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海到尽头天作岸

春秋那杯茶,战国这碗酒  作者:南柯月初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岁月一页页无情翻过,把乾坤留在我心中的一刻,就已经注定我不甘寂寞;一心要一份生命的广阔,世界一遍遍风雨飘落,把江山扛在我肩头的一刻,就已经决定我男儿本色。

——《大男人》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晋文公回国后,解决了反动势力,又赏赐完有功之臣,恩怨两清后,他反倒有些迷茫——接下来的晋国,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与管仲齐名的郭偃。《墨子·所染》曰:“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即郭偃)。”

开往春天的高铁

晋文公问偃:“一开始,我觉得治国简单,现在发现太难。”

郭偃回答:“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这其实是辩证法的道理,你以应付简单事的心态处事,困难出现时会让你措手不及;以应付困难事的心态谨慎处事,那一切都会简单起来。以处难之心处易,万事皆易也。

晋文公说:“道理我都懂,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对策呢?”

郭偃作为与管仲齐名的人,实力可不是盖的,他在详细分析了晋国的基本国情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改革!开放!当时晋文公还没有考虑到争霸的事,经历了多年内乱,晋国早已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国运浮沉雨打萍,首要之事是先稳定国内局势,再向外发展。

对内改革,郭偃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依然是经济改革:“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简单说就是救济百姓、扶危助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前几代国君太过荒唐,造成多年内乱,晋国大批百姓外逃。在那个时代,城池是次要的,人才是根本!没有士兵,就无人保家卫国;没有农民,土地就要荒芜;没有手工业者,君王也只能兽皮裹身;没有商人,资源就无法调配,经济就要停滞不前。必须留住百姓、留住民心,所以改革的第一项政策,就是爱民!

第二步是尚贤。这算是一个开创性政策,因为周朝建立以后,一直严格贯彻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制。做官大小不是看你的能力,也不仅仅是拼爹,而是看祖宗的本事,他们当时混到哪一步,你出生就是哪一步。贵族子弟无论职位高低,至少工作包分配了,上升通道比毛细血管还窄,寒族子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政治工作。经过百年的发展,晋国的贵族势力逐渐渗透到权力中心,权臣家族不断架空国君,吕甥和郤芮就是例子,所以必须为朝堂引入新鲜血液,制衡旧贵族。这个法令的意义是空前的,为后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提供了范本。当然,郭偃也有其时代局限性,毕竟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还太薄弱,不能与旧贵族正面对抗,所以这次改革只是小修小补、互相妥协的结果。

第三步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过去国君掌控大量土地,但又没有时间亲自打理,大多变成荒地或打猎消遣之所。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国库收入,郭偃提出将国君的土地分配下去,让真正需要土地的人耕种,国君只需要他们按期缴纳“君食贡”即可,这样既让更多百姓得到土地,又让政府有一大笔创收,利民又利君。

《国语》对晋文公的一系列改革做了详细阐述:“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老,礼宾旅,友故旧。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谁的绿成全了谁的红

通过改革,晋国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让经济恢复并超越了内乱前的水平,但内部改革毕竟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晋文公此时已经有了称霸的想法,正所谓不想当海贼王的赛亚人不是好火影。但称霸除了国力以外,还要有国际影响力。因为长时间的内乱,晋国在其他诸侯眼里早已光芒不再,沦为二流诸侯国。这个一举成名的机会,还是借周天子的家事得到的。

话说周惠王有过两个王后,姜氏为齐国公主,生王子郑,被立为太子。姜氏早卒,惠王再立陈妫为王后,生王子带。王子带善于奉承,很得惠王欢心,时间一长,惠王就有换接班人的打算了,但刚好赶上齐桓公称霸的节骨眼,管仲力图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世界,让诸侯们都守规矩,在继承人问题上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齐桓公直接表态,坚决反对另立太子。最终,王子郑在齐桓公的扶持下即位,史称周襄王。

周襄王十三年,郑国讨伐滑国。襄王派大夫游孙伯替滑国说情,结果被郑人扣留。襄王十分震怒,你这是打我的脸啊!于是准备调兵讨伐郑国,大夫富辰提醒了一句:“现在天子除了自卫队和后宫的娘子军以外,已经没兵了。”

襄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一呼百应的董事长,现在估计还没一个部门经理实权大呢。但君无戏言,不然这脸往哪儿搁啊?病急乱投医,他居然想到向戎狄借兵。

富辰一听都气傻了:“万万不可!矛盾再大,归根结底是家事,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郑国与天子是兄弟至亲,郑庄公曾为平王、桓王立过大功,东迁洛邑也是郑国护卫协助,子颓之乱又是郑国平定。如此大恩您不思报答,却因小怨而记恨郑国,还要引狼入室,让戎狄欺我华夏兄弟!暴露内怨而让外人得利,是不义;疏远亲族而和狄人来往,是不祥;以怨报德,是不仁。还请您三思啊!”

襄王不听:“为了面子,打!”

富辰叹了一口气:“面子是别人给的,脸却是自己丢的啊!”

接到周王室的邀请,连戎狄人都纳闷了,这周天子是吃瓦片把脑袋吃瓦特了?送到嘴里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戎狄起兵攻郑,烧杀抢掠了一番。周襄王的面子是找回来了,却是用数万百姓的命换来的。为了向戎狄表示感谢,他决定和亲,娶一个狄女过门。

富辰被气疯了:“万万不可呀!婚姻乃大事,更何况您是天子,您的婚姻更不可草率!臣听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报答的人已经厌倦了,施恩的人还没有满足),狄人本就是贪婪之辈,您还启发他们。他们派出的公主绝对不是省油的二极管,将来您就等着后宫失火吧!”

“为了幸福,娶!”

富辰叹了一口气:“幸福是自己求的,绿帽却是别人给的啊!”

襄王娶了狄女之后,不知是戎狄之女太过生猛、襄王吃不消,还是襄王有意疏远她,又或是这女人本就是狄人派来腐蚀周王室、引发混乱的间谍,反正没多久,她就跟自己的小叔子勾搭在一起了。这小叔子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跟周襄王争王位的王子带,他在周襄王刚即位时就发动过政变,但是被打败了,逃到了齐国,在管仲的调停下,襄王与王子带重归于好。兄弟情再铁也得在红颜祸水里生锈,周襄王作为最后一个知道实情的人,宝宝心中那个苦啊!一怒之下准备休了这个老婆,王子带这下和嫂子彻底结成了同盟,二人里应外合又叫来了狄人。

狄人攻陷了周都,周襄王逃跑。富辰叹了一口气:“之前我屡次劝天子,他都不听,如果我现在不去抵抗狄军,天子估计又该觉得我是在怨恨他了。也罢,砍头,痛哉!喝酒,快哉!砍头之前喝酒,痛快!痛快!”随后带着为数不多的卫队抵御狄人,掩护周襄王撤退,最后壮烈殉国。一代贤臣忠臣因天子的愚蠢而不幸殒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神经病一样的领导!

周襄王逃到一个叫范的地方住下来。想想自己也是够惨的,被老婆和亲兄弟搞绿,想离婚吧,媳妇娘家不让,还派兵把本人撵出来了,是男人就忍不了,于是他在班级群里发了条消息:“虽然我不是个称职的班主任,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爸爸被别人净身出户了,你们多少得意思意思吧。”

诸侯收到消息后,大部分都是看戏心态,真正帮忙的没几个,也就秦穆公比较实在,立刻准备出兵勤王。大军开到晋国边境,晋文公意识到一举成名的机会来了,于是去见秦穆公:“您距离王畿几百里,还要穿越晋国,这种小事交给小婿就行了。我离得近,又刚好需要表现的机会。”秦穆公一听觉得有理,自然是欣然接受。这时候是“秦晋之好”的蜜月期,两国互相帮助支持。于是晋文公带兵赶往范地,迎接周襄王,灭了王子带,助天子复位,立了大功。

周襄王邀请晋文公吃饭,这可不是一般的饭,是飨醴(xiǎng lǐ)!醴就是高档甜酒,在这种礼节下,只饮酒,不吃菜。这在当时是最尊贵的典礼了。突如其来的巨大荣誉,让在外流亡十九年受尽屈辱的晋文公彻底冲昏了头脑,喝得正开心时,晋文公突然来一句:“老大,我想要六隧,行不?”

古人修建墓地会挖隧道,所谓六隧,是天子才能享有的殊荣。周襄王听后,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假装无奈地说:“当初先王建国时,曾划出千里的土地作为祭祀天地以及百姓用度,剩下的按照尊卑分封给公侯伯子男各个爵位。先王把天下都分给大家了,不曾有半点私欲,所以先王去世后除了规矩,什么都没留下。现在因我无能,让国家遭此劫难,幸得晋侯辅助才得以复国,但要用坏祖宗规矩来偿还我个人欠的人情,我做不到!”

晋文公听了周襄王义正词严的一番话后,知道自己酒后失言了。作为臣子想要享天子之礼,在道义上的确站不住脚。两边都不说话,气氛一度十分尴尬,周襄王给了晋文公一个台阶下:“要不我把中央直属的阳樊、有温、有原等八个邑给你吧。”

晋文公只得见好就收,但接受土地时遇到大麻烦了。阳樊可不是块好肉,而是一根硬骨头。阳樊的人,要么是周天子的血亲,要么是姻亲。原本归天子直属,现在要划归地方,城里人心里十分不痛快,于是男女老少站在城楼上抵抗,不让接收。晋文公怒了,你们还真拿自己当根葱了!老子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你们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再不投降,老子就屠城了!

眼看事态要控制不住了,城里的贵族们也担心晋文公真的会发飙,但作为贵族的气节还是不能丢的,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着。晋文公不耐烦了,下令攻城。一个叫苍葛的人跳出来阻拦道:“且慢!大周人不打大周人。晋侯,您不是要尊王吗?我们这里都是天子的远亲近亲,您要把我们变成战俘,还要霸占我们的土地,这就是您所谓的尊王吗?!”

晋文公听后,把军队撤下来,然后通令全城:现在打开城门,爱留的留,做新晋人;想走的也可以走,回到洛邑,我们发放路费。阳樊人一听,觉得这晋文公还挺讲道义的,索性就留下了,反正跟着一个没落的周王,还不如跟着正在崛起的霸主。

这就是晋文公和齐桓公的区别。齐桓公本身不爱讲道义,脑子一热就干出糊涂事,所幸他有一个优点是听话,尤其是管仲的话,所以管仲是桓公霸业的扶持者。至于晋文公,经历了十九年的磨难,对人性已经了解得很透彻,知道如何能笼络民心,已是一位足够成熟的君主了。

我就是以德服人

晋文公的成熟,在攻打原国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出征前,晋文公觉得很快就搞定了,所以只让士兵带了十天的口粮:“这就是个小任务,只需要十天,大家就可以回家了!”士兵们自然欣喜若狂,战场这种地方,没有几个人愿意多待。

出乎意料的是,原国的老贵族们还挺硬,甚至组织了敢死队进行反击。眼看只剩三天就吃完口粮了,晋军连个城墙角都没捞着,这让晋文公犯了难,毕竟自己向士兵承诺过,君无戏言,但到嘴里的肉就这么吐出来吗?是打还是撤,这是一个问题。晋文公考虑许久后下定决心——撤!说好了十天就是十天,多一分一秒都不是十天。原国只是一个小国,如果因它失信于士兵,失信于百姓,那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了。

此时,城里的密探突然传来消息,原国人已经扛不住了,只要再围攻一两天,他们就投降了。手下将士也劝晋文公,现在撤军就功亏一篑了,晋文公严肃起来:“作为他们的国君,把兄弟们带出来,我就有责任把他们带回去。说好十天就十天!告诉弟兄们,回家!”

晋文公带领晋军正准备撤退时,原国城门突然打开,投降了!原来原国百姓听说晋文公能放下利益而信守承诺,像这样的君主,怎么能不顺从他呢?于是举国投降了。卫国人听说后,也对晋文公佩服得五体投地,向他伸出橄榄枝,表示自己愿意臣服,这就是“攻原得卫”的故事,孔子对此曾总结道:“攻原得卫者,信也!”就是说,晋文公之所以能使他国信服,全靠讲信义。

关于信义,晋文公跟晋国上军将箕郑曾有过一段经典对白。

晋文公:“怎样才能有效地扶危救困,实现全面小康?”

箕郑:“讲信义,守信用!”

晋文公:“如何守信用?”

箕郑:“信名位、信政事、信道义。名位上守信用,百官就会尽职尽责;政事上讲信用,不违农时,百姓就无贰心;道义上讲信用,亲近的人会为你倾心倾力,疏远的人会变得亲近。”

晋文公恍然大悟,我想这也是他后来为何那么重视信义的原因之一吧。

几年的时间,通过对内改革、对外扩张,晋文公为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勤王一役后声名鹊起,晋国内外环境一片大好。但晋文公在位只有短短九年。不要忽略时间,一声声滴答不只是冷漠刻板的旁观,更是温暖而认真的催促:华年易逝,华年易逝。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再坚强的战士也经不起时间抽丝剥茧似的折磨,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我还不能放下,现在还不是安享晚年的时候。永恒的心与幻梦交错,生死抉择,早已由不得我。我挺身,在此刻!

第九章 第一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