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考

一个人生活  作者:谷川俊太郎

我并不讨厌出席葬礼,感觉比参加婚礼好多了。虽然最近有内涵的悼词越来越少了,但是跟婚礼的祝词比起来,悼词还能在比较不枯燥的心境下听完。大概是因为悼词中不需要说那些祝福的话吧。虽然我没怎么参加过婚礼,但是可以想象到,所谓婚礼,不可避免地要充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出席婚礼的人必须围绕着面前的这对年轻新人的美好未来展开想象。

但是想着想着,你会担心,在这个房价飞涨的时代他们将以何为居,以后有了孩子的话,为了孩子的学费他们得辛苦工作多少年,还得担心万一孩子厌学或者学坏了怎么办,进一步想,还会想到万一将来夫妻关系不好以致离婚,两人日子都会过得艰难,甚至还会担心以后的养老问题。总之,你越想着要祝福眼前的新人,担心的种子越会在心里生根发芽,挥之不去。

你意识到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并不是一片美好光明的同时,却还要硬挤出一副让人感觉充满希望的笑脸,边吃着放凉了的龙虾,边笑脸相迎地说着祝福的话语,想来,出席婚礼必定是件很难受的事吧。在这一点上,出席葬礼就要轻松多了。因为葬礼上你不需要思考未来,所以你没有什么担心的必要。也不会因为思考未来而变得情绪低落。即使你要思考未来,你所想的,至多也只不过是世俗理解中的死者往生后的世界,你至多也只能幻想一下这种不知所云的地方而已,由于这种思索根本就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答案,所以反而会轻松很多。

但是遗憾的是,近来没有线香那高雅清幽气味的葬礼变多了。没有线香气味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催眠的语速奇快的读经声,没有了这两者,葬礼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了。近来的葬礼过分“白化”了,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家法国餐厅一样。这些葬礼多半以白色为背景,装饰着一张大大的死者照片,其前面摆放上一张铺上白布的长方形桌子。周围满是白色的菊花,前来吊唁的人以一朵白色菊花来代替线香供奉于死者照片前。基本变成了这样的安排。

而在寺庙举行的葬礼,从颜色上来说有很多金色、红色、绿色等更加绚丽的颜色,不禁让人联想到,或许死后真的有极乐世界,死者不用再为思考未来而烦恼,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一片素白的现代葬礼,加上西方人创作的《安魂曲》作为背景音乐,则不会让人想得那么乐观超脱,反而让人怀疑:死者之前所声称的没有宗教信仰是骗人的,他其实是个基督教徒。这些无尽的怀疑逐渐发酵,挥之不去。

而且,奉上白色菊花本没什么,但是那时令人困惑的是,该向谁鞠躬行礼呢?由于故人的照片就摆在眼前,行礼的话就必然会同故人四目相对。虽然最终变成了面向死者行告别礼,但是作为我来说,不管是上帝也好佛祖也好,总归想面对着一个并非死者本人的对象来鞠躬行礼,拜托他对死者多加关照。这种反差多少让人感觉心中没底。

素白的灵堂如同医院的病房般干净明亮,而前来吊唁的自己也不由得有种仿佛是来医院探望病人般的感觉。如果在线香的烟雾缭绕下显得昏暗的灵堂内部,有一尊半闭着眼睛的金光闪闪的佛像的话,那么死亡看起来就成了一种不可捉摸、深奥难懂的东西,但是看到聚光灯下浮现出来的故人的照片,不知不觉地又感觉故人就近在咫尺,在悼词当中也往往自由无拘束地回忆起往事。

也就是说,近来的葬礼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将死者同死亡分离开来。也许有一天我也会为这种做法而折服,想向他们敬酒一杯,但是现在竟然会蹦出来“由于我现在还没准备好,还请稍微等待一下”这样任性的悼词,不管怎么宣传轻松氛围,轻松到这种程度的话,难道不觉得对于死亡有点儿失礼吗?

想要宣示光明的未来,在婚礼上展示就已经足够了,如果强行将美好未来的概念塞进葬礼里来的话,则此世和彼世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我想,至少让我们在葬礼的时候暂时忘却这世间的忧愁和烦恼吧。

---(《母亲的朋友》,1989.4)

上一章:随性 下一章:风景与音乐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