,而近年来北宋招降张觉、抢占蔚州、结盟辽国的行为,一直不停地消耗自己在金国这边的信誉度,虽然还没到金国上上下下的忍耐极限,但已经是逼近极限了。

对金国来说,北宋的“信誉”远不如他们的“诱惑”来得更直接一些,尤其是一直在前线参与作战和谈判的两位统领粘罕和斡离不,他们对于北宋战斗力方面的孱弱、经济方面的富庶、谈判方面的大方,印象极为深刻。攻灭辽国给他们带来的土地远远大于实际财富,而他们在北宋这里拿到财富的数量和顺利程度,则是完全出乎他们预料的。

北宋王朝就像一大盘散发着浓香的佳肴。吃,是正常思维;不吃,才需要努力克制。很显然,粘罕和斡离不都不想克制。粘罕不断在吴乞买这边吹风,说北宋现在一直在招徕本来应该属于金国的辽国遗民,他多次给童贯开名单索要这些叛亡人口,但是童贯从来不理。“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金史·宗翰传》(宗翰即粘罕)。]意思是,两国之间的盟约签订还不到一年,北宋就毁约至此,你还希望他们如同誓书上说的那样万世守约吗?

斡离不的态度,比粘罕的旁敲侧击更加直接。他发现童贯把郭药师的常胜军驻扎在燕山府之后,向吴乞买提出先下手为强:“苟不先之,恐为后患。”[《金史·宗望传》(宗望即斡离不)。]

吴乞买心动了,尤其是现在他们已经抓获天祚皇帝,彻底灭亡了辽国,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发动对宋战争。而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这个夏天抓紧时间准备部队和军需,等天气转凉之后就可以立即南侵。

古代士兵作战,铠甲是最重要的一个装备。没有铠甲的士兵上了战场,几乎就是敌军的活靶子。阿骨打还没当上女真首领的时候,他的叔父穆宗完颜盈歌曾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全甲的士兵,阿骨打的反应是“勇气自倍”,非常激动地说:“有此甲兵,何事不可图也。”[《金史·太祖本纪》。]

全甲虽然可以为士兵提供非常严密的防护,但是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包裹严实不透气,夏天穿着非常热,所以古代的将领都尽可能避免在夏季发动战争。三国时期,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双方相持一年之后,到章武二年(222年)六月,士兵们实在忍受不了酷暑,坚持要去阴凉的树林里扎营,这才给了陆逊火烧连营的机会。

相对于汉兵来说,女真兵和投降的辽兵都是北方人,从小生活在寒冷的地方,更不适应夏季作战。再加上河北多河道、塘泺,一到雨季便会变成一片沼泽,极不利于骑兵前进。而一旦进入冬天,雨水减少,大部分水道会结冰,对骑兵来说堪称“天堑变通途”。

与金国上下一心、专心备战相对应的是,北宋上下一心开始了疯狂的庆祝。童贯收到了金国传过来的捷报之后,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欢天喜地地上了一封《贺耶律氏灭亡表》,将金国抓获天祚皇帝的军事行动变成了宋金双方夹攻的成果,狠狠吹捧了宋徽宗让他陈兵边境以逸待劳的运筹帷幄,表示辽国的灭亡算是报了真宗皇帝城下之盟和仁宗皇帝庆历增币的大仇,实现了从宋太祖时期就存在的梦想。

宣和七年(1125年)六月初六,从燕山府巡边结束以后回到开封的童贯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顶峰,宋徽宗遵照自己父亲宋神宗生前的承诺,将收回燕山的童贯封为广阳郡王,让他成了北宋历史上唯一封王的宦官。

功成名就的童贯总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在狂欢之后自以为清醒地认为,天祚皇帝已经被俘,现在金国应该兑现承诺将山后州县移交过来了。

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保持这种乐观的态度,已是童贯亲信的马扩早在宣和五年(1123年)就跟领枢密院事郑居中商量过大同的接收、驻防、人事问题。

郑居中告诉马扩,朝廷最早的思路是让大同等山后州县的土豪来守土,既看重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也看重他们在当地的号召力。为了让他们保持忠诚,朝廷甚至准备让一步,让这些土豪采用“藩镇”的模式,允许世袭。

马扩对这个思路表示了明确反对。他用汉文帝命令魏尚守山后逼得匈奴不敢犯边的例子告诉郑居中,山前山后这一片区域,土豪势力哪怕在最强的时候也守不住,更何况这些年被金军蹂躏之后烧掠殆尽,当地土豪死的死,逃的逃,留下来的也毫无斗志,苟延残喘,完全没什么战斗力了。辽军来了他们就归顺辽军,金军来了他们就归顺金军,宋军来了他们就归顺宋军,只不过是求个保命而已,怎么能把守边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郑居中也觉得马扩说得有道理,就问需要多少兵马。马扩的这一次回答比上一次童贯问他如何防备郭药师的时候保守和理性了许多,他虽然认为兵马多多益善,但是考虑到当前的军费情况,提出了三万人的规划,其中一万人驻扎大同,其余的分散驻扎在各个要害之地,然后选择一位贤能将帅来统领。朝廷只需要先扶持他们三五年,等到人心归顺、百姓安居乐业,租税一正常,守军便能自给自足,山后的局面就算稳定下来了。

两人在讨论的最后,连大同守臣的人选都定了下来,那就是太原知府张孝纯。马扩对其评价是:“张孝纯在太原颇有些时日了,通晓山后血脉,只要给他安排两个得力的统兵官,他就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五收录的马扩《茆斋自叙》。]

在宋徽宗的心里,西夏已服,燕山已复,大同也即将回归,尽管在金钱上损失惨重,但是大宋王朝在他的治下,疆域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让祖宗们苦不堪言的辽国也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盛世!功绩至此,看谁还敢说他轻佻,不足以君天下?

上一章:2 下一章:2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