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深度思考: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心智拟合度:人是如何成长的

打开心智  作者:李睿秋

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这样的人:他们看待事物总是更深入,常常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对许多话题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遇到新的问题总是能灵活地适应和处理……

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是天生的吗,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的方式训练得到?

其实,许多看起来非常优秀、非常聪明的人,跟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之所以更聪明,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系统而有效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自己能够不断成长,把生活中的一切经历,内化、吸收成自己的养料。

换言之:聪明并不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特质,它是可习得的,也是可以通过成长来不断强化的。

这一章,我将跟你分享一套有效的成长和思维方式,帮助你全方位地巩固自己的思考能力,构建一个让自己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的“成长系统”。


成长,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你会觉得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没体验过这样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从大学毕业,开始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往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似乎有了一些脱节,你需要重新去适应社会。

而当你有了一定的事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之后,你会感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变得更深刻,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也全然不同……

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成长,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自然演化着的、庞大复杂的系统,把我们的“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那么可以说,一个人成长、变强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什么是心智世界?

第一章说过,从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起,我们的大脑就在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为这个世界建模。

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大脑会通过外界的输入,来“预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心智世界。然后,再通过对外界做出干预,获取反馈,来修正和调整这个预测,让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真实样貌。

那么,这个心智世界包括什么呢?我把它分为三部分:概念、规则,框架。

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比如:每一只鸟都是不一样的,但都叫作“鸟”;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叫作“书”。概念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基础,有了概念,我们才能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

但仅仅有概念是不够的。在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互动,这种联系的方式,就叫作规则。

比如,我们之所以去上班,是因为我们(和公司)共同接受一套规则:我们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公司给我们发薪水。我们之所以会去超市买东西,是我们相信在现实工业供应链下,超市的东西是可靠的、正规的,万一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投诉来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规则既是动力,也是约束。

最后是框架。它指的是我们的心智世界,由“已知”的部分,向“未知”的部分进行探索、尝试时,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举个例子:孩子读故事、看电影时,总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就是一种框架。在孩子的思维里,世界上的人总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所以,当一个新的人出现时,他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这就是一种利用框架对未知的探索。

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规则可以帮我们理解新情境,为我们提供框架,来思考和处理新的问题。我们对新问题、新情境的处理方式,又可以反过来沉淀、提炼成新的规则,来丰富我们的心智世界。而这些我们积累起来的规则和框架,我们会对它们命名,把它们归类、整理、储存好,来帮助完善我们的概念体系。

你的心智世界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试图去拟合外在的现实世界,从中提炼出新的概念、规则和框架,来优化和更新旧的模式——这就是一个成长的循环。

为什么说心智世界是成长的本质呢?因为,一切外部信息的流入,都必须经过心智世界的解读;同样,一切我们对外的行为,也都必须经由心智世界向外传播。所以,如果心智世界跟现实世界不一致,就会使我们陷入困境。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阅读、学习时,总是会陷入一个陷阱:学习就是要务于熟练。我把东西全记住了,就是学得好。这其实是不对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考试思维”:一切都有标准答案,我要去“做对”我的答案。

这就是被过往的规则所束缚住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学校与社会适用两套规则。这套在学校里适用的规则,在社会上并不适用。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融会贯通。

同样,许多刚带团队的新手管理者,很难转变自己的角色,遇到问题仍然习惯自己上手,就是因为他们还保持着“执行者”的规则:我要把事情做好。于是,难以忍受转型初期的磨合、授权和“失去控制”的感觉。

但实际上,管理并不在于做好手头上一时的事务——事务是永远都做不完的。管理的要义,是你能够培养起一支有力的队伍,来应对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你能够调整自己的思考框架,从旧的模式过渡到新的模式。

所以,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新情境、新问题,有些人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为什么位于同样的起点,有些人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节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更新自己的心智世界,去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这也就是“智慧”的特征。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在于记忆力多好、脑子转得多快,而在于他能否时刻保持心态的开放性,快速地理解新的情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始终做好准备。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其实是什么含义呢?这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的心智世界、思维模式,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了。我需要通过调整参数,来使我的心智世界与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拟合。

这种新的拟合,并不是摧毁重建,而是在旧的模式上进行优化,使心智世界能够适配更多样、更广泛的模式。

束缚我们的牢笼

正如我在第一章里面所写的:大脑的本质是一台贝叶斯机器。我们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同样,我们获取到的概念、规则和框架,既拓展了心智世界的边界,同时也是束缚我们的牢笼。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智世界是会被“强化”和“固化”的。你在同样的位置停留得越久,你对它就会越熟悉。那么,它在你的心智世界里面,就会居于更靠近中心的地位,使你愈加倾向于从它出发,以它为中心去看待别的事物,让别的事物来适应它。

我把这种现象,叫作“中心化效应”。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部门里面,部门的风气就是讨好老板,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习惯于用讨好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这就是一个框架。

你不再会去思考这件事情好不好、对不对、应不应该做,而是会把“能否讨好老板”放到第一位。哪怕你换了一个环境,也很难跳出来。甚至于,你的心智世界,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你会认为,工作就是要讨好老板,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没什么用。这个信念会占据你心智世界的中心位置,形成一条新的、固化的规则——这就是中心化。

同样,长期使用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你就会养成对这个方法的依赖,从而忽略其他的路径;长期停留于某个岗位、某项技能上,你就会牢牢地被它困住,难以适应离开它的状态;长期采取某种模式去生活和工作,你就会习惯于这种模式,从而无法想象其他的可能性……

这就意味着什么呢?你的心智世界固化了,停留在一个小小的、局部的碎片里,再也无法拓展和生长。

碰巧,这恰恰非常吻合大脑的“节能”和“稳定”需求。为了保证大脑所经验到的意外更少,预测的正确性更高,大脑会倾向于什么呢?停留在相同的位置,维持现状,不再改变。

所以,我们的思维模式,天然地就会趋向于稳定。我们会认为自己积累起来的规则和框架,都是恒定的。它们今天适用,明天也适用,未来依旧适用。因为如果不适用,大脑就需要重新去修正它、完善它,而这会消耗许多能量。

因此,大脑就会构造出一个牢笼,把我们牢牢地困在里面,不断强化我们那些固有的观点和信念,让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如果发现错了,那一定是世界错了。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最可怕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变化,也不是冲击,而是心智世界固化了,维持现状,不再生长。

让心智世界保持活力的三条原则

如何让我们的心智世界能够保持活力,不断地保持生长呢?分享三条简单的原则,希望能对你有用。

1. 不一致

当我们接收到跟我们心智世界的基本信念不一致的新信息时,会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接受这个新信息,把它跟旧的信念做对比,找到一个能够使得它们兼容的方式共同存在;第二种,是把这条新信息抛弃,默认它是错的,以维护我们心智世界的稳定和秩序。

很多人会默认选择第二种。我给你的建议是,尽量锻炼自己往第一种的方向靠拢,慢慢把它变成自己的“默认模式”。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以下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行的训练方式。

(1)当你接触到一个不认可的信息时,不要急于摆脱它,先让它在脑子里转一转,思考它的合理性,问一问自己:“它有没有可能是对的?我对它的看法是否可能不够全面?”。

(2)当你关注到一个事物的某一面时,试一试去想象它的另一面,试着考虑:“有什么东西是我没有看到的?有什么要素、观点、立场是我的盲区?”。

(3)不要依赖于旧的规则和框架,时刻做好“我可能是错的”的心理准备,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有助于你摆脱大脑对稳定的需求,让思维保持生命力。

2. 整体化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你的视野就会逐渐变窄,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从而让心智世界失去成长的空间。如何破除这种限制?这就需要你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去看待自己所在的系统。

(1)试着摆脱所处职业的限制,去接触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你是与事打交道的,不妨试着跟人接触一下;如果你是与人打交道的,也不妨试着提升自己对物的眼光和品位。

(2)如果你一直埋头于某个行业、某个岗位,试着跳出来,从整个商业链条去思考,去寻找新的机会和切入点,从而提升你看待事物的视角。

(3)遇到和发现问题时,不要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到整个系统里面,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了问题的存在?

慢慢地,你也许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3. 多样化

我一直是多样化的拥趸。为什么呢?因为单一就意味着脆弱,只有提高多样性,才能同步提升自己的稳健性和反脆弱性。

无论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方式,职业规划,还是资产配置,我都不推荐“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要尽量丰富自己的选择。

学一门技能,培养一项爱好,发展一项副业,广泛涉猎别的领域……如果有机会,不妨多试试更多可能性。它们未必一定能派上用场,但一定能帮助你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可以参考下面几种做法。

(1)试着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周(或每月)去认识一两位陌生人,同他们聊一聊,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抽出时间,给自己设定目标,去学习一些新领域的新技能。并以此为契机,去接触该领域里的从业者和专家,理解他们做事的方式和思维习惯。

(3)遇到问题时,试着忘记自己惯用的处理方式,向别人请教,借鉴、参考别人的做法,来增加自己面对问题时可用的思考工具。

最关键的是,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看到原来除了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之外,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原来除了我一贯的做法以外,还可以用这样的做法去解决问题。

这可以有效地拓宽视野,拓宽心智世界的成长空间,为它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

上一章:核心方法 下一章:变“任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