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从此再无话语权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山前地区的耻辱交割 金军收下燕京之后,此前辽国掌控的燕云十四州(燕云十六州中的莫州和瀛州在北宋手里),除了高凤和郭药师主动献纳的易州和涿州之外,剩余的十二州都在金国的手里。北宋不论战局还是战果,都毫无优势可言。 就在金军进入燕京城的前三天,也就是宣和四年(1122年)十二月初三,宋徽宗派了赵良嗣再跟着金国使者李靖一起北上去找阿骨打谈判。因为信息时间差的原因,宋徽宗虽然不知道燕京已经被金国占领,但是他能够判断出来,童贯是指望不上了,凭宋军的能力无法抢在金国的前面攻下这座他念念不忘的城池。所以,他决定退让一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去消耗军队。反正这些年来,他已经在蔡京的辅佐下掌握了从百姓手中攫取钱财的办法,钱是花不完的,只是需要时间来筹措而已。 赵良嗣出发之前,宋徽宗向他交代了谈判的诉求。 第一,营、平、滦三州是要尽全力要回来的,现在阿骨打既然不愿意白给,那就用支付租税的方式来赎买。宋徽宗觉得,这三州没什么物产,近年来又经常遭遇天灾,租税肯定不会太多。金国提到这三州的租税时说有十万银帛,这很明显已经夸大了。赵良嗣去谈判的时候,就以十万银帛为底线跟阿骨打慢慢商量,争取在这个价码之内把三州收回来。 第二,虽然阿骨打已经明确表示了不移交西京大同,但是可以慢慢磨,告诉金国,他们的兵力不足以全面防守山后州县。现在天祚皇帝依然在夹山地区躲藏,金军一旦回师,天祚皇帝就会到山后来纠集残部作乱。与其让天祚皇帝牵制太多的金军,不如把这一片地方让给宋军来防守,可以解决金国的后顾之忧。 第三,如果上面两条都能在阿骨打这里通过,那么宋金之间就可以达成一个这样的协议:燕云加上营、平、滦三州的土地全部归北宋所有,北宋将此前每年给辽国的二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的岁币转交给金国,然后每年再增加银五万两和绢五万匹,作为营、平、滦三州的补偿。 除了这三点意见,宋徽宗还给阿骨打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国书,回忆了海上之盟的美好开端,展望了两国和好的和谐未来,希望阿骨打能够念及当初的友谊,减少一些要求。 其实宋徽宗自己也知道,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只不过是一个漫天要价的谈判技巧,在等待阿骨打坐地还价而已。他要的价越狠,留的空间就越足,说不定阿骨打心一软,这事就谈成了呢? 在这张谈判桌上,赵良嗣并非孤军奋战,阿骨打的身边还有另一个北宋的使者马扩,他甚至是在身边看着阿骨打不发一矢占领燕京城的。进城之后,阿骨打还耀武扬威地羞辱了马扩:“辽国的国土我已经拿下了十分之九了,就剩燕京这么十分之一的地方,我的人马三面帮你围着,留一面给你们攻打,谁知道你们都打不下来,这不赖我了吧?”不过,在嘴上占完了便宜的阿骨打也表示自己会继续履约,还邀请马扩跟他一起去接收燕京城,允许他自行去招降城里的汉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二收录的马扩《茆斋自叙》。] 赵良嗣抵达燕京之后,立刻接替马扩开始主导谈判。这让阿骨打的态度开始变得恶劣起来,因为他更喜欢看上去“豪迈耿直”的马扩,很讨厌跟他“斤斤计较”的赵良嗣。不过,对于北宋朝廷来说,斤斤计较的赵良嗣才是真正用心办事的人。阿骨打见到赵良嗣以后,首先就金军攻打西京的时候宋军没有按约定时间出兵进攻燕京的问题发难,然后非常强硬地告诉赵良嗣,如果北宋坚持要营、平、滦三州,那么燕京也别想要了。 战果不对等,再加上北宋的确因为平定方腊导致违约在先,赵良嗣无言以对,谈判就此告一段落。经过了压抑的四天之后,赵良嗣再次获得接见。阿骨打态度生硬地给了赵良嗣一封国书,让他回开封复命。国书里除了用很大的篇幅责备宋军违约之外,还重申并且细化了金国的条件:北宋此前要求的燕云十四州中,只有燕京、蓟州、景州、檀州、顺州、涿州、易州等六州(其中景州、易州是后来所置的新州,不属于燕云十六州范畴)和属县移交给宋方,其余以大同为首的全部山后州县以及部分山前州县全部归金国所有;北宋方面临时提出的营、平、滦三州不属于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区域,所以不在交割范围之内,给租税也不行;宋方除了将以前支付给辽国的五十万匹两岁币转移给金国之外,还需要每年向金国支付燕京的租税作为赎金。 赵良嗣不用请示宋徽宗都知道,这个方案的接受度实在太低,他当即就提出了抗议,说从古到今都是租税跟着土地走,哪有土地归大宋租税给大金的道理。一旁的粘罕同样态度生硬地表示,燕京是金国打下来的,能移交给大宋已经很不错了,不想给租税的话,燕京也别要了。赵良嗣既无法做主,也无法讨价还价,只能将国书带回开封让宋徽宗亲自定夺。 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初三,赵良嗣带着这个噩耗回到了开封。面对金国强硬的态度,宋徽宗天真地认为,支付给金国的岁币也不过五十万匹两而已,燕京和六州最多不过一二十万匹两,这个金额北宋朝廷是能够承担的。于是,宋徽宗答应了这个条件,并再次派了赵良嗣去问价。结果阿骨打一开口就让赵良嗣惊呆了,他说燕京和六州去年的租税是六百万贯,他宽宏大量打个折扣,每年只收大宋一百万贯(也就是一百万两)就行。如果宋徽宗不答应,不但拿不到燕京,连易州和涿州也得移交给金国。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三收录的赵良嗣《燕云奉使录》。 赵良嗣还想据理力争,但是阿骨打根本就不跟他对话了。阿骨打的堂侄兀室(完颜希尹)在一旁笑嘻嘻地告诉赵良嗣,情势如此,不同意也没办法,一副有恃无恐并且胜券在握的样子。 如果说此前给辽国的岁币五十万匹两还能通过两国边境上的榷场挣回来,那么现在榷场未明的情况下,一百五十万匹两的岁币的确已经超过了赵良嗣的认知和决策限度了。赵良嗣无奈,只能回到雄州再派人去向宋徽宗请示。二月初六,宋徽宗的指示来了:同意。 “本朝缘与贵朝通好,天下所知,前后计议,每务曲从贵朝所欲,以成交契。诚意之厚,谅能深察。”[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十六《宋国书》。]几百年之后,当我们再次阅读宋徽宗写给阿骨打的这一封国书之时,我们完全能够从这些温文尔雅的用词里察觉出宋徽宗看似礼貌但是充满了无奈和不甘的心情。但是彼时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别的选择。“先拿回燕山府再说”,这是当时的局面下必须做出的一个艰难的选择。 大宋不甘心 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初二,赵良嗣带着宋徽宗同意缴纳一百万贯燕京租税的国书再次抵达燕京。他趁着阿骨打高兴的时候,对负责接待他的兀室提出,既然大宋如此爽快,一分不少地答应了岁币,营、平、滦三州也不要了,大金是不是也应该适当让一让,把西京路的交割时间确定下来呢? 从谈判技巧来说,赵良嗣的这个提法是相当聪明而冒险的。在此之前,金国已经明确表态不再交割以西京大同为首的山后地区。按照常理来说,赵良嗣要跟金国索要西京路,应该先重新提出这个要求,然后在对方认可的前提下再讨论交割的具体时间。但是赵良嗣跳过了第一步,直接开始询问交割的细节问题,仿佛双方已经在“交割西京路”这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这种谈判技巧,如果碰上金人心情好,也许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金人心情不好,就会给对方落下一个“出尔反尔”的口实,被认为是在恶意纠缠,反而会导致谈判破裂。 赵良嗣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兀室三天没来,也没有派人来反馈任何意见。北宋使团的所有人都有点害怕了,担心索要西京的问题惹恼了金国,到时候连已经达成的燕京协议都要作废。结果第四天,兀室来回复他们了,说西京本来不在交割范围之内,并且如果大金把这一片土地给西夏和鞑靼的话,收益更高,但是阿骨打考虑到宋徽宗的爽快和大度,以及双方多年的交情,同意把西京路移交给大宋,条件是大宋再出一笔犒师费。[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四收录的赵良嗣《燕云奉使录》。] 既然钱能够解决,赵良嗣心里就踏实多了,他兴冲冲地把金国的使者带回了开封。宋徽宗听到这个巨大进展的时候也非常兴奋,因为山前和山后虽然被划分成了两个地理概念,但是它们在军事上的作用是融为一体的,只收回山前地区并不能确保中原乃至开封的安全。山后地区如果一直被金国掌控在手中,依然会对北宋形成巨大的威胁。 宋徽宗接见金国使者之后,将谈判任务交给了他当时最信任的宰相王黼。在宰相府上,金国使者亲口承诺了移交西京路,要求是每年二十筐碌矾[有学者称,碌矾即绿矾,金人尚黑色,绿矾是黑色颜料的原料。],以及一笔一次性的犒师费。以大同为首的山后地区是碌矾的产地,金国的这个条件可以说既不离谱也不苛刻,这比收回燕山府的代价小多了。宋徽宗很快就承诺了二十万贯钱的犒师费,以及不痛不痒的碌矾。 站在北宋的角度来看,这一份协议是他们在战场上惨败之后能够争取到的最大利益了。尽管朝廷为此要每年支付约一百五十万匹两银子的巨额岁币,但是考虑到宋军在“联金灭辽”这个军事行动上做出的几乎为零的贡献,拿回燕云已经算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成协议之后,阿骨打非常爽快地确定了交接燕京的时间。四月十七日,在雄州无所事事的童贯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任务:和蔡攸一起去接收燕京城,也就是大宋的燕山府。当天,童贯为了向燕山百姓展示大宋的威武,带上了自己的全部三十五万兵马,队伍绵延二百里。童贯和蔡攸进城以后才发现,他们接收到手的几乎是一座残破的空城了。金国在这里盘踞近半年的时间里,将富户全部迁走,将值钱的东西掠夺一空。城里除了衙门之外,几乎连完整的宅子都找不到,留在这里的只是些贫苦汉民而已。 童贯接收到这样一座燕山府,自己也觉得面上无光,五天之后的四月二十二日,他给徽宗上了一篇《复燕奏》,把自己从去年五月开始的军事行动全部陈述了一遍。不过,跟真实情况不同的是,他把所有的败仗都改成了胜仗,宋军的尸横遍野改成了辽军的尸横遍野,把金军不战而胜收复燕山改成了宋金联军联手攻下了燕山,然后将宋徽宗狠狠地吹捧了一番。 宋徽宗当然知道前线的具体战况,否则他也不会同意斥巨资赎回燕山。但是在这种局面下,他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大赦河东路、河北路、燕山府、云中府(即大同府)的百姓,以表示自己对战区百姓的关爱。五月初二,童贯和蔡攸让詹度留守燕山,童贯带着他最得力的干将郭药师踏上了“凯旋”的道路。 回朝以后,宋徽宗开始闷闷不乐地按照惯例大肆封赏,王黼、童贯、蔡攸,甚至包括从没参战的朱勔也因为“传递消息”有功都榜上有名。但是童贯很快就发现自己被弃用了。六月初一,他班师回到开封,虽然例行的封赏都有他的份,但是七月初十,宋徽宗就下诏书让他致仕,让另一个宦官谭稹接替了他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的职位。 宋徽宗处分童贯之后,希望现在已经跟金国接壤的燕山、河北、河东能够有一个全新的气象,至少能够跟金国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但是很快,他这颗从海上之盟就开始蠢蠢欲动的投机之心,因为一件大事的发生又开始剧烈地跳动了起来,引爆点就是宋徽宗念念不忘的平州。 平州地处燕山和辽东之间的咽喉要道,连文艺中年宋徽宗都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一生征战无数的阿骨打更能意识到。金国拿下平州之后,将这里升为南京,以守将张觉为南京留守,替金国扼守要塞。张觉是辽国降将,对金国的归属感并不太强。他在看到燕京的贵族和富人都被阿骨打迁去上京之后,担心自己今后也要走上此路,便在童贯离开燕山之后不到半个月的五月十四日,杀了金国的文官,独自占领了平州,然后于六月初五给留守燕京的詹度写信,要求归顺北宋。 本来就不甘心的宋徽宗正觉得自己吃了很大的亏,一看张觉要带着平州归顺,再加上听说张觉在平州还杀退了金军的进攻,觉得他应该是一个跟郭药师一样来之能战的人才。经过一番权衡,宋徽宗最终没能抵挡住诱惑,给张觉写了一道表示接纳的诏书,让新任命的燕山知府王安中带人去接收。王安中的手下来到平州城外,张觉出城迎接,结果回城的路被闻讯赶来的阿骨打次子斡离不(完颜宗望)率兵堵死,走投无路的张觉只能逃往燕山郭药师的军中,化名“赵秀才”藏了起来。 到此为止,燕山虽然已经收回,但是宋徽宗因为张觉事件,在山前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而相比山前地区,山后地区埋下的炸弹要更猛一些。 宋金双方在商议山后州县交接的时候,有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口头协定:抓到天祚皇帝以后就交接。这种没有具体日期、只有事件节点的承诺,是最让人捉摸不定的,因为一切都掌握在对方的手里。 为了抓捕逃到夹山地区的天祚皇帝,粘罕带着人马进驻了辽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大同,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军事据点,等待抓捕天祚皇帝的最佳时机。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天祚皇帝躲藏的地方金军去不了,他要是不主动出来,粘罕就只能在大同等待。而粘罕在大同等待的时间越长,金国在山后的统治根基就越牢固,到时候移交的难度就会越大。 辽国最繁华的两座城市中,燕京已经移交给北宋,现在只剩下了大同。粘罕和手下的将领在大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繁华和富庶之后,开始慢慢地将自己的家人和财富都搬到这里,俨然有了在这里长期扎根的迹象。 山前地区的交割虽然比较屈辱,但好歹算是完成了,北宋的文武官员都已经进驻了燕京,缓个三五年,山前地区的经济就会恢复元气,民心也会渐渐稳固,这一片土地也就会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北宋的版图和政坛。而整个山后地区不但没有交割的时间表,而且宋徽宗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如狼似虎的金军占据了当初辽军占据的天险,仿佛将要发生什么,但谁都不敢想。 宋徽宗很清楚宋军和金军的战斗力对比,他并没有做好现在就跟金国撕破脸的打算。当粘罕对待大同的态度从“暂住”变成“经营”的时候,他也只能隐忍不发,希望金国能够尽可能早地抓到天祚皇帝,既能够解决他在辽国那边背信弃义的隐患,也能够促使金国交割山后地区,尽早将燕云十六州全境都纳入自己的国土,然后抓紧时间经营北方防线。 现在的局面一如政和八年(1118年)他派遣马政渡海去和阿骨打结盟时,知枢密院事邓洵武在奏折里说的那样,北宋的邻居已经从虚弱的辽国变成凶猛的金国。现在宋军的战斗力孱弱至此,如果再不好好利用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优势做好防守,一旦金国起了杀心,那麻烦就大了。 |
||||
上一章:2 | 下一章:1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