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一个提醒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作者:陈海贤

很多在旁人看来“拖延”得病入膏肓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有拖延症。还有很多旁人看起来和拖延症不搭边的人,却哭着喊着想要混进拖延症队伍。

我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他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可是他来咨询的原因是“我有拖延症”。在表达完对他的景仰之情后,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你的意思是说,你太忙了,时间不够用?”

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是说,我有拖延症。”

他的工作效率并不低,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如果非得说有病不可,与其说他有拖延症,倒不如说他有强迫自己工作的“强迫症”。

偏偏很多像他这样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拖延症。这常常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有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自我。和这个理想化的自我相比,现实的自我永远都不够好。他们觉得正常的自己就应该是一直专注而高效的,像台上紧发条的机器,永不疲惫。一旦表现出松懈,他们就会对自己心生不满,觉得自己拖延、效率低下,并恶狠狠地责备自己。他们常常这样问自己: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更有效率,我却不行?”

“为什么我前一段时间能心无旁骛,效率很高,现在却不行?”

他们得出的答案是:我有拖延症。这个答案能够让他们把拖延行为当作一种病症排除在自身之外,能让他们保持对理想自我的想象。

除了过于理想化的自我、对成功的强烈渴望,这些人说自己有拖延症,也常常缘于对意志力的误解。比如,他们会误认为意志力是完全主观的,能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如果他们表现出了松懈,不是意志力的客观限制,而是自己在偷懒。曾在某个阶段保持专注和高效后,他们也容易误以为,自己在每个阶段、每个任务中都应该保持这样的专注和高效,否则就有拖延症。他们曾经用12秒跑完了100米,所以在跑马拉松的时候,仍期待自己保持这样的速度。

他们很少这么想:偶尔出现的拖延,会不会不只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提醒。它提醒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比如,工作时间太长、工作结构不合理,或者工作时间占用了生活时间,因此,大脑用拖延表示抗议?

我见过一个管理咨询顾问,他是少数觉得自己没有拖延症的人。他克服拖延症的策略是这样的:如果工作任务需要三天完成,他就用前两天来看书闲逛,到第三天再全力以赴。最后一天当然非常紧张,他常常只能扒拉几口饭,熬到深夜,在书桌旁工作一整天,在deadline到来之前,有时还会遇到各种惊险,但无论怎样,任务总会如期完成。

他觉得自己没有拖延症。

我仔细询问他这种工作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你就不担心工作完不成或者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吗?”

他告诉我,他以前也是接到任务,从第一天就开始做。后来发现自己实在太拖沓了。不仅工作效率低,还做不了别的事。所以干脆主动尝试把工作放到最后一天完成。他仔细考查过自己花三天完成任务和花一天完成任务的工作质量,发现差不了多少。无论怎样,工作最后总是会完成的。而且他清楚自己最后一天的潜力。

像他这样的人可真不多。倒不是说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的人不多,而是说,能像他这样主动选择拖延的人可不多——反正要拖延,我就认命吧!很多人都有类似他之前的工作状态,最开始东搞西搞,最后连滚带爬滚过deadline。但大部分人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就开始焦虑了。如果这时候让他们先做会儿别的,他们会觉得自己犯了大错。虽然他们也经常在最后一刻才把工作做完,但他们却会觉得,自己要是能早点动手,就不用承担deadline之前的焦虑了。明明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把工作留到最后,回过头来,他们却觉得,该承担责任的是那个叫“拖延症”的小妖怪,而不是他们自己。“拖延症”能够帮助他们逃避这样的事实:他们一直都有选择,只不过他们选择了拖延。

上一章:拖延症是... 下一章:怎么就拖...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