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早期: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与职业认同

了不起的我  作者:陈海贤

结束了青春期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成年早期。成年早期通常指的是25岁到3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建立起了身份认同,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

可是这样就够了吗?

并不是。一个人总是很孤独的,你需要寻找爱人,跟爱人分享自我,来克服这种孤独。这就是成年早期的核心课题——建立亲密感。

建立亲密感是重要里程碑

亲密感的建立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你的生活里不只有你自己,而且还有了别人。

从某种意义上,亲密关系的建立意味着,你的自我扩大了。你的爱人,就是你自我的延伸。有时候,这种扩展会弥补你的自我缺陷。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年轻时有抑郁症。那时候,他思考了很多哲学问题,也去尝试过很多学科,想帮助自己从抑郁症中摆脱出来。

不过,最终把他从抑郁症中拯救出来的,不是这些哲学理念,而是人。

34岁的时候,他结婚了。这让他结束了过度的自我反省。他从稳定的感情中寻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

从此,他的学术生涯进入了一个爆发期,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情绪,都变得更加成熟了。

你看,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没法靠学问拯救自己,最后还是得靠亲密关系。

为什么亲密关系的建立对自我的影响会这么大?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两个人了,可以相互有照顾。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可是,照顾什么呢?

在第三章我们曾经讲过,在关系里,你总是在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可是亲密关系中,你的角色是最特别的。亲密关系允许你暴露自己的脆弱,并把自己的脆弱托付给对方。

有人说,亲密关系,就是你能在一个人面前觉得很自在,不需要什么伪装,也不用担心他会怎么想。

当这些脆弱的部分能够在亲密关系中被接纳时,它们就不再是我们需要藏着掖着的秘密,不再是我们需要从自我中排斥的部分了。它会整合到我们的自我概念里,让我们更能接纳自己,也变得更完整。

这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化,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照顾,这远远比身体上的照顾更重要。

自我中心的三个体现

可是,要获得这种亲密感,同样需要我们克服三个发展障碍,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三个自我中心倾向。

第一个障碍, 是害怕不被接纳。

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

·这段关系安全吗?

·如果他看到我真实的样子,他还会爱我吗?

·我会不会被抛弃?

建立亲密关系,意味着你要把自己托付出去,去依赖别人、信任别人。这同时也意味着,你给了别人伤害你的权力。

害怕这种依赖和托付,就是一种自我中心。

我有一个来访者,已经单身很多年了。

她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不会有人真的喜欢我。”所以每次遇到新的异性,她都会想,自己会不会做错了什么?对方会不会讨厌她?这让她觉得很累。

在讲身份认同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是身份认同不稳定时候的特征。

有一次咨询,我就让她回忆一下和异性交往的轻松点的片段。

她说大学的时候,有个师兄,人非常好,跟很多人都聊得来。有时候他们会一起吃饭,去操场散步。

我说:“那不是很好吗?说明你也能建立轻松的关系。”

她却说:“不是啊。每次散步回来,我都会想,这不是我好,是我那个师兄好。他只是为了照顾我,才跟我走走。如果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不会真的喜欢我的。”

你看,她在用这种方式扭曲她的经验,来维护“我就是没有人喜欢”的核心信念。而这个信念,又保护她远离人群,变成了建立亲密关系的障碍。

还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说:“我从来不敢在异性面前展示真正的自己。看起来我很体贴,别人也觉得我不错。可是我自己很累。我很怕自己在别人面前露出马脚,如果让别人看到我真实的一面,估计她就会离开我。”

真实的一面是什么呢?无非也就是“我脾气不好”“我没那么自信”之类。这样,他就把恋爱变成了一个无间道游戏。

一旦他觉得女孩子流露出了一些不满,他就会很恐慌,他会解读为这个女孩已经发现了他的真面目,并马上离开。这自然也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觉得自己有不能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几乎是每个人共有的秘密。而只有勇于去尝试,你才会发现,这个所谓的秘密,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

阻碍这个阶段发展的第二个障碍, 是害怕承诺。

亲密关系是排他的,这就意味着,一旦建立起亲密关系,你不能再去跟别人发展类似的关系了,无论你多欣赏对方,你的人生会因此失去一些可能性。

几乎每个亲密关系中的人,都会有这种疑虑:这就是我这辈子要在一起的人吗?他可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啊。所以很多人都会恐婚。

害怕失去某种可能性,因此害怕承诺,是另一种自我中心。

我有一个来访者,和女友已经相处一段时间了,女朋友有要跟他结婚的意思,他很焦虑,苦思冥想该怎么办。

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遇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姑娘,觉得自己豁然开朗,“对啊,我将来就是要找一个更漂亮的女朋友啊,所以现在不能结婚。”

“找个漂亮女朋友”的幻想,保留了承诺外的可能性,他的心反而安定了下来。女朋友让他去见家长,他也就去了,想着,反正我不结婚,反正我要找一个更漂亮的女朋友。

我就问他:“你到底是想找更漂亮的女朋友,所以不想结婚,还是单纯害怕跟现在的女朋友走得太近,害怕承诺呢?”

他想了想说:“都有吧。我现在还看看书,学学东西,玩玩游戏,万一我结婚了,我担心自己一点空间都没有了。而且,结婚牵扯到两个人的家庭,七大姑八大姨,我想想就害怕。”

他说的,除了害怕承诺,其实还提到 获得亲密感的第三种障碍, 那就是害怕被改变。

有人跟我说,单身久了,都不习惯再去找对象了。

一个人想吃什么,自己可以做,想玩什么,马上就可以玩了。如果有对象了,还要照顾对方的情绪,要找两个人都合适的活动,别说玩会受限制,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了。

他说的没错。亲密关系会挤压自我的空间,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一定会牺牲某些自主性。亲密关系会改变你的生活习惯、品位、情感表达。

还记得第三章关于关系的互补的课吗?

亲密关系是可能把你塑造成系统需要的样子。所以有些人觉得一个人更自由,也很能理解。

害怕不被接纳、害怕承诺和害怕改变自己,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自我中心,成为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最大的障碍。

有时候,因为孤独,我们需要在一起,因为这些疑虑,我们又不能真的跟对方分享我们心里的秘密。所以作为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我们就彼此戴着面具,一起配合着扮演一段亲密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们假装亲密,却各自孤单。有些人会出轨,有些人会物化对方,把关系变成一种利用、占有或者寻找刺激的途径。

可是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会告诉他们,他们并没有完成人生的重要课题。

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发自内心的承诺

那么,怎么才能真的建立起亲密关系呢?

我的答案是:发自内心的承诺。

我承诺,即使错过可能性,即使你不完美,我也愿意去爱你。我愿意为我们俩的关系负责,我愿意接受关系的种种限制。

如果你有了这种承诺,看起来,亲密关系仍然会有种种限制,可是因为这种承诺本身是自主的,又让这种限制变成了一种自由选择,这时候限制就不再是限制了。

当然,这种承诺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你完成了这种承诺,那你就完成了人生这个阶段的课题。你获得了一种宝贵的品质——爱。这种承诺本身,就是爱的形式。

也许你会说,我也想做这样的承诺,可是,我怎么才能找到这个对的人呢?

我想说,其实有时候我们没法建立亲密关系,不是因为你找不到对的人,而是你没法做出这样的承诺。承诺才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障碍。

有时候,你做了承诺以后,这个人就逐渐变成了那个对的人。这就是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

在这种承诺中,你也学会了深刻的托付、联结、责任和信任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自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这会深化你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我曾经问过一个家庭幸福的朋友,她是怎么克服建立亲密感这种疑虑的。

她说:“我也知道爱可能会带来伤害,可是,我也不能因为害怕伤害,就不去爱啊。”

当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你就知道,她已经完成了建立亲密感的人生课题,并拥有了爱的能力。因为她的爱,不再受假想的伤害限制了。

当然,关系的承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有时候你确认过眼神,觉得那是对的人,也许过一段时间,你又觉得这不是对的人了。

可是,就算关系有变化,你在关系中获得的承诺和爱的能力,却不会轻易消失。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建立亲密关系。

首先,我们讲了建立亲密关系的三个障碍:

1.害怕被接纳;

2.害怕承诺;

3.害怕被改变。

这代表了这个阶段的自我中心。

之后,我们讲了建立亲密感的标志,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承诺。建立亲密感意味着自我的发展又扩大了一步,自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

假如,你在青春期已经建立了稳定的身份认同,在成年早期已经建立起了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几乎同时,另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又摆在你面前了,那就是怎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怎么确立职业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确立职业认同与上节课讲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像: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些工作中外在的东西,相当于爱人的颜值,而在你工作中的感受,相当于在你关系中感觉到的亲密感。

在亲密关系中,颜值高固然好,但真正关键的,是你们是否建立起了能够分享彼此的亲密感。

同样在工作中,真正让你觉得幸福的,是你是否认同你所做的事情。

寻找职业认同和寻找真爱的过程也很像,它的困难既包括我们怎么找合适的目标伴侣或者工作,也包括我们怎么克服对完美对象的幻想和对失去可能性的焦虑,做出自己的选择和承诺。

就像稳定的亲密关系会带来内心的安稳和平静,投入自己喜欢的职业,你也会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一种自信和成就感。

经常有人问我:老师,我该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就像有人会问我:“老师,我该找一个爱我的人结婚,还是找一个我爱的人结婚?”一样。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问:如果你要吃一条鱼,从头开始吃比较好吃呢,还是从尾巴开始吃比较好吃呢?

关键不在从哪里开始吃,而在这条鱼本身好不好吃。

无论怎么开始的恋爱,如果最终不能发展出两个人能够分享的亲密感,那就不会是好的爱情。

同样,如果干一行和爱一行之间一直有矛盾,除非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整合这种矛盾,发展出我们对职业的认同,否则,这个工作也不会让你快乐。

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

那么,建立起职业认同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你能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并把它当做你自我的一部分。职业的人际关系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它包括了我们和工作伙伴本身的关系。

比如,你愿意投入到一种协作关系中,你认同与你共事的人,你有这个行业的前辈作为榜样,并愿意接受他们的指导。

第二层含义, 职业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了我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说职业有三个层次:生计、事业和使命。这三个层次背后所假设的人际关系是不同的。

·生计代表的是一种你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的关系;

·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稳定、互惠的关系;

·而使命呢,则变成了一种你为职业对象服务、奉献,甚至牺牲的关系。

正是对职业背后关系的认同,把你逐渐塑造成了一个有技能、被需要、肯奉献的专家,你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扩展了你的自我概念。

如果你不认同职业背后的关系,那你就很难做出职业承诺,也很难建立职业认同。

你会把工作当做自我之外的东西,把它看作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一种临时之计,就好像你真正的生活从未开始,因为你不想要它。

这样的状态通常会让人焦虑。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被社会接纳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能够为之奉献的东西是什么。就像一个老农,虽然也在耕地,可是他知道这块地不是他自己的,那他就没有办法专心地耕种了。

心理学家范伦特(George Eman Vaillant)说,职业认同有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

第一个标志, 胜任感是说,你能胜任这个工作,你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能力的成长,并获得一种成就感;

第二个标志, 承诺是说,你愿意投入到某个职业中,你会对这个职业保持某种忠诚,并把它视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我自己虽然在做很多事,写作、教学、做一些教育机构的心理顾问等,但是如果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对咨询有很深的情感,并把它当做我很重要的部分。

第三个标志, 报酬是说,你从职业中获得满意的回报。

职业体现的是一种互惠关系。如果你没有从这个职业中获得相称的回报,那你就会有被剥削感,你也很难投入到职业当中。就像一段只会爱她、关心她,但不会回报同样的爱和关心的单恋一样。

报酬也把职业跟爱好区别开来。爱好是可以不计较报酬的,但职业必然会计较。

第四个标志, 满足感是说,职业跟你的自我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时,有一种很踏实的、本该如此的感觉。

这四个标志也提示了建立职业认同的四种障碍:如果没法胜任一个工作,如果没能做出发自内心的承诺,如果工作给你的报酬不让你满意,或者工作没法让你有满足感,都会影响你建立职业认同。

前面三种标志比较好理解,但是,第四种职业认同的标志——满足感是怎么来的呢?

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个工作能够体现你的优势。有人说,这个工作符合你的性格特质。我觉得都对,但是都不完整。

更完整的说法是,你能把你所从事的工作,镶嵌在你的整个人生故事里,变成你整个人生故事中有机的一部分。

在编剧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人物弧线。意思是说,无论剧情怎么变化,人物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的线索变化的。

有时候,稳定的职业认同,就是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勾勒出这种人物弧线。

我有一个朋友,初中时就想做一个靠自己本事吃饭的手艺人。他觉得这样很酷。

后来他上了大学,学新闻,想着一定要写稿子,觉得那是一个手艺活。

后来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一个中央媒体做行政的工作。那个工作不错,有光环,有油水,领导也器重他。

可是,这不符合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设想。所以,他毅然辞职到了一个小杂志社,重新开始写稿。

在我这个朋友的故事里,他的人物弧线就是“做一个手艺人”。

因为违背了这个人物弧线,虽然中央媒体做的行政工作他也能胜任,也能给他带来报酬,但是这没有让他产生满足感,也没法让他做出职业承诺。

后来,他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从最开始做记者写稿,到变成帮作者改稿的编辑,到带领团队做项目。

但是,他都是以手艺人的态度来对待他的工作的,“手艺人”这个故事的核心没有变,它构成了我这位朋友的职业认同。

所以,职业认同的背后,是我们能够把工作纳入完整的人生故事里,并认同这个故事。

而要认同这个故事,它常常需要符合我们更深的情感,这些情感常常来自于我们工作之外的生活。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是一个特别有职业认同的人。可是,她所从事的工作,却并不容易产生职业认同。

她是一个保险经纪人,主要做寿险规划。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她的职业认同,一度以为她不是被公司洗脑了,就是被自己洗脑了。

可是,当她讲了自己的经历,我便对她的职业认同有了更多的理解。

她原来在一个大公司做财会,后来才做了保险这一行。她说,原来她做财会的时候,也经常有人找她,给她送礼。可这只是他们有求于她。工程做完了,关系就结束了。

而保险呢,因为是一年一交,她一般会和客户保持很长时间的关系。

她说:“我不习惯这种人走茶凉的感觉,更喜欢这种长久的关系。对我来说,结束一段关系,是很难的。”

她说自己有个偶像,是公司里的一个传奇老爷爷,27岁进入公司,一直服务到90多岁,和客户的家人,一辈辈的,都是朋友。

我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你这么需要长期关系?”

她想了想说:“我特别抗拒关系的结束,也许是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在她两岁的时候,外公去世了,妈妈把她接到外公家的时候,她一头钻进外公的卧室,立刻回头问妈妈:“外公呢?”然后就开始哭了。

接下来几天,她就抱着有外公照片的相册,看到妈妈,就指着外公的照片哭一会。

外公的去世,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关系结束的痛苦。而对长期关系的渴求,变成了她职业认同的一部分。

所以你看,工作和我们的人生故事其实是分不开的。

真正的职业认同,需要把我们的人生境遇与工作产生深刻的联系,并把工作整合进我们的人生故事里。

这种人生故事的整合,才是职业认同最关键的部分,也是能让我们产生满足感的最关键的部分。

我们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鲁迅先生。他想当医生,是因为家人被庸医所害,让他有了治病救人的想法。

而他弃医从文,又是因为发现精神的医治比身体的医治更紧迫也更重要。

这种把职业和人生故事联系起来的职业认同,它赋予了工作意义感,也继续回答了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延续和深化。

回顾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成年早期的另一个人生课题——确立职业认同。

我们比较了职业认同和亲密关系的相似性,讲了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

1.胜任感;

2.承诺;

3.报酬;

4.满足感。

最后,讲了满足感产生的条件,那就是把职业认同纳入到你的整个人生故事中,并认同这个故事。

上一章:青春期 下一章:中年期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