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⑪ 仅出现一次的房间


2022年7月
采访入间莲并进行调查的记录

怪屋谜案2  作者:雨穴

“若说是梦,它又未免太真实了。直到今天,我仍然能想起地板的冰冷和墙壁的触感。”

说话的,是二十四岁的自由设计师入间莲。

我们之前就有工作交流,所以《怪屋谜案》出版的时候,我送了他一本。一年后,他给我打来了电话。

“我现在才读你的书。”他向我汇报了阅读感受,然后讲了一段他对房子的神奇回忆。

入间 我的老家在新潟,高中毕业前,我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

小时候,我在那栋房子里经历过一件怪事。

那是我上小学的前一年,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吧。人小时候的记忆,总是碎片化的、前后关系模糊不清的嘛,我的这段记忆也一样。

入间说,他的那段记忆始于一阵强烈的眩晕。

入间 我当时肯定在家,但记不清具体在房子的什么位置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头昏脑涨,连站着都困难,不由分说地蹲坐在地上。等到眩晕结束,我忽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一扇门。

咦,这里之前有门吗?我感到蹊跷,走过去将门拉开,里面是一间小屋——其实那连小屋都不算,因为房间实在小得可以。地板呈正方形,大概只有半张榻榻米大,三个成年人进去就会挤得满满当当。房间的挑高倒是蛮高的。印象中,我一踏进这个小房间,脚下就传来一阵凉意。所以地板可能是木头之类的材质吧。屋里没有窗,只贴着纯白的壁纸,十分古怪。我四处张望,看到地上放着一只小木盒,打开盖子……里面装了一样很可怕的东西。

笔者 可怕的东西?

入间 是的。但我记不清那是什么了。我好像……这样子……双手将它拿了起来,所以应该是个细长的物件吧……手感似乎是硬邦邦的……我怕极了,立刻把它放回木盒,离开房间,跑回自己的屋子。

为了消除那份恐惧,我拼命地看当时最喜欢的搞笑漫画。又过了一阵,父母就回来了。

笔者 也就是说,进入那个房间的时候,你的父母出门了。

入间 是的。他们回来后我就放心了,情绪逐渐放松下来。

那天晚上,我想再去那间屋里看看,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房间了。

笔者 你是说,那房间消失了?

入间 对。我打开家里所有的门确认过,再也没找到那间奇怪的小屋。问父母,他们只是笑话我:“你是不是做梦了?”不过,这件事让人听来确实很不真切。

但若说是梦,它又未免太真实了。直到今天,我仍然能想起地板的冰冷和墙壁的触感。

笔者 嗯……对了,你后来又进过那间屋子吗?

入间 没有。我只进去过那一次。

仅出现一次的房间……这故事多么怪诞啊。正如入间的父母所说,把这经历当作一场梦,也许是最现实的。

唯一令我在意的,是他读了我的书才告诉我这件事。

•••••••••••••

入间 那是“梦中的经历”……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这样认为。但读了你的书,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怪屋谜案》中,有关于隐藏房间的内容,对吧。

笔者 嗯。那个房间的入口,是藏在佛龛中的……

入间 读到这里,我忽然有了一种猜测。

笔者 所以你怀疑……那个房间是隐藏房间?

••••

入间 是的……说实话,我觉得普通的民居里有隐藏房间什么的并不现实。但如果我那天的经历不是梦,就只有这种解释说得通了。

比方说,这房间也许是老爸建房子的时候出于个人爱好建的……不排除有这种可能。隐藏房间对男人来说,不是挺浪漫的吗?

但我家没有佛龛,因此我很好奇,建房子的时候,是怎么把房间……应该说,是怎么把房门隐藏起来的呢?

笔者 如果你的记忆没错,那扇门是时隐时现的,对吧?

•••••••••

入间 对。我很好奇,真会有这样魔法般的事吗?所以我想请你帮个忙……你愿意和我一起找到它吗?

笔者 欸?

入间 我们俩回到我的老家,一探隐藏房间的究竟。反正你的书也要出续篇吧?到时拿去当素材不就行了吗?

笔者 不不不……提供素材给我,我很感激,但去你家叨扰就不合适了……

入间 没关系啦。现在老爸一个人住在家里,但白天他去上班,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也经常独自回家,随意地打开房门就往里进。

笔者 那是你的家,你回去当然没问题。可我是个外人啊。

入间 没事没事。我啊,偶尔会带设计师朋友到院子里烧烤。

老爸很疼我这个独生子,基本上无论我做什么他都不会干涉,随便带外人回家本身是不成问题的。

最终,我拗不过入间的热情邀请(而且我也很感兴趣),决定下星期和他一起去他的老家看看。

※※※

挂断电话后,我将信息整理了一下。

仅在入间小时候出现过一次的房间……那如果不是梦,又为何只出现了一次呢?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

那个房间,出现在入间上小学的前一年……也就是他六岁那年。入间二○二二年五月满二十四岁,算起来,那是十八年前……也就是二○○四年发生的事。

二○○四年的某天,他家发生了“什么”。想到这里,我意识到一种可能。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关键词……果然不出我所料。

如果我的想法没错,这次或许能找到隐藏房间的位置。

※※※

下个星期一,我们在东京站见面。入间开车载我前往新潟县。路上,我问了他一些问题。

笔者 家里现在只有你父亲一个人住,对吧?

入间 对。

笔者 恕我失礼,你母亲呢?

入间 他们离婚了,正好是我考上大学那年离的。两人的关系表面上并不坏,但也说不上有多好。这样离婚的人也不是没有——我就这样接受下来。

笔者 你和你母亲现在还见面吗?

入间 嗯,前不久还一起吃了饭。每次见面,她都担心这担心那的,可烦人了。总会问我“有没有多吃蔬菜”“有没有体检”什么的。

笔者 做父母的都是这样,我们应该感恩才是。

入间家的房子坐落在妙高市一片宁静的地方,周围一派田园风光。

房子外墙是白色搭配藏蓝色,有好几扇大窗户,建筑风格很现代。听说房子是父母结婚那年买下的新居,八年后,由于长子入间的出生,房子好像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

笔者 很漂亮的房子啊。

入间 老爸很讲究美学,也许建房子的时候提了很多要求吧。

笔者 欸,莫非你父亲也是做设计的?

入间 嗯……说是做设计的也行,只不过他做的不是艺术设计,而是金属工厂的产品设计。听说他做的是与稀土金属有关的产品,更具体的我就不清楚了。

好了,别站在外面说话了,我们进去吧。

他从兜里掏出钥匙,开了门。

光亮的木地板,白色的布艺墙纸。这栋房子的内部和它的外观一样,时尚而有品位。

当时是上午十一点。入间的父亲大约晚上八点回家,我们有的是时间。我先在他的带领下,在房子里转了一圈,边转边在笔记本上画下简单的户型图。

参观完毕后,他将我带到客厅,拿出红茶和曲奇饼干招待了我。

房子南北两侧的玻璃窗都能看到院子,真是华丽的设计啊!

笔者 那个……莫非你家很富有?

入间 不,我家根本不是什么有钱人家。

笔者 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两侧都有院子的客厅呢。

入间 因为我们住在乡下嘛。若是住在市中心,就不能这样奢侈地占地盖房子了……话说,在家里转了一圈,你觉得如何?

笔者 啊,这个嘛……

我将画了户型图的笔记本在桌上摊开。

怪屋谜案2

笔者 单就这样看,这房子里没有类似暗门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将你的回忆和户型图对照,推测隐藏房间的位置。我先总结一下要点。

在你的回忆中,我认为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①你突然感到眩晕,眩晕结束后眼前出现了一扇门。

②你拉开门,里面是个小房间。

③房间的地板是半张榻榻米大的正方形。

④你打开地板上的小盒子,里面有一件可怕的东西。你吓得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首先,根据第四点“你吓得跑回了自己的房间”可知,隐藏房间和你的房间有一定距离。

••••••••••••••

入间 应该是的。

笔者 接着根据第三点“房间的地板是半张榻榻米大的正方形”可以推测,房门的宽度差不多也是半张榻榻米的长度。

••••••••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房门是如何隐藏起来的。

••••••••••

怪屋谜案2

笔者 假如隐藏的房门设在一大面墙上,我想,不管怎样还是能看出房门轮廓的。

怪屋谜案2

笔者 因此,房门可能就藏在由柱子围出的长方形墙壁上。你带我参观房子时,我留意寻找,只找到一处这样的地方。

怪屋谜案2

笔者 就在客厅旁边,走廊的尽头。

••••

这里,墙的另一边是厨房,从便利性考虑,本该有扇门才对吧?但为什么没有安门呢?会不会是走廊和厨房中间有什么东西呢?比方说,一个小小的空间什么的。

••••••••••••

入间 小小的空间……?

笔者 我们验证一下吧。你去走廊,我去厨房。

怪屋谜案2

我把耳朵贴在厨房的墙上。

笔者 入间,我准备好了!请你用力敲那面墙!

入间 好的!

墙那边传来“哐哐”的声响,声音偏小,像是离得很远。我猜得果然没错。

走廊和厨房之间,多半还有一个空间。那就是隐藏房间。

我赶忙来到走廊。

怪屋谜案2

走廊尽头的墙壁左右两侧和上缘打着细木框。如果我的推测正确,这堵被木框围住的长方形墙壁就是暗门。

入间伸出手,用力推那堵墙,但墙壁纹丝不动。

入间 要怎么才能打开它?

笔者 接下来,我们应该参考第二个要点:“你拉开门,里面是个小房间。”

当时,你不是“推开门”,而是“拉开门”。

也就是说,这是一扇弹簧门,开向走廊一侧。这样一来,就需要拉手才能开门。但这堵墙上根本没有拉手。那么,你当时是怎么拉开它的?

•••••••••••••

你回忆一下,当时门是不是已经开了一条小缝?

••••••••••••

怪屋谜案2

入间 你的意思是,我抓住开了一条缝的门边,打开了它?

•••••••••••••••

笔者 我想是这样的。

你之所以感觉房间是突然出现的,说明这堵墙当时出于某种原因敞开了。这时你忽然发现,这堵墙其实是一扇门。

那次之后,房间再也没出现过,是因为门一直关着……这样想,就解释得通了。

入间 但是,门为什么只在那时敞开过呢……

笔者 这就要参考第一个要点:“你突然感到眩晕,眩晕结束后眼前出现了一扇门。”眩晕肯定是问题的关键。

入间 眩晕……?

笔者 其实,你第一次打电话向我说明情况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件事不太寻常。你清楚地记得自己进入房间的情景,却忘了盒子里那“可怕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对吧?

入间 是的。

我看到地上放着一只小木盒,打开盖子……里面装了一样很可怕的东西。但我记不清那是什么了。

笔者 这种极端的记忆差异,也许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怪屋谜案2

笔者 我想,也许是你的大脑擅自抹除了“可怕的记忆”,以免你今后回忆时感到害怕。

说回这个案例本身,你进入房间前的记忆其实也很模糊。

•••••

我当时肯定在家,但记不清具体在房子的什么位置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头昏脑涨,连站着都困难,不由分说地蹲坐在地上。等到眩晕结束,我忽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一扇门。

笔者 眩晕之前发生了什么,你也不记得了吧?

入间 对,一点儿都想不起来。

笔者 这说明在眩晕即将发生的刹那,发生了一件对你来说“十分可怕的事”,所以你的大脑抹除了这段记忆。

入间 但是……我在家里,会遇到那么可怕的事吗……

笔者 会不会是地震?

入间 地震?

笔者 从你的年龄倒推可知,暗门被打开是在二○○四年。再根据你“一踏进这个小房间,脚下就传来一阵凉意”的回忆,可以推测门开时气候寒冷。

入间 啊!难道是中越地震……

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了强度为六点八级的大地震。入间家所在的区域虽然比震源附近的震感要小,但据说受灾很严重。

门会打开,会不会是地震导致的呢?

目瞪口呆般的讶异神色久久地留在入间脸上。

笔者 这个推断,你不能接受吗?

入间 不……接受是没问题的。

我只是不明白,自己之前怎么就没设想过这种可能。电视里、学校的课上明明无数次提起过那天的地震。

笔者 也许你幼小的心灵无法将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吧。作为当地居民,那场大地震是你过去不得不面对的悲惨现实。“神秘房屋的出现”则像童话一般。这两段记忆在你的脑海中水火不容,你也许根本无法想象它们是接连发生的。

入间 也许……是这样吧。

笔者 既然门能被地震晃开,估计是没有上锁。

但门刚好嵌在木框之中,所以没有拉手是打不开的。

入间 也就是说,只能晃动房子了?或者贴个吸盘,把门拉开?

笔者 如果能贴吸盘当然好,但墙纸是布艺的,吸盘怕是吸不住吧?

入间 要不然,我出去买个锯子?

笔者 别说这种可怕的话好不好。哎……既然能造出隐藏房间,就肯定有办法将它打开。

我们用各种办法试试看吧。喏,现在才十二点,离你父亲回来还早得很呢。

随后,我们又是摸,又是敲,还爬上了阁楼……把想到的办法试了个遍,但毫无进展,不知不觉已过了下午两点。

笔者 看样子不太顺利呢。

入间 我们换换脑子,休息一会儿吧?再去喝杯茶什么的。

我们回到了客厅。

怪屋谜案2

这时,我留意到设在房间一角的收纳空间。看到那扇门,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这个收纳空间使用了罕见的“单边推拉门”。

怪屋谜案2

一般来说,收纳空间多使用“双轨推拉门”。因为两扇门都能打开,方便取出里面的东西。

怪屋谜案2

而“单边推拉门”只有一侧有门,从里面拿东西相对困难。入间家为何偏要用这种门呢?

纳闷地端详了一会儿,一幕情景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

我急忙走到桌前,研究摊在桌上的笔记本上画的户型图。

怪屋谜案2

笔者 这个收纳空间是挨着隐藏房间的吧。

入间 是吧……

难道说,收纳空间里有什么玄机?

笔者 我也不太确定,我们研究看看吧。

我们将放在里面的东西全拿出来,清空了收纳空间。

我拿着手电独自走进去。

用手电照遍了每一个角落,也没有看出什么异常。

怪屋谜案2

入间 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吗?

笔者 ……没有呢。

入间 里面都是灰吧?既然什么也没有,还是赶快出来吧。

笔者 不,还有没看到的地方。

我站在里面,关上了门。

门彻底关上的时候,手电的光照亮了某个东西。

那是刻在挡板内侧的小小的四方形凹陷。

••

怪屋谜案2

利用单边推拉门的结构,凹陷被藏得严严实实。

这个宽约一厘米、深约两三毫米的凹陷,简直就像暗门的拉手。

••

我将手指放在凹陷处,向左(走廊一侧)拉动。伴着一阵窸窣,挡板略微挪动。

••••••

怪屋谜案2

只要门打开一点,凹陷便被门藏起。 若门完全关闭,人就看不到内部。

笔者 入间!你看到了吗?

入间 欸?看到什么?

笔者 挡板啊,挡板是不是朝走廊的方向滑动了一厘米?

入间 我一直盯着看呢,根本没有动啊。

笔者 怎么会?我再挪一次,你看好了。

我再次把手指放在凹陷处,感受着沉甸甸的重量,又将挡板向走廊挪动了约一厘米。

笔者 怎么样?

入间 我听到了“沙沙”的声音,但没看到有东西移动。

笔者 不应该啊……

挡板确实朝左滑了,但外面没有变化。

既然如此,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挡板是由“被固定的外侧门板”和“可滑动的内侧门板”重叠而成的——也就是双重构造。

怪屋谜案2

“内侧门板”向走廊的方向滑动,意味着隔开客厅和走廊的那堵墙有缝隙。缝隙里面就是隐藏房间。

••••••

莫非将“内侧门板”向走廊的方向滑动到底,隐藏房间的门才会打开?虽然不知道这机关是怎样设计的,但只要门能打开,谜底自然会揭开。

我又一次将手指放在凹陷处,用力把门板拽向走廊的方向。有“沙沙沙沙”的声音响起。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声音,我忽然担心起来。

这样做,门真的会开吗?

•••••••••

我停下动作,让自己冷静……仔细想想,此事不同寻常。

门板太重了。既然内侧的门板是木制的,又怎么会重到将门板挪动几厘米手指都会痛的地步呢?

这时,脑海的角落里有一抹记忆苏醒了过来。那是不久前,我和入间不经意间的对话。想到这段对话,之前所有的信息突然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关联。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

笔者 入间。

入间 我在。

笔者 能不能拜托你找样东西来?去你父亲的房间,找一块磁铁。

入间 磁铁?

笔者 我估计在房间的某个地方,会有一块很大的磁铁。

※※※

几分钟后,入间一脸困惑地回到客厅,手里攥着一块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大磁铁。

入间 在父亲房间的抽屉里。不过,你怎么知道我家有这么大一块磁铁?

笔者 我想了半天,隐藏房间的门要通过什么机关打开,最后想到了磁铁。磁铁能成为门的拉手。

•••••••••

入间,拜托你一件事。你现在拿着这块磁铁到走廊上,把它按在走廊尽头的墙上,维持一段时间不动。

入间 欸?

我的结论如下。

怪屋谜案2

走廊和客厅共用的那堵墙里,恐怕夹着一块金属板。滑动内侧的门板时,金属板会被推到隐藏房间里面。

如果这时把磁铁贴在门外,磁铁就会吸住隐藏房间里的金属板,拉手就做好了。

••

怪屋谜案2

当然,大部分磁铁会在门开之前就因吸力不足而掉下来。但如果用的是钕磁铁,就另当别论了。钕磁铁号称“世上吸力最大的磁铁”,大块的钕磁铁即使隔着木材等物,也能保持很强的吸力。

•••

另外,钕磁铁是一种稀土磁铁,其原材料为稀土金属。

嗯……说是做设计的也行,只不过他做的不是艺术设计,而是金属工厂的产品设计。听说他做的是与稀土金属有关的产品,更具体的我就不清楚了。

这可谓入间父亲的专业领域。

不久,走廊传来入间说着“准备好了”的声音。我将全部力气集中在手指上,挪动木板。

随即,我听到了入间的大喊。

入间 哇,好厉害!吸住了,吸住了啊!

笔者 入间!你小心地、慢慢地把磁铁往你那边拉。

终于,走廊一侧传来“吱——”的一声。我从收纳间跑出去,来到走廊上。门已经开了。

笔者 入间……我们终于做到了!

入间 ……是的。

入间慢慢地走进房间。

这个房间几乎和他记忆中的如出一辙。白色的墙纸,正方形的地板,还有那只木盒。

他蹲下来,缓缓将手覆在木盒的盒盖上。即使离得很远,我也能看出他的手在小幅度地颤抖。紧张的他总算打开了木盒。

装在盒子里的是……

笔者 是……人偶吗?

那是一只小巧的木雕人偶,雕的是一个女人的模样。

女人赤裸的身体上裹着绢布,宛如天女的羽衣。她已不再年轻,但面庞秀美。

只不过,更加吸引我目光的,是她的身体。

木偶没有左臂和右腿。

•••••••••

我觉得自己像中邪了一般。

我认识她。我早就认识这女人了。

这时,入间小声喃喃自语。

入间 这只木偶……很像啊。

笔者 像什么?

入间 像……这栋房子的形状。

有那么一会儿,我没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端详着他握在手中的木偶,我的脑海中忽然有几样东西连在了一起。我跑到客厅,拿着笔记本,回到入间身旁。

我将户型图竖过来,和木偶比对。

怪屋谜案2

没错,就是这样。我终于想起来了。

之前偶然得到的一本旧杂志上,登有一篇记者潜入邪教组织的纪实报道。

那教团名叫重生集会……教徒们在模仿教主身体建造的宗教设施重生之馆中修行。

••••

被奉为“圣母大人”的教主,没有左臂和右腿。

怪屋谜案2

确实很像——人偶,圣母大人的身体,重生之馆,以及入间家。

实在没想到,这几样东西会产生关联。

入间将人偶放回木盒。

入间 ……果然如此。

笔者 ……你指什么?

入间 我从小就隐约察觉……他们俩——我的父母,信了什么诡异的宗教。

笔者 欸?

入间 这人偶,估计就是那种东西吧。宗教的……信物……之类的?

笔者 那个……

入间 这倒无所谓,我不想说有信仰的人的坏话。但是……我至今仍然会想,他们两个那时真的那样不幸吗?以至于不得不依附宗教,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对他们来说,我不是幸福的象征吗?


资料11 《仅出现一次的房间》完

上一章:资料⑩ 下一章:资料⑥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