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再论包装

要把读书当回事  作者:季羡林

我在这里写的“值得担忧”,不限于中国,而是全世界。

我曾在本刊上写过一篇《论包装》的文章,内容主要是谈外面包装极大,而里面的商品极小的问题。现在这一篇《再论包装》,主要谈的是外面包装和里面商品的价值问题。重点有所不同,而令人担忧则一也。

我先举一个小例子。

最近有友人从山东归来,带给我一些周村烧饼。这是山东周村生产的一种点心。作料异常简单,只不过一点儿面粉、一点儿芝麻,再加上一点儿糖或盐,用水和好,擀成薄皮,做成圆饼,放在炉中烤干,即为成品,香脆可口,远近闻名,大概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成本极低,所以价钱不高。过去只是十个或八九个一摞,用白纸一包,即可出售。烧饼吃完,把纸一揉,变成垃圾,占地也不多。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岂知这一句话也能应用到周村烧饼身上。现在友人送给我的这些烧饼,完全换了新装,不是白纸,而是铁盒,彩绘烫金,光彩夺目。伙颐!我的老朋友阔起来了!我不禁大为惊诧。

在惊诧之余,我又不禁忧心忡忡起来。我不是经济学家,这里也用不着经济学。只草草地估算一下,那几个烧饼能值几个钱?这金碧辉煌的铁盒又值多少钱?显然后者比前者要贵得多。可是哪一个有使用价值呢?又显然只是前者。烧饼吃下去,可以充饥,可以转变成营养成分,增强人的身体。铁盒,如果只有一两个的话,小孩子可以拿着玩一玩。如果是成千上万的话,却只能变成垃圾,遭人遗弃。《论包装》中提到的那些大而无当的包装,把其中小小的一点商品取出来后,也都成为垃圾。

这有点儿像中国古书上的一个典故:买椟还珠。但是,这个典故不过是讥笑舍本逐末、取舍不当而已,那个椟还是有用的,绝不会变成垃圾。

古代人生活简朴,没有多少垃圾,也绝不会自己制造垃圾。到了今天,人类大大地进步了。然而越来越蠢了,会自己制造垃圾,以致垃圾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为处理垃圾而大伤脑筋,至今也还没有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此持续下去,将来的人类只能在垃圾堆里讨生活了。

但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资源,都取之于大自然。但是,小小的一个地球村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年苏东坡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认为造物无尽藏,是不正确的。造物是有尽藏的,用之是有竭的。可惜到了今天,世人还多是浑浑噩噩,懵懵懂懂,毫无反思悔改之意。尤其是那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大国,在使用大自然资源方面,肆无忌惮地浪费,真不禁令人发指。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人类已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但感觉到这种危险者不多。这是事实,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杞忧。

我希望有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悬崖勒马,改弦更张,再也不制造那一种大而无当的商品包装和那种金碧辉煌的商品铁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儿大自然的资源。

---2002年5月10日

上一章:论包装 下一章:一点关...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