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畸形的纸币价值生态

活在洪武时代  作者:谌旭彬

前文已经提到,大明宝钞发行后,明帝国即禁止民间再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交易货币,且以物质奖赏诱惑民众进行举报。这意味着在日常交易中放弃纸币回归金银要冒很大的风险。既难以放弃纸币,又不可能逃避朝廷滥发纸币带来的财富贬值,洪武时代的货币市场上,遂出现了一种“新纸币比旧纸币更值钱”的畸形价值生态,意即:面值同为一贯的银钞,洪武九年(1376)、十年发行的(每一张宝钞上都会有年月日信息),要比洪武八年、七年的更受欢迎,在市场上能买到更多的东西。这种畸形生态造成的结果,便是每次朝廷开放新旧钞兑换(即“倒钞法”,目的是回收市场上破损不堪使用的旧钞),便会引发百姓拿着仍堪使用的旧钞前来疯狂挤兑。

洪武九年(1376)设立“倒钞法”时,明朝政府其实已经注意到民间存在着“爱新钞胜过旧钞”的现象,故出台了相应的惩罚政策:

令所在置行用库,每昏烂钞一贯收工墨直三十文,五百以下递减之,仍于钞面贯百文下用墨印“昏钞”二字,封收入库,按季送部。若以贯伯分明而倒易者,同沮坏钞法论,混以伪钞者究其罪。[《明太祖实录》卷一百零二,洪武九年七月甲子条。]

大意是:每一贯破烂了的旧钞,换成新钞需收三十文的工本费。其他面值依次按比例递减。回收的旧钞要在上面盖上墨印“昏钞”两字。若有人拿着“贯伯分明”(即面值等字样仍很清晰)的旧钞前来挤兑,与“沮坏钞法”(破坏货币制度)同罪——明代伪造宝钞与伪造皇帝制书同罪,一律处死,但“沮坏钞法”含义模糊,没有明确的判刑标准。有研究称“‘信牌档’的资料说明,有些沮坏钞法者被发配充军了”。[高寿仙:《“明信牌档”所载充军罪名疏解》,收录于柏桦主编:《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98页。]

洪武政府解决“百姓以可堪使用的旧钞来兑换新钞”的终极大招,是直接关闭新旧钞的兑换通道。洪武九年(1376)的兑换风潮发生后,“行用库”便被长期关闭,直到洪武十三年才重新开启。开启之前,户部在上奏中,再次将“百姓以可堪使用的旧钞来兑换新钞”视为亟须防范的大敌:

其行用库收换昏钞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缘法为奸诈,每以堪用之钞,辄来易换者。自今钞虽破软而贯伯分明、非挑描剜补者,民间贸易及官收课程并听行使,果系贯伯昏烂,方许入库易换,工墨直则量收如旧。[《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六,洪武十三年夏五月己亥条。]

大意是:朝廷设置“行用库”,让老百姓拿“昏钞”(破损无法再用的钞票)来换新钞,本意是为百姓好。谁知道这些百姓太过奸诈,每每拿着仍可继续使用的旧钞,前来换取新钞。从今以后,应该禁止这种行为,即便旧钞已经破软,只要上面的面值字样仍然清晰、不存在挑描剜补等情况,民间贸易与官府征税时,就必须继续使用。只有真正烂得没法用的,才允许拿来兑换新钞,兑换的工本费仍是每贯钞票收取三十文铜钱。

洪武十三年(1380)这次新旧钞兑换,只给了半年的时间窗口,之后便再次关闭。下一次重开,已是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同样只给了五个月的时间。《明太祖实录》里说:

先是钞法既行,岁久有昏软者,因置例钞库,听民换易,官收朱墨费三十之一。然细民利新钞,非昏软者亦揉烂以易新者。上闻遂罢之,至是复出新钞,于承天门外听民易换,命行人主之,凡五阅月而复罢。[《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洪武二十三年冬十月己未条。]

据这段文字透露的讯息可知,洪武十三年(1380)新旧钞兑换迅速关闭的原因,是朱元璋发现许多百姓选择将好端端的旧钞给“揉烂”,然后再拿来换取新钞,以规避朝廷的惩罚。

旧钞换新钞要给朝廷缴三十分之一的工本费,本身便是一种贬值。百姓们不怕贬掉这三十分之一的面值,也要将好好的旧钞揉烂了来排队兑换,显然是因为在洪武时代畸形的货币制度下,旧钞的贬值程度远比新钞厉害。

上一章:二 下一章:四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