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敏感:你是精神内耗者吗

打开心智  作者:李睿秋


打开心智
图4-2

让我们不堪重负的精神内耗

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就是全神贯注于你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不论是学习,工作,思考,还是娱乐。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奢望。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大脑总是在运转,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这就导致他们特别容易“想太多”。

想集中精力工作,脑中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让自己分心;

遇到一点点小事也会想很多,常常翻来覆去地想,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睡眠;

有选择困难症,特别不喜欢做出选择,因为他们总会对选项颠来倒去地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

生活中总是下意识地对很多东西保持警惕,遇到一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永远是“会不会出问题”……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脑子转得很快,想问题也很全面,显得很“聪明”。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状态,其实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脑力和精力,都用在应对脑海里不自觉产生的想法上。于是,大脑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下。因此,即使每天没干什么,也特别容易疲惫不堪。尤其是当他们需要作出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正常人可能有80%的脑力可以用在行动上,但他们只有30%、40%的脑力可以用,而这部分精力,还要和占据了50%、60%脑力的“胡思乱想”做斗争。所以这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总是想很多,但经常困在自己的思绪里面,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非常少。

这就是精神内耗,也是制约着我们行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精神内耗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在什么也不干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在运转的。这时大脑的运转模式叫作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以下简称DMN)。DMN的作用是把大脑后台零碎的信息进行梳理,把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信息进行重新激活。用计算机术语来说,就是对大脑进行“索引”。

当我们专注在某个任务上面时,这时激发的大脑模式,叫作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以下简称CEN)。它会高度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区域,抑制其他区域。

我们可以把大脑中的一个念头想象成一颗星星,当它被激活时,星星就会亮起。那么DMN就像一片闪烁着星光的夜空。每一颗星星仿佛都在呼吸,整片星空就像一片海洋,在均匀地、微微地起伏。许许多多的念头不断被激活,此起彼伏,占据我们的思维和意识,这就是大脑的默认模式。而CEN就像月亮,当它出现时,它的光芒就会遮挡住星光,占据我们的视野。只有当它被云层遮住(我们的注意力从手头的工作上移开)时,才能再次看见星光。

打开心智
图4-3-1

打开心智
图4-3-2

那么,这两种大脑模式,在我们正常的一天里,是如何分布的呢?

DMN是大脑正常情况下的默认模式,CEN是非常规模式。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没有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大脑就会一直“走神”,一直应付脑中跃出的念头和想法,不断地咀嚼它们。根据2021年1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调研,人们每天清醒的时候,大约有50%的时间是在“走神”,也就是由DMN主导。剩下的时间才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任务,切换到CEN。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大脑的耗能稳定在人体日常耗能的20%左右,虽然我们看起来什么都没干,但实际上大脑正忙于应对种种“跃出水面”的想法、念头、思绪,忙着把它们安放好,让心境保持平和,让大脑保持有序……因此,又有人把DMN叫作“大脑的暗物质”。它像宇宙的暗物质一样,在我们看不到的场合,依然占据着大量的资源和空间。

DMN比较活跃的人,他们的长时记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往往也会比常人好一些。因为DMN更活跃,他们整理信息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为人带来巨大的负担。一方面,DMN的过度活跃,使得他们在专注工作时,仍然难以集中注意力,因为DMN会不断与CEN争夺注意力资源。外在表现就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杂念侵入脑海,导致分心。另一方面,当DMN不受CEN的制约时,就更加“放飞自我”了。它会源源不断地把记忆里各种负面的想法输送到意识里,不断地提醒你它们的存在,不管它们是大的、小的、过去的、未来的、长期的、短期的……

这就导致你看起来在休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休息。因为大脑依然需要消耗能量去抑制这些“反刍”所产生的担忧、杂念和负面情绪,从而让你陷入精神内耗之中。这就是阻碍我们去行动的最大力量。

夺走我们勇气的恐惧黑洞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说DMN是随机激活记忆深处的各种想法和念头,那么,为什么会是以负面想法居多呢?

原因就是这一节要阐述的核心:威胁敏感。

第二章讲过,大脑有一个能力,可以敏锐地识别并凸显环境中的威胁。在进化的过程中,它非常有用,因为它总是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威胁,应对环境的变化和危险。

但也正是因此,这个功能变得越来越敏感。一旦你面临一个陌生的情境,它就会启动。然后,它会着重注意到那些危险的、困难的、陌生的细节,并把它们放大;同时把那些简单的、可行的、和缓的细节尽可能缩小,来尽可能对大脑“示警”。

它就像一个喜欢夸大其词的信使,会对前方的危险添油加醋一番,夸大和扭曲威胁程度,把“最坏情况”呈现出来,再传达给大脑的决策中枢。

人脑进化出这种反应状态的原因很简单。在远古时代,一时的收益对我们来说是有限的,但一次危险可能就会要了我们的命。因此,比起收益,人脑对于危险会更加敏感。哪怕期望的收益大于损失,人脑也会以“避免损失”为优先考量。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一个“损失厌恶”理论,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即同等的损失和收益,前者所带给我们的反馈会剧烈得多。一个行动,只有当成功的回报远远高于失败的损失时,我们才会倾向于去做,否则,我们总是倾向于“少行动”,以尽量规避损失。

在远古时代中,这是非常合理的决策方式。但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形就不适用了。在现代文明里,威胁和收益变得更加对称——人们不会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但不行动却很容易错失时机。因此,我们的优势策略也不再是“少行动”了。

但大脑并不知道这种变化,它依然忠实地履行着它的职责,不断通过“恐惧”来让我们停下脚步,裹足不前。简而言之:大脑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很容易产生“威胁敏感”的特性。这一特性有两个特征:一是容易夸大和放大外部的危险;二是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

这个特性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呢?用一个不太准确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选择有10个影响因素,其中5个因素是有利的,5个因素是不利的。这时,如果你看到全貌,那么有利与不利就是5∶5,选择行动与否,都是合理的。但出于损失厌恶,我们可能会等到它变成7∶3时,也就是七成对我们有利时,才会去行动。

同时,由于威胁放大的作用,我们可能会看不到全面,而是容易忽略掉有利因素。譬如我们可能只关注到5个因素,其中2个是有利的,3个是不利的。于是,对我们而言,它的有利与不利就变成了4∶6。进一步,威胁敏感还可能通过“灾难性想象”,放大对不利因素的感知,把明明没有那么严重的后果,渲染得更严重、更可怕。

因此,在威胁敏感的重重作用下,我们可能得等到有利因素占到八成时才更加倾向去做。也就是说,威胁敏感的存在,会使大脑在DMN时蒙蔽我们的眼睛,使得我们看不到事情的全貌,扭曲对结果的判断,放大风险、缩小收益,并不断地输送负面信息,增加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能立刻行动吗?显然就不可能了。我们已经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

另外,除了削弱我们的行动力,DMN过度活跃,还会降低幸福感,让我们感到更不快乐。

2010年的调研(M. A. Killingsworth等,2010)发现,除了回想快乐的事情之外,其他情况下,CEN带来的幸福感基本上都高于DMN。2013年的一项研究(Micheal S. Franklin等,2013)也发现,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比如恰好想到一个很棒的点子),日常生活中,DMN越活跃,我们往往越感到不快乐。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专注的CEN更容易带来心流状态,而心流状态会让我们感到充实,充满成就感;另一方面,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当我们陷入DMN时,往往会想到更多的负面念头,不断地在脑海中咀嚼它们——这怎么可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呢?

此消彼长,就导致了这么一个结果:日常生活中,一个人DMN的时间越长,整体的幸福感往往也就越低。

如果你的自信和自尊水准不够高,还可能导致一个更严重的结果:抑郁性反刍。它指的是思维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负面想法上,无法自主地把注意力转移开,既难以去思考“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也无法去想“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刍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念头,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它就像一个黑洞,不自觉地、无可阻挡地,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让我们难以挣脱,如蛆附骨。

久而久之,你就容易跌入这样的负面循环里面。

1. 遭遇一个挫折,容易把它归因为“我不行”;

2. 在平日里产生反刍时,一遍遍在内心里播放“它失败了,是因为我不行”;

3. 这种归因不断给自己制造心理暗示,从而削弱自信心和控制感;

4. 由于缺乏自信心和控制感,当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更容易失败。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内耗,也是让我们感到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的重要原因。

那么,既然放任大脑的“自我放飞”容易导致精神内耗,带来这些不良的影响,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更好地掌控大脑呢?

提升大脑掌控力的方法

1. 掌控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当我们陷入精神内耗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我们被自己各种各样的负面想法包围,陷入与它们的对抗和搏斗,从而感到筋疲力尽,不堪重负。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让自己完全不产生负面想法吗?这是不现实的,因为顾名思义,DMN本来就是一个“默认”的状态,它才是大脑的常态。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去接纳这些负面想法,但要把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它们主导我们的思维。

如第二章所说,当我们产生负面想法时,应该接受它,同时对它说:我知道了,我会等有空的时候去处理的,现在你退下吧。随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面,避免自己不由自主地陷进去。

随后,把负面想法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抽出固定的时间,打开这个笔记本,一个个检视这些负面想法,逐条去问,

• 它是真实的吗?

• 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 我有没有方法可以应对它?

一旦想清楚上面这三个问题,就把它划掉,并且在旁边写下你想到的行动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主动性,让自己感受到:我是可以掌控我的想法的,我有能力这么做。那么,慢慢地,当你再产生任何负面想法时,就不会被它们所困,而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处理、安置好它们。

2. 锻炼专注和感知能力

DMN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大脑的信马由缰。亦即当我们不去刻意使用大脑,不去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对象上面时,DMN就会开始活跃。那么,要降低DMN的活跃性,你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个对象”上面的能力。

一个最常见的做法是正念练习。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试着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缓慢呼吸(大约10~12秒一次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体会呼吸过程中的感觉,不要去管脑海中来来去去的想法,也不要去抑制它们。整个过程持续约10~15分钟。

这可以有效抑制DMN的活跃,锻炼大脑自主调控它的能力。

另一种锻炼方式是先停下手头在做的一切事情,深呼吸一到两次,然后按顺序问自己:我现在看到了什么东西?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我的手和脚触碰到了什么,感觉是什么样的?也可以闭上眼睛,依靠自己的其他的感官去行走,在这个过程中专注感受各个感官传来的信息。

这两个练习方法,可以用便签记下来,随时想到、看到的时候就做一下,使它们慢慢成为习惯。长此以往,便可以有效提高你的注意力,提高对大脑的掌控能力。

3. 主动引导DMN

既然DMN是大脑的默认模式,我们无法避免,那么另一个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引导它。DMN往往在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出现,那么不妨利用这些时间,去有意识地思考平时积累起来的问题,回想这段时间接收的信息,变被动为主动。

我经常看到许多人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比如等餐、等车、坐车时,会拿出手机,沉浸在信息流里面,填补短暂的无聊。这实在是浪费了一段很宝贵的时间。因为在忙碌的每一天里面,能够抽出一段时间来独处、思考,暂时隔绝信息的输入,实在不易。而对碎片时间最好的利用方式,不是阅读,不是学习,是思考。

思考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把你之前看到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重新去回忆、提取和梳理。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你的记忆力那么好?”其实没有特别的方法,只因为我每天闲暇的时候,都会把之前做过的事情、读过的内容、学到的知识在脑中回放一遍,自然就会记得更牢。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活这些信息,让它们更容易被提取;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强化自己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认知心理学名词——编者注),让它能同时调用更多的信息块。很多人觉得走神、发呆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什么新信息都没有得到。但实际上,它不仅是对大脑结构的整理,同时也是灵感和创意的来源。

当你进行碎片思考时,你会发现,许多平时被忽略的细节,突然都会显现在你面前;许多苦思已久的问题,突然会跟记忆深处某个节点发生共鸣,被解答出来。

试一试,当你觉得无所事事时,不要任由大脑漫无目的地遐想,也不要用短视频和信息流去填满它,而是主动引导大脑去思考和回忆,想一想你最近看了什么东西?获取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表达的话?这不但可以帮助你整理大脑,激发创意,还可以有效地约束DMN,让你更好地掌控它。

4. 培养行动的习惯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精神内耗主要的问题是消耗我们的动力,阻碍我们去行动。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要克服精神内耗,最有效的做法,其实就是培养自己“去行动”的习惯。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别有力的“不去做”的理由,那么就优先选择去做。不妨把这句话当成一个信条,用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判断。可以把它记在便签上,通过反复阅读,提醒自己去行动。

很多时候,不去做一件事可能有种种原因,怕麻烦、权衡得失、害怕不确定性……但不去做,这些结果就永远都是“未知”,问题永远都不会得到解决,会一直残留在你的记忆里,随着DMN被激活而挤占你的认知资源。

只有去行动了,才能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确定变成确定,让它们得到安置,不再干扰你的思考。

另外,行动,也是开启自己正反馈循环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只有行动了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对它的猜测、担忧和焦虑,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这就是你开始克服自我怀疑和恐惧的第一步,也是摆脱精神内耗的第一步。

5. 最小行动法

最后,分享一个足够简单、又足够有效的做法,最小行动法。

(1)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什么?别的什么都不要想,哪怕这个第一步只是一件事的1%,也只先想清楚这一步就好。

(2)去做。

绝大多数时候,只要你“头脑一热”去做了,就会发现许多困难都是纸老虎,看着吓人,捅破了也就没有了。同样,有些事情,其实不需要过度筹划,先做好心理准备和兜底的应急方案,再根据情形去灵活应对,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执行策略。

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当你真正去做事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恐惧的。你会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拆解它,应对它,消除它,最终获得反馈和成长。

恐惧只存在于你的身后。它就像影子,牢牢地抓住你、束缚住你。不要被影子吞没,你要做的是往前走。并没有什么东西在阻碍你,除了你自己。

上一章:三分钟... 下一章:反馈缺失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