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权力的山峰上,没有下山的道路

读水浒  作者:押沙龙


读水浒

晁盖虽然不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之列,却是《水浒传》里的一个起枢纽作用的人物。晁盖打响了造反的第一枪。没有他,就没有后面的梁山大聚义。而故事刚发展到一半,晁盖就战死在曾头市,导致宋江顺利地接过梁山的指挥权。所以,在人们眼里,他带有强烈的悲剧英雄色彩。再加上评论者往往厌恶宋江,嫌他虚伪多诈。相比之下,晁盖就显得比较质朴。所以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都说晁盖是个侠肝义胆的大好人。

但晁盖到底是不是个大好人呢?很难说,因为这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

比如说,谈到晁盖的品格,很多人都喜欢举一个事例。晁盖刚到梁山做寨主的时候,山下正好有一批客商路过。晁盖听了很高兴,问:“正没金帛使用,谁可领人去走一遭?”阮氏兄弟自告奋勇要去。晁盖就嘱咐他们:“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很快,二十车金银财物,四五十头驴骡牲口,都抢回来了。

晁盖马上第一句话就是问:“不曾杀人么?”

没有,客商跑得快。

晁盖大喜:“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看到这段,大家就说:“晁盖真是好人,光抢劫不杀人!”

但我觉得不能这么看问题。首先,“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这话有点古怪。金圣叹最喜欢凭个人喜好乱改原文。读到此处,他也觉得古怪,就随手改成了“我等自今已后,不可伤害于人”。好,我们姑且不去深究,就当金圣叹改得对,晁盖从不杀人。但他们毕竟是在抢劫啊!

当初晁盖抢劫生辰纲的时候,摆出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那人家客商做点买卖,有什么不义的?晁盖这么一抢,人家说不定回去就得上吊了。

当然,我说这话显得有点幼稚。晁盖他们占山为王,又不种地又不做工,不抢劫就得饿死了。如果用山大王的标准看,晁盖确实还算不错。李忠、周通在桃花山抢劫客商,人家都跑了,他们还要追在后头杀,“有那走得迟的,尽被搠死七八个”。在同行的衬托下,晁盖就显得比较仁义了。

但我们不能把晁盖拔得太高,什么劫富济贫、替天行道,都是没影的事儿。晁盖抢了二十车金银财物以后,他可没说:“哎呀,山下还有许多受苦的乡亲,我们要把这些财物分给他们!”相反,晁盖他们直接把这些财物给瓜分了。十一个首领均分一份儿,所有小喽啰们再均分另一份儿。兄弟们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没钱怎么行?乡亲们反正穷习惯了,再忍一忍。

在这点上,宋江反而比他强不少。宋江打下城池的时候,如果抢到的东西多,还会分点儿给老百姓,而晁盖从来没这么干过。这一方面是因为晁盖当家的时候,梁山没那么宽裕。另一方面,晁盖也没有这个意识。他没有政治野心,所以不需要散发财物,来争取民间舆论。梁山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是晁盖死了之后才立起来的。

晁盖和宋江完全不同。宋江老打算被朝廷招安,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晁盖没有这些打算。什么封妻荫子?晁盖连妻室都没有。宋江还有个“不十分要紧”的阎婆惜,晁盖却“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封妻荫子。晁盖就想和兄弟们凑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打熬筋骨,痛快过日子。对未来,他没有任何长远规划。

晁盖是个活在当下的人。


晁盖一出场就是抢劫生辰纲。

在老版电视剧里头,晁盖似乎胸有大志,想揭竿而起,所以要抢这笔钱做启动资金,“劫那生辰纲,也是为了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些事情”。这就是想多了,把晁盖当成洪秀全了。其实晁盖的想法没那么长远,他就是想弄俩钱花。

晁盖花钱大手大脚,“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时间长了,经济上多半有点紧张。现在抢了生辰纲,过个肥年,如此而已。所以抢到生辰纲以后,他们几个直接就把钱给分了,根本没做什么资金储备。阮氏兄弟带着自己那份儿钱回家,晁盖接着在东溪村过小日子。

结果东窗事发,官府要来抓他。宋江跑来报信,晁盖第一反应居然是:“却是走那里去好?”这么多天了,他就在家里傻吃蔫睡,连退路都没想过。现在我们都说人生需要“B 计划”,而晁盖就是个没有“B计划”的人。

幸亏吴用老早就想好这个问题了,带着他去梁山落了草。不然的话,晁盖跑都不知道往哪儿跑。

到梁山之后,晁盖当了寨主,但他还是在东溪村的那副样子,得过且过混日子。宋江上山之前,梁山基本没有什么发展。而且晁盖也没打算发展。翻遍《水浒传》,你也看不出晁盖对梁山泊的未来有什么规划。他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有肉吃,有酒喝,有哥们兄弟,就行了呗。还要怎么发展?

这当然显得有点胸无大志。但江湖人士其实大多都是晁盖这种性格:热热闹闹,快意恩仇,过了今天不想明天。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这些山寨的首领也是这个样子。像宋江那样动不动要思考个人生意义的,是极少数。

除了得过且过以外,晁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决断力,做事拖泥带水。关于这点,我还是拿生辰纲事件来做个例子。破案以后,观察何涛带着公文,从济州城赶到郓城县。到地方的时候是巳牌时分,也就是十点左右。宋江和他交谈了一会儿,然后就跑到东溪村报信,路上花了“没半个时辰”。这么算起来,晁盖接到消息,最多也就是中午十二点。

宋江急如星火地催他们:“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你们不可耽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然后,宋江走了,晁盖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

郓城县那边故意拖延时间。磨蹭到晚上一更时分,朱仝、雷横才带着人杀过来。一更时分大约就是夜里八点。离宋江报信,已经过去至少八个小时了。宋江肯定以为没事了,可谁能想到,“兀自晁盖收拾未了”,还在那儿装行李呢。听说官军到了,晁盖这才拿刀出去,威风凛凛地大喝道:“当吾者死,避我者生!”

说实话,真是太无能了。


晁盖这么个性格,带兵打仗当然也不行。

他当家的时候,梁山确实打过几场胜仗,但那都是吴用的功劳,“不须兄长挂心,吴某自有措置”,然后就开始发号施令,部署作战。

晁盖只单独行动过一次,就是去江州救宋江。吴用那次没跟着,留在梁山看家,结果行动搞得一塌糊涂。

劫法场倒还算顺利,晁盖他们顺利地救下了宋江、戴宗。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往哪个方向撤退呢?

晁盖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一个黑大汉从天而降,抡着两把板斧,朝人群冲杀过去。晁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大家跟着这个黑大汉走!”

为什么要跟他走?

那谁知道,走了再说。

只见李逵在前面跑,晁盖他们在后面跑。李逵也不知道为什么往这个方向跑,晁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跟着他往这个方向跑。反正大家就一起跑。越跑越沉稳,越跑越精神。

跑啊跑啊,跑了六七里地,没法跑了,“前面望见尽是滔滔一派大江,却无了旱路”。晁盖看见,只是连声叫苦。反而是李逵在那里大喊:“大家不要慌!先到庙里躲一躲!”弄得好像他比晁盖更像领导。

作为一个指挥官,晁盖把队伍带成这个样子,不是无能是什么?

后来,宋江接过指挥权,情况马上变样,攻打无为军,活捉黄文炳,一切有条不紊,若有神助。他们两人的能力差距,就有这么大。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晁盖的领导能力这么差,为什么能做山寨之主呢?

这就是历史提供的机会。

刚起事的时候,一切都乱糟糟的。大家都没什么功劳,也都没有经过环境考验。谁有本事,谁没本事,也说不清楚。基本上谁看着像个领导,大家就会让他当领导。

晁盖是当地保正,做人物头儿做惯了,说话办事自然有那个派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气场大。而且晁盖也有江湖声望,“托塔天王”这四个字叫起来也是挺唬人的。这一点,无论是私塾先生出身的吴用,还是普通武官出身的林冲,都比不了。既然这样,当然就是他当一把手。

但是,派头和声望不等于能力。随着时间推移,晁盖能力不足就渐渐暴露出来。但这个时候,他已经当了很多年的大首领。要换人也没法换了。这就种下了未来的祸根。


当然,晁盖并非一无足取。事实上,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比如说,江湖人士最看重的就是“义气”这两个字,而晁盖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

就像智取生辰纲以后,白胜被官府捉去,一顿拷打,就把同伙给招出来了。按理说,这就属于叛徒,就算敌人不枪毙他,我们也要枪毙他。再说,白胜就是个挑担子卖酒的,梁山事业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管他做什么?但是晁盖刚上梁山,就惦记着“白胜陷在济州大牢里,我们必须要去救他出来”。白胜上山以后,晁盖还是把他当成兄弟,给了他一把交椅坐。

晁盖对白胜尚且如此,对宋江就更好了。生辰纲事发以后,宋江给他通风报信,晁盖念念不忘,反复说要报答宋江,又是送金子,又是邀请上山。等宋江在江州落难,晁盖带着队伍千里迢迢杀到江州,舍生忘死地救宋江。

所以《水浒传》的读者,往往对晁盖很有好感,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晁盖的道德观,是江湖黑社会的道德观。如果用普通人的角度看,总觉得有点古怪。比如说杨雄、石秀、时迁他们三个人投奔梁山。在路上,时迁偷了一只鸡,惹出事情,被人家抓起来了。杨雄、石秀就跑到梁山求救。晁盖一听,勃然大怒:“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

为什么呢?因为时迁偷鸡吃,给梁山好汉丢人了。

晁盖小宇宙爆发的时候,宋江跟吴用就坐在旁边。他们俩估计都有点懵:“老大,你忘了咱们是干什么的了?咱们是强盗啊!”是啊,你晁盖不还派人下山抢劫吗?阮家三雄抢二十车金银财宝上来,你称赞他们立了大功,那时迁偷只鸡又怎么了?

按照法律来说,抢劫比偷窃恶劣得多,可是在晁盖眼里,事情正好是反过来的。晁盖觉得抢劫可以,好汉行径;偷东西,丢人。如果时迁闯到村里,一脚踹开大门:“哇呀呀呀,给爷爷把鸡都交出来!”这是豪杰。翻墙进去,到鸡圈里摸两只鸡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跑了,那是小偷,该杀头。

晁盖并不是说不该占有别人的东西,而是说应该用暴力手段占有。暴力是强者的标志,而偷窃是弱者的行为。时迁年纪轻轻的,怎么能盗窃呢?你应该抢劫啊!他的这种道德观可以说是一种暴力美学。

可在宋江看来,这就是属于钻牛角尖。都是非法占有,偷和抢有多大区别呢?所以他把这件事拼命劝了下来,后来还不断指使时迁帮他偷东西,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这就是晁盖和宋江的本质区别。晁盖相信江湖上的道义原则,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我杀人,我放火,我抢劫,但我是个好人。这就有点像后来某些流氓的想法:我抢劫,我斗殴,我收保护费,但我不调戏妇女,所以我是个好人。

而宋江并不吃这一套。不偷东西怎么就是好人了?要当好人,招安啊!


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后来变坏了。

有人说这是由于路线之争。宋江想招安,晁盖反对。其实仔细读原著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他们两人关系恶化的时候,梁山力量还不够强大,招安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晁盖也从来没对招安表过态。这件事对他来说太遥远了,晁盖可能根本没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谈不上赞成还是反对。

晁盖和宋江的矛盾,不是路线问题,而是权力之争。宋江的才能高他太多,群众基础也比他好,梁山首领一大半都是他带上山的。时间一长,晁盖就渐渐被边缘化了。发展到后来,梁山的职位安排,宋江连请示都不请示,跟吴用一商量,就直接把事情给定了。按理说,这可是牵涉到组织人事的头等大事,事关山寨的最高权力,但是“吴用已与宋公明商议已定”,晁盖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宋江也不让晁盖去打仗。每次要出征,宋江都会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就只能留下来看家。

那么宋江说的这话有没有道理呢?作为山寨之主,到底应不应该出去打仗?

这要看发展阶段。在最早的开创期,山寨之主必须出去打仗。打仗的过程,就是建立军事组织的过程。一把手就要靠带队打仗,培养军事干部,建立军事威信,组建军事班子。过了这个阶段,他就可以留在家里坐镇了。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比如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一开始也是亲力亲为,攻打滁州,攻打南京,都是自己带兵作战。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组建了自己的军事班底。等组建完成了,他就可以坐镇南京,派徐达、常遇春他们出去作战。这时,别人功劳再大也翻不了天。可如果跳过第一阶段,一上来就是徐达四处征讨,朱元璋在家待着,那他很快就会被架空。

晁盖就还没来得及完成第一阶段,直接被晾在家里,“不可轻动”了。而且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很关键的一个事情,那就是吴用倒向了宋江,抛弃了晁盖。所以,不光晁、宋关系恶化,晁盖和吴用也有点闹掰了。

宋江这么干,确实有点抢权的意思。但客观地说,他这么做难道不对吗?

我说你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那是给你留面子。真让你晁盖带兵打仗,能行吗?你看你在江州打的那个样子!那还是小战役,让你出去大规模作战,还不得死伤惨重?总不能为了你一个人的虚荣心,把兄弟们都害死吧?

可这话没法说出口,所以只能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

宋江的这种安排也是合理的。但问题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旁人对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宋江、吴用知道晁盖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可晁盖不这么想。他只是觉得自己被压制住了而已。

憋屈的时间长了,有一天晁盖终于爆发了。

爆发的导火索是一匹马。

金毛犬段景住想到梁山入伙,带来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做见面礼。这匹马是段景住偷来的,“雪练也似价白,浑身并无一根杂毛。头至尾长一丈,蹄至脊高八尺。一日能行千里”,结果被曾头市的人给抢走了。这匹马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段景住说的那番话。按他的说法,这匹马不是送给一把手晁盖的,而是送给宋江,因为“江湖上只闻及时雨大名”。

晁盖以前特别厌恶盗窃,听说偷东西就要杀人家的头,现在他好像已经习惯了,对段景住偷马倒没什么反应,但是他受不了这番话。你投奔我梁山泊,却口口声声“只闻及时雨大名”,这哪里是献马,分明是上门骂街。

但晁盖又不好发作,只能拍桌子大骂曾头市:“这畜生怎敢如此无礼!我须亲自走一遭!”他要靠这次征战挽回一些威名。

宋江又摆出了那套词儿:“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但这次晁盖受刺激太严重,当场反驳:“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这话说得很难听了。宋江也没办法,非要去那就去吧。

晁盖带了二十个将领,包括林冲、刘唐、阮氏三雄、杜迁、宋万、白胜。创业时期的老干部基本一个不落,除了吴用。按理说,有宋江看家,吴用作为总参谋长,应该随行。可晁盖就是不带:卖酒的白胜都带,我也不带你!你这个叛徒,跟你的宋哥哥好好在梁山待着,瞪大眼睛,看我打仗的手段!

晁盖拨马直奔曾头市,结果去了就死了。


晁盖之死,是《水浒传》里的一大公案。不少人都认为,晁盖是被宋江谋杀的,他并没有死于史文恭之手。射死他的,很可能是花荣。

这个说法过于阴谋论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仔细对照原文看,就会明白,晁盖之死和宋江绝对无关。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晁盖的进攻并不顺利,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这个时候,有两个和尚来找晁盖,说自己的寺庙一直被曾家兄弟盘剥,现在愿意当向导,领着梁山军队夜袭曾头市。晁盖非常高兴。他留了一半军队给林冲,让他在外面接应,然后自己带着另一半军队出发了。结果,中了埋伏。

书上是这么说的:

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等引军接应,刚才敌得住。两军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这撞出来的“一彪军马”是从哪儿来的?会不会是宋江预先安排下的?仔细想想,就知道这绝不可能。如果宋江要谋杀晁盖,最多会派几个心腹,怎么可能派“一彪军马”?一彪军马去奉命杀自己的弟兄,这事怎么可能在梁山瞒得住?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点。晁盖中箭是在曾头市的村子里头。中箭以后他们才冲到村口,碰见林冲前来接应。宋江怎么可能跑到曾头市里头去设埋伏?这个操作完全没有可能性。

事情很简单:这里没有曲笔,没有暗示,晁盖就是被史文恭射死的。至于那支箭上刻着“史文恭”三个字,也并非欲盖弥彰。我们对此起疑,只是因为我们对古代战争不够熟悉。在那个年代,很多人确实会在箭上刻名字,这是为了战后计算功劳,并不是一件很出奇的事情。

所以说,晁盖并非死于谋杀。

金圣叹特别讨厌宋江,宋江哪怕放个屁,在他看来都是有阴谋。但就连他也没觉得宋江派人射死了晁盖,只是抱怨宋江没有积极复仇。因为金圣叹也知道,宋江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宋江虽然没有谋杀晁盖,但晁盖死了,他肯定还是松了一口气。他和晁盖的关系早就到了冰点,所以谈不上多大的悲痛。他也没忙着给晁盖报仇,过了一年才打曾头市。而且曾头市写信求和的时候,宋江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条件。不是把史文恭交出来,而是把“照夜玉狮子马”给我交出来!

就是段景住弄来的那匹倒霉马。

你杀了我大哥,我和大哥可兄弟情深,不赔我一辆宾利,这事没完!


如果晁盖没有死于曾头市,又会怎么样呢?

逼到最后,宋江可能还是会下手。

这不光是因为宋江心狠手辣,而是两个人的权力关系决定的。刚造反的时候,只要运气好,就算没太大能力,也可以因缘际会成为一把手。可大处境如此险恶,生死存亡系于一线,必须唯才是用,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慢慢浮出水面。那么,缺乏能力的老大,往往会成为绊脚石,需要被清洗掉。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隋末的时候,天下大乱,翟让率众在瓦岗寨起义,成了一把手。后来李密投奔瓦岗寨,非常能干。在他管理下,瓦岗寨的势力滚雪球一样增长,翟让就被架空了。整个过程很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晁盖的故事,但是翟让并没有像晁盖那样战死沙场。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激化起来,最后李密就杀死了翟让。

这的确很残酷,但双方确实也很难有别的选择,因为大家都没有退出的机制。

就拿晁盖来说,他被架空其实没什么不对。大家造反又不是为了给晁盖一个人卖命,既然你没有能力,当然应该靠边站。但问题是靠边站以后,晁盖怎么办?

理论上来说,他有两条出路。

第一条出路,就是和宋江换个位置。宋江刚上山的时候,这条出路是存在的。如果晁盖坚决让位,宋江也接受了,那么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回过头来看,这是晁盖能活下来的唯一机会。晁盖确实也让了,但态度并不坚决。而宋江也不敢接受,表态说“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站在宋江的角度看,一上山就抢人家的老大位置,名声确实也不好。

于是,这个机会大门就关闭了。两个人的地位关系一旦确定下来,想再反过来就难了。

晁盖并不特别恋权。如果宋江一上山就接班,当他的领导,晁盖多半也能认可。可已经领导了宋江一阵子,再变成人家的手下,这在心理上就难以承受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违反伦理的。名分没确定的时候,怎么安排都可以。可一旦确定,君臣怎么能易位呢?这对晁盖来说,几乎是一种人格羞辱,他很难接受。所以晁盖只在一开始提出过让位,后来再也没提过。

而且不光晁盖接受不了,宋江也难以接受。老领导天天坐他旁边,听他发号施令,宋江心里头也别扭,双方还是会越闹越僵。还是拿瓦岗寨做例子。翟让被架空以后,也曾积极自救。他比晁盖还能忍,真的把位置让给了李密,从一把手变成了二把手。

那还是不行。让位以后,双方都不自在,翟让总觉得李密欺负人,李密总觉得翟让不甘心。手下又各有一帮势力煽风点火,双方猜疑越来越多。闹到最后,李密还是下了狠手。

所以晁盖和宋江换位置这条路很难走得通。那么还有第二条出路,就是让晁盖成为精神领袖供起来,不让他管事。这就像日本历史上的解决方案,天皇当傀儡,将军开幕府。可是这个方案在日本行得通,在中国却行不通。

从秦始皇以后,中国文化里就没这个传统。我们是非常现实的民族,治统必须建立在力量的基础上,权力和地位高度一致,根本没有“虚君”的位置。毫无权力的一把手是活不下去的,迟早会被干掉。所以晁盖的这条路也被堵死了。

他就没有出路。


晁盖和宋江的关系本来非常好。宋江救过晁盖,晁盖也救过宋江。人都是感情动物,他们之间肯定有一份温情在。但是权力格局把他们逼到了死胡同,剥蚀掉他们之间的感情,逼着他们互相憎恨。

晁盖是有恨意的。所以他临死的时候,才会给宋江出一个大难题:“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宋江这辈子,就打翻过一个阎婆惜,听到晁盖这话,心里肯定一哆嗦。

晁盖这话相当自私。谁都知道,宋江是梁山泊最合适的领导人。他接班天经地义。梁山泊又不是你一人的私产,凭什么抓住你的仇人,就能当梁山泊主?李逵要是抓到了,怎么办?

晁盖当然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也知道这遗嘱不见得会被执行,但是他忍不住——他就是想给宋江出个难题。

愤怒压抑得太久,临死前也要恶心宋江一下。

这个时候,不知道晁盖会不会想到王伦。所有人都骂王伦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但是站在晁盖的角度想一想:王伦真的错了吗?

不过晁盖还是幸运的。

他一生轰轰烈烈,最后沙场中箭,生荣死哀。如果他没有死,陪宋江一直走到故事的尽头,到时候,两人躲无可躲、避无可避,只能图穷匕见,那时晁盖又会做何感想?

说到底,站在权力巅峰的人,面对命运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有时候只能闭着眼走向悬崖。因为权力的山峰上,没有下山的道路。

上一章:吴用 下一章:武松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